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注疏

合集下载

《礼记.大学》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礼记.大学》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礼记.大学》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元延祐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

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

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

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

”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

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

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

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礼记大学注疏

礼记大学注疏

礼记大学注疏陆曰:‚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此於《别录》属《通论》。

‛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於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

止,犹自处也。

得,谓得事之宜也。

○大,旧音泰,刘直带反。

近,附近之近。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

○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

致知在格物。

格,来也。

物,犹事也。

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

○格,古百反。

好,呼报反。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壹是,专行是也。

○治,国治,并直吏反,下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

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

○毋音无。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臭,昌救反。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

閒音闲。

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

揜,於检反。

著,张虑反,注同。

肺,芳废反。

肝音干。

言厌,於琰反,一音於步反。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注疏卷十一

礼记注疏卷十一

礼记注疏卷十一陆曰:“如字,徐于况反。

卢云:…汉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篇。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王制》者,以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度,此於《别录》属制度。

”《王制》之作,盖在秦汉之际。

知者,案下文云“有正听之”,郑云“汉有正平承,秦所置”。

又有“古者以周尺”之言,“今以周尺”之语,则知是周亡之后也。

秦昭王亡周,故郑答临硕云:“孟子当赧王之际,《王制》之作,复在其后。

”卢植云:“汉孝文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王制》之书。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二五,象五行刚柔十日。

禄,所受食。

爵,秩次也。

上大夫曰卿。

○王者如字,徐于况反。

十日,人一反。

[疏]“王者”至“五等”。

○正义曰:此一经论为王者之制禄爵,公、侯、卿大夫以下及士之法。

凡王者之制度,禄爵为重,其食禄受爵之人,有公、侯、伯、子、男,并南面之君,凡五等也。

其诸侯之下,北面之臣,有上大夫卿,有下大夫,有上士,有中士,有下士,凡五等也。

南面之君五等,法五行之柔日。

北面之臣五者,法五行之柔日。

不以王朝之臣,而以诸侯臣者,王朝之臣本是事王,今《王制》统天下,故不自在其数,谓制统天下之君及天下之臣,取君臣自相对,故不取王臣也。

此作记者,虽记虞氏皇而祭之文,大都总记茸荃制度,故言王者之制,不云帝皇制也。

不云天子制者,《白虎通》云:“王是天子爵号。

”《穀梁传》曰:“王者,仁义归往曰王,以其身有仁义,众所归往谓之王。

”王者制统海内,故云“王制”,不云天子制也。

凡王者不得称官,故《学记》云“大德不官”,而得称职,故《诗》云“衮职有阙”,《考工记》云“国有六职”,坐而论道,谓之王公”是也。

此并互文以见义。

既天子不官,亦当不主一职。

若以主天下为职,亦得管天下为官矣。

禄者,穀也,故郑注《司录》云“禄之言穀,年穀丰乃后制禄”,《援神契》云“禄者,录也”,《白虎通》云“禄者,录也。

上以收录接下,下以名录谨以事上”是也。

《礼记注疏》校点本

《礼记注疏》校点本

《礼记注疏》校点本
《礼记注疏》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是对《礼记》一书
的注释和解释。

它是我国古代学者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礼记》所做的努力。

这部注疏的特点是详细解读了《礼记》中的每一篇章节,对其中
的名词解释、句子结构、思想内涵等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分析。

它不仅
注重对《礼记》原文的准确理解,还结合了历史文献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和全面的知识点。

在校点方面,《礼记注疏》通过对不同版本的《礼记》进行对照
校勘,修订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疏漏。

学者们通过查阅古籍和各
种文献,以及对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反复研究和验证,确保注疏
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礼记注疏》的出版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
文化。

它为后人研究古代礼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同时,通过学习《礼记注疏》,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礼仪规范、
家族制度、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总之,《礼记注疏》是一部重要的学术工具书,对于研究中国古
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为我们解读和理解《礼记》提供了
宝贵的资源,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阮刻本《礼记注疏》校读札记

