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 汉代文学批评7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① 汉初道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亡国之训,倡无为 而治,让民众休养生息。于是陆贾等人倡 导发扬道学。 在文学批评领域,贾谊评屈原,刘安论美 丑,司马迁谈文,都有倾向道家思想取向 的色彩。就连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都 不属儒家影响,而是道家之不拘一格之真 性情思想的影响。
② 汉代经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① 论音乐的产生。


《乐本》篇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形于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这段话说明了音乐产生的过程 和一般规律,主要有三个要点: a.音乐产生于人心的感动。“凡音之起,由 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都 旨在强调音乐是“人心”中的“情”被感 动的结果。
④ 论音乐的“作者←→作品←→欣赏者” 间的“以类相动”。


音乐在人的情感与声音形式之间有着异质 同构关系,即主客体异质同构,体现为两 方面: a.创作主体与音乐作品异质同构。《乐言》 云:“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ao:嚼,吃 东西)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an: 宽缓)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即是说,不 同的心情用不同的声音予以表现。




其一,经学促进了文学批评发展。如董仲舒论六 经之异同时,提出了“诗无达诂”命题,扬雄效 经书而作《法言》中有丰富的文学思想。 其二,释经带动了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及文学批评 发展。如释《诗经》产生了诗经学,也出现了 《毛诗序》这样的第一篇诗学专论。 其三,由于今文经学至东汉与谶讳迷信结合,有 浓厚神学色彩,亦将文艺神化。 其四,由于经学尚儒学,故束缚文学批评思想, 逃不出宗经、征圣之法。一方面使儒学文艺思想 得到巩固、系统化、权威化、正统化、神圣化, 另一方又因过分重文艺的实用教化功能而忽视了 文艺的审美价值。

第二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汉代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汉代的文学批评

二、围绕屈原及其作品的论争
屈原评论是汉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 西汉前期,贾谊、刘安、司马迁等都给屈原以极高评价 。 东汉的扬雄、班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对赋的内容、风 格,乃至屈原的人生准则和生命态度,进行了多方面的非难 。 王逸是汉代第一个对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他 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肯定屈 原人品和作品,批评了扬雄、班固对屈原的指责。
第三节
《诗大序》:儒家文 论之总结
课时编号:07
学习目标
掌握《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背诵重要段落。
一、大小序诸说及作者问题



汉代独尊儒术,《诗经》获得崇高地位,出现了一批皓首穷经的儒生。在解 诗、传诗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集中反映在《毛诗序》中。 1、大小序 四家诗、三家诗、毛诗。《毛诗序》是《关雎》题目下的一段较长文字,共 491字,通常称《诗大序》;而各篇题目下,都有一段段文字,点名诗的主旨, 作者的背景,通常为小序。 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旧说,认为从开始,到“用之邦国焉”,这段文字是 解释《关雎》的,称为小序;自“风,风也”起,到篇末,叫做大序。 2、关于作者 1、子夏;2、卫宏;3、子夏、毛公合作;4、子夏、毛公、卫宏合作;5、诗 人自作。6、孔子;7、国史;8、毛公门人。其中子夏作,影响大。
6、王逸的评价
《楚辞章句序》: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 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 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 佩玉琼琚也。昔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故 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 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 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肯定屈原的人品,驳斥班固的评价,用类比方法,说 明屈原作品,完全符合儒家经典。肯定屈原的影响。

