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礼记》
第14周《礼记大学》

课文:《礼记·大学》
•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于春秋 时期,写定于战国时期。按传统说法,《大 学》是孔子门生曾参所作。
•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
• 大学其实就是指关于人生的学问,指做人的 学问,指端正心态的学问。
礼记·大学第四十二(节选)
• (祭如在)
经解 第二十六
•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 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 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 豪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 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成 就最大的是“礼” 、“易”。
• 仁、义、礼、乐既各有不同含义和侧重, 又相互错综援引,互为因果。各个概念 在本义上各有出处限定,在支义和引申 义上则相互推演,在内容上相互涵括重 复,在哲学概念上共同构成多元而统一、 封闭而自洽的哲学体系。
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
• (1)天道与人道合一
•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 也。”
• (2)天性与人性合一
• 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 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 如此,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 达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
•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 德、九经等。
• (1)五达道 :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 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关系。
• (2)三达德,就是智、仁、勇。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 知所以治人;பைடு நூலகம்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 国家矣。”
礼记-大学-带拼音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dàxuézhīdào,zài míng míng dé,zài qīn mín,zài zhǐyúzhìshàn 。
zhīzhǐér hòu yǒu dìng,dìng ér hòu néng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jìng ,jìng ér hòu néng ān ,ān ér hòu néng lǜ,lǜér hòu néng dé。
wùyǒu běn mò,shìyǒu zhōng shǐ。
zhīsuǒxiān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hòu ,zéjìn dào yǐ。
后,则近道矣。
dàxuéde zōng zhǐ,zài yúhóng yáng guāng míng zhèng dàde pǐn dé,zài yúshǐrén qìjiùxiàng xīn ,zài yúshǐrén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de dào dédádào wán shàn de jìng jiè。
zhīdào yīng dádào de jìng jiècái néng gòu quèdìng zhìxiàng ;zhìxiàng quèdìng cái néng 的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
《礼记·大学》全文译文朗诵

《礼记·大学》全文译文朗诵《礼记·大学》是我国传统经典著作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
其内容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和方法。
下面是《礼记·大学》的全文译文朗诵,一起来感受吧!百度智能写作为大家呈现: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从小事做起,崇尚正道,张扬诚信,表达真情,热心为他人着想,学习尊重和理解他人。
这是树立德行的必要因素。
2.在亲民,治天下。
为人民服务,站在底层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解决人民所需,方能获得民心,全国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3.天下之治在于齐家。
治国之道必须从自己做起,树立高尚的品德,对待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社会,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成功和稳定。
4.齐家之道,必先治身。
做好自身的身体、心灵和思想认识,才能做出尊重人性,充满爱和责任感的新时代人。
5.修身之法,在关其要而目诸次。
除了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注重个人品德、心境和智慧的培养,这种品质可以长期持续,并应在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体现出来。
6.故夫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
在构建人际关系时,注重离合同构,与人和谐相处,表现出友好和彼此尊重的态度,方可得人心,凭着本身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7.忠恕之间,民生在焉。
做到忠于品德和对事物的认识,同时懂得宽容,有同情心,对别人有感性认识、对自己有原则认识,才能协调个人的社会和睦与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8.言过其实,行不及之,不可以为人师。
说话可以为基点,而其中所包含的真诚和恰当,是施育成人的关键。
爱手,所言所行表达出来的至真至善的素质,是行为的基础,而它们同时可以为社会公共的游戏规则带来冲击和变化。
9.天下者,国家之至大者,是以事天下者必先安其内。
正义和道德的灵魂,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服务。
除了关心自身的事业和家庭,还应关注整个国家和全球的安宁和教育改革,努力使整个世界更为和谐,更为美好。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领袖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真正技能。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它成文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参。
全文共有22章,讲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道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大学》各章内容,并附上相应的翻译。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章提出了人类修身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这也是孔子强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个人要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
翻译: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第二章:“苟不至德,至学无用”这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德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处事原则和高尚的品德,再多的学问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的行为和德行入手,以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翻译:If one is lacking in virtue, his learning will be of no use.第三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思考”的概念。
学习不仅仅是盲目地吸收知识,还要有质疑、深入思考的过程。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所得也将毫无用处。
翻译:If you learn without thinking deeply, you will be lost. If you think deeply without learning, you will face danger.第四章:“三才者天地人”这一章介绍了“三才”的概念,即“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处世立身要顺应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全方位的人格发展,才能达到协调的境界。
翻译:The Three Fundamental Elements are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Man.第五章:“今天下以一事而论者,可以吾君之政”这一章论述了个人的行为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大学》读本

