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开发与非遗保护双重视野下的苏州缂丝手工艺传承

合集下载

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

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
清代时, 苏州西郊太湖边农民以缂丝为副业。民国 以后, 苏州缂丝集中在郊区陆墓、蠡口、东渚一带, 也是 农民的副业, 但此时缂丝可以远销意大利、法国、美国。 抗战期间, 缂丝几乎都销往日本, 有和服腰带、袍服、册 页, 因为价格低, 产品质量下降。抗战结束, 缂丝失去了 销路。所以到新中国成立初, 苏州乃至全国已无缂丝生 产, 苏州的缂丝艺人都靠种田谋生。 3.2 现代苏州缂丝的两代传人
戗、掼、结、勾技法, 包括长短
戗、批梭法镶色、不规则的木
梳戗、套色掼; 结、掼、勾勒或 图 4 南宋缂丝《莲塘乳鸭图》
辟丝勾等( 图 4) 。
( 现藏上海博物馆)
从南宋开始, 中国缂丝生产大体沿着实用品、欣赏
品两个方向发展, 而欣赏品生产日趋繁荣, 并沿革至
今。其中只有元代初期和中期例外。
2.3 元明清缂丝的兴衰
1 中国缂丝的渊源
中国缂丝有证可考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缂丝 在 文 献 中 有 “剋 丝 ”( 《松 漠 纪 闻 》) 、“克 丝 ”( 《博 物 要 览》) 、“刻丝”( 《鸡肋篇》) 、“刻色作”( 《格古要论》) 等名 称, “缂丝”( 《名义考》) 是明代以来的称呼。关于它的起 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1 缂丝来源于缂毛
敦大英博物馆)
2 中国缂丝的突变
从唐代出现的缂丝带, 到宋代织成匹的面料, 再到
南宋极其精致的书画, 直至现代的特种手工艺术品, 缂
丝的技艺不断发展演进, 划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时俱进的轨迹。
2.1 宋代是中国缂丝技术和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宋代缂丝的织造原理虽然与唐代相同, 但花样更
趋复杂、门幅明显加宽。宋代缂丝以河北定州所制最
- 50 -
制, 团龙图案则用孔雀毛捻成线缂制, 极为华贵。这时期 缂丝业的中心集中到了北京宫廷和苏州民间。

苏州缂丝研究报告心得

苏州缂丝研究报告心得

苏州缂丝研究报告心得苏州缂丝是一种传统的苏州特色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在进行苏州缂丝研究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苏州缂丝具有精细、细腻的特点,其制作过程非常考究。

在破布上贴上设计好的图案,然后用细腻的细线一针一线地刺绣,将图案逐渐呈现出来。

在刺绣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手的稳定,使线条画出流畅而圆润的曲线。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

这种精湛的手工艺制作出的苏州缂丝作品,栩栩如生,仿佛有了灵魂。

苏州缂丝的图案多样,主题丰富。

它可以刺绣在绸缎、被面、窗帘等物品上,凸显出极强的装饰性。

这些图案往往以花草、动物为主题,展现出苏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在苏州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苏州缂丝图案非常注重细节的表达,尤其是花草的纹理和动物的皮毛。

这些图案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一种对自然界的赞美和追求。

苏州缂丝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其制作过程不仅艰辛,而且需要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的进程,许多手工艺品逐渐式微,苏州缂丝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

因此,加强对苏州缂丝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报告中,我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苏州缂丝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苏州缂丝制作技艺的培训和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苏州缂丝手工艺人。

其次,要加大对苏州缂丝作品的宣传和销售力度,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再次,需要加强对苏州缂丝作品的保护,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禁止盗版和仿冒。

通过参与苏州缂丝的研究,我不仅对这项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认识到了传统手工艺品的珍贵和重要性。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见证苏州缂丝这一传统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经断纬———苏州传统缂丝的源流与发展

通经断纬———苏州传统缂丝的源流与发展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通经断纬———苏州传统缂丝的源流与发展李嘉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苏州是江南的一座旅游城市,也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

这里有着丰富并且保存完整的传统工艺:苏扇、缂丝、桃花坞年画、玉雕等等。

本文论述了苏州缂丝的历史源流、现状、发展与保护,希望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为苏州缂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苏州;缂丝;传承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35-01一、苏州缂丝的历史渊源缂丝,又被称为“刻丝”。

它在二零零六年五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缂丝的产生说法不一,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缂丝工艺产生。

如在敦煌藏经洞曾发现过精致华丽的佛教用品幡首缂丝边饰。

到了宋代,缂丝工艺达到鼎盛时期。

南宋时期,随着经济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缂丝工艺在苏州一带流行开来。

明清时期,民间缂丝作坊也相继出现并初具规模,尤其在苏州等地最为昌盛。

《丝绣笔记》载明王绮《寓园杂记》“吴中自号繁华……凡上贡锦衣、文具、花果、真羞奇异之物,岁由所益。

若缂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愈巧而物产愈多。

”在当时,苏州一跃成为全国最为昌盛的缂丝制造中心。

苏州缂丝行业在清代之后规模有所缩减,其行业也日益衰弱。

就全国范围内来看,保留下缂丝工艺的城市所剩无几,唯独苏州保留了此工艺。

二、苏州缂丝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作为吴地传统的手工技艺,缂丝以其典雅古朴的艺术特点傲然于世。

90年代,苏州地区相继出现了朱克柔、沈子蕃等缂丝大家。

这些缂丝大师们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即便是在古代有着如此辉煌历史的传统缂丝技术,到如今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如今的缂丝技艺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境地。

