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菌株SF-1对玉米安全性的测定
玉米卫生指标 -回复

玉米卫生指标-回复什么是玉米卫生指标?玉米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提供了人类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然而,玉米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卫生风险。
为了确保玉米的质量和安全,必须建立和实施一系列的卫生指标和规范。
玉米卫生指标涉及到玉米的生长环境、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各个方面。
1. 玉米生长环境的卫生指标玉米的生长环境对其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土壤的卫生状况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会被吸收到玉米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农田的环境状况和污染物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也有重要影响。
恶劣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玉米的生长受到威胁,同时也会增加染霉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从而影响玉米的卫生质量。
因此,对玉米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进行评估和监测是必要的。
2. 玉米农药残留的卫生指标农药的使用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农业实践之一,旨在控制害虫和杂草的生长。
然而,过度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农药残留在玉米中。
农药残留是指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物含量超过了国家和国际规定的安全标准。
因此,检测和监管农药残留是确保玉米质量和消费者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卫生指标可以包括最大残留限量(MRLs)、安全使用间隔期(PHIs)等。
3. 玉米微生物污染的卫生指标玉米是一种易受微生物污染的农产品。
常见的微生物包括霉菌、大肠杆菌等。
染霉玉米中的黄曲霉素等主要产生于霉菌的毒素,具有强烈的致癌、病毒生成、生殖毒性等危害。
因此,对玉米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监测和控制是防止玉米卫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卫生指标可以包括微生物污染的标准值、检测方法等。
4. 玉米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指标玉米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控制非常重要,以确保加工出的产品的卫生安全。
农产品从采收到加工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交叉污染、存储条件不当等问题,可能导致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因此,在玉米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建立合适的卫生指导方针,包括洗涤、脱壳、研磨、灭菌等环节的控制措施。
玉米毒素检测标准值

玉米毒素检测标准值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人类和动物的饮食中。
然而,玉米中可能存在的毒素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玉米中的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
因此,对玉米中毒素的检测和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玉米毒素检测的标准值。
首先,黄曲霉毒素是玉米中最为常见的毒素之一。
根据国家卫生标准,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为5μg/kg,而玉米制品中的限量标准为20μg/kg。
这意味着在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得超过这个数值。
而对于黄曲霉毒素B2、G1、G2的限量标准分别为5μg/kg、5μg/kg、10μg/kg。
这些标准值的设定是为了保障人们食用玉米及其制品的安全。
其次,赭曲霉毒素也是玉米中常见的毒素之一。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玉米中赭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为60μg/kg。
赭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玉米及其制品中,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对赭曲霉毒素的检测和监控至关重要。
此外,玉米赤霉烯酮也是玉米中的一种毒素。
根据国家标准,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为5μg/kg。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和控制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玉米中的毒素检测标准值是保障人们食用玉米及其制品安全的重要依据。
各种玉米毒素的限量标准值的设定,旨在保障人们的健康。
因此,在玉米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对毒素的检测和监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值,才能确保人们食用玉米的安全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加深人们对玉米毒素检测标准值的了解,提高人们对玉米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玉米毒素检测标准值

玉米毒素检测标准值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它也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
这些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对玉米中毒素含量的检测至关重要。
而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各国针对玉米毒素的检测标准值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在国际上,对玉米中毒素的检测标准值主要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制定的。
根据他们的标准,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值为5μg/kg,而赭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值为20μg/kg。
这些标准值是根据对毒素的毒性、人体摄入量和长期暴露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后确定的,旨在保障人们食用玉米及玉米制品时的健康安全。
在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也对玉米中毒素的检测标准值进行了规定。
