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国学经典修改定稿(2018.7.25)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九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九人教新课标〔一〕经典国学再现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我是小助手地:范围。
道:道理,这里指基本道理。
经:剖析、研讨。
我是小翻译孙子说:战争是国度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的范围,国度存亡的基本道理,不能不慎重调查的。
所以,要从五方面来研讨,剖析比拟敌我双方的条件,用来求得战事开展的情势。
这五方面是:一是政策,二是天时,三是天时,四是将帅,五是制度。
考考你的智慧1.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生死之地〔〕A.土地 B.范围 C.地点存亡之道〔〕A.方法 B.通道 C.道理2.解释句子:兵者,国之大事。
3.判别以下说法能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A.战士是国度的大事。
〔〕B.战争是国度的大事。
〔〕C.战争是国度的事情,和普通百姓没有关系。
4.孙子提到的研讨战争的五个方面是哪五个?弘扬传统文明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战争关于一个国度的存亡很是重要,在中国的现代,战争的胜负很小气面是取决于能否有一个出色的将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秦朝战将如云,蒙恬那么是其中闪亮的将星。
秦始皇扫六合时,蒙恬还只是军队里的小字辈,到灭燕国和齐国时,才发扬了他的领兵打仗的威力,。
由于蒙恬曾常年在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端熟习,这是很多常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缺乏的,并且蒙恬还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肉体和野战才干的将领。
因此,当面对匈奴的一战,秦始皇英明地选择了他作为将领,领兵出征。
而蒙恬也不负众望,率领秦兵战车开路,下面装着许多努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然后布置步兵紧跟其后,横扫匈奴军队,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不附体。
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就连后来中原大乱,匈奴也不敢再深化汉境,不能不说蒙恬的震慑力的弱小。
〔二〕经典国学再现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PPT教案

3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论语》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
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020-12-06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4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2020-12-06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11
2、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
【译文】 齐:同斋,斋戒。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2020-12-06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12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
2020-12-06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Dr.Feng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1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译文】 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 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 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 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 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 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 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 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山东省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与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道、弟子规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2. 《三字经》:学习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千字文》: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论语》:学习孔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学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道德行为: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评价他们践行国学经典的实际情况。
4. 学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学期国学经典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弟子规》的学习,了解孝道和弟子规的基本内容。
2. 第3-4周:《三字经》的学习,掌握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等知识。
3. 第5-6周:《百家姓》的学习,认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4. 第7-8周:《千字文》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

佛家思想: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 理念。
兵家思想:注重战略战术,强调以智取胜、以巧制敌的战争哲学。
经典中的教育理念
强调德育为先, 培养品德高尚的 人
注重知识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提倡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差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提升思维能力
经典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 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学习经典,孩子能够更好地 理解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阅读经典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
经典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表 达和写作能力
传承中华文化
经典教育意义:培养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塑造良好品德:培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古文经典,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添加标题
内容:《大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等方面阐述了一个人从内到外、从个人到社会的成长之路。
添加标题
影响:《大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人 修身养性的重要参考。
添加标题
适合人群:《大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阅读,特别是青少年和大学生,可以帮 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适合人群:《论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深奥,但对于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通过老师的 讲解和引导,可以初步了解和感受《论语》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培养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孟子》