阮刻本《礼记注疏》校读札记

阮刻本《禮記注疏》校讀札記作者:郎文行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1期摘 ; 要:阮刻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是公認的善本,但《禮記注疏》的經文、注文、疏文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疑誤。

关键词:阮刻本 ; ;《禮記注疏》 ; ;校讀札記阮刻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自嘉慶二十一年在南昌府學成书以后,递经道光六年南昌府学重校、同治十二年江西书局重修,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筆者曾將1980年中華書局影印原世界書局本《禮記注疏》與江西書局本《禮記注疏》對校,發現中華書局本經文、注文、疏文均有一定訛誤,在《阮元校刻〈禮記注疏〉江西書局本版本考述》[8]文中,作有部分揭示。

今參以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南昌府本、江西書局本,拾綴數則,祈證方家。

經文:1.裘之飾也,見美也。

(中華本1480頁上欄倒第25行)案:“飾”,四庫本、江西本作“裼”,是。

《聘禮》“裼降立”,鄭注“裼者,免上衣,見裼衣”[3](1054)。

古人服制,裘衣上著裼衣,裼衣上著外衣。

裼衣文飾,禮質則襲,不袒外衣,是為充美,即美不外見;禮文則裼,袒露外衣而見裼衣,是為見美,即鄭此注謂“君子於事以見美為敬”。

此經上連“不文飾也不裼”,下接“弔則襲,不盡飾也;君在則裼,盡飾也。

服之襲也,充美也”,總論襲、裼之義,“裘之裼也,見美也”與“服之襲也,充美也”對舉成文,孔疏引文正作“裼”字。

北大本訂正。

2.大夫亦拜寄公夫人於堂上,大夫內子、士妻特拜命婦,氾拜衆賔於堂上。

(中華本1573頁下欄倒第4行)案:“大夫”,四庫本、江西本作“夫人”,是。

此文與上“君拜寄公國賔,大夫士拜卿大夫於位,於士旁三拜”相對,明國君、卿大夫、士及其夫人,小斂訖拜賓之法,國君自拜寄公國賓,國君夫人自拜寄公夫人,孔疏引文作“夫人亦拜寄公夫人於堂上”,謂“婦人無下堂,位並在堂上,故夫人拜寄公妻於堂上也”。

禮儀爵位對等、男女有別,大夫不與寄公夫人成禮。

北大本出校。

3.君龍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黼三列……大夫畫帷,二池、不振容,畫荒,火三列、黻三列。

注疏名词解释

注疏名词解释

注疏名词解释
注疏名词解释:
注:古代的字书如《尔雅》等,收录了许多古文,它们不是一人所写,有许多地方是有歧义的。

疏:就是注中引述古籍的语句或事物,对它进行解说,使它得到解释。

孔颖达《周易正义》把汉代学者解说《周易》的文章叫做“传”,把汉末学者解说《周易》的文章叫做“疏”。

刘勰《文心雕龙·注》:“注以辨疑,疏以释难。

”宋儒郑樵《通志·六书略》有专门条目讲《周礼》的注、疏。

注疏名词解释:一:《注疏》是宋代儒家作品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自南宋初年起就受到注重考据的乾嘉学派的重视。

他们以《礼记》的经文为主,兼采各种不同见解和传闻逸事,对原书加以补充解释。

一般认为《礼记》的内容丰富复杂,因而保存了大量古代典制、事物及语言的资料,可以作为进行研究的历史根据。

注疏名词解释:二:出版信息:作者:李振裕注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版次: 2014年1月第1版印刷日期: 2014年1月
《孝经》的著作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隋书·经籍志》列于《礼记类》的《孝经子》内,与《礼记》并列,可知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分开了。

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作者是西汉初期的博士弟子公羊高(一作公羊寿) 《孝经注疏》的编辑者是清代大学者孙希旦。

《孝经注疏》是李振裕教授在长期钻研《孝经》的基础上,耗费十余年的精力而成。

全书共四册,分别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六个层面,逐条注疏解读了《孝经》。

《孝经注疏》作为现代《孝经》研
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实用价值。

十三经注疏-礼记-学记

十三经注疏-礼记-学记

学记陆曰:“郑云:《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疏]正义曰:按郑《目录》云:“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此於《别录》属《通论》。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

