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花总黄酮对3T3_L1细胞增殖活性评价_郝云芳

合集下载

比较3种杨树桑黄提取物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和抑菌活性

比较3种杨树桑黄提取物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和抑菌活性

比较3种杨树桑黄提取物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和抑菌活性刘梦凡;殷朝敏;张琪;范秀芝;史德芳;高虹【期刊名称】《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年(卷),期】2024(15)3【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提取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制备了3种不同杨树桑黄[吉林椴木仿野生栽培桑黄(JL)、远安人工袋料栽培桑黄(YA)和武汉人工袋料栽培桑黄(WH)]粗多糖和醇提物,比较了不同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性、降血糖及抑菌活性。

结果吉林桑黄粗多糖(JL-P)中总糖含量最高(38.73%);吉林桑黄醇提物(JL-E)中总酚(38.50%)、总黄酮(7.39%)、总三萜(6.42%)和总甾醇(7.07%)含量是最高的。

不同提取物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活性最好的为JL-E。

体外降血糖实验表明,JL-E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大多数桑黄粗多糖和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都高于阿卡波糖,但对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都低于阿卡波糖。

抑菌实验结果显示醇提物具有更好的抑菌活性,且远安桑黄醇提物(YA-E)和武汉桑黄醇提物(WH-E)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较好。

结论桑黄醇提物比粗多糖具有更好的抗氧化、降血糖和抑菌活性,其中JL-E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更好。

本研究将为桑黄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相关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总页数】8页(P18-25)【作者】刘梦凡;殷朝敏;张琪;范秀芝;史德芳;高虹【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冷链物流重点实验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相关文献】1.水芫花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研究2.桑不同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3.桑黄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及冻干粉抗氧化、抑菌活性的研究4.桑黄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及降尿酸活性5.深共熔溶剂提取杨树桑黄多酚类物质工艺优化及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作用的体外抗过敏活性益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基于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作用的体外抗过敏活性益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基于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作用的体外抗过敏活性益生菌
的筛选及鉴定
马丁;秦双霞;郝慧超;邓放明;赵玲艳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年(卷),期】2024(45)6
【摘要】为探究乳酸菌的抗过敏活性,本研究采用传统分离技术从发酵蔬菜中获得乳酸菌,并进行益生菌体外评价,结合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实验筛选具有抗过敏活性的益生菌。

结果表明,从发酵蔬菜中分离的4株菌株表现出良好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所选4株乳酸菌对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β-己糖胺酶均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并对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4均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具有作为抗过敏活性益生菌的可能性。

4株菌株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2株、发酵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各1株。

【总页数】9页(P55-63)
【作者】马丁;秦双霞;郝慧超;邓放明;赵玲艳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现代食品创新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3
【相关文献】
1.具有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益生菌的体外筛选及鉴定
2.体外检测RBL-2H3细胞脱颗粒方法的研究进展
3.一种筛选抗过敏药的模型——天花粉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及组织胺释放反应
4.山茱萸抗过敏活性组分的筛选及其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作用
5.抗炎免疫调节活性益生菌的体外筛选及其相关组分的初步鉴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葵生物碱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

龙葵生物碱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

龙葵生物碱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贾艳菊;代玲;张灿【摘要】用MTT法观察龙葵生物碱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用TUNEL染色法检测龙葵生物碱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龙葵生物碱对HeLa细胞PCNA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浓度为100 μg/mL~800 μg/mL的龙葵生物碱对HeLa细胞的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TUNEL染色结果提示400 μg/mL的龙葵生物碱处理HeLa细胞48 h后,能够诱导更多的细胞出现凋亡;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显示,400 μg/mL的龙葵生物碱处理HeLa细胞48 h后,会使HeLa细胞中PCNA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结果表明,龙葵生物碱在体外具显著抗宫颈癌活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更多的细胞出现凋亡而实现的.【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0(031)008【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龙葵生物碱;MTT;TUNEL染色;PCNA;突变型P53;HeLa细胞【作者】贾艳菊;代玲;张灿【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河北邢台,054000;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中药龙葵(Solanum nigrum L)是茄科植物龙葵的地上部分,其全草含多种甾体生物碱,包括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澳洲茄碱(solasonine)、龙葵碱(solanine)等,也含皂甙等成分。