缂丝技艺十分复杂,而且从事这方面的技艺传人少之又少,目前来说缂丝并不为大部分人所熟知。

论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

论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

论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我今天要分享的是有关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

苏州缂丝是中国传统的高级手工艺品,以细腻、素雅、精巧的特点被称为“东方英绸”。

随着现代审美的变化,苏州缂丝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走向世界。

本次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介绍苏州缂丝的历史和发展;第二部分是探究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第三部分是分析苏州缂丝的市场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苏州缂丝源远流长,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经有千余年历史。

在唐宋时期,苏州缂丝成为皇家宫廷珍品和贵族显赫的身份象征。

明清时期,苏州缂丝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是当时手艺最高超的手工艺品之一。

今天,苏州缂丝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并在2017年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次,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细腻、素雅、精巧等方面。

苏州缂丝以纯天然的丝绸线为原材料,通过缂丝工艺将线绣于轻薄的绸缎上,最终形成有浅有深、立体饱满的图案和花纹。

其颜色鲜艳,线条清晰,工艺精细,文字组合合理,述求巧妙,表现出中国优美的视觉审美特点。

最后,苏州缂丝在市场上也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

由于苏州缂丝工艺精细、线条流畅、丝绸柔软、贴身舒适,因此,在时尚服装、家居艺术、纪念文创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市场需求。

未来,苏州缂丝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华丝绸文化”在国际上更广泛地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苏州缂丝具有悠久的历史、细腻的艺术特色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我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州缂丝的艺术特色和市场前景,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苏州缂丝文化技艺保护与传承探析

苏州缂丝文化技艺保护与传承探析

苏州缂丝文化技艺保护与传承探析
苏州缂丝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缂丝是一种将金银线或彩色丝线穿过绸缎或绢布,形成各种图案的刺绣工艺。

苏州缂丝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手工艺术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苏州缂丝文化技艺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一方面,由于缂丝技艺需要长时间的手工制作,成本较高,难以与机器化生产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缂丝技艺需要传承师徒制,而现代年轻人对手工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传承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缂丝文化技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缂丝文化技艺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缂丝艺人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缂丝文化技艺的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种传统手工艺术。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缂丝文化技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承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和规范,需要有专业的传承人和学习者。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办缂丝技艺学校,培养更多的学习者。

此外,传承人也应该积极传授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缂丝文化技艺。

苏州缂丝文化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
保护和传承。

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缂丝文化技艺的扶持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传统手工艺术。

同时,传承人也应该积极传授技艺,让缂丝文化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苏州缂丝工艺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苏州缂丝工艺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苏州缂丝工艺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作者:陆秋澄王兴宇卢朗来源:《设计》2013年第08期摘要:苏州缂丝工艺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工艺价值。

本文在介绍缂丝的历史与工艺特点基础上,分析了苏州目前缂丝工艺的发展现状,并在宣传推广、经营模式、人才培养和设计创新等方面对苏州缂丝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缂丝传承发展一、缂丝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点缂丝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经非常精良。

在《西域考古记》中就有唐代宝相花纹缂丝的文字记载。

宋代缂丝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南宋时缂丝生产的重心由北方移至长江下游的苏州、松江等地。

元朝时,缂丝已用于皇室贵族袍服中。

到了清朝,缂丝基本上被皇族垄断。

晚清之后,国力衰退,战乱不断,缂丝行业日渐衰败,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缂丝工艺严谨繁杂,织造时,一般以真丝为原料,生丝为经,各色熟丝为纬,需要经过落经、牵经(穿竹筘)、上经、挑交、打翻头、拉经面、上样、摇线、缂织、修毛、装裱上框11道工序(图1)。

在编织技法上,缂丝与普通织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普通织物的织法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贯通织物的整个幅面。

而缂丝采用的是“通经断纬”法,以经丝贯通织物的整个幅面,花纹部分用不同的小梭子进行局部织造(图2)。

在结构上,一般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

因此,缂丝相比较于其它织物,塑造出的作品犹如雕琢镂刻,华丽璀璨,具有“丝织品之圣”的美誉。

二.苏州缂丝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苏州自南宋以后就成为了缂丝发展的重镇,到了19世纪后半叶,随着国力的衰退,缂丝产业步入了衰败之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支持,苏州缂丝业枯木逢春。

50年代后期,苏州缂丝传承代表王金山,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多种新技法,织成双面异色异样的缂丝织物,揭开了缂丝新的一页(图3)。

缂丝工艺的传承情况如何

缂丝工艺的传承情况如何

缂丝工艺的传承情况如何
缂丝工艺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艺之一,起源于宋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

缂丝工艺以精致、细腻、富有艺术性和民族特色等特点而闻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步伐,缂丝工艺的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缂丝工艺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经验,需要细致的手工操作。

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业化的发展,对手工艺品的需求减少,进而导致缂丝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压力。

很多年轻人选择其他更直接、高效的职业,导致传统手工艺技艺的传承人数不断减少。

其次,缂丝工艺的传承对于师傅的教育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缂丝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传承速度和效果的需求。

因此,如何将缂丝工艺的技艺系统地传授给后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然而,缂丝工艺的传承并非完全没有希望。

一方面,相关机构和组织开始关注和支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推动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此外,一些传统手工艺艺人也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努力寻找新的传承方式和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也开始借助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

网络的普及和便捷性,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
机遇。

同时,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也为缂丝工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缂丝工艺的传承情况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有一系列的机遇和希望。

