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
读礼记大学感言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而《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礼记·大学》更是其中翘楚,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近日,我重新阅读了《礼记·大学》,感触颇深,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一、修身之道《礼记·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修身就是指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为人正直。
正如古人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修身。
我们常常被名利所困,追逐功名利禄,却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而《礼记·大学》提醒我们,只有修身,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修身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表现。
二、齐家之道《礼记·大学》中提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这句话揭示了家庭和谐与国家繁荣的关系。
一个家庭,如果充满了仁爱、和谐、宽容,那么这个国家也会充满仁爱、和谐、宽容。
反之,如果一个家庭矛盾重重,那么这个国家也会陷入纷争和混乱。
齐家之道,就是要求我们在家庭中做到仁爱、和谐、宽容。
我们要尊重长辈,关爱晚辈,夫妻之间相互扶持,亲子之间相互理解。
只有这样,家庭才能成为我们的港湾,成为我们精神的支柱。
三、治国之道《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句话告诉我们,治国之道,先从修身开始。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国家的治理。
而国家的治理,又离不开每个公民的修身。
治国之道,要求我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勇于担当,善于治理。
我们要关注民生,关注国家的长远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倾听民意,尊重民意,让民众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读礼记大学体会[精选3篇]
![读礼记大学体会[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16e4f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8.png)
读礼记大学体会[精选3篇]【读礼记大学体会第1篇】读了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不让家长和老师操心;也要尊重师长,团结友爱;学习时更要抓紧时间,讲究效率。
比如:在托管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在校时间,最好在学校把作业全部完成,然后再干别的事情。
在家也是一样,不要让家长催促,应该自觉主动地做到快速、认真、高效地完成作业,写完就可以安心地去玩。
【读礼记大学体会第2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章文本依然很短,但仅从文本内容看似乎和《大学》前几章所讲的内容没有联系。
听讼,是审理案子的意思,审理案子与大人的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刚开始读了几遍原文总是不能理解这段文本的意思,后来发现是没有联系前文进行读的原因。
数次读后才明白要想理清这章内容就必须抓住“本”这个关键字。
联系开篇第一章中的这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再读本章“大畏民志,此为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就明白了这章的意思了。
还要注意“知本”与“知之至”的关系。
“知之至”中的之是到达的意思。
“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是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本质,现象与本质就是“本与末”的关系。
读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学的内容,即“明德”,再结合小学的内容即“做事”,就会明白这章文本的意义了。
简单说格物的实质就是知“本”,知“本”后方能明“末”,“末”就是小学中的“事”,“德”就是大学中讲的“本”。
再读“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就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审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让类似案件再次发生。
听讼是“末”而必也使无讼才是“本”。
读经典要反复的琢磨,仔细推敲,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每一段话或者说每一个字都要联系全文进行读才能理解此文本的含义,千万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段的文字,这样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曲解文本的内容。
不同版本该部分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版本有最后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

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此《大学》非彼“大学”也,此书是孔子高徒曾参所作。
大学者,大人之学。
下面XX给大家整理的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欢迎参考!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
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
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
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
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
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古有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小时候学习的知识和技艺比较简单和纯粹,算到当今时代,也顶多算到大学毕业,学习的终究是能够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领。
《礼记.大学》读后感(通用)(5篇材料)

《礼记.大学》读后感(通用)(5篇材料)第一篇:《礼记.大学》读后感(通用)《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礼记.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礼记.大学》读后感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它的意义简释如下: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中格物理解为: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理解为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他们的关系是:《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读后感300字推荐(3)篇2024年

礼记大学读后感300字推荐(3)篇2024年〖礼记大学读后感300字第【1】篇〗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家九家为中国最早的九个学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现的最早。
儒家的礼仪在周朝时就已经开始实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时就出现了。
但《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所以,我觉得还是儒家更主张中道。
我认为《儒行》这篇文章就是写君子(儒士)的各种行为的。
我体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其自立有如此者。
有人会把它翻译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礼义做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
这就是自立。
可我更愿意把它译为:儒士用忠信捍卫自己的思考,用礼义来保护自己那颗纯洁的心;脑子里有一种意念是要怀着仁爱去行动,心中怀着义来处事。
虽然有暴政,但也无法改变我的想法。
这就叫做自立。
举两个例子吧!周朝时,西伯(周文王)不喜欢纣王荒淫无道的统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来治理国家。
这可惹怒了纣王,于是纣王便囚禁了西伯。
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终还是打败了纣王(只不过是把他的大道传给了他的儿子武王)。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犹太人摩西的。
犹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埃及人便开始排斥犹太人,后来又要把所有刚出生的犹太男孩都杀掉,只有一个叫摩西的小男孩获救了。
他支持犹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带领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来的以色列),自称以色列人。
所以,如果你光会独立做饭、扫地,这不叫自立,必须有了这颗心才叫自立。
〖礼记大学读后感300字第【2】篇〗读完《礼记大学》后,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理想,因为这对我们一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还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骗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拥有完美的德行?何谓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
读礼记大学随感[精选3篇]
![读礼记大学随感[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e0dc0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8.png)
读礼记大学随感[精选3篇]【读礼记大学随感第1篇】读完《礼记大学》后,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理想,因为这对我们一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还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骗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拥有完美的德行?何谓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
只有大家都成为德行兼备的人,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更加富裕强大。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
”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
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我觉得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是我们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为。
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生的事情,用正确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端正人生态度。
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帮助弱势群体,进行无私奉献,端正人生态度。
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
例如,关于励志或者成功的书籍,做积极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态度。
要乐观。
乐观的心态,可以成就一个人,我们要做乐观的主宰者,不做悲观的奴隶;生活中要经常面带微笑,每个人都会喜欢面带微笑的人的,他能给人以鼓励,给人以赞许,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我们充满乐观与热情,事情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着不好的事情,相信我们天天都会愁眉苦脸的。
这就告诉我们端正态度是多么重要了。
《礼记·大学》读后感

