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确立:商鞅变法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2、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税根本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3、原因(1)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2)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4)根本原因是落后的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4、抑商表现(1)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2)发展官营商业。

加强对经济控制(3)对私营工商业加重赋税征收5、评价积极影响(1)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影响(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2)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二、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原因:明:东南沿海面临倭寇的威胁清:应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3、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封建统治消极:(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了世界,近代处于落后被动的局面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原因:中国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2、时间、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率先出现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4、实质:雇佣关系5、特点:(1)只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中,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2)受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6、发展落后的原因资本:大量商业资金买田置地技术:文化专制,缺乏实用性人才市场:国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购买力有限国外:闭关锁国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中国历史经济政策

中国历史经济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朝代和时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1. 农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许多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和种植作物。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商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政府通常实行一些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征收重税、限制贸易路线和商品种类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朝代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税收收入。

3. 货币政策: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政府通常会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范围,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价值。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问题。

一些朝代还实行了货币政策来支持特定行业或地区的发展,如铸造带有特殊图案或文字的货币来促进手工业或贸易的发展。

4. 税收政策:税收是古代中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政府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平衡收入来源并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朝代实行了轻税政策,以鼓励商业活动和农业发展;而另一些朝代则实行重税政策,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或支持特定的项目和行业。

5. 土地政策:土地问题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实行了一些土地政策来控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如土地分封、土地买卖和土地税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和权贵阶层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平衡政府的收入来源,并应对各种经济问题。

这些政策的影响因朝代和时期而异,但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经济政策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经济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可以归纳为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政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农业一直被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产业,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为了调节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经济政策。

例如,西汉时期的均田制和租税改革,明清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其次,商业经济政策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起初并不受到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

为了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古代中国朝代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商业经济政策。

比如,唐朝的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发达,宋朝的仁宗时期通过推行农商并举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的废除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贸易政策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为了促进贸易发展和保护国家贸易利益,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和东汉南蛮的开发以及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包括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这些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历史感悟: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它们在明清时 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 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 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 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 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 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史记•平准书》
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 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对 衣绸、纱。”1506年又“禁商贩、仆役、倡役、下贱不许服用貂 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 裘。”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 ——《明史》 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除正税外,还有 重征商税 各种名目的杂税,如康熙年间江西南昌、饶州、吉安、抚州四府,原先的 “岁额无多”,但“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 倍”。 ——康熙《江西志》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强调农为本,商为末。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 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大清会典事例》
第四节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就是强调要发 展农耕,限制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2、来历:开始于商鞅变法,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汉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3、原因: 商业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为什么“重农”?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

【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一、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含义: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是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3、表现: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等。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4、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性: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根本原因是由自然经济决定的。

2、含义:海禁政策是指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强调对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强调对外)。

3、表现:(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 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 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中国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封建制度顶峰 农耕经济繁荣 闭关锁国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越洋抢滩、海外殖民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养蚕图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 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 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 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 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资金
国际 市场
土地买卖制度 和高额地租吸 引商业资本买 田置地,影响 了资本的积累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国内 市场
劳动力
国家 政策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 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 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 尽给告发之人。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清世祖实录》卷10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实行海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实行该政策造成的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
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师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③结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二)清代的“海禁”与“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清代一直实行这一政策。】
2、原因:
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一)明代的海禁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明代的外贸分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
1、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郑和下西洋。
2、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的统治。
②内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
2、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生产力,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3、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情况。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但资本主义萌芽受到的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正是这种“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埋下了日后落后挨打的祸根。
课堂检测
材料题: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统治者实行何种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统治者是如何推行政策的?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闭关锁国的后果
1、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说,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民营商业,不断加增商税。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商人社会地位底。如穿衣不能穿好的、家用器皿不许用银。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限制、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注意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①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人数很多。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②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工业的发展。
(二)明清两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歧视商人。
④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执行情况: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
②康熙时,统一台湾后,开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仅过了二十多年;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③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
难点:古代中国以农为本,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后果
1、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第一问:重农抑商
第二问: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第三问: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近代前夜中西方历史差距比较
经济政治军事外交观念
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
统治腐败装备落后
海防松弛闭关锁国顽固守旧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
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可概括为: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妄自尊大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殖民扩张开放进取
用于探索
教学反思:让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我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了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