根据中国的标准,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值为5μg/kg,而赭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值为20μg/kg,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此外,中国还对玉米中的其他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2、G1、G2等也有相应的检测标准值,以全面保障玉米及玉米制品的安全。
为了确保玉米毒素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标准。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玉米中的毒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除了对玉米原料的毒素含量进行监测外,对玉米加工制品中毒素的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加工过程中,玉米中的毒素有可能被浓缩或者转化,导致加工制品中的毒素含量超过标准。
因此,对玉米加工制品中毒素的检测同样需要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值。
总的来说,玉米毒素的检测标准值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各国都根据国情和科学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而各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也为玉米毒素的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值,加强监测,才能有效保障人们食用玉米及玉米制品的健康安全。
合理运用各种检测方法 准确测定饲料及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

合理运用各种检测方法准确测定饲料及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作者:时冉冉田硕莫贞峰来源:《中国食品》2020年第19期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以及雪腐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一种有毒代谢物,会从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并且影响到食品的质量。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
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后可引起流產、死胎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
目前建立的针对粮食、食品、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薄层色谱法(TLC)罗雪云研发了一种薄层色谱法来检测粮食中的玉米赤霉烯酮,该方法简便快捷,不需要大型仪器,能降低检测成本,是快速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最好方法。
但其缺点是灵敏度低,仅适用于定性检测。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曾红燕等研究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该比薄层色谱法灵敏度高,但存在前处理复杂、检测成本高、检测周期长、仪器设备昂贵、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等缺点。
吴文达等建立了一种TLC定性检测和HPLC定量检测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快速简便、精确、灵敏度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手段。
三、气相色谱法陈必芳等建立了一种气相色谱法来检测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检出限低至50ng,回收率在80%以上。
其缺点是仪器设备成本高,不易实现。
四、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徐飞等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检出限为0.08μg/kg,定量限为0.2μg/kg。
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快速简单、重现性好,可用于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
但缺点是仪器昂贵、检测成本高,不适用于现场检测。
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王文珺等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酶联免疫一步法。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由产自赤霉菌的黄曲霉烯酮合成的毒素。
该毒素在玉米和其他谷物中广泛存在,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害。
因此,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该方法是将样品溶解后经过净化处理,然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测定不同类型的赤霉烯酮类毒素,但是需要较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
2. 气相色谱法(GC):这种方法是将样品中的赤霉烯酮蒸发,然后通过气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
该方法对于特定类型的赤霉烯酮类毒素的测定较为准确,但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源。
3. 免疫分析法:这种方法利用特殊的抗体与赤霉烯酮结合,产生可见的信号,从而测定样品中的赤霉烯酮含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即时获得,但是对样品中的干扰物较为敏感。
4. 毛细管电泳法(CE):这种方法利用样品在毛细管中的化学性质差异,通过分离电泳来测定赤霉烯酮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复杂的样品矩阵,并且可同时测定多种赤霉烯酮。
除了以上主流的检测方法,还有一些新兴的检测技术被应用到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中:1.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与赤霉烯酮的特异性结合,通过传感器产生的电信号来测定赤霉烯酮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的优势,但是需要对传感器进行特定设计和构建。
2. 分子印迹技术:利用功能单体与赤霉烯酮形成特异的相互作用,构建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该方法具有高选择性和较好的再生性,但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
以上只是介绍了部分常用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验室条件、检测要求和经济成本等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要求,因此在检测过程中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法规和指南。
生物育种新技术对玉米作物的试验安全管理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4年1月刊113综 合 研 究生物育种新技术对玉米作物的试验安全管理鱼冰星,阎晓光*,马志远,宋艳芳(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长治 046011)摘要:随着生物技术飞速发展,玉米育种取得重要突破,但试验安全管理问题随之凸显。
