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基于生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和贴近 ,表现 出来 的学 习兴趣 也十分浓
厚 。接下来 ,我又列举 了其 他生活 中的
小 数 ,如 老师 的 身高 是 1 . 7 5 米 、小 明 家 到学校 的距 离是 3 . 2千米 、珠 穆朗玛 峰 的海拔 是 8 8 4 8 . 1 3 米、某天 的气 温是
1 5 . 2摄 氏度 ,等等。在老师 的引导下 , 孩子们都 能列 出一些 E t 常生活 中常见 的 小数 ,都 学会 了如何用小数来表示数 ,
生与数学知识之 间的 “ 鸿 沟” ,拉 近两 者之间 的距离 ,消除小学生 的畏难 情绪 和抵触心理 。传统 的 “ 以本为本”的灌 输式教学模式 已经不 能适应新形 势下的
二 、开展生 活课 堂实 践 , 解 决数 学问题
传 统 的数 学 课 堂教 学 过程 始 终 以 教材为核心 ,以教师为 主宰 ,在教学 材 料上 以本为本 ,一 味地按 照教材选取 的
生活与教学 的衔 接工作 。
情境 中认识人 民币,并学 习和运用 简单
例题进行新课 的教学 ; 教学方法 上传 统 死板 ,以理论教授 为主 ,满 堂灌 ,这容
沉 ,学生学得 昏昏欲睡 ,教 学效果可想
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从而 真切地体验数
学在生活 中的实 际应用 。这样 的数 学教
入 ,小 学数学教学呈现 出许多新 的问题 和方法。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符合著 名 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 的 “ 生活 即教育 ” 理论 ,也 符合 新 形 势下 学 生 的认 知 心 理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应 发挥 自
“ 我们怎样 围才能使 图形 的面 积达到最 大?”A组的学生围成 了一个长为 2 米、 宽为 1 米 的长方形 ;B组 的学生将绳 子 平均分 为 四段 ,围成 了一个 以 1 . 5 米 为
生活,数学活动的活水源头

生活,数学活动的活水源头作者:朱建新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2年第6期江苏丹阳市后巷实验学校(212312)朱建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利用好小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反之,离开生活的数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把生活引入课堂,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作用。
因此,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需求。
让生活成为小学生数学活动的活水源头,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学生在学习“求积的近似值”时(如:应付多少元钱?),往往会忽视现实生活中对小数位数有一定要求的实际情况。
因此,我在数学课堂上大胆地设计了“小小购物超市”这一环节,让几位学生担任“收银员”,其余的学生作为顾客来采购物品。
如:每千克“旺旺”雪饼4.85元,买2.7千克应付多少元钱呢?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自然地感受到“应付多少元钱”必须保留两位小数,比教师生硬地说教、强硬地灌输更容易理解。
学生在“结算自己所购的商品价钱”时,真正地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同时也感知了“‘应付多少元钱’保留两位小数”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让学生走出教室,尝试动感的数学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为了发挥、利用好这一特点,我经常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捕捉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学生对“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等概念很容易混淆。
我就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自己模拟“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等情况,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声中、在我的适时点拨之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有效教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经验,就“有效教学”的源头活水谈谈下面三点看法:一、精心创设耳濡目染的生活情境,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而忽视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等感性因素的培养。
人为割断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联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心灵深处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植树问题》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生活情境:先课件出示植树的情境,然后问:“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呢?”接着出示:学校要在这条长20米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你认为学校要买多少棵树苗?生1:4棵。
生2:5棵。
师:究竟谁的答案是对的呢?先想一想,再以棋子为树苗在白板上画一画、摆一摆,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孩子们经过激烈的讨论、不断的改进,最后得出:如果两端都栽就要栽5棵树,但如果两端都不栽就只要栽4棵树。
