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读后感
读礼记大学感言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而《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礼记·大学》更是其中翘楚,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近日,我重新阅读了《礼记·大学》,感触颇深,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一、修身之道《礼记·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修身就是指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为人正直。
正如古人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修身。
我们常常被名利所困,追逐功名利禄,却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而《礼记·大学》提醒我们,只有修身,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修身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表现。
二、齐家之道《礼记·大学》中提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这句话揭示了家庭和谐与国家繁荣的关系。
一个家庭,如果充满了仁爱、和谐、宽容,那么这个国家也会充满仁爱、和谐、宽容。
反之,如果一个家庭矛盾重重,那么这个国家也会陷入纷争和混乱。
齐家之道,就是要求我们在家庭中做到仁爱、和谐、宽容。
我们要尊重长辈,关爱晚辈,夫妻之间相互扶持,亲子之间相互理解。
只有这样,家庭才能成为我们的港湾,成为我们精神的支柱。
三、治国之道《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句话告诉我们,治国之道,先从修身开始。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国家的治理。
而国家的治理,又离不开每个公民的修身。
治国之道,要求我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勇于担当,善于治理。
我们要关注民生,关注国家的长远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倾听民意,尊重民意,让民众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读礼记大学体会[精选3篇]
![读礼记大学体会[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16e4f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8.png)
读礼记大学体会[精选3篇]【读礼记大学体会第1篇】读了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不让家长和老师操心;也要尊重师长,团结友爱;学习时更要抓紧时间,讲究效率。
比如:在托管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在校时间,最好在学校把作业全部完成,然后再干别的事情。
在家也是一样,不要让家长催促,应该自觉主动地做到快速、认真、高效地完成作业,写完就可以安心地去玩。
【读礼记大学体会第2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章文本依然很短,但仅从文本内容看似乎和《大学》前几章所讲的内容没有联系。
听讼,是审理案子的意思,审理案子与大人的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刚开始读了几遍原文总是不能理解这段文本的意思,后来发现是没有联系前文进行读的原因。
数次读后才明白要想理清这章内容就必须抓住“本”这个关键字。
联系开篇第一章中的这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再读本章“大畏民志,此为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就明白了这章的意思了。
还要注意“知本”与“知之至”的关系。
“知之至”中的之是到达的意思。
“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是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本质,现象与本质就是“本与末”的关系。
读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学的内容,即“明德”,再结合小学的内容即“做事”,就会明白这章文本的意义了。
简单说格物的实质就是知“本”,知“本”后方能明“末”,“末”就是小学中的“事”,“德”就是大学中讲的“本”。
再读“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就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审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让类似案件再次发生。
听讼是“末”而必也使无讼才是“本”。
读经典要反复的琢磨,仔细推敲,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每一段话或者说每一个字都要联系全文进行读才能理解此文本的含义,千万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段的文字,这样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曲解文本的内容。
不同版本该部分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版本有最后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礼记大学读后感

礼记大学读后感礼记高校读后感1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光十色的社会之后,我才发觉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
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浪费品,似乎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遗忘了吃饭,遗忘了睡觉,最终自己还是一无全部,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
我开头困惑,开头纠结,开头愤懑,开头厌烦这个世界、厌烦父母、厌烦伴侣、最终厌烦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欢乐时间,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果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看弟弟。
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简单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
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本来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爱好,觉得浅显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如今发觉,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
其中最让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高校》,许多人说《高校》带有抱负主义颜色,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现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高校》中说“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高校》的三纲八目,是《高校》的核心。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是《高校》的三纲,意思是说“高校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到达最完善的境界。
”古有八岁入学校,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高校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小时候学习的学问和技艺比较简洁和纯粹,算到当今时代,也顶多算到高校毕业,学习的终究是能够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事。
读礼记大学读书心得[精选3篇]
![读礼记大学读书心得[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fefac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8.png)