添加标题
简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部编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统编版)经典国学诵读系列练习及答案(共16套)-精编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一(一)经典国学再现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我是小助手显:显赫荣耀。
聿:发声助词。
修:学习,发扬。
厥:其,他们的。
《大雅》:《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我们的身体、毛发和皮肤,都是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不敢让它们损坏受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显扬声名到后世,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
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忠心对待君主,最终目标是要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学习发扬先祖的美德啊!’”考考你的智慧1.孔子为什么说不敢让我们的身体发肤受到伤害呢?2.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在文章中是哪两句?3.推行孝道的三个阶段都是什么呢?在原文中用“”画出来。
弘扬传统文化曹操割发代首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通过麦田,只要有践踏的,全部斩首。
”因此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按照规定处罚自己。
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说:“这条规定我我亲自下的,现在我的马踩坏了麦田,我理应受到惩罚。
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便要自刎,他的手下连忙上前拦住了他。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 “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者。
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这样说,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
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
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第四课正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
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
”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
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
“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
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六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十六(一)经典国学再现古之善用兵者, 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 众寡不相恃, 贵贱不相救, 上下不相收, 卒离而不集, 兵合而不齐。
兵之情主速, 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 攻其所不戒也。
我是小助手及: 配合。
恃:依靠, 扶持。
收: 收拢。
虞: 预料。
我是小翻译古代善于用兵作战的人, 能使敌人前后不能相互配合, 大部队和小部队之间不能互相扶持, 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 上下级分离不能收拢, 士兵分散不能集中, 军队集合起来阵型也不能整齐。
用兵作战的宗旨首要就是速度, 利用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 走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 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名词。
及: 恃: 收: 虞:2.形近字组词。
恃()贱()戒()持()溅()戎()3.用兵的宗旨最主要的是什么呢?这里还隐藏着一个成语, 你能写出来吗?你还能写出几个有关用兵的成语吗?弘扬传统文化兵贵神速曹操打败了占据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投奔了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
蹋顿收编了他们的势力, 就乘机侵犯汉朝边境, 破坏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
曹操就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 但有些官员担心曹操远征之后, 在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谋士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对曹操说: “你现在威镇天下, 但乌丸敢于侵犯边界, 就是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 我们鞭长莫及。
如果我们进行突然袭击, 乌丸必然不会防备, 我们一定能消灭他们。
如果现在不出兵, 延误了时机, 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 重新收集残部, 加上乌丸的各族, 蹋顿羽翼丰满之后, 就会野心更大, 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保了。
而刘表只是个空谈家, 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 因此他并不会重用刘备, 而刘备也就不肯多为刘表出力。
因此你只管放心去讨伐乌丸, 后方不会有事情的。
”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 于是率军出征。
到达易县后, 郭嘉又对曹操说: “用兵贵在神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字体不再作为考试内容)四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背诵篇目目录第一单元论语第二单元1.泛舟--------------------------------[宋] 朱熹2.观书有感----------------------------[宋] 朱熹3.莺梭------------------------------- [宋] 刘克庄4.蚕妇吟----------------------------- [南宋] 谢枋得5.长歌行------------------------------- 汉乐府6.春思--------------------------------[宋] 方岳7.新雷--------------------------------[清] 张维屏8.笠翁对韵选段第三单元论语第四单元1.古朗月行-------------------------------------[唐]李白2.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李白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4.中秋月--------------------------------------[宋] 苏轼5.望月怀远-----------------------------------[唐]张九龄6.旅夜抒怀-----------------------------------[唐] 杜甫7.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 苏轼8.笠翁对韵选段第五单元1.题淮南寺----------------------------------[宋]程颢2.冷泉亭------------------------------------[宋]林稹3.题松汀驿----------------------------------[唐]张祜4.过香积寺----------------------------------[唐] 王维5.暮江吟------------------------------------[唐]白居易6.秋凉晚步----------------------------------[宋]杨万里7.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8.笠翁对韵选段第六单元1.秋兴其一-------------------------------- [唐] 杜甫2.秋兴其三-------------------------------- [唐] 杜甫3.秋兴其五-------------------------------- [唐] 杜甫4.秋兴其七-------------------------------- [唐] 杜甫5.