消化道肿瘤分期
直肠癌诊疗图解

进行 N分期时,所有的淋巴结均应纳入评估, 研究显示较小的淋巴结同样存在恶性可能。
晚期 MRF+和 N+肿瘤的预后欠佳(图 10),这 类患者需要接受更为积极的新辅助治疗。
图 11.直肠系膜外淋巴结转移的 直肠癌 TME后局部复发
图 3.环周切缘受累情况
图 8. T3期 MRF+直肠癌
除了 CRM外, MRI还需要评估内容有:直肠周围或远隔淋巴结是否转移 ( N分期 )
• T1~T4期淋巴转移风险依次为 5%~10%、 15%~20%、> 30%、> 50%。
• •经直肠 US、CT、MRI检查临近器官侵犯的 敏感性相似,但 MRI检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较差。
T4b分期直肠下段环状狭窄,肿瘤侵犯邻近左侧肛提肌
图 9.直肠癌前列腺转移
CT应用于直肠癌T分期的局限性
• 1.分期不足或者分期过度。 • 2.原因:空间分辨率高,软组织分辨率低。 • 3.MRI禁忌症时选择。
图1 患者男性,53岁,CT轴位片显示肿瘤与精囊腺间隙模糊,右侧精囊 腺体积和密度无明显改变,CT过低诊断为T3期。术中发现肿瘤与右侧精
直肠内超声评估 T1~T2 MRI评估 T3~T4
• • MR有时无法区分肿瘤是局限于黏膜下层还
是浸润至固有肌层,联合直肠内超声( US) 能够更准确地区分 T1和 T2。
T1分期,白色箭头示“C”形相对稍低信号病灶,黑色 箭头示明亮高信号影
T2分期,黑色箭头示环形的中等信号病灶,粗箭头示固有肌 层局部变薄,白色箭头示固有肌层外缘光整
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分级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评估

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分级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评估引言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
外科手术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手术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手术方法和技术,还与病理学分级有关。
本文将就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分级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评估进行探讨。
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分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分级是根据肿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学分化程度来进行分类的。
常用的分类系统包括WHO分类和TNM分期系统。
WHO分类WHO分类系统是根据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指数、浸润和侵袭等多个指标来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进行分类。
根据WHO分类,食管鳞状细胞癌可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 高分化(well-differentiated):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分化程度,形态规整,核分裂指数较低。
- 中分化(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适中,形态和结构较复杂,核分裂指数较高。
- 低分化(poorly differentiated):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形态不规则,核分裂指数较高。
TNM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是衡量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常用的方法。
该系统基于肿瘤的大小、深度侵犯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将食管鳞状细胞癌分为不同的阶段。
根据TNM分期系统,食管鳞状细胞癌可分为0期、I期、II期、III期和IV期等。
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评估外科手术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的评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生存率评估生存率是评估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外科手术治疗生存率呈现出一定的提高趋势。
根据病理学分级的不同,生存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发现,高分化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较低分化患者要高。
治疗效果评估外科手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效果还可以通过疾病复发和转移情况来评估。
胃管状腺癌分级标准