汉代文学批评

汉代文学批评

“风、赋、比、兴、雅、颂”的范畴
“六义”中的第一、第五、第六义,亦即 “风、雅、颂”,是《诗经》中的诗在体 裁上的分类,即《诗》之三体;而第二、 第三、第四义,即“赋、比、兴”,则是 《诗经》中所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即 《诗》之三用。唐人孔颖达说“赋比兴者, 乃诗之所用;风雅颂者,乃诗之成形。”
玄学:魏晋之际与儒教衰落的同时,玄学思想开 始蓬勃发展起来,并且在魏晋南北朝的三四百年 间得到广泛流行,其地位超多了儒教。 玄学思想是以老庄的面貌出现,但又不等于先秦 老庄思想,是他的变种,是在不完全“背弃儒家 封建伦理的基本观念的条件下,吸收了汉以来名 家、法家的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的哲学思 想”。它援道入儒,以道为本,以儒为末,提倡 名教即自然,以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
《毛诗序》把《诗经》中的诗分成六个范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月颂。”这就是著名的“六 义”说。“六义”之说并不始于《毛诗序》,成 书于《毛诗序》之前的《周礼‧春官‧大师》中就 提到过古代以“风、赋、比、兴、雅、颂”这 “六诗”来教学。《礼记‧乐记》和《荀子‧儒效》 也都有同样的说法。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毛诗序》还能看到, 诗歌虽然反映政治,但它不是直接的表现 政治,而是通过诗人个人的抒情言志曲折 地反映政治。如《毛诗序》中解释“风”: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毛诗序》发现了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的 性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通过个性来 表现共性。
但《毛诗序》把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绝对化 了,而忽视了社会生活对诗歌的影响。作 者出于当政者以政教来规范文学的要求, 在对《诗经》的每一首诗的解释中,不顾 诗的真实主旨,而一例牵强附会地扯到政 治上去,从而扼杀了诗的生命,把一部 《诗经》变成了统治者推行政教的方便工 具。

第二章 两汉文学理论批评

第二章  两汉文学理论批评

针对当时虚妄空作的文风,王充特别重视文 学的社会功用,提倡文有‚世用‛,反对 ‚空作‛。《对作》云:‚贤圣之兴文也, 起事不空为因,因不空作。作有益于化,化 有补于正。‛ 《自纪》篇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 为用者,一章无补。‛ ‚世用‛的 第一义是‚劝善惩恶‛。 ‚世用‛的第二义是‚歌功颂德‛。 ‚世用‛的第三义是‚聪人之知‛。



其一,‚胸臆‛。‚实诚在胸臆‛‚文由胸中而出‛,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其二,‚德盛‛。《书解》云: 德弥盛者文弥得,德弥彰者文弥明。 其三,‚才力‛。王充在《效力》篇论述了作家才力的 重要性:‚少文之人,与董仲舒等涌胸中之思,必将不 任……才力不相如,则其知思不相及也……其才劣者, 笔墨之力尤难,况乃连句结章,篇至十百哉!力独多 矣!‛ 其四,学识。作家仅有才力还不够,还需有广博的学识。 《别通》篇云:‚不能博众事,守信一学,不好广观, 无温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览之暗……夫闭心塞意, 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一、关于文学的原则 二、关于文学的功用 三、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四、关于文风 五、关于作家修养



一是反对‚虚妄‛。《佚文篇》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二是反对‚增实‛。《艺增》篇云: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 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何则?俗人 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不增其美,则闻 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




一是指出《离骚》是怨愤而作。《屈原贾生列 传》云:‚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 二是分析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屈原贾生 列传》云:‚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 其指极大,举类迹而见义远。‛ 三是对屈原的思想及人格予以高度评价。《屈 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其志洁,其行廉‛。