生物碱类化合物大多都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肿瘤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细胞凋亡的通路受阻造成的[1-2]。

一些研究报道表明,龙葵的醇提物能够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并能诱导细胞凋亡[3],其中的澳洲茄边碱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4]。

龙葵制剂对无转移恶性葡萄胎、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后绒毛膜癌、卵巢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已经展开;对食道癌、膀胱癌抑制机制的研究已有报道[5],但龙葵生物碱对宫颈癌的治疗作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中医药网络药理学进展与抗肿瘤临床应用

中医药网络药理学进展与抗肿瘤临床应用

中医药网络药理学进展与抗肿瘤临床应用*何俗非1 王邈2(通讯作者)1. 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 301617;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1617摘 要 癌症是复杂的系统性疾病,克服多药耐药性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挑战。

网络药理学由于其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与中医整体观念有共通之处,结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在中药复方药物、中医病证结合和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等领域近年来均有进展,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网络药理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其进行药物组合设计,充分利用SL大数据,有望发挥中药多靶点作用特点和组方用药模式的优势,实现肿瘤中药/成分“合成致死”配伍组方,提升中医药在肿瘤临床治疗疗效。

关键词 中医药复方;药性;病证结合;网络药理学;抗肿瘤应用Advances in Network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Antitumor Clinical ApplicationHe Su-fei1, Wang Miao2(corresponding author)1. Ministry-Provincial Co-constructed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2.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Abstract Cancer is a complex and systemic disease. Overcoming multidrug resistance is a major challenge in cancer treatment. Network pharmacology has made progress in the fiel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mpound drugs, TCM disease-syndrome combination and TCM drug property theor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CM holistic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multi-components and multi-targets. It has also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antitumor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technology, the drug combination design and the full use of SL big data are expect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multi-target effects and the advantages of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mode, realize the “synthetic lethal” compatibility prescription of tumor TCM/component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in tumor treatment.Key words TCM compound; drug property;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network pharmacology; antitumor application引言近几十年来,一种候选药物从I期临床试验到获批上市的成功率约为10%-20%[1]。

蒲黄总黄酮对3T3-L1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家族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蒲黄总黄酮对3T3-L1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家族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p rxs me Po rI r c ia e e e tr ( P s eo i o fe ao— t td rc po s P AR )d 7 3 6 s s i n lz t o sbe me h ns i r f a v , ,l o a o a ay e i p s il c a im i / s 1
维普资讯
中西 医结 合学 报 2 0 0 8年 9月 第 6卷第 9期
J u n l f hn s n e r t eMe i n .S pe e 0 8 Vo. ,N . o r a o ie eI tg ai dc e e tmb r 0 . 16 o 9 C v i 2
9 3 -4 . HeYM,Wa gWJ n ,Ch nW H,YigJ i n e rMe o g X H ,如 HeXu o 0 8;6( ):9 9 9 1 e n .JCh n I tg d/ n eBa .2 0
Reev dJn ay2 ,2 0 ;p bih do l eS p e e 5 0 8 cie a u r 4 0 8 u l e ni e tmb r1 ,2 0 . s n F e u e t( r e f n t x PDF)i a alb e a s v i l twww.cmj u n 1 c r . a ii o r a . o n
目 的 : 察 蒲 黄 总黄 酮 ( olnT p a oa f v n s P F 对 脂 肪 细 胞 糖 脂 代 谢 和 过 氧 化 物 酶 体 增 生 物 激 观 P l y h e tl l o e . T ) e t a 活 受 体 ( eo i mepoi rtrat ae ee tr P AR) 族 基 因表 达 的 影 响 , 分 析 其 改 善 胰 岛素 抵 抗 p rxs r leao—ci tdrcpo , P o f v 家 并 的可能机制 。 方 法 : 黄 总 黄 酮 干 预 3 1脂肪 细 胞 , 时定 量 荧 光 多 聚 酶 联 反 应 检 测 脂 肪 细 胞 分 化 相 关 基 因 P A 家 蒲 T3L 卖 P R