熟悉的校园环境,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反思,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突破了难点,找到了植树问题的解题策略。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没有直接教学圆的知识,而是请同学们观看比赛: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骑自行车比赛,它们的车轱辘的形状各式各样,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椭圆形……比赛时小动物们滑稽的表现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这时我让同学们猜:“谁将会是这轮比赛的金牌获得者呢?说说你的理由。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各抒己见。
有趣的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追根溯源的强烈好奇心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阶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思考

习数学 的乐趣并且树 立学 习数学 的 自信 , 在理解 数学的 同时 , 还 可以发展思维能力 、 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实现 了互助沟通 , 共享成
果和团体精神。
综上所述 , 小 学数 学的高效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种 教师用心
对 学生表现出充 分的信任 , 很好 的交流 , 合作 法, 独立把 问题解决 。把小学生 自主学 习品质 、 自主学 习习惯 以及 缔造的情境模式 下, 方式是小 组形式教 学 , 这 样学生 的参 与面相对来 说 比较 广 ,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作 为方针 。 三、 合作交流的模式 学生有 目前课 程标 准提 出了一些新的理念 , 比如“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 生有 主动发展 的可能性 。通过这种开放 型的方式去探究 ,
教法探索
新课程学 习 N E W C O U R S E S ’ S T U D Y
问渠哪得清如学高效 课堂教 学的模 式思考
张 亮
( 甘 肃 省 白银 市 平 川 区黄 峤 乡玉湾 小学 )
摘
要: 小学数 学独立解决问题 的教学课堂模式 , 简单结构可 以分 为以下几种模 式 : 第一是创设情境 的模 式; 第二是 自主探 究的模
堂教学 中 , 教 师应该使 用一切手段 , 利用 学校提供 的硬件设施 创 应用 , 学习的知识 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 拓展甚 至是延伸 , 获得把知 造一些有吸引力 的课堂情境 , 利用多种多样 的教学计谋 吸引学生 识 表现 出来 的有 趣性 、 富饶 性 , 同时也 升华 了学 生本 身的 快乐
学 习的兴趣 , 引导学 生积极 主动地参 与进来 。我们要多 方面地探 情 感 。 讨我们的课本教材 , 通过硬件设施 多媒体可 以提供丰富的图片 、 声 “ 不 了解 孩子 , 不 了解孩子 的智力发展 、 思维 、 兴趣 、 爱好 、 能 音 和动 画 等 优 势 , 让学 生有一 一 种直 观的感觉 , 去 感 受 抽 象 的数 学 力、 习气 , 就 没有教育 。” 引导学生 的应该是教育 , 我们一直说的教 形体和文字 , 对学生摄取 知识 的欲望有 更好 、 更强 的启发和激发 。 学模式“ 创设情境一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拓展训 练” , 把学生本 尽量去 做到教育家卢 梭所说 的教 育的艺术 是使学生 喜欢你所 教 身 独 立 特殊 的学 习格 调 表 现 出 来 。我 们 的教 学课 堂就 会 有 一 种 和 的 东 西 这一 点 。 谐愉快的意境 , 自然 学 生 也 会 取 得 不 断 的 成 功 , 形成 热爱数学 , 学
为数学教学寻找源头活水

为数学教学寻找源头活水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练习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很多并非”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经验。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由此我想到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找到数学与生活衔接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源头活水来 教学更精彩——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三 角 形 和 圆的 认 识 ” , 师 可 出示 学 时 教 生 平 时 常 见 的 扇子 、 、 领 巾 、 球 等 书 红 皮
实 物 . 出 几 何 图形 , 过 “ 活 化 ” 画 通 生 的
中具有 对称 性 的 实物等 这样 , 生把 让学
学到 的 知识 及 时运 用 到 实 际 中去 ,在轻 2结 合 生 活体 验 . 设 计 贴 近 学 生 生 活 的 问题 . 学 生 让
么不 行 等 让 学生 充 分 感 受到数 学 源 于 生 活 , 又在 生 活 中有 着广 泛 的运 用 , 使 学 生感 觉到 数 学 的趣 味 与 作 用 。 3组 织课 外 活 动 . 把 课 堂 所 学 的 知 识 通 过 精 心 组 织 的 数学 交流 活 动 应用 丁 生 活 中 。在 教 学
些 实 际应 用 的题 目让 学 , 练 习 , 所 学 上 把
的 知识 应用 到生 活 中 , 好 地 服 务 丁 生 更 活 , 用 l生 活 , 养 学 生 运 用 所 学 知 应 丁 培 识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能 力 ÷
性 ” , 让 学 生 观 察 生 活 中哪 些 地 方 后 可
运 用 了三 角 形 的 稳 定 性 : 学 “ 的 认 教 圆
识 ” , 让 学 生从 数 学 的 角度 说 明 为 后 可
什 么车 轮 的形 状 是 圆的 , 角形 的 为 什 三
二、 课外 学 习生 活化
新 课标 指 出 , 师 应 该允 分 利 用 学 教 生 已有 的 生 活 经 验 . 导 学 生 把 所 学 知 引
过 看 、 等途 径 来感 受相 交和 平行 , 而 摸 从 解决 “ 同一平 面 内” 一教 学难点 。 在 这 2 创设 生 活情 境 .