该文阐述了生物育种新技术的重要性与玉米作物试验安全管理现状,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效果,为玉米育种试验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关健词:生物育种新技术;玉米;基因编辑;基因测序;试验安全管理;基因变异;基因流动;品种纯度鱼冰星,阎晓光,马志远,等.生物育种新技术对玉米作物的试验安全管理 [J]. 农业工程技术,2024,44(1): 113~114.玉米是全球重要粮食作物,生物育种新技术的研发给玉米育种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实践中的试验安全管理问题不容忽视,不仅关乎科研成果的可靠性,更与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1 生物育种新技术的重要性传统育种方法需要大量田地和时间,生物育种技术更精准高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生物育种新技术能够深入挖掘作物的优异基因,开发隐藏的抗病虫害、产量提高、改善品质等关键性状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因资源,在育种工作中取得更大突破。
2 生物育种新技术2.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可为玉米作物育种工作带来革命性变革。
基因编辑技术可提供更高精度、更灵活的方法,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定位到具体的基因位置,育种专家可以精确识别玉米作物中的目标基因,并对其进行精准编辑,大大降低误编辑风险。
2.2 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在玉米作物试验安全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生成和分析大量基因数据,为研究人员提供深入了解和掌控玉米作物基因组的能力。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玉米作物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生成海量基因序列数据,为后续试验提供基础。
玉米的非转基因检测标准

玉米的非转基因检测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玉米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转基因玉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抗虫、抗病能力,但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安全性和食用价值的担忧。
非转基因玉米的检测变得尤为重要。
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是指对玉米样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检测要求和规范。
制定这一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防止不安全的转基因玉米进入市场,保障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
以下将详细介绍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方法包括PCR法、蛋白质鉴定法、同源性序列鉴定法等。
PCR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扩增玉米基因组DNA中的目标序列,从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蛋白质鉴定法则是通过检测样品中特定的蛋白质来判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同源性序列鉴定法则是通过对比目标序列和转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程度来判断。
制定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检测标准、样品处理等。
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到灵敏度和准确性,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标准需要明确规定检测结果的判定标准,如何处理阳性样品、阴性样品以及不确定样品。
还需要规定对样品的提取、保存、运输等要求,以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主要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生产质量控制和贸易监管等领域。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可以通过对市场上的玉米产品进行检测,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在生产质量控制中,可以通过对农田和种子进行检测,保障种子的品质和纯度。
在贸易监管中,可以通过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检测,保障贸易的公平和有序发展。
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促进我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还可以巩固我国非转基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保障农产品贸易的公平和有序发展。
一株抗玉米纹枯病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病促生作用

到接种的突变菌株, 说明细菌到第 3 天已经侵入植 物根部; 到第 5 天拮抗突变株均可以在根部、茎部 分离到, 说明细菌在侵入根部以后已经向上转移, 到第 7 天为止在叶部也分离到了拮抗菌株, 说明拮 抗菌株已经转运至叶部。结果说明 CNBH 不仅可以 在体内繁殖, 并具有可转移性。
复 3 次, 记数。4) 纯化和保存:挑取形态不同的菌 落在固体肉汁胨平板上划线纯化、培养, 然后将其 转入含 30%甘油的塑料离心管中于−70℃保存备用。 5) 内生性测定:参考蔡学清的方法[7], 利用抗利福 平标记进行回接测定。6) 菌株CNBH稳定性检测: 将菌株进行传代培养, 测定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抑 制效果, 传代次数以获得稳定抑制效果为准。 1.2.2 抑菌作用测定:1) 平板对峙法测定:无菌操 作下将玉米纹枯病病原菌接种到PDA平板中央, 在 距离病原菌 2.5 cm处, 接入待测内生细菌菌株, 以 仅接种病原菌的处理为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 3 次, 观察菌落的生长变化, 以抑菌圈大小和形状判断拮 抗程度, 最后筛选出 1 株拮抗效果最强的菌株(命名 为CNBH)。2) 盆栽实验:在每盆(d=24 cm)土壤上覆 盖 15 g 玉米纹枯病菌的带菌麦粒, 并使之均匀分散 在离表层土壤 6 cm范围内; 种子用拮抗菌(总菌量 4×108 CFU/mL)菌悬液, 浸泡 5 h后播种, 以井岗霉 素拌种处理的玉米种子为对照, 每处理 10 盆, 每盆 10 粒。15 d~20 d后调查植株发病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将按 上 述 方 法 处 理 的 种 子 播 种 到 花 盆 , 3 叶期每 处理取 1 O株 , 复 3次 , 量幼 苗的 株高 、 重 测 地 上部 分干重 、 下部分 干重 、 粗 、 地 茎 主根长 度 、 根 冠 比、 察根 系生 长情况 [ ] 观 2 。 。
2 结 果与分析
释液 处 理 玉 米 种 子 的 萌 发 率 为 9 .3 , 3 对
1 材料 与方法
1 1 材 料 .