《礼记·大学》读后感《礼记·大学》读后感《礼记·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五经》之一。
著录于西汉时期,作者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子。
《大学》是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之首,作为经典之始,其思想内涵至关重要。
我读完后也深感到其内在的价值和智慧,从而深深被感染和启发。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总体感受到的是一种内敛淡雅的气息。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行文布局清晰规范,渗透着一种精神的纯净和崇高。
其内容主要涉及人格塑造的理念、行为规范的思想、以及伦理道德原则等方面,都是人生的课题和哲学思考。
在方方面面都透露着一种知行合一、如何弘扬美德的理念。
这样的美好精神不仅令人心动,更令人感到冥冥之中的人性共鸣。
除此之外,我还深感到了《大学》在历史上、文化上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孔子被视为圣人和先贤,而《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首,更是被引用和借鉴的途径。
它的思想不仅深刻,而且持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如何理解传统出处的同时,今天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认识和领悟。
读完《大学》过后,我感受到的讯息和结论是很多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修身”这一概念。
书中一句“知止于至善,而祖述之”,就是对人们做人做事应该有一个具体目标的鞭策。
它教人要有实际的行动,这样才能追求最高的境界。
我们所追求的,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社会,都应该是以一种高尚的姿态,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且珍惜幸福。
这些都与个人的修身紧紧相关,对我们今天的行为指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总之,读完《礼记·大学》带给我的不仅是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精神沉淀和文化历程的领悟。
这本书完全配得上“经典”二字。
它的思想内涵不断地提醒我们:“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国家兴旺”.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成长与成就,要看他有多远的追求与孜孜不倦的努力。
因而对我个人而言,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我可以从中汲取到强大的内心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礼记大学感悟[精选3篇]
![读礼记大学感悟[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7e3c1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8.png)
读礼记大学感悟[精选3篇]【读礼记大学感悟第1篇】被填满的时间总是会有空闲下来的时候,正如奔赴南国的候鸟,在飞翔之余,也还是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碧空的蓝,和峰峦叠翠的绿。
繁忙的学习生活难得在短暂的五一假期得以小小的放松。
我把疲惫的心思放空,手指于落了灰的书架上游走,然后落在了那本薄薄的《学记》上。
这本一年前陪伴我每个周四清晨的国学经典因课业的繁忙而被我小小地遗忘了,愧疚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于是我打算用这个下午的时间去重温古仁人的智慧。
我庄重地捧着《学记》在椅子上坐下,午后的空气很安静,初夏柔和的光线让我感觉甚是惬意。
蚕食桑叶般的纸页摩擦声里,文人墨客的智慧是一股强大的暖流,汇入我疲惫的心房;那字里行间蕴含的“学”与“教”之间关系的真理,触动了身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内心深处对教育和教学的热忱。
那么接下来我就从一个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简单地谈一谈《学记》对我的触动和我对它的理解。
一、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在于对老师的尊敬“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这两句话读来言简意赅意,阐释的道理也很简单:尊敬老师。
但反复地咀嚼这短短两行文字后,我却参悟到了更深刻的道理。
于是恍惚间,思想穿透单薄的书页,驻足于千百年前的京城的一隅,白墙黛瓦,古旧青砖,暮色四合之时,云朵被夕阳染成了桃花的色彩,教书先生小小的私塾里,虔心求学的莘莘学子手捧泛黄的书卷古籍在先生的桌案前陆续提问,他们尊重敬仰面前儒雅的老师,渴望更深入地汲取先生渊博的知识学问,只有通过先生不倦的讲解,书卷上晦涩难懂的道理才能得到解答。
学生问,老师答;学生迷惑,老师解疑,尊师重道自古便是人们历来所歌颂的,它恒久而古老,却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把“教师”看做最尊贵的人,因为唯有尊敬老师,才会去相信和学习老师所传之道;唯有相信老师所传之道,一个国家才能重视教育,这个道理在如今科技与经济都飞速发展的21世纪仍然适用,而作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今虽尚未踏上工作岗位,更应时刻谨记尊重我们的老师,这是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唯有尊师,方可推动国家社会的教育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
此《大学》非彼“大学”也,此书是孔子高徒曾参所作。
大学者,大人之学。
下面本人给大家整理的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欢迎参考!
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
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
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
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
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
其中最让
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古有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小时候学习的知识和技艺比较简单和纯粹,算到当今时代,也顶多算到大学毕业,学习的终究是能够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领。
进入社会后,要学习的则是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说到这里,我才明白,工作之后,我的努力早已偏离了方向,而是在舍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别墅、豪车、奢侈品,对自己来说也不过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虫;在别人看来,也只不过称你一声“奢侈的有钱人”而已,对他们毫无意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这是《大学》的八目,总结起来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照这八条人生进修的阶梯,我发现,毕业后,我不仅没有继续要求自我进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状态,就连小时候那最简单,最纯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
困惑、纠结、愤懑则是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状态。
《礼记·大学》,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心门,我经过自我反省,认为自己选错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应该是让自己内心充实,让父母开心,让身边的同事朋友开心,让全天下的百姓开心,而不是过分关注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反思后,我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进修旅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一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
发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
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
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
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
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
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
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
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
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
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
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
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
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
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
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
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
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