生活和经验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 育 只有 通 过 生 活才 能产 生 作 用 并 真 正 成 为 教 育 ” 教 。在 教 学 前 面 学 习 的 观 察 法 已 经 难 以解 决 问题 。教 师 适 时 引 导 提 出 :
过 程 中 如何 创 设 良好 的 学 习 环 境 ,让 生 活 问题 走 进 数 学 课 堂 “ 还 有 什 么 更 好 的 办法 吗 ? 一 石 击 起 千 层 浪 , 生 的探 索 欲 你 ” 学
从 学 生 熟 悉 的生 活 情 景 和 感 兴 趣 的 事 物 出 发 , 他 们 提 供 观 表 自 己 的 意 见 。 为
察 和 操 作 的 机 会 ”,使 他 们 有 更 多 的 机 会 从 周 围 熟 悉 的 事 物
在 “ 积 和 面 积 单 位 ” 学 时 , 师 首 先 出 示 大 小 比较 接 面 教 教
【 圈 分 类 号 ] 2 . 中 06 3 5 【 献标识码】 文 B 【 章 编 号 ] 0 1 4 2 2 1 ) 6 0 1 — 0 文 1 0 — 1 8( 0 0 0 — 2 3 1
新 课 程 标 准 中 十 分 强 调 数 学 与 现 实 生 活 的联 系 , 教 学 学 生 现 有 的生 活 经验 和 认 知 基 础 选 用 不 同 的 教 学 方 法 , 力 在 努 要 求 中增 加 了“ 学 生 感 受 数 学 与 现 实 生 活 的 联 系” 不 仅 要 创 设 一 种 和 谐 、 悦 的 教 学 氛 围 和 各 种 教 学情 境 , 使 , 愉 在课 堂 上 给 求 选 材 必 须 密 切 联 系 学 生 生 活 实 际 , 且 要 求 “ 学 教 学 必 须 予 学 生 自主 探 索 、 作 交 流 、 手 操 作 的 机 会 , 学 生 充 分 发 而 数 合 动 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

数学2013·1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事情,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中强调,引导学生课中体验生活,使课堂与生活水乳交融。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源头活水一:用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堂教学中,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因此,教师应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找出生活原型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整合,使之为教学所使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改变过去一直沿用的教学方法:先回顾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然后过渡到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运用新授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事实上,这节课教师可先模拟一个生活场景,然后这样进行教学:“在李叔叔的花园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这是他种花用的。
请你帮助李叔叔计算土地的面积,他好去买适量的化肥。
”学生通过对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进行分割、拼接、猜测、讨论,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师生交流。
学生将他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结论进行对比,发现结果是完全一样的,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源头活水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创新的喜悦这是我执教“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片断。
1.认识四边形(1)多媒体课件显示从“图形王国”里走出两个卡通小人(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外音:“同学们,我们是图形王国里的一对兄弟,你们还认得我们吗?”生:你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多媒体课件显示卡通小人,画外音:“我们还有一个秘密呢!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先用手摸一摸我们的四周。
”(3)卡通小人:“你们刚才摸的地方是我的边。
”师: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课前准备的图形,再告诉同桌,图形的边分别在那里?每种图形各有几条边?生1:它们都有四条边。
生2:我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四边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
作者:杨学传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3年第12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兴趣的事情,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中强调,引导学生课中体验生活,使课堂与生活水乳交融。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源头活水一:用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因此,教师应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找出生活原型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整合,使之为教学所使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改变过去一直沿用的教学方法:先回顾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然后过渡到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运用新授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事实上,这节课教师可先模拟一个生活场景,然后这样进行教学:“在李叔叔的花园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这是他种花用的。
请你帮助李叔叔计算土地的面积,他好去买适量的化肥。
”学生通过对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进行分割、拼接、猜测、讨论,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师生交流。
学生将他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结论进行对比,发现结果是完全一样的,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源头活水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创新的喜悦
这是我执教“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片断。
1.认识四边形
(1)多媒体课件显示从“图形王国”里走出两个卡通小人(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外音:“同学们,我们是图形王国里的一对兄弟,你们还认得我们吗?”