供 试玉米 品种 为丝黑 穗 易感 品种 T 4 1 , 一0 9 由 黑 龙江 省农 垦科 学 院 玉 米育 种 研 究 室 提供 , F 1 S 一 菌株 发 酵液 , 由黑 龙 江 省农 垦 科 学 院 植物 保 护研 究 所生 防 室保 存 , 用 的化 学 药 剂 有 1 Na I 使 CO 溶液。
出一 种新 型生 物 种 衣剂 取 代 化 学 药剂 , 到 防病 达
理 重复 3次 。2 4 h后 计 算 种 子 萌 发 率 , 别 于 分 3 、8 6 6 4 、 0h测定 胚 芽长 、 根 长 并进 行 差 异显 著 胚
性 分析 。 122 S的
治病 的 目的 。该研 究针对 玉米 丝黑 穗病筛 选 出一 株具 有 高拮抗 活性 的放线 菌株 , 过测定 , 菌株 经 该 发 酵液 能够抑 制 丝 黑穗 病 菌 冬 孢 子 的萌 发 , 玉 对 米 丝黑穗 病 害有 较好 的 防治 效 果 , 菌株 初 步 鉴 该 定 为加 德纳链 霉 菌 , 内外均 未 见 其 对植 株安 全 国 性 的鉴 定报道 , 此 测 定 了加 德 纳 链 霉 菌 发酵 液 为 对 玉米 的安全 性 , 其 作 为生 防菌 进 一 步研 究 提 为 供依 据 。
2 2 S 一 菌 株 发 酵 液 对 玉 米 胚 芽 、 根 生 长 的 . F 1 胚
影 响
作 者 简 介 : 洪 亮 ( 9 1)辽 宁 省 辽 阳 市 人 , 士 , 理 研 究 刘 18 - , 硕 助 员 , 事 微 生 物 农 药 研 制 工 作 。E mali h n Hn 2 O @ 从 - i i o g ag 0 l :u
度有 所 改进 , 展 了综合 防治 , 开 同时 注意抗 病 品种 的选 育 和应用 , 此病 的发 生有 所下 降 。但 近几 年 , 由于对 丝黑穗 病 防治未 给予 足够 的重视及 大 量感 病 品种 的种植 和 推 广 , 丝黑 穗 病 害 又 回 升蔓 延 且 呈逐 年加 重趋 势 。 目前 , 玉米 丝 黑穗 病 的防 治 主要 采 用 化 学 药 剂拌 种 的方法 , 是 化 学药 剂 长 期 以来 的使 用 使 但 病 害对其 产生 了耐药 性 , 且 对 土 壤 和环 境 造 成 并 了一 定 的破坏 , 决 这 一 问题 的根 本 途径 是 筛 选 解
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 2 1 () 7 ~ 7 0 1 4 :4 5 Heln j n rc lu a ce c s i gi gAg iutr l in e o a S
生 防菌株 S 一 玉 米 安 全性 的测 定 F 1对
刘 洪 亮
( 黑龙 江省农 垦科 学 院 植 物保护研 究所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 3 ) 5 0 8
,
1 2 方 法 .
121 S . . . F 1菌株发 酵液 对 玉米 种 子 萌发 的 影响
采用 王 兰 英 的 方 法[ , 1 待测 种 子 用 5 Na 1 ] CO 表 面消 毒 , 菌水 冲洗 3次 备用 。在 直 径 为 9c 无 m 的培养 皿 中铺 上灭 菌滤 纸 , 入 S 一 发 酵原 液为 加 F1 处 理 1 2倍稀 释发 酵液 为处 理 2 以清 水 为对 照 , , , 每 皿放 置 3 0粒 种子 , 8 2 ℃条 件 下 黑 暗培 养 , 处 每
摘 要 : 过 研 究 S - 发 酵 液 对 玉 米 品种 F 0 9种 子 出 苗 率和 幼 苗 生 长 的 影 响 , 定 了 S 一 通 F1 41 测 F 1发 酵 液 对 玉 米 的
安 全 性 , 果表 明 :F 1菌 株 发 酵 液 不仅 对 玉 米植 株 的 生 长 无毒 害作 用 , 结 S- 同时 能 够 促 进 种 子 的 萌发 、 胚 芽 与 对 胚 根 的 生长 发 育 也 有 一 定 的 促 进 作 用 , 并且 有利 于 玉 米植 株 地 下部 分 的 生长 。
照( K) C 玉米 种子 的萌发 率 为 9 . % , 处 理差 1 1 3个 异不显 著 。 表 1 不 同处理对 玉 米种子 萌发 的影 响 %
收 稿 日期 : 0 0 1 - 5 2 1 — 11 基 金项 目 : 龙 江 省 科 技攻 关 资助 项 目( 黑 GA0 B 0 ) 8 1 1
21 S - . F 1菌株 发酵 液对 玉米 种子 萌发 的影 响 试 验结 果 表 明 , 4h后 生 防 放 线 菌 S 一 2 F 1发 酵原液 和 2 稀 释液对 于玉米 种 子 的萌 发没 有抑 倍
制 作用 , 存 在 一定 的促进 作 用 , 并 由表 1 知 , 可 发 酵原液 处 理 玉米 种 子 的萌 发 率 为 9 . , 稀 5 5 2倍
关 键 词 : 酵液 ; 米 ; 全 性 发 玉 安
中 图 分 类 号 :4 5 1 14 ;4 6 ¥ 3. 3 . 2¥ 7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2 6 (0 10 —0 40 1 0—7 7 2 1 )40 7 —2
一
玉米 丝黑 穗病是 严重 影 响玉米 产量 的病 害之 2 O世纪 7 O年 代 , 玉米丝 黑 穗病 广 泛 分 布于 我 国各 玉 米种植 区 。7 O年代 后期 , 于各 地 种植 制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