读礼记大学读书心得[精选3篇]【读礼记大学读书心得第1篇】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多指书面的)。
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读后感500字左右,欢迎阅读。
一直以为世界上没有什么特别感动的书,但这几天我看了阳光姐姐写的《生命流泪的样子》这本书。
盛欣怡的事迹,深深的触动了我,使我深受感动。
故事中,六年级的小学生盛欣怡*格软弱、心地善良,有着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但是,妈妈突然得了不治之症,如同一场飞来的横祸,使她的生活乃至*格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着老师不断的鼓励,但对亲情和友谊的烦扰依然使她感到孤独和困惑。
而妈妈在生病期间却对盛欣怡要求严格,残酷无情。
妈妈最终还是离开了她,在妈妈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她无意间在电脑中看见了妈妈的日记,明白了妈妈为什么对她那么残酷无情。
而12岁的欣怡,过早的体会到了生命和爱的深刻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我想:“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原来妈妈对欣怡这么*心,并不是因为妈妈对她的爱有所消减,更不是因为身体上的疼痛需要发泄。
妈妈拼尽生命终点的最后燃烧,是因为对欣怡最深最深的爱!任何人都少不了亲情,而我也明白,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活下去!生命是有限的,而爱是无限的。
普天下的妈妈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呢?欣怡的妈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在爱着她。
我的妈妈对我的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
每一次安慰是爱,每一次微笑是爱,每一次鼓励是爱,每一次批评也是爱。
人们说过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
当我一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一个人五分钟就能造就一生吗?于是,我带着疑问进入了书中。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卡尔·华尔德给爱尔斯金教课的时候,问了爱尔斯金许多问题。
才让爱尔斯德懂得:每天挤出一点空余的时间,哪怕是5分钟,爱尔斯金每天见缝*针,渐渐的积少成多,到了学期结束后,他就写了一大堆厚厚的手搞。
《礼记大学》读后感

《礼记.大学》读后感《礼记.大学》读后感「篇一」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呻,朗读。
占,音(chān),同“觇”,注视。
毕,竹简,这里指书。
“呻其占毕”意为“盯着课文大声朗诵”。
讯,告知,告诫。
“多其讯言”意为“一味地灌输”。
及,急迫。
数,音(shuò),多次。
“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意为“一味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悖,违背教学原则。
佛,音(fú),佛戾,违背,违反。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说教师在施教中违背教学规律,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
隐,痛恶。
疾,怨恨。
“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师教学不当,使学生痛恶自己的学业,并怨恨自己的老师。
刑,成功。
这一段列述教学上的种种失误,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警示。
失误一,教学形式单一,死记硬背,满堂灌,使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缺少独立思考,不能融会贯通。
失误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失误三,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不能从学习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使学生产生厌学、厌师情绪。
《学记》很早就注意到教学中的弊端,并明确提出警示,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xx年12月我们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地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并根据我校实际,实行了“新课堂”。
新课堂的宗旨是: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评价者;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大进步。
如今,新课堂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新课堂已开出灿烂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礼记.大学》读后感「篇二」最近,通过认真阅读了《礼记》,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谓受益匪浅。
《礼记·大学》读后感

《礼记·大学》读后感《礼记·大学》读后感《礼记·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五经》之一。
著录于西汉时期,作者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子。
《大学》是儒家经典中的“四书”之首,作为经典之始,其思想内涵至关重要。
我读完后也深感到其内在的价值和智慧,从而深深被感染和启发。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总体感受到的是一种内敛淡雅的气息。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行文布局清晰规范,渗透着一种精神的纯净和崇高。
其内容主要涉及人格塑造的理念、行为规范的思想、以及伦理道德原则等方面,都是人生的课题和哲学思考。
在方方面面都透露着一种知行合一、如何弘扬美德的理念。
这样的美好精神不仅令人心动,更令人感到冥冥之中的人性共鸣。
除此之外,我还深感到了《大学》在历史上、文化上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孔子被视为圣人和先贤,而《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首,更是被引用和借鉴的途径。
它的思想不仅深刻,而且持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如何理解传统出处的同时,今天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认识和领悟。
读完《大学》过后,我感受到的讯息和结论是很多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修身”这一概念。
书中一句“知止于至善,而祖述之”,就是对人们做人做事应该有一个具体目标的鞭策。
它教人要有实际的行动,这样才能追求最高的境界。
我们所追求的,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社会,都应该是以一种高尚的姿态,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且珍惜幸福。
这些都与个人的修身紧紧相关,对我们今天的行为指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总之,读完《礼记·大学》带给我的不仅是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精神沉淀和文化历程的领悟。
这本书完全配得上“经典”二字。
它的思想内涵不断地提醒我们:“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国家兴旺”.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成长与成就,要看他有多远的追求与孜孜不倦的努力。
因而对我个人而言,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我可以从中汲取到强大的内心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礼记大学感悟[精选3篇]
![读礼记大学感悟[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7e3c1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8.png)
读礼记大学感悟[精选3篇]【读礼记大学感悟第1篇】被填满的时间总是会有空闲下来的时候,正如奔赴南国的候鸟,在飞翔之余,也还是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碧空的蓝,和峰峦叠翠的绿。
