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礼记本

合集下载

大学 礼记本 繁体 竖排 无标点

大学 礼记本 繁体 竖排 无标点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瞻彼淇澳(音鬱)菉(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嗚呼)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音烏)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 ì憤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僻)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fèn敗壞)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t è差錯)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 é)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l ù羞辱)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礼记·大学》全文译文朗诵

《礼记·大学》全文译文朗诵

《礼记·大学》全文译文朗诵《礼记·大学》是我国传统经典著作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

其内容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和方法。

下面是《礼记·大学》的全文译文朗诵,一起来感受吧!百度智能写作为大家呈现: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从小事做起,崇尚正道,张扬诚信,表达真情,热心为他人着想,学习尊重和理解他人。

这是树立德行的必要因素。

2.在亲民,治天下。

为人民服务,站在底层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解决人民所需,方能获得民心,全国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3.天下之治在于齐家。

治国之道必须从自己做起,树立高尚的品德,对待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社会,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成功和稳定。

4.齐家之道,必先治身。

做好自身的身体、心灵和思想认识,才能做出尊重人性,充满爱和责任感的新时代人。

5.修身之法,在关其要而目诸次。

除了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注重个人品德、心境和智慧的培养,这种品质可以长期持续,并应在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体现出来。

6.故夫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

在构建人际关系时,注重离合同构,与人和谐相处,表现出友好和彼此尊重的态度,方可得人心,凭着本身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7.忠恕之间,民生在焉。

做到忠于品德和对事物的认识,同时懂得宽容,有同情心,对别人有感性认识、对自己有原则认识,才能协调个人的社会和睦与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8.言过其实,行不及之,不可以为人师。

说话可以为基点,而其中所包含的真诚和恰当,是施育成人的关键。

爱手,所言所行表达出来的至真至善的素质,是行为的基础,而它们同时可以为社会公共的游戏规则带来冲击和变化。

9.天下者,国家之至大者,是以事天下者必先安其内。

正义和道德的灵魂,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服务。

除了关心自身的事业和家庭,还应关注整个国家和全球的安宁和教育改革,努力使整个世界更为和谐,更为美好。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领袖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真正技能。

《大学》条解

《大学》条解

<大学>条解(上)作者:丁纪一,古大学制度三代明王设教,国有辟雍,乡有庠序;秦汉以后,国家则设太学或国子学。

周制,弟子八岁入小学,所学者,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艺;十五岁乃入大学,以达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也。

大学既承小学之所成功,则不废所习之节文制艺,而将使学者明其所以然也。

又既已自小学进于大学,则学之之法,不但学习以知之而已,更得思索以通之,躬行以实之也。

朱子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忠信孝弟之类,须于小学中出。

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

”(《语类》卷十四《大学一·纲领》)又曰:“今人不曾做得小学工夫,一旦学《大学》,是以无下手处。

今且当自持敬始,使端悫纯一静专,然后能致知格物。

”又曰:“致知、格物,《大学》中所说,不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之类。

古人小学时都曾理会来。

不成小学全不曾知得?然而虽是'止于仁,止于敬',其间却有多少事,如,仁必有所以为仁者,敬必有所以为敬者,故又来《大学》致知、格物上穷究教尽。

”(同上)二,《大学》之作者《大学》一篇,论“大学之道”也。

朱子谓,其文分经、传两部分,其经则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此与《论语》总章八一,夫子道“一贯”,曾子曰“唯”,门人问“何谓也”相似。

总之,《大学》之文,七十子后学所以传述圣意也。

然而后世学者或疑乎此,以为作于战国、作于秦汉之际、作于汉初等等,杂说纷陈,互不相胜,无论推倒朱子矣。

熊十力曰:“《礼记》当有战国及汉初儒者增窜之说,然其中大义微言,必出夫子传授,七十子后学相承未坠,最可宝贵。

”(《读经示要》)此论确矣。

三,《大学》之地位《大学》本为《礼记》卷十第四十二篇。

韩愈于《礼记》中识别出之,《原道》征引其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且论之曰:“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者,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云云,其中,“将以有为”指修齐治平也,“欲治其心者”指佛老之徒也,是所以据《大学》以斥异端也。

《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英语副教授刘军注解、汇编编者按:《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内容,就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记录的孔子的思想。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文的第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礼记·大学》全文(现代文注释)英文对照

《礼记·大学》全文(现代文注释)英文对照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文的根本宗旨,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的人知道去垢显真的道理,并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

只要明确人生目的就能意志坚定;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够镇静不乱;只有镇静不乱才能够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够深思远虑;深思远虑必然有所获益。

万物都有主干和枝节,万事都有起始和结束。

知道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了解那万事万物发展的主次关系、时空顺序、相互联系,这就接近了解“道”的本质了。

What 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 is to illustrate illustrious virtue; to renovate the people; and to rest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The point where to rest being known, the object of pursuit is then determined; and, that being determined, a calm unperturbedness may be attained to. To that calmness there will succeed a tranquil repose. In that repose there may be careful deliberation, and that deliberation will be followed by the attainment of the desired end. Things have their root and their branches. Affairs have their end and their beginning. To know what is first and what is last will lead near to what is taught in the Great Learning.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

前言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之南宫帮珍创作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论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干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干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干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干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干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干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干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干端正;心思端正后才干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干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干太平。

《大学》全文(拼音诵读)

《大学》全文(拼音诵读)

《⼤学》全⽂(拼⾳诵读)专注传统⽂化传承,《⼤学》出⾃《礼记》,原本是《礼记》四⼗九篇中的第四⼗⼆篇《礼记》原名《⼩戴礼记》,⼜名《⼩戴记》,由汉宣帝时⼈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成。

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篇”下⾃注云“七⼗⼦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崔述认为:“凡⽂之体,因乎其时……《⼤学》之⽂繁⽽尽,⼜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

”(《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论,《⼤学》的成书时代⼤体在孔⼦、曾⼦之后,孟⼦、荀⼦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之儒⼀派的纯儒家作品”。

即《⼤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之儒⼀派”,即现在学术界⽐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dà学xué⼤dà学xué之zhī道dào,在zài明mínɡ明mínɡ德dé,在zài亲qīn民mín,在zài⽌zhǐ于yú⾄zhì善shàn。

知zhī⽌zhǐ⽽ér后hòu有yǒu定dìnɡ,定dìnɡ⽽ér后hòu能nénɡ静jìnɡ,静jìnɡ⽽ér后hòu能nénɡ安ān,安ān⽽ér后hòu能nénɡ虑lǜ,虑lǜ⽽ér后hòu能nénɡ得dé。

物wù有yǒu本běn末mò,事shì有yǒu终zhōnɡ始shǐ,知zhī所suǒ先xiān后hòu,则zé近jìn道dào矣yǐ。

古gǔ之zhī欲yù明mínɡ明mínɡ德dé于yú天tiān下xià者zhě,先xiān治zhì其qí国guó;欲yù治zhì其qí国guó者zhě,先xiān齐qí其qí家jiā;欲yù齐qí其qí家jiā者zhě,先xiān修xiū其qí⾝shēn;欲yù修xiū其qí⾝shēn者zhě,先xiān正zhènɡ其qí⼼xīn;欲yù正zhènɡ其qí⼼xīn者zhě,先xiān诚chénɡ其qí意yì;欲yù诚chénɡ其qí意yì者zhě,先xiān致zhì其qí知zhī;致zhì知zhī在zài格gé物w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原文
礼记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
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出口.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