第二节汉代文学批评史

第二节汉代文学批评史

• 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谏。”
变风变雅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
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文本阅读小结
• 基本功:字词疏通及文本产生的背景 • 1.去除先入为主的观点,逐句读,重新归纳 • 2.为自己提问题,大胆联想(不是想象) • 3.关注这个文本的影响力
屈原之争
•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屈原的真实存在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王逸依托《五经》:
辞赋之争
• 作辞讽谏说:司马迁:“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 劝百讽一说:扬雄:“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劝:鼓励) • 汉宣帝“虞说耳目”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2020/11/26
21
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
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
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
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汉代的儒家文艺观是在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代的儒家文艺观是在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 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它又有了不同于先秦儒家文艺观的新 特点.表现在它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特点.表现在它具有明显的两面性: 首先,它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 首先,它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保守性增强而批评性 减弱,它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教服务,将文艺纳入政治轨道. 减弱,它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教服务,将文艺纳入政治轨道. 崇奉"温柔敦厚"的诗教, 崇奉"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政治措施 讽谏" 美刺" 的"讽谏"或"美刺",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 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超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超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其二,它又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积极的内容, 其二,它又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积极的内容,并使之 系统和深入.汉代文论大多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系统和深入.汉代文论大多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评论,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汉代文论主要是针对三种文学样式的批 评来展开的.总体上来说,它是在总结先秦诗, 评来展开的.总体上来说,它是在总结先秦诗,骚的文学经 验和对汉赋的评价中形成的. 验和对汉赋的评价中形成的.
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 第一节两汉文学批评概述 一,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毛诗大序》 二,《毛诗大序》的文艺思想 王充《论衡》的文艺思想. 三,王充《论衡》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两汉文学批评概述
一, 汉代文学批评深受汉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 二, 汉代文论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三)理论内涵
•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 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愤的产物。 • 作家对时代的兴衰、社会的不平与自我的遭遇特别敏感, 其理想与现实形成深刻的矛盾,因“不得通其道”而“意 有所郁结”,于是升华为艺术的形式加以抒发和表现。
(四)对后世的影响
• • • • 刘勰的“志思蓄愤”说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李贽的“泄愤”说
第一节 司马迁的文学批评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
• 司马迁(前145—前87或前90)
1、师从孔安国学《尚书》,师从董仲舒学《春秋》 2、前104年开始写《太史公书》 3、前99年,遭受宫刑 4、前91年完成《史记》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实录”精神
班固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 之实录。”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学术背景
• 文学与学术分开
1、“学”指学术,“文”指文学;或“文学”指学术, “文章”指称文学。 2、文学概念渐趋净化,文学创作与批评趋向独立。
• 经学盛行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2、今文经学谶纬化,古文经学繁琐化 3、“郑学” :破除今、古文经学界限
• 王充 • 公元178年,汉灵帝/鸿都门学

•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 颂是祭祀天地或颂扬祖先宗庙的乐舞诗歌。

• • • • • 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挚虞:“赋者,敷陈之称也” 钟嵘:“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是一种直接铺陈的表现方法。
比、兴
三、王逸的楚辞批评
• 1. 2. 《楚辞章句》,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充分肯定屈原的人生态度。 内容上,屈赋合乎儒家“五经”的宗旨。“《离骚》之 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艺术上,屈赋与《诗经》相一致,所谓“依《诗》取兴, 引类譬喻”。 以经解《骚》,有着强烈的用世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 沾染了汉代经学穿凿附会的弊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汉代文学批评
(一)《诗大序》(重点):
识记:"风雅颂":诗歌的三种题材。

风是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雅是产生于周朝中央地区的诗歌。

颂是祭祀、赞美祖先的乐歌。

"诗六义":《诗大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主文而谲谏":《诗大序》提出诗风格的理想标准是"主文而谲谏"。

这种理论一方面具有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的尊严。

这为后世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犷、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风雅比兴"这个说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美刺,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刺;二是比兴,即"主文而谲谏"、“譬喻不斥言”的表达方式。

"变风变雅"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的。

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

《诗大序》和《诗谱序》都认为“变风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

《诗大序》概况:汉代传诗,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

毛诗独传。

于305篇的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的简要文字,简述诗的题旨或述及时代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

其中,《关雎》的题旨,广泛的吸取了先秦学者及汉代经师对《诗经》的评论,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诗歌的特征、诗经的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可以看做《诗经》的总序言,称作《大序》。

其他的题解均称之为《小序》。

1、一开始阐述了诗歌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它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

2、对诗经的体制进行概括提出“诗有六义。

理解:《诗大序》的主要思想内容:它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

《诗大序》对诗歌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论述。

它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

两种形式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上以风化下”即要求统治者利用诗歌作为推行教化的工具,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和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教育。

“下以风刺上”即孔子所说的怨。

臣民对政治和社会现实有不满,可以利用诗歌作为讽刺工具,对统治者进行劝谏。

具体要求是"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应用:翻译简评《诗大序》"志之所之"说。

《诗大序》不仅继承前人的诗言志说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而且在志字之外加上了情字,指出诗、乐、舞三者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是对先秦诗论的重大发展。

《诗大序》正是在人们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深入的基础上,将“情”“志”并举,于“言志”之外,加上“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又说“吟咏情性”。