生:你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多媒体课件显示卡通小人,画外音:“我们还有一个秘密呢!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先用手摸一摸我们的四周。
”
(3)卡通小人:“你们刚才摸的地方是我的边。
”
师: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课前准备的图形,再告诉同桌,图形的边分别在那里?每种图形各有几条边?
生1:它们都有四条边。
生2:我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四边形。
生3:对。
因为它们都有4条边,所以叫四边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叫它们是四边形。
四边形有4条边,同学们能画出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
(4)学生分组活动,有的小组在纸上画,有的小组在钉子板上围,还有的小组用纸折。
2.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师:前面我们利用数一数边的方法,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边,那么你们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4:我认为五边形有五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生5:我认为一个图形如果有8条边,那么可以叫它为八边形。
师:好,我们现在做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手中的四边形纸折成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好吗?
(2)学生分组活动,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纸折。
生6:我在四边形纸上剪去一个角,再数一数,它有五条边,是五边形。
生7:我把四边形的两个角折起一部分,就变成了一个六边形。
生8:我画了一个五角星,它有十条边,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十边形。
……
教学中通过卡通小人的引导,让学生先摸一摸、数一数,然后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里我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发挥,充分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当“小小魔术师”,动手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充分感知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图形。
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源头活水三:在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中发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发展和认识的直接源泉。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建立活动的空间,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认识、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统计中的平均数”一课的平均数算法这一环节,我把教科书上应用题的呈现方式改成以下呈现方式。
四(4)班同学本月借阅图书情况一览表:
我们四(4)班同学平均每组借阅图书多少本?
……
呈现方式的改变为学生探索与研究平均数的算法留出了空间,且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思考到小组交流再到写出算式,使学生有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算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时,当学生对角有了明确的认识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小棒、纸、报纸、图钉、剪刀等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一个角,使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角的本质特点。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思考和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认识、去理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源头活水四:在营造祥和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某老师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探究“7的乘法口诀”这一环节时,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先填好表格,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探索7的乘法口诀,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汇报。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所以教师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自己编写7的口诀。
学生那种爱挑战、好表现的天性被激发了,都踊跃举手,积极发言。
当一个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说:“发现错误及时订正,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哦!”这样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也正是这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给了学生勇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当师生共同完成7的乘法口诀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一句口诀好记?你是怎么记住的呢?”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我认为…七七四十九‟好记,因为我在看《西游记》时,太上老君就是花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炼丹的。
”有的说:“我认为…一七得七‟好记,因为它表示一个七。
”还有的说:“我认为…三七二十一‟好记,因为我们经常会听到…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写了个二十三‟这样的笑话。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很快记住了7的乘法口诀。
这里,教师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学习。
此外,教师注重学生理解和探索7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的比较分析力、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教师要
让学生理解数学不是枯燥的、抽象的,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论是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还是最后的课堂活动,都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