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通过政策支持、培训机构等方式,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和传承,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缂丝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缂丝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缂丝非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缂丝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是中国缂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参与缂丝非遗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缂丝的独特魅力和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通过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缂丝的工艺过程、技术特点以及其对于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实践的经历、个人感悟和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思考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经历在实践活动中,我亲身参与了缂丝的制作过程,包括图案设计、刻板制作、上彩、拼布、镶边等环节。

通过亲手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缂丝的精细和繁琐。

每一步都需要细致入微地操作,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和琢磨,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制作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制作过程中,我与其他实践成员互相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与分享的过程使我收获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个人感悟通过实践活动,我对缂丝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缂丝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底蕴。

每一个缂丝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存在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的美,还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体验。

其次,缂丝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可以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现代审美的作品。

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此外,缂丝作为一种手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无论是绣妆、刺绣还是贴绣,缂丝 works 无不流露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气息。

三、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思考在实践活动中,我也对非遗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首先,非遗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技艺传承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很多传统技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年轻人对手工艺的兴趣也不高,这给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隐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文化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18.10.015基于市场开发与非遗保护双重视野下的苏州缂丝手工艺传承范英豪1ꎬ周㊀莹2(1.苏州大学艺术学院ꎬ江苏苏州215123ꎻ2.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ꎬ江苏苏州215001)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推进ꎬ苏州缂丝技艺的传承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解ꎬ但其代际传承的实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ꎮ活跃的市场为苏州缂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ꎬ但潜在的问题也使缂丝的核心技艺正在流失ꎮ文章认为ꎬ苏州缂丝作为技艺类的世界级非遗项目ꎬ核心任务是文化传承ꎬ核心价值是 技 和 艺 的统一ꎮ以此为根基的非遗保护学术化与市场行为规范化ꎬ可以使苏州缂丝手工艺与市场开发之间形成内向和外向的良性互动ꎬ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承发展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ꎻ苏州缂丝ꎻ手工艺ꎻ市场开发ꎻ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TS941.12ꎻK892.23㊀文献标志码:B㊀文章编号:1001 ̄7003(2018)10 ̄0091 ̄07㊀㊀引用页码:101304TheinheritanceofSuzhouKesihandicraftfromthedualperspectiveofmarketdevelopmentand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ANYinghao1ꎬZHOUYing2(1.SchoolofArtꎬSoochowUniversityꎬSuzhou215123ꎬChinaꎻ2.SuzhouArts&CraftsMuseumꎬSuzhou215001ꎬChina)Abstract:Withtheprotectionpolicy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ꎬthecrisesofinheritanceofSuzhouKesihavebeenrelievedgreatly.Butꎬtheproblemofintergenerationinheritanceisfarfrombeingsolved.Theactivemarketbringsnewthoughtsforthe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KesiꎬbutthepotentialproblemsalsomakethecoretechnologyofKesilosing.SuzhouKesiistheworld ̄clas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tem.Itscoretaskisculturalinheritanceꎬandcorevalueisunificationof technology and art .Basedonthisrootꎬtheinteractionoftheacademicresearchon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andthemarketbehaviorstandardizationcanhelpSuzhouKesicraftsmanshipandmarketdevelopmentfulfillthemutualbenefitofeconomicinterestsandculturalinheritanceandpromotediversifieddevelopmentofSuzhouKesi.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ꎻSuzhouKesiꎻhandicraftꎻmarketdevelopmentꎻculturalinheritance收稿日期:2017 ̄12 ̄19ꎻ修回日期:2018 ̄08 ̄20作者简介:范英豪(1976)ꎬ女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的研究ꎮ㊀㊀缂丝起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缂毛技术ꎬ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ꎬ缂丝已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独具东方魅力的丝织品ꎮ因为 通经断纬 的织造技艺ꎬ缂丝悬空视之ꎬ其满幅透空的针孔ꎬ犹如万缕晶珠ꎬ呈现出在丝绸上雕刻的效果ꎬ才有了 刻丝 克丝 或 剋丝 之称ꎮ苏州在明清时期已成为缂丝最大的生产地ꎬ其缂丝作品细腻精致㊁浑朴高雅ꎬ在艺术和技术上都代表了缂丝在当时的最高水平[1]ꎮ2006年ꎬ苏州缂丝作为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ꎮ2009年ꎬ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ꎮ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不断完善ꎬ苏州缂丝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ꎮ在市场活跃和非遗保护的双重语境中ꎬ本文通过梳理苏州缂丝的现状㊁整理有益的经验㊁分析存在的问题ꎬ探究其核心 技艺 传承的真实处境ꎮ1㊀苏州缂丝技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缂丝手工艺的原型是 缂毛 ꎬ在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入今新疆一带ꎮ唐代传入中原时ꎬ其使用的原料已以丝为主ꎮ唐代缂丝多应用于书帧㊁包㊁帐等ꎬ宋代开始ꎬ随着缂丝技艺的成熟ꎬ缂丝书画流行ꎮ南宋时苏州的缂丝多以国画山水㊁花鸟为范本ꎬ色彩丰富㊁工艺细密ꎬ逐渐形成典雅秀美风格ꎮ当时缂丝名匠如松江朱克柔㊁吴郡沈子蕃和吴熙等传世佳作颇多ꎬ并织款留名ꎬ故历史上就有 北有定州ꎬ南有松江 之说[2]ꎮ元代特殊政治背景使缂丝成为皇宫贵族制造袍服等日用品的主要面料ꎬ开创了缂丝大量使用金彩的先例ꎮ明宣德年间ꎬ随着国力的富强ꎬ织造再度复兴ꎬ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ꎮ至明末ꎬ苏州张花村家家有缂机ꎬ户户有工匠ꎬ被称之为 