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 I )i ae twt ye0 aados tcl i ae. to s 6  ̄ e i I ee id di o rus adml. DC npt ns i gnc1 cl n btr ads ss Meh d 2p i wt D Cw r v e t 2gop n o y i h o ei e ms h di n r
切 口、 眼 出血 , 肤瘀 血 、 尿 、 克 、 器 官 功 针 皮 血 休 多
能损害等 , 出血 量 90— 50 l5例 出现呼吸 困 0 70 m ,
难 、 闷 、 颤 。 ( ) 验室 检查 :4例 患者 血 小板 胸 寒 2实 3
1 临 床 资 料
1 1 一般 资料 . 本组 6 2例 , 龄 2 5 年 4~ 2岁 , 均 平
组和对照组 , 分别 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静脉滴注 治疗 , 动态观察血浆凝 血酶原时 间( I 、 血酶原时间 ( P ̄) 纤 P’ 凝 ) A' 、 I 维蛋 白原( I 、 FB) 血小板 ( L ) D一二聚体 ( D 等变 化。结果 PT 、 D)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 P< . 5与 < . 1 。结论 0o ) 治疗组 的总有 效率 、 院时 间、 住 各项观察 指标均优于对 照 低分子肝素治疗 产科 DC疗效较好 , I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DIC临床分析及治疗

DIC临床分析及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过去曾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efibrination),消耗性凝血病(comsumptive coagulopathy),最近有人认为以消耗性血栓出血性疾病(comsumptive thrombohemorrhagic disordors)为妥,但最常用的仍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本组疾病病因繁多,临床表现不一,但对其主要环节有如下要点:①发病速度:可分急性或慢性;②病情程度:可自轻度至重度;③病变部位:可分局部或全身,血管内或血管外;④病理生理:可是凝血障碍和/或纤溶亢进,也可因血小板减少和/或凝血因子减少.一,病因诱发本综合征的常见疾病,据北京,上海,武汉及福建4组250例DIC的统计,感染性疾病占44.6%,急性白血病为13.8%,产科意外13.4%,肝病7.7%,手术和创伤7.4%,恶性肿瘤6.9%,其他6.2%.1,感染性疾病:革兰阴性菌感染(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革兰阳性菌感染(严重肺炎球菌),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弥漫性单纯疱疹,流行性出血热)和原虫感染(恶性疟疾).2,病理产科:胎盘早剥,羊水拴塞,死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妊娠中毒症,高渗盐水引产.3,儿科: 新生儿 (胎盘早剥新生儿,宫内新生儿感染),暴发性紫癜.4,,恶性肿瘤:各种转移癌(如前列腺,肺,胃,肠,胰腺,乳腺等).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或慢性白血病)5,肝病:肝硬化,急性坏死性肝炎.6,手术:术后并发症,前列腺术后,体外循环7,严重组织创伤:脑组织损伤,大创伤(不可逆休克),热卒中,广泛烧伤.8,其他: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心脏骤停,蛇咬伤.二,发病机制在这些疾病中有诱发血管内凝血的因素,而发生DIC.①促凝物质,如腺瘤的粘液素肿瘤提取物,蛇毒,损伤的脑组织,病理产科的子宫内容物术后的前列腺组织,早幼粒细胞颗粒及白细胞的白芥素Ⅰ等;②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如各种血管炎(急性过敏性或免疫性疾病,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如缺氧,休克).③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可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可促使血小板聚合;可使白细胞生成和释放组织凝血活酶.内毒素是诱发DIC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生血管内凝血后,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①微循环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如肾皮质坏死,可见于胎盘早剥,暴发性紫癜;②凝血因子减少和血小板减少;③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因一旦纤维蛋白沉着小血管,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活因子,激活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降解,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e,FDP),FDP具有抗凝作用,能使因子Ⅴ,Ⅷ失活,所以血液中出现FDP,说明纤维蛋白在血管中沉着,说明发生血管内凝血。
成人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

o r pe ii t t nfs n R s l D Cw s i n sdi 3 f 2 .8 )a ue e k m apt ns r y rc t e r s i s. eut co p a a u o s I a a oe 6o 12( 3 6 % d g n 5 c t lu e i a et i
Le ka m i . u e a
W AN Xio li,W ANG Ya ,HUANG B o h a G a —e n a — u
( eat et f am tl y Y n i ua gHlH si l, i doM dcl ol e,Qnd oU i r t.Y n i 2 00, D pr n o e a o , at hn i opt Qn a e i lg m H og aY l a g aC e iga nv sy at , 6 0 ei a 4
维普资讯
・
1 ・ 4
C ieeJu l f ho bs n mots 0 7V l N hn s o ma o rm oiadHe s i 20 o 1 o1 T s as 3
成 人 急性 白血 病 合并 弥 散性 血 管 内凝血 3 6例 临床分 析