这对先秦诗论的重要补充,是有其历史进步意义的。

翻译简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说。

“上以风化下”即要求统治者利用诗歌作为推行教化的工具,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和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教育。

“下以风刺上”即孔子所说的怨。

臣民对政治和社会现实有不满,可以利用诗歌作为讽刺工具,对统治者进行劝谏。

具体要求是"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大序》则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翻译简评"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说。

感情通过声音抒发出来,声音形成五音之调,叫作音乐。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和顺;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乖戾,亡国的音乐悲哀而忧思,它人民困苦。

这里说明诗歌音乐都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

诗乐反映各个时代的面貌,不同的时代的社会政治情况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乐。

强调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是儒家诗歌理论的一大特色。

应用:论《诗大序》之"诗有六义"说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

"诗有六义"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儒家政教观的局限性。

1、关于“六义”的解释是比较合乎事实的,但是也有过于强调教化意义之嫌,容易导致从政教观点出发对诗篇内容的曲解。

2、其次是对美刺作用的强调。

认为风雅中都有美刺。

由于《诗经》中刺诗较多。

因此启发后人运用诗歌作为批判黑暗现实和不良政治的武器,表现出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把诗歌的美刺作用理解的过于僵化,没有注意诗三百题材内容的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多方面性,从而导致对诗篇主题和内容牵强附会的解释,这个问题在《小序》中尤为突出。

3、诗歌风格的"主文而谲谏"、“譬喻不斥言”的表达方式。

这为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犷、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4、关于变风变雅的说明。

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的。

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

“变风变雅”之说指出时代政治兴衰与诗歌内容的密切关系,由于政治情况的不同而决定诗歌内容的美刺,这一个观点也是合理的。

(二)司马迁的文学思想(重点):
理解:司马迁对文学特征的认识。

用“学”“文学”来称学术,用“文章”“文辞”来称带有文彩的作品。

应用:简论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发愤著书" 出自《史记*太公自述》和《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认为,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优秀著作,大多是前辈圣贤在“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遂志之思”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流传后世,才发愤从事著述的。

体现了司马迁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武器,同黑暗现实斗争的不屈精神,他这一主张指示生活在黑暗社会的进步文人,当政治上遭到困厄,壮志难酬的时候,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心中的愤懑,宣传自己的主张寄希望于来者,这对封建时代许多遭到迫害打击的志士仁人无疑是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对后世文学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扬雄的文学观(一般)
识记:"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丽”是赋的共同特点。

“则”指合乎儒家思想的规范,具体说是体现了《诗经》风雅的精神。

符合这一精神的辞赋是屈原的作品。

“淫”是烦滥放荡,也就是不能起到儒家教化的作用。

将这样的作品称之为“辞人之赋”
理解:扬雄的"明道、徵圣、宗经"论:扬雄本儒家思想而论文,在其后期有进一步的发展。

她一方面批判汉赋,另一方面又继孟荀之后高倡明道、征圣、崇经之说。

扬雄对文质关系的主张:反对过度的文饰,他主张华实相符、事辞相称。

而对于质文二者,扬雄更重质。

文质应该是一致的,有文不等于有质,只有质才是最重要的。

扬雄的"心声心画"说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这里说明言语、抒发是人内心世界的表现,通过他们可以了解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格。

这一说法对对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传统的“文如其人”的观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王充《论衡》的文学观(次重点)
理解:《论衡》的写作宗旨及基本文学主张。

1高举尚用的旗帜,反对那些徒具形式、缺乏内容的作品。

2论作家内在的品质与其作品风貌的关系,3重质但是也不忽视文4反摹拟,重独创5语言应明白晓畅,通俗易懂6论夸张。

在《语增》《儒增》中否定夸张,而在《艺增》又加以肯定和解释。

这反映了他在对夸张问题认识上存在的矛盾。

应用:翻译并简评"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说。

作家首先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充实的思想,然后辅以辞华,才能写出优美感人的文章,这一看法是十分正确的。

应用:王充文学观对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开辟意义。

它的许多观点成为先声,如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受他的自然元气论影响。

比如文质的论述,反对模拟重独创的主张都可以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中找到呼应和回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