胃管状腺癌分级标准
胃管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胃癌类型,根据病理学特点,可分为不同级别。
以下是胃管状腺癌分级标准:
1. 高分化(低级别):肿瘤细胞呈现高分化,形态较规整,呈管状排列。
细胞核较小,染色质均匀,胞质丰富。
此级别的肿瘤生长较缓慢,转移风险相对较低。
2. 中分化(中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介于高分化与低分化之间,形态较不规则,管状结构部分丧失。
细胞核较大,染色质不均匀,胞质较少。
此级别的肿瘤生长速度适中,转移风险较高中分化肿瘤低。
3.低分化(高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实性结构为主,管状结构较少。
细胞核较大,染色质粗糙,胞质较少。
此级别的肿瘤生长迅速,转移风险较高。
4.未分化:肿瘤细胞缺乏典型腺癌特征,呈现高度异型,无法判断分化程度。
此级别的肿瘤生长速度极快,转移风险最高。
胃管状腺癌的分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分化肿瘤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术后可能不需要辅助化疗;中分化肿瘤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低分化肿瘤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此外,未分化肿瘤患者往往预后较差,治疗以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存期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胃管状腺癌的分级并非绝对,有时会随着肿瘤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理报告
和病情定期评估肿瘤的分级,调整治疗方案。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胃管状腺癌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 攻击肿瘤细胞,常用的免疫治疗 药物有PD-1抑制剂、CAR-T细胞
疗法等。
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 治疗,常用的靶向药物有EGFR抑 制剂、VEGFR抑制剂等。
个体化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和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
分类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消化道肿瘤可分为食管癌、胃癌、 结直肠癌等;根据组织来源不同,可分为上皮性肿瘤、 间叶性肿瘤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消化道肿瘤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其中,遗传因素在消化道 肿瘤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危险因素
长期吸烟、饮酒、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低纤维饮食)等是消化道肿瘤发病的危险 因素。此外,慢性炎症、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增加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状况 ,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 方案,包括肠内营养和肠 外营养。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包括呼吸功能训练、肢体 功能训练等,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提供 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 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定期随访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定期 进行随访和复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复发和转移情况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膳食方案,包括食物种类、
摄入量等。
营养支持治疗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营养 支持治疗,如肠内营养、肠外营
养等。
康复锻炼计划制定
康复评估
通过康复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功能 状况。
个性化康复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部位:胃窦部,小弯侧 胃癌的组织发生
胃上皮细胞:腺颈部及 胃小凹 肠上皮化生的细胞 非典型增生与癌
临床:上腹部饱胀、疼 痛,消瘦,食欲不振
病因
饮食因素 环境因素 HP感染 其他伴非典型增生及大肠型肠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息肉 胃溃疡
早期胃癌
概念:癌组织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无或有淋巴结转移
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
进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
组织学类型
腺癌:管状腺癌,分化好 实体癌:髓样癌、硬癌、单纯癌 粘液癌 腺棘皮癌或鳞癌(贲门部)
管状腺癌
转
移
淋巴道转移:早而常见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多见于消化道肿瘤 种植性转移: 胃粘液癌—Krukenberg瘤,种植于卵巢(亦 可从淋巴转移) 等腹腔脏器 血道转移:见于晚期
Crohn病 病因 免疫异常(20~30岁) 部位 回肠,其次为结肠、回肠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自身免疫病(30岁以上)
结肠,以乙状结肠、直肠 近端和空肠 多见,严重时达回肠 大体 节段性分布;皱襞增厚如 粘膜及下层脓肿→溃疡, 铺路鹅卵石; 周围粘膜息肉样增生(假 息肉) 穿壁性炎症:水肿,大量 广泛溃疡,溃疡底急性血 LM 淋巴、巨噬、浆细胞浸润, 管炎,血管壁纤维素样坏 伴结核样肉芽肿(无干酪 死,假息肉处粘膜可伴不 样坏死)裂隙样溃疡 典型增生 合并 肠慢性穿孔、肠粘连、肠 结肠周围脓肿、腹膜炎、 症 瘘;癌变率低 癌变;中毒性巨结肠
星结节
多结节型:最常见 弥漫型:少见,癌结节极小或无明显结节,弥
漫分布,发生于肝硬化基础上 临床特点:消瘦、疼痛、肝大、黄疸、腹水
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评分标准

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评分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对于这两种癌症,医学界已经建立了一套评分标准,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本文将介绍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评分标准,希望能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乙状结肠癌评分标准1.1 TNM分期TNM分期是乙状结肠癌评估的基础,包括瘤体大小(T)、淋巴结转移(N)和转移(M)三个方面。
根据不同分期,患者会被分为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2 Dukes分期Dukes分期是英国外科医生Cuthbert Dukes于1932年提出的一个乙状结肠癌分期系统,分为A、B、C三个阶段。
A阶段表示肿瘤局限于肠壁内层;B阶段表示肿瘤侵犯肠壁全层但未侵入淋巴结;C阶段表示肿瘤已经转移到淋巴结。
1.3 派特纳分级派特纳分级是根据肿瘤包膜和淋巴管壁的侵袭情况评分,分为I、II、III三个级别。
I级表示肿瘤包膜和淋巴管壁无侵袭;II级表示肿瘤包膜或淋巴管壁受限侵袭;III级表示肿瘤包膜和淋巴管壁均被广泛侵袭。
1.4 预后评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合并症等因素,可以对乙状结肠癌患者的预后进行评分。
通常采用的评分系统有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CCR) Score、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等。
直肠癌也可以采用Dukes分期系统进行评分,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同样分为A、B、C三个阶段,根据肿瘤的侵袭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级。
三、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治疗策略除了评分标准外,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治疗策略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常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对于晚期患者,还可以考虑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
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评分标准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都应该了解相关评分系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WHO_2000_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的学习心得