愈率 7 .8 , 7 7 % 治愈率病人 的 D C纠正时间为 7~1 d( I 5 均值 9 3 5 1 ) .2± . 0 。结论
关键词 : 白血病 ; 急性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同型半胱 氨酸
D C是急性 白血病常 见及严重并 发 I
症 ,T F gT 、 —i e 是 白血病合并 D C重要观察指标 , P 、b 、F D dm r I 小剂量肝素钠可以有效治疗急性 白血病 合并 D C I。
王笑蕾 , 王 摘 要 : 目的 彦, 黄葆华 ( 岛大学 医学院 附属烟 台毓璜顶 医院 青 血液科 , 烟台, 2 40 600)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例抢救体会

已引起产科 医师 的普遍重视 , 若能及时诊 断治疗 可获痊愈。现
将 我 院 19 9 8年 1月一 2 ( 0】 8年 8月 期 间 发 生 的 5例 产 科 DC I
病例报告 如下 , 并结合临床分 析其治疗体会 。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 般 资 料 . 本 组 5例 中 年 龄 最 小 2 6岁 , 大 4 最 2岁 , 平均年龄 3 4岁 ; 产 妇 1例 , 产 妇 4例 , 中 2例 为 第 2胎 , 初 经 其 2例 为 第 3胎 ; 周 最 小 3 孕 4周 , 大 4 最 1周 , 均 孕 周 3 平 8周 ; 1 在 院外 生 产 ,产 后 大 出血 , 发 生 在 产 前 , 例 发 生 在 产 例 3例 1 后 。终 止 妊 娠 方 式 : 宫 产 。 剖
产 科 急 性 弥散 性 血 管 内凝 血 5例 抢救 体 会
易婉 文
( 州 市 人 民医 院 , 东 化 州 5 5 O 化 广 2 1 0)
【 摘要 】 目的 分析 产科 弥散性 血管 内凝血 ( c) 病原 DI 发
因 、 防及 正 确 处理 方 法 , 预 降低 DI 的 病 死 率 。 方 法 对 我 院 C 1 间 收 治 的 5 产科 D C 的 临床 资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结 0年 例 I 果 产 科 DI 的发 病 原 因依 次 为 重度 妊 高征 、 后 大 出血 、 C 产 羊
为零 , 甚至 昏迷 , 肾功能衰竭 2例 。1例在院外生产 , 因产后 大
盘早剥 宫腔积血 , 出血不凝 , 重者 肉眼血尿 , 有全 身出血倾 向 。
出血 量 在 1 0 ~ 0 L 平 均 出 血 量 30 0m . 有 不 同 程度 0 60 0m , 0 0 L均 休 克 , 继 发 电解 质 紊 乱 、 度 贫 血 、 蛋 白血 症 等 , 者 血 压 并 重 低 重
比较低分子肝素和贝米肝素治疗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

比较低分子肝素和贝米肝素治疗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发布时间:2021-07-22T15:41:57.56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作者:雷华[导读] 对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与贝米肝素用药取得的效果观察。
雷华(襄阳市襄州区妇幼保健院;湖北襄阳441100)【摘要】目的:对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与贝米肝素用药取得的效果观察。
方法:收集医院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4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以数字1:1分组方式,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n=27),观察组患者采用贝米肝素钠注射液治疗(n=27),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学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与红细胞比容等相比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0%(1/27),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产后出血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中,给予贝米肝素钠注射液治疗,效果较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贝米肝素;低分子肝素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疾病类型,部分患者产后出血发病后可能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情况,发病急且病情变化较快,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可能引发大出血、组织坏死甚至致死等问题。
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方法以药物控制治疗方式为主,如贝米肝素用药,可帮助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整体治疗效果理想[1]。
本次研究将对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不同药物应用下取得的效果做对照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4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以随机分组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27例年龄平均(27.62±2.00)岁,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为16例、11例。
观察组患者27例年龄平均(27.55±1.96)岁,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为17例、10例。
新生儿亚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0例临床及误诊原因分析

性, 神经 梅 毒 血 清 及 脑 脊 液 T P R R P A、 P
检 测 呈 阳性 。
3 张子平 , 波 , 柠. 程 王 神经 梅毒 的临床 表现 与诊断的探 讨 [ ] 中 国麻风 皮肤病 杂志 , J.
2 0 , 2 4 : 8 2 7 0 6 2 ( ) 2 5— 8 .