繁忙的学习生活难得在短暂的五一假期得以小小的放松。
我把疲惫的心思放空,手指于落了灰的书架上游走,然后落在了那本薄薄的《学记》上。
这本一年前陪伴我每个周四清晨的国学经典因课业的繁忙而被我小小地遗忘了,愧疚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于是我打算用这个下午的时间去重温古仁人的智慧。
我庄重地捧着《学记》在椅子上坐下,午后的空气很安静,初夏柔和的光线让我感觉甚是惬意。
蚕食桑叶般的纸页摩擦声里,文人墨客的智慧是一股强大的暖流,汇入我疲惫的心房;那字里行间蕴含的“学”与“教”之间关系的真理,触动了身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内心深处对教育和教学的热忱。
那么接下来我就从一个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简单地谈一谈《学记》对我的触动和我对它的理解。
一、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在于对老师的尊敬“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这两句话读来言简意赅意,阐释的道理也很简单:尊敬老师。
但反复地咀嚼这短短两行文字后,我却参悟到了更深刻的道理。
于是恍惚间,思想穿透单薄的书页,驻足于千百年前的京城的一隅,白墙黛瓦,古旧青砖,暮色四合之时,云朵被夕阳染成了桃花的色彩,教书先生小小的私塾里,虔心求学的莘莘学子手捧泛黄的书卷古籍在先生的桌案前陆续提问,他们尊重敬仰面前儒雅的老师,渴望更深入地汲取先生渊博的知识学问,只有通过先生不倦的讲解,书卷上晦涩难懂的道理才能得到解答。
学生问,老师答;学生迷惑,老师解疑,尊师重道自古便是人们历来所歌颂的,它恒久而古老,却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把“教师”看做最尊贵的人,因为唯有尊敬老师,才会去相信和学习老师所传之道;唯有相信老师所传之道,一个国家才能重视教育,这个道理在如今科技与经济都飞速发展的21世纪仍然适用,而作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今虽尚未踏上工作岗位,更应时刻谨记尊重我们的老师,这是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唯有尊师,方可推动国家社会的教育向前发展。
2023年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

2023年读礼记大学心得体会《礼记·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礼记》中的第一篇。
作为中国古代经学中的重要著作,《大学》强调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君子、塑造人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年以我为本科一年级学生,我有幸有机会读到了《礼记·大学》这样一本伟大的书籍。
通过阅读《大学》,我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个人的修养和追求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以下是我对于《礼记·大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大学》的学习,我看到了修身的重要性。
《大学》中一直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它认为修身是一切行为的根本,只有先修身,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修身要从充实自己的学识开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同时,《大学》也告诫我们不仅要修身,还要修心,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宽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只有通过修身,我们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帮助的人。
其次,家庭的重要性也是《大学》的一个重点。
《大学》中提到,修身要先齐家,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
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不仅可以培养人的品质,还可以为个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家庭是一个人修身齐家的基础,它教会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关心和照顾家人等等。
在现代社会,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事业和追求,而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大学》的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我会更加珍惜和关心我的家人,为家庭的和谐付出更多的努力。
此外,《大学》中也强调了治国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社会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和治理,而治国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大学》中提到,治国要先清身,政治家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在当今世界,我们往往关注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政府的责任,而忽略了每个公民自己对国家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礼记·大学》有感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其中《礼记》中的《大学》等篇系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做,然而这中最让我记忆犹新是它的主旨内容“大学教育的内容、目的、步骤、方法及指导方针。
这中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论理观,而且洋溢着儒家学者治学修身颇有的价值教育思想。
”这让我觉得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德修行,专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身将受益无穷。
然而现在有着大学成长的我,却是小学思想,让我深感惭愧!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为人师表不仅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还应该实践。
大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看起平平几个字却蕴含着大道理,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就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诚实加上渊博的知识。
在这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然而现在最缺失就是人们的道德品行。
最近网上频繁报道女大学生失踪被劫案,这让我们在黯然失色的同时又有几分毛骨悚然,这不仅让我们觉得人们的道德沦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不得不让我要向社会呐喊:“我
们的道德品性去哪了?”然而这中又有当今大学生的一个问题:自己的内心一定要端正!《大学》把“慎独”作为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即“诚意”和“正心”的根本方法。
”这中“慎行”就包括思想慎行和行为慎行。
诚恳待人是我们评判人行为道德的标准。
说到诚恳待人就是心意诚实,然而心意诚实就是自我满足。
社会上的不公平激起一些人心灵畸形,这就要我们时刻保持心态平衡和自我满足。
育人,首先自己应该饱受诗书的熏陶和拥有渊博的知识。
然而又要做到“修己”即教育自己,“治人”即教育别人,修己治人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
这时“大学”就告诉我们要“格物”即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万事万物,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教育好别人,这样才能达到“大学”的教育目标。
我们做到了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诚实和拥有渊博的知识,难道还怕教育不好人,齐不了家,治不好国吗!我们这些学者就有重于泰山的责任与使命,然而社会就会出现相应的和谐!
以上是碌碌无为的我在这时光荏苒下,读了“大学”一书所写下的感受,希望能在我今后的学者道路上我能带着“大学”的宗旨去“格物”那套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