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业及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
√D.漕运与战争影响其兴衰
结合材料及史实可知,交通运输(漕运)和战争等影响扬州经济的繁荣 与衰败,故选D项; A项没有谈及扬州的衰落,概括不全面,排除;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方人民南下,促使扬州更加繁荣,与 材料不符,排除B项; 南宋时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排除C项。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7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主题解读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仅仅作为农业的 补充而存在。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就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虽 然在个别朝代这一政策有所松动,但是重农抑商的基本基调并未发生变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但其限制了中国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3.(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
时间 诗人(词人)
诗(词)
盛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晚唐 徐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晚唐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
姜夔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扬州慢》)
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 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 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12
(3)评价: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 国制有度。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
(4)瓦解
荒地被大量开垦为 私。田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 转关让 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井
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
破坏。
13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公元前 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 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 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 际上承认了 土的地合私法有性。
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 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8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 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
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评价: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
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2
理解升华 交子的出现有何意义? 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北宋时四川等地区商品经 济的发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元朝:交通发达, 大成都为国际性的商业大 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的压制与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1)棉花、茶叶、甘蔗等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成 为商品。 (2)区域间 长途贸贩易运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徽商和 。晋商
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有人认为,这
个在我们现在看来极其荒唐可笑的想法,其实也有
其中的道理。”能够支撑“也有其中的道理”的论
据不包括
()
27
A.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根本,而工商业的发展必然 地将与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跟进自测
1.(2017· 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质量预测)(韩)宣子有(玉)环 ,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 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 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 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 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B ) 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 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深化拓展 讲史料、论从史出 跟进自测
深化拓展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土地氏族 公社所有
生产力
发展
井田制
生产力
发展
封建土 地所有制
土地 兼并 日益 严重
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 自封。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闭关锁国”不等同于“海禁”。前者是限制海外贸易,后 者是禁绝中国人海外贸易和限制外商贸易。 (3)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史料应用] (2)根据史料二指宋代商业状况如何? 提示 宋代商业活跃,商品经营品种增多,经营场所突破时间限制。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 ,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史料应用] (3)根据史料三说明婚恋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 学会读史 ] 提示 ①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②原因: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史料三“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 b.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 ”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婚姻观念的转变。 伍壮大; c.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讲义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讲义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义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的商业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2.“市”的发展3.商业城市(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②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①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②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归纳总结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③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④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影响①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①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注重“朝贡”贸易体制。

②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

③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考要求
“市”在历代的发展(bc)
学法点拨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业发展的 基本要素 (表现)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 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 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 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 。这 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是 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 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变成小市镇了。 ——胡适 商业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这段话说明什么?
“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 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 交换的场所。后来“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 城市联系在一起。
1885 1887 1889 1891 1892
78276 85787 86187 95394 88816
38.6 36.4 35.5 33.4 35.2
17.9 19.6 17.4 17.1 17.2
18.8 24.3 25.7 25.1 26.0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 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 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 甚博。”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邸 店 是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机构,
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东晋时已出现,
唐朝时各大商业城市大量兴办。

高考历史总复习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

高考历史总复习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


对外
明清 易渐趋萎缩。②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
点 突

贸易
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其目的不在于
固 落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

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 思维启迪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 明清
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④一些地方出现了地
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以徽商和晋商最为著名。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
宋朝 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② 基

以前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
落 实

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汉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
落 实
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

发展

“重农
商人地位得以提高。(岳麓版)
突 破
抑商”
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



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破坏工商

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交通便利之处。

考点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



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查的重点。解题时需结合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来分析。
例2.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 “ 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 。南宋都城中的 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 “ 四百十四行 ” 。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答案
D
例11.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 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 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当时(
)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商业管理并征收商税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答案
C
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
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2)表现: ①西汉: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此设市舶使。
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
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变革。
例8.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 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 宫”发展的影响角度命题。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对 封建统治理念、社会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 面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商业发展对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影 响尤为重要。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史料

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及商业政策

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及商业政策

改变职业结构
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更多人从事 商业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以农业 为主的职业结构。
形成新的社会阶层
商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 阶层,如商人、手工业者等,这 些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对科技发展的推动
促进技术创新
01
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运输工具,这推动了
科技的创新和进步。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商业政策应推动内外贸一 体化,加强国内市场与国 际市场的联系和互动。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商业政策应加强国际合作,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 性和有效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促进知识传播
02
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更容易传播,促进了科技知识的普及
和应用。
培养科技人才
03
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这促进了科技人才的培
养和发展。
对国际商业交流的促进
促进国际贸易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强 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01
引进外来文化
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传 入,如佛教、伊斯兰教等,这些文化对 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03
推动文化交流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 家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 涵。
05
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反 思与借鉴
古代商业政策的得失分析
积极方面
促进商品流通:古代商业政策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市场
经济的繁荣。
增加财政收入:商业税收成为古代政 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国家的建 设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浙商以灵活变通和敢于冒险为特点,善 于抓住市场机遇,以轻工业和海外贸易 为主要经营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12· 安徽文综卷· 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 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 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市井)。 2.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出现了车水马龙繁荣景象;王莽曾 在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 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 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出现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长安、洛阳最为繁盛, 广陵(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还有地区经济中心杭州和
湖州
4、宋代:汴京、临安都市商业繁盛;汴京夜市三更结束,五
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繁华的都市有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 下”)、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六朝 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 理。 “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 唐代 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宋代 明清 “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限制;形成商 业街;原本不许设市的城 郊和乡村也出现了 “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视;草市、 夜市更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 所,很不方便。
“市”的发展
“市”的发展情况 朝代 明码标价实际上反映的是诚信问题。如历经百年,胡 秦代 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庆余堂依然熠熠生辉,保持“真不二价”的诚信传统。
严格 限制 阶段
汉代
进行集中贸易的“市”,场所有严格的规范, 管理相当严格,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都市商业集 管理市的 法律;机构 中;五都 草市
草市;夜市 长安;洛阳;
扬;杭;湖
宋元 明清
市突破时空限 都市商业 海外商运 制;草市完善 繁盛中 商业பைடு நூலகம்繁华 苏州;汉 口等
海禁;国内 区域性贩运
(明清时)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 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 商帮。如晋商、徽商、江右商等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 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 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请回答: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商业资本活跃;出现会馆及地域性商帮。 探究: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策: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市(商业的场所)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 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 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 市联系在一起。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人 原始社会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隋唐 商人远行 开元通宝 最早的 纸币 白银成 会馆;商帮为主要 流通货币 航船;陆 路商运;京 航大运河 巨商 骨贝和 铜贝 货币 商品
交通
市场
繁荣的商 业中心
城市
早期的商 业交换
商品种类 增多 早期的商 业交换 陆路为主 ;海路 市井;政 治中心
富商大贾 圆形方 周流天下 孔钱
突破 限制 阶段
北宋汴京比唐长安的优势: 唐长安城
瓦子
商业街、夜市等 ——打破市场时地限制,市场扩大 ——娱乐综合场所
北宋汴京城
自由的格局
整体上: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市民生活丰富方便
1.(2012· 浙江文综卷·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 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 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 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2、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 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1(2012· 福建文综卷· 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 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 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探究:形成中国古代城市的是哪两种主要途径? ①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 ②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探究: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兴起原因: 封建社会初期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 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 展兴起。 功能: 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地域分布: 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以后, 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 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考试 要求
复习 导向
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概和商业都会崛 起的史实;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掌握中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2、注意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3、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理解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貌
2(2012· 天津文综· 1)马可· 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 “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 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