龙血竭中芪类化合物对HSC-1细胞的抗癌活性研究

龙血竭中芪类化合物对HSC-1细胞的抗癌活性研究

龙血竭中芪类化合物对HSC-1细胞的抗癌活性研究刘芳;戴荣继;邓玉林;吕芳【期刊名称】《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34)10【摘要】应用人黑色素瘤HSC-1细胞模型,对三种芪类分子的抗癌活性进行了研究.从龙血竭中分离的三种芪类化合物中,除了紫檀芪外,4′,5-二羟基-3-甲氧基二苯乙烯及白藜芦醇都具有抑制人黑色素瘤细胞HSC-1增殖的作用,并具有时效和量效关系.4′,5-二羟基-3-甲氧基二苯乙烯、白藜芦醇在IC50浓度下作用72h,能引起HSC-1细胞的极显著凋亡(p<0.001),并使HSC-1细胞极显著积聚于亚G0/G1期(p<0.001),使G0/G1期、S期、G2/M期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结果表明,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有效抑制体外癌细胞增殖是4′,5-二羟基-3-甲氧基二苯乙烯和白藜芦醇的抗癌作用机制之一.【总页数】4页(P1090-1093)【关键词】龙血竭;芪类;黑色素瘤;抗癌;活性【作者】刘芳;戴荣继;邓玉林;吕芳【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3【相关文献】1.4种典型谷物中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和抗癌细胞增殖活性 [J], 姚惠;赵彬;崔洁媚;段玉清;张海晖;张迪;蔡梅红2.氧代固醇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研究4 胆甾烷-3β,5α,6β(6α)-三醇和胆甾-4-烯3β,6β(6α)-二醇的琥珀酸单酯钠合成与抗癌活性 [J], 张新华;阎少羽;李惠琴3.甘草查尔酮类化合物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抗癌活性研究 [J], 徐方野;木合布力·阿布力孜;高苗苗;盛磊;王永波;阿布力孜·阿布杜拉4.黄酮类化合物Davidigenin的合成及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抗癌活性研究[J], 高苗苗;木合布力·阿布力孜;徐方野;盛磊;王永波;阿布力孜·阿布杜拉5.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牡丹籽粕低聚芪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的研究 [J], 寇丽莎;齐永红;张璇;申少斐;王德富;牛颜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藤黄有效成分的纳米囊制备及其抗糖尿病活性评价

藤黄有效成分的纳米囊制备及其抗糖尿病活性评价

藤黄有效成分的纳米囊制备及其抗糖尿病活性评价作者:战鹤韩璐何忠梅时坤赵岩宗颖陈维佳杜锐来源:《中国药房》2022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 R9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2)09-1075-07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09.09摘要目的制备藤黄酸(GA)、新藤黄酸(NGA)的纳米囊(GA-LNCs、NGA-LNCs),并进行其抗糖尿病活性评价。

方法以水为水相、中链甘油三酯为油相、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为表面活性剂,采用相转换法制备GA-LNCs、NGA-LNCs。

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利用单纯型网格设计法优化上述2种纳米囊的处方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

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灌胃给予GA-LNCs、NGA-LNCs(剂量分别为1.92、2.42 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6周,检测小鼠空腹血糖值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

结果这2种纳米囊的最优处方均为60%水、10%中链甘油三酯、30%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三者总量固定为2 g)以及35 mg GA或NGA。

以最优处方制得的GA-LNCs、NGA-LNCs的包封率分别为(92.01±0.68)%、(93.12±2.11)%,载药量分别为(0.99±0.21)%、(1.21±0.22)%;两者均为黄色均一透明液体,无沉淀,微观形态均为类球形,且具有明显的壳膜结构,粒径分别为(28.11±9.76)、(22.06±6.84) nm,Zeta电位分别为(-4.09±1.00)、(-17.40±1.32) mV,多分散系数分别为0.93±0.06、0.74±0.12。

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时间维度特征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新策略

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时间维度特征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新策略