缂丝村 ꎮ清代ꎬ皇室缂丝用品数量增多ꎬ缂织龙袍㊁风衣㊁披风和屏幛㊁帘幕㊁被褥㊁枕衣㊁包帙㊁垫袱等ꎬ连乘輿㊁仪仗等器具也以缂丝品装饰ꎮ自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至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ꎬ苏州织造局共办解缂丝品26批ꎬ每批多者一二百件ꎬ少者三五件ꎬ织物主要是蟒袍㊁马褂㊁补子等[2]58ꎮ从清末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ꎬ缂丝在苏州衰落到冰点ꎮ1949年后ꎬ在政府的重视下ꎬ缂丝技艺得到恢复和发展ꎮ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ꎬ因出口日本的缂丝和服腰带及贵袈衣订单的大量增加ꎬ苏州各地纷纷建立缂丝厂ꎬ缂丝从业者最高时达上万人ꎮ90年代以后ꎬ随着国外市场的急剧变化ꎬ缂丝日用品面临困境ꎬ随着时代的变迁ꎬ市场需求日益减少ꎬ专业人才老化ꎬ缂丝技艺濒危ꎮ缂丝之所以濒危ꎬ与其技艺的特殊性直接相关ꎮ做工精细ꎬ品质高贵是以人工为保障的ꎮ历史形成的缂丝 通经断纬 和挖织技艺ꎬ使缂织的图案正反如一ꎬ目前这种技术只有手工才能做到ꎬ大型缂丝更需要多人合作ꎮ因此ꎬ缂丝生产周期长ꎬ其人工成本相当高昂[3]ꎮ据«苏州织造局志»记载ꎬ清初缂织蟒水袍与蟒水褂至少要70两ꎮ«清内府藏刻丝画录»记载ꎬ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缂制的一幅«五彩无量图轴»耗时达494工[2]59 ̄60ꎮ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后ꎬ缂丝技艺的特殊性使得缂丝的消费群体非常小众化ꎬ社会参与度不高也使其艺术价值不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ꎮ在非遗政策的针对性保护之下ꎬ缂丝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ꎮ«非遗法»明确提出对所有的非遗采取认定㊁记录㊁建档等措施予以 保存 ꎬ对时任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ꎬ具有历史㊁文学㊁艺术㊁科学价值的非遗则采取传承㊁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ꎮ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在2009年的 两会 上强调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ꎮ2017年3月ꎬ文化部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ꎬ将进一步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ꎬ增强传承活力ꎬ并开始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ꎮ在国家政策性保护下ꎬ苏州缂丝获得了新的生机ꎬ但其技艺困境仍然存在ꎻ而由于市场的介入ꎬ其保护也变得微妙复杂ꎮ本文梳理了各家缂丝机构和艺人在非遗保护和市场开发中的发展思路ꎬ客观分析两者对缂丝手艺传承的作用与局限ꎮ2㊀作为非遗项目苏州缂丝在 技 和 艺 的传承与创新2.1㊀缂丝手工艺 技 的传承苏州缂丝的技术保护和传承ꎬ多体现于文物的修复与复制ꎬ或以难度著称的炫技性创作中ꎮ宋代以来ꎬ中国缂丝名家们的作品由于保存不善ꎬ面临发霉㊁氧化甚至损坏的问题ꎮ如明清龙袍㊁前人缂丝名画等历经战乱时期ꎬ如今已不再完整ꎬ亟待人们补救复原ꎮ20世纪60年代ꎬ王金山与李荣根应邀前往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㊁复制宋代缂丝作品ꎬ如沈子蕃的«梅花寒鹊»㊁朱克柔的«蝴蝶 山茶»等[4]ꎮ在苏州缂丝行业中ꎬ复制龙袍最有名的当属苏州王氏家族ꎮ从王氏第一代清廷匠师王金亭至第四代王茂仙ꎬ代际传承至现在的第五代传人王嘉良ꎬ王氏缂丝家族为缂丝龙袍技艺积累了大量经验[5]ꎮ王嘉良作为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ꎬ与其子王建江成功复制了明代皇帝的衮服ꎮ祯彩堂缂丝工作室耗时18个月成功修复了原作有97处破损的«群仙祝寿图»ꎬ还成功复制了很多名家字画ꎬ如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的«山茶蛱蝶图»等ꎮ除此以外ꎬ还有李荣根依照辽宁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张«八仙祝寿图»原尺寸复制«八仙图»ꎬ以及金英缂丝艺术工作室的华惠英复制南宋画作«山居图»制作缂丝挂屏等ꎮ文物修复与复制也是苏州缂丝艺人向前人大师学习的过程ꎮ唐代缂丝已创造了 掼 戗 勾 缂 和 搭梭 (笃门闩)ꎬ以及刻鳞法等技法ꎬ宋代出现 结 的技法ꎬ多用于山石㊁花瓣ꎬ明代发展出双套缂法㊁朱缂法㊁缂金法等ꎬ有时还用颜色渲染补笔ꎮ清代受西方装饰风格和其他美术工艺的影响ꎬ出现 三蓝缂 水墨缂 等新的装饰品种[6]ꎮ积累了历史各时期缂丝技法的现代苏州艺人ꎬ在实践中还创造了穿刺法㊁双面异地拼梭法㊁双面异色法㊁双面三异缂法㊁子母经㊁缂绣混色法㊁缂丝毛㊁透缂㊁凤尾戗㊁参合戗㊁木梳戗㊁包心戗㊁长短戗等[7]ꎮ20世纪60年代王金山与李荣根等试制全缂丝人物ꎬ并且创造绞花线缂丝技法和 金地斜坡接梭法 等技法ꎮ80年代初ꎬ王金山通过改造织机和创新技法ꎬ达到经面多层的要求ꎬ首创双面三异缂丝ꎬ而后俞家荣㊁王嘉良等也相继创作了双面三异缂丝作品ꎮ王嘉良缂织的图章ꎬ不会出现正反字ꎬ是缂丝的创新产品ꎮ同时ꎬ他还创新了原有的 拉拨 