P A或 T H P A试 验虽 然 敏感性 高 , 由于 但 IG抗体易 穿透 血脑 屏 障 弥散 到脑 脊 液 g 中产生假 阳性 , 不能用 于确 诊 , 故 而更 多 地被用于排除 神经梅 毒 。张 子平 等¨ 认 为脑脊液 R R和 T P P P A或 T H P A检查 完 全可 以替代 V R D L试 验 。本 组 3例 病人
诊断 。 参 考 文 献
1 吴 江. 神经 病学 [ . M]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 人
社 ,o5:2 2 o 2 2—2 4 2.
部分患者 , 脑脊液细胞数和蛋 白量均 可在 正常范围 内。脑脊 液常 规检 查缺 乏特 异 性, 性病研究所 实验室 ( D I 试 验是 目 V R ) 前惟一 被推荐用于脑脊液反应素 的试验 , 其对神 经梅 毒的诊 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 但 敏感性只有 2 % ~7 % t 。脑 脊 液 T — 2 8 2 j P
血 及 脑 脊 液 R R、P A均 阳性 。 P TP
检查 。脑脊 液常规 检查 中白细胞计 数 和 蛋白含 量增 加提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但
对于症 状不典型、 复发性和不适 当治疗 的
误诊原因分析 : 神经梅毒 一 麻痹性 痴 呆与病毒性脑炎的 区别在于 : ①病 毒性 脑 炎多急性起病 , 而麻痹性 痴呆 起病 隐 匿 ; ②约 14的病毒性 脑 炎患者 有 口唇疱 疹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相关进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相关进展【摘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疾病,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病情。
传统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因此新的治疗策略不断涌现。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靶向治疗策略的研究以及综合治疗方案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发展方向有望实现治疗策略的个体化,同时需要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更加深入的评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领域仍然在不断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和康复机会。
【关键词】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抗凝、抗血小板、靶向治疗、抗凝药物、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安全性评估、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定义和流行病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通常发生在全身性炎症反应、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和妊娠并发症等情况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DIC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在ICU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25%-50%,其中严重感染和创伤是DIC的两大常见原因。
DIC患者的死亡率也相当高,特别是对于伴有严重感染或创伤的患者,其死亡率可高达40%-70%。
DIC患者还常常伴有出血和微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DIC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失衡等多个环节。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这些环节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激活,导致血栓形成和小血管栓塞,进而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和器官功能损害。
对DIC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机制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治疗DIC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相信对DIC的治疗将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1.2 临床表现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症状:出血和血栓。
小剂量肝素早期应用在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价值的探讨

例, 愈 l 治 2例 , 治愈 率 5 %, 固性休 克 缓解 率 0 顽 5 %(42 ) 中在治疗过程 中 7例因应用肝素而 8 1/4 其
加 重 出 血 ( 92 ) 两 组 总 治 愈 率 差 异 有 显 著 2 .% ,
通肝素在 DC早期治疗 中的价值 。 I
资 料 与方法
小板和 P 、 P F若血小板持续上升或 P 、 P Y TAT , T A T 较
正 常延 长 l 0秒 左 右 , 控 制 有 效 , 继 续 应 用 , 为 可 若 P AT T、 P F较正 常 延 长 超 过 以 上 时 间 , 肝 素 过 量 , 为 可 减量 应用 观察 。若 出血 症状 加重包 括 注射 的新 旧
1 一 般资料
收集我 院 20 02年 1月至 20 07年 7
月所有顽 固性休克并发 DC患者 的临床资料 , I 男性
2 4例 , 性 2 女 6例 , 龄 <1 年 4岁 , 发 病 分 别 为 感染 原 性疾 病 4 l例 , 中重症 肺炎 l , 血症 1 其 6例 败 8例 , 中
3 DC诊断标准 I
① 血小板 <10×1 L或进 0 0/
后 出血 明显好转 , 一例 因应用肝 素而 出血加重 。 无
常规剂 量组 死 于 DC1 I 0例 , 因病 情 恶化 自动 出 院 2
行性下降。@FB<15 L或进行性下降或 > . I . 40 L 。@F P阳性或 > 0m / 。④DDd e 阳性。 D 2 gL —i r m ⑤P 1 r缩短或延长 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⑥A 一 I TⅢ