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918:59:30 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86.R.20240306.1728.054◇实验方法学◇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时间维度特征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新策略刘芳彤1,邢淑雁2,刘孝云3,4,5,6,叶冬雪3,4,5,6,杨 佳2,张国英2,容 蓉2,4,杨 勇3,4,5,6(山东中医药大学1.中医药创新研究院、2.药学院、3.实验中心,4.中医药经典理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中医药基础研究山东省重点实验室,6.山东省中医药抗病毒工程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355)收稿日期:2023-12-05,修回时间:2024-01-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No21807066)作者简介:刘芳彤(1997-),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医药抗病毒的药效及机制,中医药抗肿瘤的生物疗法探索,E mail:li ufangtong2021@163.com;容 蓉(1970-),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活性成分与质量控制,通信作者,E mail:rosierong@163.com;杨 勇(1972-),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抗病毒的药效及机制,中医药抗肿瘤的生物疗法探索,通信作者,E mail:yy7204@163.comdoi:10.12360/CPB2024010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4)03-0592-07中国图书分类号:R284 1;R329 2;R734 2;R979 1摘要:目的 基于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timecellulara nalysis,RTCA)技术,以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和顺铂为例进行抗A549、H1299肺腺癌活性分析,建立一种反映时间维度变化特征的EC50评价新策略。

方法应用RTCASoftwarePro数据分析及GraphPadPrism、OriginPro做图,分别采用终点法和时间维度表征黄芩苷、黄芪甲苷、橙皮苷、顺铂受试液/药的体外抗A549、H1299肺腺癌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30 16:06:35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44.1620.TS.20160630.1606.030.html现代食品科技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 Vol.32, No.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301453);作者简介:郝云芳(1987-),女,博士,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方向通讯作者:姜建国(1964-),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方向杨丽(1983-),女,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方向代代花总黄酮对3T3-L1细胞增殖活性评价郝云芳,杨丽,姜建国(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摘要:本文研究了代代花总黄酮抑制3T3-L1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不同浓度的代代花总黄酮作用于3T3-L1细胞24h 之后,采用MTT法检测代代花总黄酮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Annexin V-EGFP/PI 标记检测细胞凋亡率;PI标记法检测了代代花总黄酮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

结果表明,高浓度(300μg/mL,400μg/mL)的代代花总黄酮可显著抑制3T3-L1细胞增殖,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8%,63%,且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并显著升高了细胞内ROS浓度。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代代花总黄酮可诱导3T3-L1细胞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100μg/mL,200μg/mL,300μg/mL代代花总黄酮处理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6%,15.7%,22.5%;晚期凋亡率分别为14.4%,8.3%,32.2%。

而细胞周期实验则表明,处理后3T3-L1细胞G0/G1期细胞数比例从58.9%下降到51.4%,而相应的S期细胞数比例呈小幅度增加,G2/M期细胞数比例变化不明显。

凋亡相关基因p21及p53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及促凋亡基因bax与抗凋亡基因bcl-2比例的升高使3T3-L1进入细胞凋亡程序。

关键词:代代花总黄酮;3T3-L1细胞;细胞凋亡;细胞周期Effects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of Citrus maxima on Proliferation andApoptosis of 3T3-L1 CellsHAO Yun-fang, YANG Li, JIANG Jian-guo(College of Food and Bio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the total flavonoids of Citrus maxima (TFC) 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3T3-L1 Cells. the 3T3-L1 cells were cultured and treated by TFC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for 24h. Effect of TFC on cell proliferation level was examined by MTT Assay.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3T3-L1 cells were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 The cell apoptosis rate was detected by Annexin V-EGFP/PI double staining. PI staining was used for cell cycle. The concentration of ROS was also been detected. The expression of related apoptotic gene was tested by RT-PCR.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FC dose-dependently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3T3-L1 cells and resulted in apoptosis in 3T3-L1 cells. High concentrations groups (300μg/mL and 400μg/mL) of TFC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hibition in cell viability,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3T3-L1 cells was changed obviously. Concentration of ROS in cells was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reatments with 100μg/mL,200μg/mL,300μg/mL TFC for 24h, the early apoptosis rate were 4.6%,15.7%,22.5% and the late apoptosis rate were14.4%,8.3%,32.2%. The cell cycl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ratio of G0/G1 phase was decreased slightly, and S phase was increased a little. The ratio ofbax and bcl-2 and the expression of p21, p53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promoted 3T3-L1 cells in the process of apoptosis.Key words: The total flavonoids of Citrus maxima; 3T3-L1 cells; cell apoptosis; cell cycle脂肪是生物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与机体的代谢密切相关。