技法ꎬ使整幅织物的图案产生凹凸有致的空间立体感ꎬ增强了视觉效果[5]350ꎮ炫技主要以精工摹缂绘画的观赏性缂丝为主要领地ꎮ蔡氏织绣㊁陈晓君缂丝工作室㊁祯彩堂㊁仟亿丝吴文康的西部民间缂丝工作室等ꎬ其中祯彩堂的唐卡缂丝大量销往日本ꎮ缂丝佛画近年来有复兴的趋势ꎬ人物的面相㊁皮肤的晕色效果是缂丝佛画最费工和见功底的绝活ꎮ如祯彩堂缂丝«文殊菩萨»ꎬ还在菩萨的头光㊁背光的光晕处理ꎬ以及披帛飘带的透明质地处理上ꎬ显现出了高超的技术ꎮ祯彩堂完成了长4.8mꎬ宽4.6m的巨幅缂丝«观无量寿经图»ꎬ是目前已完成佛画中的大手笔[8]ꎮ2.2㊀苏州缂丝手工艺 艺 的拓展苏州缂丝在 艺 层面不断向传统缂丝领地之外作尝试性拓展ꎬ如新缂丝画ꎬ而且油画㊁水墨与泼墨㊁抽象画㊁摄影作品等不断进入缂丝摹织的行列ꎬ挑战着缂丝技艺的可能性ꎬ也打开了缂丝进入现代审美的通道ꎮ20世纪60年代ꎬ俞家荣的«天坛»吸收西方写实油画的特点ꎬ运用多种戗色技法ꎬ首次将缂丝与摄影相结合ꎮ陆美英«黄甲图»ꎬ首创水墨画风格的缂丝作品ꎮ马惠娟的«云龙图»ꎬ开创了缂丝以泼墨写意画为稿的先河ꎮ陈文祯彩堂张大千泼墨山水缂丝作品ꎬ也是经典之作ꎮ20世纪90年代ꎬ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缂丝艺人和美国室内设计师韦斯强合作ꎬ创作了一大批具有西方设计理念的缂丝作品ꎬ如«大卫像»«黑人女孩»«抽象山水»等ꎮ过焕文亦以日本浮世绘为蓝本ꎬ经试织而成的日本浮世绘精品«春雪»«九美图»«雪月花»等ꎬ深得日本专家的好评[11]ꎮ2017年苏州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第六届民间工艺家评审活动中ꎬ蔡氏织绣«梦露肖像画»ꎬ采用了漫画形式ꎻ御工坊缂丝工作室送审的袁雪芹缂织的克利姆特的«吻»ꎬ尝试寻找一种缂丝手工艺表现的独特性与摹缂对象风格独特性合璧的通道ꎮ另外ꎬ以设计为媒ꎬ苏州缂丝作了许多跨界尝试ꎮ如苏州大学李超德在2013年的个人书画展上展出的十二柄书画缂丝团扇ꎬ是他与缂丝艺人王明荣老先生㊁制扇者蔡念群共同完成的创作ꎮ新文人画与缂丝低调的奢华通过 透缂 的核心工艺ꎬ将绘画㊁缂丝㊁制扇㊁红木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ꎬ完成了一次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的完美对话[12]ꎮ新水墨山水画与缂丝还可以组合而成室内陈设ꎬ如祯彩堂的屏风«远山»ꎬ而设计师范炜焱将缂丝跨界应用于家具㊁陈设等ꎬ走的是传统缂丝时尚化通道ꎮ2.3㊀ 技 与 艺 之间的设计缂丝从丝织面料升华成艺术品ꎬ正在于 技 和艺 的完美结合ꎮ相对刺绣而言ꎬ缂织的过程不可重复ꎬ艺人们在创作缂丝时ꎬ每时每刻的想法都融入作品ꎬ这种再创作的过程使缂丝具有与国画类似的不可重复的即兴表现性ꎬ构成了其 艺 的属性ꎮ在目前的优秀缂丝艺人中ꎬ有的注重于 技 ꎬ有的偏向于 艺 ꎮ对于新摹织对象的尝试ꎬ以及缂丝实用品需求的上升ꎬ都对缂丝技艺提出了新的要求ꎮ而在 技 和 艺 之间ꎬ现代意义上的 设计 起到了连接技术与艺术的关键作用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ꎬ目前苏州缂丝行业中设计师的配比非常少(图1)ꎮ大部分缂丝企业或工作室ꎬ都以传统的题材㊁体裁进行制作ꎬ或者在出现新样式时互相摹仿ꎬ而新样式的出现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秀的设计师ꎮ图1㊀祯彩堂设计人员与缂织人员比例Fig.1㊀TheproportionofdesignstaffandweavingstaffinZhencaitang祯彩堂设计师陈文向笔者介绍了设计师在缂丝中的作用ꎮ首先ꎬ设计包括创意设计和制图(图案)设计ꎬ创意设计是一种抽象思维ꎬ并与设计师的个人修养密切相关ꎮ而在制图设计中ꎬ制图的准确度㊁工艺性ꎬ符不符合工艺要求ꎬ会极大地影响缂织出来的效果ꎬ需要设计师通晓缂丝的各种技法及其适合表现的载体ꎮ比如ꎬ 拉拨 跟日本缂丝及南通缂丝是同一种工艺ꎬ通常应用于缂丝实用品与日用品ꎬ因为这样做出的缂丝没有缝隙ꎬ不会因面料的高低不平而影响使用ꎮ其次ꎬ工人的技艺水平通常表现在对图案缂织的精确度㊁想象力㊁原创力㊁色彩感觉及个性表现等方面ꎬ每个师傅在根据画稿缂织时都会受到这几个方面的影响ꎬ尤其是在戗色时ꎬ他们会灵活处理ꎬ甚至同一位缂丝师傅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戗色手法ꎮ因此ꎬ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ꎬ设计师与工人之间的配合ꎬ是缂丝 技 与 艺 贯通的关键ꎮ熟悉缂丝技艺ꎬ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ꎮ比如在创新缂丝上ꎬ陈文将日本的 罗 絽 ꎬ中国称为双经绞罗的布料结构与缂丝的织艺结合起来ꎬ设计出有质感有变化的日用品图案ꎮ相反ꎬ如果设计师不熟悉某种技艺ꎬ也就无法为手艺人设计相应的图案稿ꎬ如双面三异技艺ꎬ缂丝设计师几乎都不懂ꎬ因此目前的双面三异缂丝产品非常稀有ꎮ2.4㊀苏州缂丝技艺传承的成果与危机在非遗保护政策的促进下ꎬ苏州缂丝的技艺传承迫在眉睫的危机得到了缓解ꎬ缂丝技艺在设计的参与下ꎬ其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历史高点ꎮ首先ꎬ在缂丝织造的 技 的层面ꎬ无论是传统缂丝的复制与修复ꎬ还是织造技法的新探索ꎬ苏州缂丝基本涵盖了历史积累的各种技法ꎬ包括非常稀有的双面三异技法ꎬ构成了缂丝作为非遗项目的核心内容ꎮ其次ꎬ在缂丝的 艺 的层面ꎬ新缂丝画对于文人画㊁油画㊁当代艺术等新品种的摹缂ꎬ以及与现代装置艺术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跨界组合ꎬ都对缂丝进入现代生活㊁适应当代审美作出了有益的尝试ꎮ缂丝 技 的提升与 艺 