求,谓招来也。

謏之言小也。

动众,谓师役之事。

○宪音献。

謏,思了反,徐所穆反。

闻音问,声闻。

度,大各反。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就,谓躬下之。

体,犹亲也。

○下,户嫁反。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

○策,初革反。

[疏]“发虑”至“学乎”。

○正义曰:此一节明虽有馀善,欲化民成俗,不如学之为重。

○“发虑宪”者,发,谓起发。

虑,谓谋虑。

宪,谓法式也。

言有人不学,而起发谋虑,终不动众,举动必能拟度於法式,故云“发虑宪”。

○“求善良”者,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

○“足以謏闻”者,謏之言小。

闻,声闻也。

言不学之人,能有片识谋虑法式,求善以自辅。

此是人身上小善,故小有声闻也。

○“不足以动众”者,众,谓师役也。

虽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军动众则不能,故云“不足以动众”也。

○“就贤体远”者,贤,谓德行贤良,屈下从就之。

远,谓才艺广远,心意能亲爱之也。

○“足以动众”者,以恩被於外,故足以动众也。

“未足以化民”者,虽复恩能动众,识见犹浅,仁义未备,故未足以化民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者,君,谓君於上位。

子,谓子爱下民。

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故云“其必由学乎”。

学则博识多闻,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轨仪,故可以化民成俗也。

○注“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於法式也。

求,谓招来也。

謏之言小也。

动众,谓师役之事。

○正义曰:“宪,法”,《释诂》文。

“謏之言小也”,言謏音近小,故云“謏之言小也”。

云“动众,谓师役之事”者,动众以与化民相对,化民事难,动众稍易,故知是师役之事。

○注“所学者,圣人之道在方策”。

○正义曰:郑恐所学惟小小才艺之事,故云“所学者,圣人之道”。

十三经注疏的注和疏的意思

十三经注疏的注和疏的意思

十三经注疏的注和疏的意思十三经注疏是指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的十三部经书进行的注解和解释。

它包括《尚书注》、《诗经注》、《礼记注》、《周易注》、《周礼注》、《仪礼注》、《仪礼义疏》、《音义注》、《春秋左传注》、《春秋公羊传注》、《春秋谷梁传注》、《春秋穀梁传集解》和《史记注》等13部。

注疏的意思是通过对古代经典文献进行逐句逐字的解读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内容、背景和思想。

注疏通常采用注释的形式,将经典文献中的文字进行解释,解释的内容可能包括文言文的意思、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

同时,疏也用于对古代文献进行批评、解读和评价,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和理解方式。

古代注疏的作用远不止于解读经典文献的表面意义,更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文化内涵及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注疏不仅可以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帮助后代学者深入研究古代经典文献,也可以为当代读者提供对古代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借鉴。

通过
注疏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文明和智慧。

除了十三经注疏,中国古代还有其他经典文献的注疏,如《孟子注》、《论语注》、《庄子注》等。

这些注疏对于研究和理解古代哲学、伦理学、道德观念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大学注疏陆曰:‚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此於《别录》属《通论》。

‛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於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

止,犹自处也。

得,谓得事之宜也。

○大,旧音泰,刘直带反。

近,附近之近。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

○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

致知在格物。

格,来也。

物,犹事也。

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

○格,古百反。

好,呼报反。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壹是,专行是也。

○治,国治,并直吏反,下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

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

○毋音无。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臭,昌救反。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

閒音闲。

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

揜,於检反。

著,张虑反,注同。

肺,芳废反。

肝音干。

言厌,於琰反,一音於步反。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严乎,言可畏敬也。

胖,犹大也。

三者,言有实於内,显见於外。

○胖,步丹反,注及下同。

见,贤遍反。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脩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此‚心广体胖‛之诗也。