・专家论坛・WHO(200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的学习心得虞积耀,宁浩勇 (海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37)[摘要] 通过WH O(200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并与旧版分类进行比较。
新版分类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肿瘤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内容包括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特点(症状、体征、影像学、内窥镜和大体变化)、肿瘤的扩散及分期、遗传易感性、分子遗传学和预后等。
这对深入认识理解肿瘤分类尤为重要。
并对新分类中增加的胃肠道上皮内肿瘤、胃肠间质瘤及内分泌肿瘤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疾病分类; 临床病理[中图分类号] R730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096(2004)01-0001-03 2000年,诊断病理学杂志社组织国内专家编译了WH O肿瘤组织学分类第二版(1989—2000年,简称旧版),其中消化系统肿瘤包括:①食管和胃(1990年);②肠管(1989年);③胆囊和肝外胆管(1990年);④肝(1994年)。
2000年,WH O肿瘤组织学分类(简称新版)由Hamilton SR和Aaltoonen LA主编的消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pathology and ge2 netics of tum 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1〕问世,该分类仍包括食管、胃、肠管、胆囊和肝外胆管、肝,但内容与旧版比较有很大变化。
本文仅对其中消化道肿瘤的分类谈一点学习心得。
1 肿瘤遗传学———病理医师必须掌握的知识领域旧版称为“组织学分类”,新版指“病理学和遗传学”,仅就命名可以看出,新版涉及的领域突破了将肿瘤分类局限在组织学的范围。
新版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包括肿瘤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特点(症状、体征、影像学、内窥镜、大体变化)、肿瘤的扩散和分期、遗传易感性、分子遗传学及预后等。
在新版中,强调了肿瘤分类须冲出单纯形态学的局限,应从遗传学与病理学结合的角度,从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医学、分子遗传学诸多方面认识疾病本质,更好地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服务。
超声内镜检查操作规范

超声内镜检查操作规范【适应症】(1)消化道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直肠):并TNM分期。
(2)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等);确定是管壁外病变、器官压迫或管壁本身病变;判断病变确切起源、性质、范围。
(3)胰腺病变:鉴别胰腺肿瘤的良、恶性,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确定肿瘤类型;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预后,帮助选择治疗方案。
(4)胆道系统疾病:对胆总管结石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但无创。
对胆道肿瘤诊断敏感,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进行TNM分期,评估可切除性、预后,指导治疗。
(5)溃疡病:确定溃疡分期、指导治疗、判断溃疡愈合质量。
(6)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栓塞治疗的疗效。
(7)可显示部分纵隔病变。
【禁忌症】(1)严重心脏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活动期、重度心力衰竭。
(2)严重肺部疾患:如呼吸衰竭不能平卧,哮喘发作期。
(3)精神失常不能合作。
(4)食管、胃、十二指肠穿孔急性期。
(5)急性重症咽喉部疾患内镜不能插入者。
(6)腐蚀性食管损伤的急性期。
【操作步骤】术前准备:空腹6-8小时。
(1)观察消化道局部病变,可直接经水囊法或水充盈法将探头靠近病灶,进行超声扫描。
(2)观察消化道邻近脏器,可将探头置于下述部位进行显示:①胰腺、胰头部(十二指肠降部)、胰体和尾部(胃窦胃体后壁)。
②胆道下段(十二指肠降部)和中段(胃窦部)。
③胆囊(十二指肠球部或胃窦近幽门区)。
④肝右叶(十二指肠、胃窦部),肝左叶(贲门部、胃体上部)。
⑤脾脏(胃体上部)。
(3)不断改变探头的位置与方向,可以获得不同切面的超声图像。
常用方法有:①通过调节内镜角度旋钮改变探头的方向。
②通过插镜或拔镜调节探头的位置。
③通过旋转镜身寻找病灶进行超声扫描。
④改变患者体位。
胃底和胃体部还可用内镜镜头例转手法。
(4)超声图像的调节方法:①检查任何部位均先用低倍圆图,发现病灶后再逐级放大。
②显示局部病灶可取放大的半圆图。
③频率切换:观察消化道或其外邻近器官时均先用7.5MHz,待初步显示病灶后再切换成其他频率以反复比较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