的开拓相互适应ꎬ使一些缂丝作品达到了技和艺的完美结合ꎬ如一些佛画㊁唐卡精品ꎮ同时ꎬ文人水墨和泼墨画的题材也对缂丝提出了很高的艺术要求ꎬ在技与艺的结合上ꎬ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ꎮ虽然与十年前相比ꎬ苏州缂丝已不再冷门ꎬ但缂丝行业仍然非常小众ꎮ调查显示ꎬ目前苏州个人做缂丝的主要有王明荣㊁丁扣女㊁马惠娟㊁李荣根㊁房国萍㊁张磊等ꎬ缂丝工作室有王金山缂丝工作室㊁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㊁陈文的祯彩堂㊁曹美姐的仁和织绣㊁陈晓君缂丝艺术工作室㊁施才珍的珍刻堂㊁朱荣明的仟亿丝缂绣坊㊁范玉明的经纶无尽织绣艺术㊁罗关根的翔宇缂丝㊁吴文康的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㊁谢顺利的仁利缂丝㊁陆美英的兰亭缂丝工作室㊁华惠英的金英缂丝工作室㊁蔡霞明的蔡氏织绣等ꎬ整个苏州缂丝艺人仅有200多人ꎮ2017年ꎬ第六届苏州民间工艺家申报中ꎬ织绣类占29%ꎬ而缂丝艺人仅占织绣类的4%ꎮ如果说传承困难是非遗面临的普遍困境ꎬ那么ꎬ苏州缂丝技艺的传承问题更加突出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ꎬ由沈金水㊁王茂仙缂丝大师培养了王金山等一批缂丝艺人ꎬ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遵循国家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分为国家级㊁省级和市级ꎬ国家级传承人只有王金山一人ꎬ省级传承人为王嘉良ꎬ市级传承人谈水娥和马惠娟ꎬ但这些优秀手艺人都已步入老龄行列ꎮ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ꎬ是保证行业延续的内部核心ꎮ而新成立的缂丝专业委员会也显示了缂丝从业人员的普遍老龄化和受教育程度不高ꎮ以祯彩堂为样本ꎬ其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图2)与文化程度结构(图3)均不堪合理ꎮ图2㊀祯彩堂从业人员年龄分布Fig.2㊀TheagedistributionofstaffinZhencaitang图3㊀祯彩堂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分布Fig.3㊀TheeducationleveldistributionchartofstaffinZhencaitang缂丝艺人老龄化㊁人数少㊁文化程度低ꎬ是缂丝技艺传承面临的重要问题ꎮ缂丝易学难精ꎬ从入门到缂织纹样大约需要十年ꎬ而黄金创作期也就十年左右ꎮ国家虽然对缂丝专业艺人有一些资金补贴ꎬ但学习缂丝的学徒没有任何鼓励政策ꎻ即使有前来学习缂丝的年轻人ꎬ多因 非遗 名头而来ꎬ很难坚持日久ꎮ在相对热闹的表象下ꎬ高质量的新一代缂丝技艺的传承问题ꎬ仍然没有得到解决ꎮ 技由人传 ꎬ老一辈艺人们的技术只有被传承下来ꎬ年轻一辈的艺人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钻研ꎬ否则ꎬ在不久的将来ꎬ将无人能修复博物馆里的缂丝文物ꎮ因此ꎬ缂丝技术的传承ꎬ最终将落实于新一代缂丝艺人的栽培上[9]ꎮ然而目前ꎬ连王金山这样的大师也面临着接班人困境的问题ꎮ3㊀市场化语境中苏州缂丝发展的新思路缂丝技艺的传承困境ꎬ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时间成本不能保证其经济上的收益ꎮ而将缂丝置于市场化的语境中去考虑其发展ꎬ也许会打开一些新思路ꎮ目前ꎬ市场主导下的苏州缂丝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ꎮ首先ꎬ在产品开发上ꎬ经济利益的刺激使缂丝的产品更加多样灵活ꎮ比如ꎬ旅游产品的泛化ꎬ使地方性文创产品越来越千篇一律ꎮ而缂丝作为一种难以低成本复制的地方产品ꎬ反而成了一张苏州名片ꎮ除了各家工作室的自营门店ꎬ这些文创用品也出现在苏州平江路㊁山塘街㊁星光天地或诚品书店等人流量较大的旅游休闲空间ꎮ缂丝的文创用品样式繁多ꎬ如缂丝手机套㊁iPad套ꎻ缂丝㊁封面的笔记本㊁笔袋ꎻ缂丝宫扇㊁香囊㊁钱包㊁拎包到手提包ꎬ以及茶具类的茶席㊁茶杯垫㊁茶叶包等ꎮ它们使缂丝不再是博物馆的橱窗中遥不可及的艺术品ꎬ而是能拥有的日常用品ꎬ也让更多人了解了缂丝[8]ꎮ这些新产品的开发ꎬ更加关注其功能性ꎮ目前ꎬ缂丝技术研究人员已利用高分子材料对蚕丝加以改进ꎬ缂丝材料可以防水㊁防晒㊁防霉㊁防油㊁防污等ꎮ为了达到缂丝面料手感的多样性ꎬ还可以通过加捻熟丝来替代ꎬ使布料柔软ꎬ适合作为服装面料ꎮ在缂织前期制线整经时ꎬ也有把羊毛或羊绒与真丝捻合起来ꎬ可以使缂丝手感更柔软ꎮ而用金银箔线为经线去缂织画面ꎬ又可使织造出来的缂丝有层次变化的金属光感ꎬ增加了艺术观赏性ꎮ焱鼎缂丝还在原材料中添加记忆性的化学材料ꎬ可以使缂丝面料随意变型ꎮ其次ꎬ在品牌打造上ꎬ缂丝先天的昂贵ꎬ使其具有奢侈品的潜质ꎮ以近年来崛起的国际奢侈品购买力为背景ꎬ缂丝的奢侈品牌打造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的方向ꎬ而讲好故事成为品牌打造的关键ꎮ将缂丝产品作为奢侈品打造的主要是新生代设计师ꎮ如范炜焱的 焱鼎 品牌ꎬ其出品的礼品㊁家具㊁家纺用品㊁包袋㊁披肩及服饰等物体ꎬ整体或局部选用缂丝ꎬ在设计中和其他元素相结合ꎬ突出打造一种传统与当代完美融合的生活空间[10]ꎮ 焱鼎 的一款缂丝落地灯ꎬ还获得了2017年米兰国际家具展评审特别奖ꎮ除了范炜焱ꎬ谢晴容的 一克丝 