澳,隈崖也。

‚菉竹猗猗‛,喻美盛。

斐,有文章貌也。

諠,忘也。

道犹言也。

恂,字或作‚峻‛,读如严峻之‚峻‛,言其容貌严栗也。

民不能忘,以其意诚而德著也。

○淇音其。

澳,本亦作奥,於六反,本又作‚隩‛,一音乌报反。

菉音绿。

猗,於宜反。

斐,芳尾反,一音匪,文章貌。

磋,七何反。

琢,丁角反。

摩,本亦作磨,末何反。

《尔雅》云:‚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僴,下板反,又胡板反。

赫,许百反。

喧,本亦作咺,况晚反。

諠,许袁反,《诗》作谖,或作暄,音同。

恂,依注音峻,思俊反,一音思旬反。

栗,利悉反。

澳,於六反。

隈,乌回反。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圣人既有亲贤之德,其政又有乐利於民。

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

○於音乌,下‚於缉熙‛同。

戏,好胡反,徐范音义。

乐其乐,并音岳,又音洛,注同。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皆自明明德也。

克,能也。

顾,念也。

諟,犹正也。

《帝典》,《尧典》,亦《尚书》篇名也。

峻,大也。

諟,或为‚题‛。

○诰,古报反。

大音泰。

顾諟,上音故,本又作顾,同,下音是。

峻,徐音俊,又弘俊反。

题,徐徒兮反。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盘铭,刻戒於盘也。

极,犹尽也。

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馀也。

○盘,步干反。

铭,徐音冥,亡丁反。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於止,於鸟之所止也。

就而观之,知其所止,知鸟择岑蔚安閒而止处之耳。

言人亦当择礼义乐土而自止处也。

《论语》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畿音祈,又作几,音同。

缗蛮,音绵,一音亡取反,《毛诗》作‚緜,传云:‚緜蛮,小鸟貌。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缉熙,光明也。

此美文王之德光明,敬其所以自止处。

○缉,七入反。

熙,许其反。

[疏]‚大学‛至‚道矣‛。

○正义曰:此经大学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亲民,在止於至善。

积德而行,则近於道也。

○‚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於章明己之光明之德。

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此其一也。

○‚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於亲爱於民,是其二也。

○‚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此其三也。

言大学之道,在於此三事矣。

○‚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於至善‛之事。

既知‚止於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

○‚定而后能静‛者,心定无欲改,能静不躁求也。

‚静而后能安‛者,以静故情性安和也。

○‚安而后能虑‛者,情既安和,能思虑於事也。

○‚虑而后能得‛者,既能思虑,然后於事得安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者,若於事得宜,而天下万物有本有末,经营百事有终有始也。

○‚知所先后‛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万物,皆识知其先后也。

○‚则近道矣‛者,若能行此诸事,则附近於大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前章言大学之道在明德、亲民、止善,覆说止善之事既毕,故此经明明德之理。

○‚先治其国‛者,此以积学能为明德盛极之事,以渐到。

今本其初,故言欲章明己之明德,使遍於天下者,先须能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也。

‚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言若欲齐家,先须脩身也。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言若欲脩身,必先正其心也。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者,总包万虑谓之为心,情所意念谓之意。

若欲正其心使无倾邪,必须先至诚,在於忆念也。

若能诚实其意,则心不倾邪也。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者,言欲精诚其己意,先须招致其所知之事,言初始必须学习,然后乃能有所知晓其成败,故云‚先致其知‛也。

○‚致知在格物‛,此经明初以致知,积渐而大至明德。

前经从盛以本初,此经从初以至盛,上下相结也。

‚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

格,来也。

己有所知,则能在於来物。

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

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

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

○‚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

善事来,则知其至於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於恶。

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知至而后意诚‛,既能知至,则意念精诚也。

○‚意诚而后心正‛者,意能精诚,故能心正也。

○‚国治而后天下平‛者,则上‚明明德於天下‛,是以自天子至庶人皆然也。

○‚壹是皆以脩身为本‛者,言上从天子,下至庶人,贵贱虽异,所行此者专一,以脩身为本。

上言诚意、正心、齐家、治国,今此独云‚脩身为本‛者,细别虽异,其大略皆是脩身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乱,谓身不脩也。