脂肪组织包括脂肪细胞、不同分化程度的脂肪细胞前体等,而肥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分化导致脂肪过度沉积所引起的[1],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等并发症发生主要诱因之一。

3T3-L1 前脂肪细胞分离自小鼠胚胎(17~19d)的Swiss 3T3细胞,能特异性地被诱导分化成成熟的脂肪细胞[2]。

由于小鼠前体脂肪细胞的取材较为方便,并且关于小鼠前体脂肪细胞的培养研究技术较成熟,使得3T3-L1 前脂肪细胞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研究脂肪代谢的细胞模型。

代代花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的干燥花蕾,具有消食,化痰的功效,常被用作减肥茶的配方[3]。

代代花还具有抗凝血、抑菌、抗肿瘤及抗氧化等作用[4-7]。

而国内外对代代花的减肥活性研究教少,本文研究了代代花总黄酮对3T3-L1 前脂肪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代代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减肥活性提供有效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代代花,产自广西,购于广州清平药材市场;3T3-L1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

1.2 试剂芦丁标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联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ell Cycle staining kit,联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NAiso Plus,TaKaRa;Transcriptor Fir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SYBR Green,Roche公司;MTT,sigma;细胞培养相关试剂均来自美国Gibco公司。

1.3 主要仪器设备倒置显微镜,上海光学仪器六厂;CO2细胞培养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流式细胞仪,英国Malvern公司;多功能酶标仪,瑞士TECAN公司。

1.4 实验方法1.4.1 代代花总黄酮的制备及含量测定准确称取代代花粉末100g,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80%乙醇,料液比1/10。

加热回流提取1h,真空抽滤,用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得到乙醇粗提取物,将乙醇粗提取物在4℃冰箱冷置24h,4000rpm离心15min,弃上清,而后用水溶解,作为上样液。

将上样液缓慢加入到大孔树脂上面之后,先以蒸馏水洗脱5个柱体积,洗去样品中水溶性杂质,再以30%乙醇进行洗脱5个柱体积,去除样品中酚类物质,最后以70%乙醇洗脱5个柱体积,减压浓缩后真空干燥,得到70%部分即为总黄酮类[8]。

精密吸取芦丁标准溶液(C= 0.2mg/mL)0、2、4、6、8、10mL于50mL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10ml,然后加入5%NaNO2溶液2mL,摇匀,静置6min;再加10% Al(NO3)3溶液2mL,摇匀,静置6min;最后加入4% NaOH 溶液20mL,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静置15min,用分光光度计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值。

将代代花总黄酮样品按上述标准曲线方法进行操作,计算代代花总黄酮含量[9]。

1.4.2 3T3-L1细胞的培养细胞在含有10% 胎牛血清、100U/L 青霉素、100μg/mL 链霉素的DMEM 高糖培养液中(以下简称DMEM 完全培养基),于37℃、5%CO2、饱和湿度环境下常规培养。

当细胞生长至80%~90% 融合时,用胰蛋白酶-EDTA 溶液消化细胞。

1.4.3 MTT法测定细胞抑制率[10]将3T3-L1细胞以每孔8× 103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100μl/每孔),置于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

24h 后弃去培养液,依次加入含有不同质量浓度的代代花总黄酮培养液(50, 100, 200, 300, 400μg /mL),以不含样品的DMEM完全培养基为空白对照,每个浓度设5个平行。

在37℃、5% CO2 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h。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后去除培养基,加入200μl含有5mg/mL MTT 的DMEM培养基,培养箱孵育4h。

小心吸弃孔内的细胞培养液,每孔加入150μl DMSO,震荡10min,置于多功能酶标仪中测定570nm波长处的OD 值。

1.4.4 细胞周期[11]细胞处理: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3T3-L1细胞调成浓度为每孔4×105个后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