主要将传统织绣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ꎬ有服饰㊁日用品㊁家居用品等ꎬ近年还与玛莎拉蒂合作推出了高级定制服饰和包包ꎮ国际化品牌的塑造ꎬ有利于缂丝走出国门ꎬ向国际舞台推进ꎮ再次ꎬ苏州缂丝手工艺表现出了与商业观念的主动适应ꎬ从皇家用品向奢侈品的观念转换ꎬ以及品种开发与现代审美的适应ꎬ如家具㊁灯具㊁缂丝屏风㊁缂丝门帘等ꎬ这些在公共环境和私人空间中皆起到装饰作用的新产品ꎬ是一条探讨传统缂丝进入现代生活的新思路ꎮ最后ꎬ由于商业行为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的快速反映机制ꎬ市场开发视野下的缂丝相较于作为非遗项目的缂丝ꎬ在产品推广上更加灵活㊁快捷ꎮ随着自媒体公众平台的普及ꎬ作为一种轻便㊁集中㊁目标性更强的宣传媒介ꎬ也成了苏州缂丝推广的有效新途径ꎬ对于缂丝知识的普及和消费人群的拓展方面ꎬ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ꎮ4㊀苏州缂丝在市场开发与非遗保护之间的问题及应对将缂丝置于非遗保护和市场开发的双重视野中去考察ꎬ可以看出ꎬ围绕缂丝而产生的商业活动ꎬ在客观上有利于缂丝的不断创新ꎬ提高其社会认知度ꎬ普及缂丝作为非遗项目的知识ꎮ但实际的情况是ꎬ专注于缂丝技艺的手工艺人与专注于市场推广的缂丝企业对缂丝有着认知上的巨大差异ꎮ非遗项目保护的公益性与缂丝产品开发的商业性ꎬ并不是天生就能和谐共处㊁相互促进的ꎬ两者有着不同的诉求ꎮ4.1㊀品类偏好的不同自唐宋代以来ꎬ苏州缂丝以宫廷服饰和缂丝书画为主ꎮ目前苏州缂丝产品ꎬ主要仍分为欣赏品和实用品ꎮ比较苏州缂丝在不同语境中其品类分布的差异:在文化保护的语境中ꎬ如展览㊁收藏㊁比赛和评奖场合ꎬ欣赏品的种类与数量要远超过实用品ꎻ而在商业产销的语境中ꎬ实用品则超过了欣赏品ꎮ以2017年5月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梭写春秋丝绘乾坤首届苏州缂丝艺术精品展»为例ꎬ展品仍以欣赏品为主ꎬ占75%ꎮ其中ꎬ传统书画类仍居绝对优势ꎮ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对于缂丝企业的调查结果ꎮ以苏州缂丝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祯彩堂为例:2008年之前的欣赏品与实用品比例约为3︰7ꎬ2009年至今ꎬ虽然比例略有变化ꎬ但欣赏品的销售比例仍远低于实用品ꎮ有趣的是ꎬ虽然在2008年之前的欣赏品成本与利润比为100︰125ꎬ略高于实用品的100︰120ꎬ但在2009年之后ꎬ欣赏品的成本利润比增高到100︰250ꎬ而实用品利润率则略有上升ꎬ为100︰150ꎮ究其原因ꎬ祯彩堂陈文认为:缂丝展示其技艺最好的载体是欣赏品ꎬ但同时也意味工时更长㊁艺术价值更高ꎬ相应的价值更为昂贵ꎮ因此ꎬ在展览或评奖中ꎬ欣赏品是更好的选择ꎻ而在经营中ꎬ实用品的受众更为广泛ꎮ虽然欣赏品利润率更高ꎬ但其销售量更小ꎮ对于企业来说ꎬ受市场规律的制约ꎬ实用品的种类和数量会推出的更多一些ꎮ4.2㊀推广侧重的不同传统的公益性推广途径主要依托于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教育空间ꎮ特别是在苏州的各博物馆和美术馆ꎬ都已将缂丝作为一种苏州文化ꎬ融入到相关的展览㊁讲座和活动中ꎮ除了上述首届苏州缂丝艺术精品展ꎬ2017年8月18日ꎬ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展缂丝织艺体验活动ꎮ11月28日«美在苏工»非遗传承巡展第四季«织圣经纬»在南京九华美术馆开展ꎮ12月9日ꎬ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ꎬ举办了 我们在一条线的两端:欧洲挂毯VS中国缂丝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讲座等ꎬ使缂丝的推广走出苏州ꎬ走上学术性的道路ꎮ而大部分的缂丝企业ꎬ一方面得益于公益性普及的权威性ꎬ另一方面在商业性的推广中ꎬ突出缂丝的 贵 ꎬ而对于其基本历史和技艺文化的内容涉及较少ꎮ甚至有些以 缂丝 打头的品牌很少ꎬ或从不参与公益类的评奖㊁展览或推广活动ꎮ4.3㊀在保护与开发之间的问题与机会因此ꎬ在看到市场化开发给缂丝带来的新思路时ꎬ需要警惕可能存在的市场行为对于缂丝技艺的透支性索取ꎮ一方面ꎬ商业追求利润的本性会使其不断压缩成本ꎬ而扩大利润空间ꎬ缂丝手工艺会被剥削成低劣的快餐式加工ꎬ真正的缂丝技艺精华反而会被加速丢弃ꎮ另一方面ꎬ市场化机制的自发性和盲动性ꎬ也会带来缂丝产品低劣化㊁同行竞争同质化的行业风险ꎬ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会使真正的缂丝被误读ꎮ文化保护是非遗政策的初衷ꎮ没有市场的手工艺传不下去ꎬ而纯粹市场化的技艺类非遗又会把好经念歪ꎮ作为商业活动的缂丝产品开发ꎬ当其原料不再是 丝 ꎬ而其手工艺也不再是 缂 ꎬ仅是 织 的时候ꎬ会使缂丝技艺模糊ꎮ纯粹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市场营销ꎬ文化普及的作用以 缂丝 为名目而进行的商业活动ꎬ对反哺缂丝手工艺的传承被质疑ꎮ如何在非遗保护和市场开发之间找到平衡ꎬ文化保护学术化与市场开发规范化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思路ꎮ一方面ꎬ文化保护的学术化ꎬ主要是指缂丝技艺传承的主体ꎬ设计师和艺人们应了解多个工艺美术门类ꎬ多方面汲取知识ꎬ在技法㊁材料㊁审美等各个方面不断尝试ꎬ才能百炼其技ꎬ开拓缂丝创作思路ꎮ2017年5月ꎬ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缂丝专业委员会的成立ꎬ使苏州缂丝新老艺人有了交流合作㊁资源共享㊁共谋发展的专业化平台ꎮ而代际传承要考虑在原有师徒制的基础上ꎬ借力于现代教育ꎮ可以借鉴德国双轨制教学模式ꎬ与一些纺织院校合作ꎬ开设缂丝相关的课程ꎬ将课堂授课与大师工作室结合起来ꎬ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素质高㊁技艺成熟㊁职业稳定的缂丝手工艺人ꎮ另一方面ꎬ市场开发规范化也意味着缂丝行业的标准化ꎮ由仁和织绣发起的缂丝行业标准将在2018年4月起实施ꎮ也许标准还有不断改进的空间ꎬ但以行标来规范缂丝的市场行为ꎬ应该是一个未来的方向ꎮ学术化的非遗保护与规范化的市场开发ꎬ两者形成的良性互动ꎬ可以使缂丝企业形成一种文化自律ꎬ使缂丝本身已经具备了历史所积累的文化价值和市场需求所预见的经济价值得以在向内沉淀和外向扩张技中互相支持ꎮ 技 的传承㊁ 艺 的拓展㊁设计的创意ꎬ以及品牌打造者的文化关怀ꎬ可以塑造传统缂丝的新形象ꎬ在国际化视野中使古老的缂丝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