末治,谓国家治也。

言己身既不脩,而望家国治者否矣。

否,不也。

言不有此事也。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者,此覆说‚本乱而末治否矣‛之事也。

譬若与人交接,应须敦厚以加於人。

今所厚之处,乃以轻薄,谓以轻薄待彼人也。

‚其所薄者厚‛,谓己既与彼轻薄,欲望所薄之处以厚重报己,未有此事也。

言己以厚施人,人亦厚以报己也。

若己轻薄施人,人亦轻薄报己,言事厚之与薄皆以身为本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者,本,谓身也。

既以身为本,若能自知其身,是‚知本‛也,是知之至极也。

○‚所谓诚其意‛者,自此以下,至‚此谓知本‛,广明诚意之事。

此一节明诚意之本,先须慎其独也。

○‚毋自欺也‛,言欲精诚其意,无自欺诳於身,言於身必须诚实也。

○‚如恶恶臭‛者,谓臭秽之气,谓见此恶事人嫌恶之,如人嫌臭秽之气,心实嫌之,口不可道矣。

○‚如好好色‛者,谓见此善事而爱好之,如以人好色,心实好之,口不可道矣。

言诚其意者,见彼好事、恶事,当须实好、恶之,不言而自见,不可外貌诈作好、恶,而内心实不好、恶也。

皆须诚实矣。

○‚此之谓自谦‛者,谦,读如慊,慊然安静之貌。

心虽好、恶而口不言,应自然安静也。

‚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者,谓小人独居,无所不为,见君子而后乃厌然闭藏其不善之事,宣著所行善事也。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者,言小人为恶,外人视之,昭然明察矣,如见肺肝然。

‚则何益矣‛者,言小人为恶,外人视之,昭然明察矣,如见肺肝,虽錾时揜藏,言何益矣。

○‚此谓诚於中形於外‛者,言此小人既怀诚实恶事於中心,必形见於外,不可揜藏。

○注‚谦读为慊‛。

○正义曰:以经义之理,言作谦退之字。

既无谦退之事,故读为慊,慊,不满之貌,故又读为厌,厌,自安静也。

云‚厌读为黡‛,黡为黑色,如为闭藏貌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者,此经明君子脩身,外人所视,不可不诚其意。

作《记》之人,引曾子之言以证之。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者,言所指、视者众也。

十目,谓十人之目,十手,谓十人之手也。

○‚其严乎‛者,既视者及指者皆众,其所畏敬,可严惮乎。

○‚富润屋,德润身‛者,此言二句为喻也。

言家若富,则能润其屋,有金玉又华饰见於外也。

○‚德润身‛者,谓德能霑润其身,使身有光荣见於外也。

○‚心广体胖‛者,言内心宽广,则外体胖大,言为之於中,必形见於外也。

‚故君子必诚其意‛者,以有内见於外,必须精诚其意,在内心不可虚也。

○‚《诗》云:瞻彼淇澳‛者,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故引《诗》言学问自新、颜色威仪之事,以证诚意之道也。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者,此《诗·卫风·淇澳》之篇,卫人美武公之德也。

澳,隈也。

菉,王刍也。

竹,萹竹也。

视彼淇水之隈曲之内,生此菉之与竹,猗猗然而茂盛,以淇水浸润故也。

言视彼卫朝之内,上有武公之身,道德茂盛,亦蒙康叔之馀烈故也。

引之者,证诚意之道。

○‚有斐君子‛者,有斐然文章之君子,学问之益矣。

○‚如切如磋‛者,如骨之切,如象之磋,又能自脩也。

○‚如琢如磨‛者,如玉之琢,如石之磨也。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又瑟兮颜色矜庄,僴然性行宽大,赫然颜色盛美,喧然威仪宣美,斐然文章之君子,民皆爱念之,终久不可忘也。

諠,忘也。

自此以上,《诗》之本文也。

自此以下,记者引《尔雅》而释之。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者,论道其学矣。

○‚如琢如磨者,自脩也‛者,谓自脩饰矣,言初习谓之学,重习谓之脩,亦谓《诗》本文互而相通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者,恂,读为‚峻‛,言颜色严峻战栗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