偶成-------------------------------------[宋] 朱熹6.秋词其一---------------------------------[唐] 刘禹锡7.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8.笠翁对韵选段第七单元1.雪梅·其一--------------------------------[宋] 卢梅坡2.雪梅·其二--------------------------------[宋] 卢梅坡3.梅花--------------------------------------[宋] 林逋4.梅----------------------------------------[宋] 王淇5.观梅有感----------------------------------[元] 刘因6.山中雪后----------------------------------[清] 郑燮7.梅花绝句----------------------------------[宋] 陆游8. 早梅-------------------------------------[唐] 齐己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为政第二(一)◎子曰:“为政以德①,譬(☐❶)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❶)②之,曰:“思无邪③。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⓿)④。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⓿)且格⑤。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❺)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❼)矩( ❽)⑥。
”◎孟懿(⍓❶)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⑥♓)。
②”樊(♐②⏹)迟③御(⍓❾)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④⏹♑)之以礼,祭( ❶)之以礼。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二)◎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④⏹♑),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 ♒◆④⏹)④,曾( ⑤⏹♑)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⑥♓)②,如愚③(⍓❼)。
退而省(⌧⓿⏹♑)其私④,亦足以发,回也不愚(⍓❼)。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❷◆)④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①。
”(三)◎子贡问君子①。
子曰:“先行②其言而后从③之。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❶)②,小人③比(♌❶)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③⏹♑)①,思而不学则殆(♎④♓)②。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子曰:“由①,诲(♒◆❶)女(❒❽)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①学干禄(●❾)②,子曰:“多闻阙(❑◆⑤)③疑④,慎言其余,则寡(♑◆③)尤⑤;多见阙殆(♎④♓),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四)◎哀(①♓)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 ♒❻)枉(♦③⏹♑)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⑥♓)孝,友于兄弟。
’施④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⑩)①,小车无軏(⍓◆⑧)②,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⑨⏹)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③⏹)③也。
见义⑤不为,无勇也。
”国学经典——第二单元《千家诗》1.泛舟[宋] 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⑥⏹♑)艟(♍♒❷⏹♑)①巨舰一毛轻。
向来②枉费③推移力④,此日中流⑤自在行2.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②,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莺梭[宋] 刘克庄掷( ♒❶)柳①迁乔太有情,交交②时作弄机声③。
洛阳④三月花如锦⑤,多少工夫织得成⑥。
4.蚕妇吟①(南宋)谢枋(♐①⏹♑)得子规啼彻四更时②,起③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④,玉人⑤歌舞未曾归。
5.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春思[宋] 方岳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枊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7.新雷[清] 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8.《笠翁对韵》红对白,有对无。
布谷对提壶。
毛锥对羽扇,天阙对皇都。
谢蝴蝶,郑鹧鸪。
蹈海对归湖。
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
麦饭豆糜终创汉,莼羹鲈鲙竟归吴。
琴调轻弹,杨柳月中潜去听;酒旗斜挂,杏花村里共来沽。
国学经典——第三单元《论语》八佾(⍓❶)第三(一)◎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❶)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三家①者以《雍》(⍓❷⏹♑)②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❾)③’,奚(⌧⑨)取于三家之堂④?”◎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②何?”◎林放①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 ①♓)问!礼,与其奢(♦♒⑤)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⑨)③。
”◎子曰:“夷(⍓⑩)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季氏旅①于泰山。
子谓冉有②曰:“女(❒❽)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 ⑤⏹♑)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二)◎子曰:“君子无所争。
——毕也射①乎!揖(⍓⑨)②让而升③,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④⏹)兮①。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⓿)①不足征②也;殷(⍓⑨⏹)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征也;文献④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❶)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或①问禘之说②。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③乎?”指其掌。
◎祭( ❶)如①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②祭,如不祭。
”◎王孙贾(♑❽)①问曰:“‘与其媚(❍⑧♓)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⑤,无所祷(♎③☐)也。
”(三)◎子曰:“周监( ♓④⏹)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
或曰:“孰(♦♒❼)谓鄹( ❷◆)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❺)①之饩(⌧❶)羊②。
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①君尽礼,人以为谄②也。
”◎定公①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②礼,臣事君以忠。
”(四)◎子曰:“《关雎》( ❻)①,乐而不淫,哀②而不伤。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 ♓④⏹),既往不咎( ♓❾)④。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⑧)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④⏹)⑤,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yù)①鲁大(♦④♓)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