《大学》概述《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礼记》(大学、中庸)

《礼记》
➢ 《礼记》是儒家文化经典之一,是 儒家关于礼学的一部论文集,是对 《仪礼》经义的阐发,原来并没有 单独成书,只是附在《仪礼》之后, 与其一同流传。
➢ 《礼记》在东汉末年独立成书,到 唐代取得儒家经书地位,至明清两 代,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超过《周 礼》和《仪礼》。
“八条目” ——实现教育宗旨的方法与步骤
➢ 物1格而后知2至,知至而后意3诚,意诚而后心正4 ,心 正而后身5修,身修而后家6齐,家齐而后国治7 ,国治 而后天下平。——《大学》第一章
8
➢ 参考译文:通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获得知 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才才能太平。
中西经典文化概要
下周阅读: 1、《礼记》中的《礼运》,谈你对大同世界的理解。
建议背诵《礼运》第一段关于大同世界的描述。 2、查阅康有为的《大同书》。
问题
➢如何理解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何为中庸之道
学习内容
➢ 《礼记》的基本情况 ➢ 《大学》《中庸》简介 ➢ 重难点《大学》“三纲八条目”涵义、“中庸”的内
➢ 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 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 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中国的哲学是行为的学问
➢ “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不然。西洋哲学为“爱智学”,中 国哲学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不如说是行为的学问。
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 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 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 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 系?”
(107)格物致知《礼记.大学》

(107)格物致知《礼记.大学》格物致知《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儒家的著作《大学》部分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总结:《大学》是儒家思想经典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
大学之道《礼记》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核心思想。
2. 学习《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含义。
2. 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1.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其现实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指导个人行为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阅读《礼记·大学》的节选,了解其基本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大家认为《大学》的宗旨是什么?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地位。
2. 讲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含义。
- 明明德:彰显光明正大的品德。
-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引导教化人民。
- 止于至善: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 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和内在联系。
- 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 齐家:家齐而后国治。
- 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2. 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四、总结1. 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引导学生回顾《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概念。
二、实践运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和体会。
三、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节选)《礼记》
一、释题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着名学者朱熹。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二、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6],壹是[7]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8]。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三、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庶人:指平民百姓
[7]壹是:都是
[8]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四、导读
本文为《大学》的第一章,集中阐述了儒家关于教育的宗旨、步骤及作用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文章的第一节,概括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即以
“明明德”、“亲(新)民”和“止于至善”为内容的所谓“三纲领”。
“明明德”,强调的是自我的道德完善;“亲(新)民”,强调的是推己及人的道德感化作用;“止于至善”,则强调的是为善不已、守善不渝的道德境界。
它以道德的修养为教育的首要内容,以道德的完美为教育的最高目标,鲜明地体现了自殷周以来逐渐形成并为儒家学派所发扬光大的重德思想,具有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第二节,反复论述了修养的步骤及其实践结果,即所谓“八条目”。
自“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修身”都是在讲教育的根本,即自我道德的修养;自“齐家”、“治国”至“平天下”,则是这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化的展开。
前者可谓之“体”,后者可谓之“用”;前者可谓之“微”,后者可谓之“显”;前者可谓之“内圣”,后者可谓之“外王”。
将这八条合而观之,正是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关系,也正是“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的最佳表述,它凝聚了儒家学派关于人生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等问题的思想精髓,表达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其人格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均不无积极的因素,因此成为有志之士用以自励并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绝不仅仅是为了成圣,更有强化其统治,巩固其自身权力的意图。
这是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注意的。
五、语言特色。
大量使用了排比和蝉联句法,造成了一种环环相扣的逻辑感和不容置疑的雄辩气势。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六、【思考感悟】
1.《大学》中所论述的“八条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何看待《大学》中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