所选病例均参考 中华 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5 年 4月 C第 3 卷第 1 2 期
Ap r . 2 0 1 5Vo 1 . 3No . 1 2
Ca r di 0 Va s c u l a r Di s e a s e J o ur na l o f i nt e g r a t e d t r a di t i o n a l
严重不 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 的疗效较一般 剂量肝素好 ,可明显改善F I B、A P T T、
P L T 等 实验 室检 查指 标 ,且 无 明显 出血 等 不 良反应 发生 ,值得 ・ 临床推 广 与使 用。
【 关键词 】凝血 ;弥散性 ;肝素 ;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 7 2 5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I S S N. 2 0 9 5 — 6 6 8 1 . 2 0 1 5 . 1 2 . 1 4 3 . 0 2
有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两组治疗后 纤维蛋 白原 ( F I B)含量下降 ,活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 ( A P T T )缩短 ,
血 小板计数 ( P L T)增 多,治疗 组变化幅度 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P<0 . 0 5 ) ;两组血 浆凝血酶原时
间 ( P T ) 、D一 二 聚体 ( D. D)含 量 与 治 疗 前 对 比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尸>0 . 0 5 ) ;两 组 患 者 均 未 出现 出血 等
弥散 性血管 内凝血 ( D I C)是 多种 疾病 出血 、凝
血 功能 障碍后 的最终结 果,不是 一种独立 的疾病 口 】 ,
1 - 3 疗效判 定标准
显效 :经 治疗 ,患者实验 室检查血小板 计数等指
是 临床上常见 的病理综合征 。该病病情复杂 ,可导致 标恢 复正常 ,出血、休克 、低 血压 、脏器 功能障碍等 机 体 出血 、外周 血坏疽 、脏器 功能障碍 。临床 上利用 临床 症状基本 消失;有效 :经治疗 ,患者 实验 室检查 肝 素 的抗 凝作用 治疗弥散 性血 管 内凝血 [ 2 】 ,用 药剂量 血 小板计数等 指标改善 ,出血、休克 、低 血压 、脏器 与疗 效密切相关 。本次研 究旨在 探讨小剂量肝 素治疗 功 能障碍等 临床症 状好转 ;无 效:经治疗 ,患者实验
疗组男1 3 0 例 ,女 5 4 6 0 ;年龄 1 8 ~7 6 岁 ,平均 年 龄 ( 4 7 . 1 ±2 . 8 )岁 ;原 发病 :重 症肺 炎6 5 例 ,重症胰
2 结
果
2 . 1两组疗效 比较 治疗组 与对 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 5 . 7 %、6 8 . 3 %,
腺炎 3 1 例 , 中毒性 细 菌性痢 疾 1 6 例 , 白血病 4 9 例, 1 8 ~7 6 岁 ,平 均年 龄 ( 4 7 . 3 ±2 . 6 )岁 ;原 发 病 :重 症 肺 炎6 5 例 ,重症 胰 腺炎 3 1 例 , 中毒性 细 菌性 痢疾
1 6 {  ̄ j I , 白血 病4 8 例 ,尿 路感 染2 3 例 。两组 患 者 的性 别、年龄 、原发病类型 等一般资料 比较 ,差异无 统计
学意义 ( P >0 0 5 )。
1 . 2 方 法
小剂 量 肝 素治 疗 弥散 性 血管 内凝 血 比普 通 剂量 疗 效
尿 路 感 染2 3 例 。对照组 男 1 2 9 例 ,女 5 4 例 ;年 龄 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尸<0 . 0 5 )。见表 1 。
两 组 治疗 后 F I B含量 下 降 ,AP T T 缩 短 ,P L T 增
【 摘要 】目的 探讨 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的疗 效及安 全 } 生 。方法
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 患者3 6 7 例 ,随机 分为治疗 组1 8 4 例与一般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比较 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实验 室指标 、不 良反应。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 分别 为9 5 . 7 %、6 8 . 3 %,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比普通剂量疗效好 ,差异
表 I 两组疗 效比较 I n( %)】
注 :与 对 照 组 对 比 , P<0 . 0 5
2 . 2 实 验 室 指 标
治疗组 患者给 予小剂 量普通 肝素进 行治疗 , 般剂量普通肝素进行治疗5 0  ̄1 0 0 mg / d ,3  ̄ L / d ,静脉滴
注 。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不 良反应。
性 血 管 内凝 血 患 者 3 6 7 例 作 为 研 究对 象 。所 有 患 者 示 ,采用 检 验,以P <O .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均 已根 据 血 浆D. D检 测 等手 段 确 诊 。采 用 随机 抽 取 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 1 8 4 例 与对 照 组 1 8 3 例 。治
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 的疗效 ,现报道如 下。
室检 查血小板计数 等指标 、临床 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 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 . 4统计学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本次研 究采 用S P S S 1 9 . 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
选 取2 0 1 2 年3 月 ~2 0 1 4 年7 月 我 院 收 治 的弥 散 析 ,计量 资料采用t 检验 。计数 资料 以百分数 ( %)表
C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1 4 3
分析小剂量肝 素治疗弥散性血 管 内凝血 的疗效及安全性
宋 莉
( 易县医院血液 内科 ,河北 保 定
0 7 4 2 0 0 ) 选 ̄ . 2 0 1 2 年3 月- -2 0 1 4 年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