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_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第35卷 第4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5No.4 2008年8月JOURNAL OF CHEN G DU UNIV ERSITY OF TECHNOLO GY (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 )Aug.2008 [文章编号]167129727(2008)0420440215龙门山冲断带分段2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收稿日期]2008206229[作者简介]李智武(1976-),男,博士,讲师,从事油气地质和构造地质的教学与科研,E 2mail :lizhiwu06@ 。
李智武 刘树根 陈洪德 刘 顺 郭 兵 田小彬(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摘要]龙门山冲断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介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由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及其所夹的岩片组成。
分段2分带性构造格局是龙门山冲断带的基本特点和重要特色。
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有4条主干断裂: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五龙断裂、安县-都江堰(原称“灌县”)-双石断裂和广元-大邑-雅安(隐伏)断裂。
由这些主干断裂分隔,龙门山冲断带沿倾向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以其典型构造特征自西向东称为弧形韧性变形带、基底冲断2同劈理褶皱带、同心褶皱2叠瓦冲断带、前陆扩展变形带和前陆坳陷带,它们自西向东显示层次渐浅、韧性递减、脆性渐强的变形特点。
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以北川-安县与卧龙-怀远一线为界可三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出露轿子顶基底杂岩和唐王寨向斜及其前缘叠瓦冲断系为主要特征,中段以出露彭灌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南段以出露五龙、宝兴基底杂岩及其前缘发育飞来峰为典型特征。
自北东向南西,龙门山冲断带沿走向具有构造起始和定型时期渐晚、脆性渐强、前陆卷入变形的程度渐强、新生代隆升渐快和活动性增强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性;构造分段性;差异变形[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龙门山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上,呈SW -N E 向展布,主体位于四川省境内,南起泸定-天全一带,向北经宝兴-芦山、汶川-都江堰(原称“灌县”)、北川-江油、青川-广元等地延入陕西省后止于勉县,全长约500km ,东西宽30~50km 。
龙门山中、新生界软沉积物变形及构造演化

龙门山中、新生界软沉积物变形及构造演化乔秀夫;姜枚;李海兵;郭宪璞;苏德辰;许乐红【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6(23)6【摘要】龙门山是由三条主要断裂组成的山体.汶川—茂县断裂,也称后山断裂,构成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映秀—北川断裂为龙门山的中央断裂;灌县—安县断裂为龙门山的东部边界,也称前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以东为始自晚三叠世末的不同时期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中从晚三叠世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 8.0),在不同年代地层中均有丰富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SSDS)记录,包括液化变形、重力作用变形、水塑性变形及其他相关的变形.这些变形层的地点紧邻龙门山的三条断裂,这些断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诱发不同时期的强地震,导致当时尚未固结的沉积物变形(震积岩).上三叠统小塘子组的软沉积的变形构造有液化角砾岩、液化滴状体、液化底辟、触变底辟、卷曲变形、拉伸布丁、负载、球-枕构造、枕状层及粒序断层等.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为粗粒沉积物,除少数层位发现有液化变形外,主要的软沉积变形类型为各种形态、大尺度的砾岩负载构造.古近系为湖相沉积,沉积物粒度较细,软沉积物变形又出现大量液化变形构造,如液化混插、液化角砾岩等.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 8.0)诱发大规模地表以下沙层液化,形成一系列液化变形构造与微地貌:液化沙堆、液化席状沙、沙火山、液化丘、坑状地形与混杂堆积.应用龙门山反射地震成果、古地震记录,结合区域构造可以给出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时间顺序与地震造山时期:(1)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发生于晚三叠世早期,二者的边界即现在的汶川茂县断裂;汶川—茂县断裂于晚三叠世末逆冲推覆造山,三叠纪末龙门山地区的山地可称松潘-甘孜山,在其东侧形成前陆盆地;晚三叠世印支造山旋回的大陆动力作用是龙门山诞生与孕育的阶段.(2)映秀—北川断裂与灌县—安县断裂的逆冲活动时间为侏罗纪早白垩世,形成高山与前陆盆地.(3)早白垩世的龙门山已是一个由三条逆冲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山体,可称古龙门山,山高约3 500m.(4)三条断裂在古近纪的活动诱发古近系软沉积物变形,但断裂未发生逆冲推覆造山,沉积物为湖相细粒沉积,古近纪是一个地震活动期,但不是造山的阶段.(5)中生代龙门山经历了多次瞬时地震造山与平静期山脉剥蚀降低的过程,现在的龙门山是晚新生代期间多次地震瞬时造山的产物.与众多的龙门山地学研究者不同,本文系采用另一种思维——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即通过古地震途径讨论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演化.【总页数】27页(P80-106)【作者】乔秀夫;姜枚;李海兵;郭宪璞;苏德辰;许乐红【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龙门山晚三叠世软沉积物变形与印支期构造运动 [J], 乔秀夫;郭宪璞;李海兵;苟宗海;苏德辰;唐哲民;张伟;杨光2.软沉积物滑塌变形物理模拟及变形机理分析 [J], 陈俊飞;张昌民;朱锐;杨波;晏奇;卢晓林;朱爱国3.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史 [J], 王道永4.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 [J], 邓棚;方成名;邓铭哲;赵利5.浅析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二段软沉积物变形 [J], 赵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门山北段矿山梁地表构造特征

《论文天地疟复警矍笔覆刁弦疆器雹瑟翮164《论文天地l彩徭萝觋矿。
踢匿易梦獭彦秒龙门山北段矿山梁地表构造特征杨伟啦李忠权u曾吉和u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构造成矿成藏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摘要:矿山梁构造位于广元的西南,是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北段的典型冲断前锋构造之一,也是当前川西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构造之一。
地质结构复杂,地表构造褶皱强烈、断层发育,地层倾角大。
深化矿山粱地面构造特征研究,对进一步在龙门山北段地区山前带中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差毽遢;蕉[]出曼匕矍蔓出鎏垩亘捡造剖面掏造G R O U N D S TR U C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T I C S I N T H E N O R T H E R N SE C T I O N O F T H E L O N G M E N M O U N T A I N.C H I N AY a ngW e i l。
Li Zho ng-q uanl。
Z e ngJi-hel。
1.St at e K e y Labor a t ory of O i l and G as R es e rvoi r G eol ogy and E xpl oi t a t i on,C D U T,Si chuan chengdu,610059,C hi naand O i l R es eⅣoi r,M i ni s t ry of l a nd and R es our ces,C hengdu U ni ver s i t y of T e c hnol ogy,2.K ey Labor a t ory of Tec t oni c Cont r ol l e d M i ne ra l i z at i onSi eh uan ehengdu,610059,C hi naA bs t r a ct:K uangs hanl i a ng G uangyua n st r uct ur e l oca t e d i n t he s ou t hw es t,i s t he L ongm e n Sha n f ore l and fol d-t hrus t be l t of t he nor t he m se ct i on of a t ypi ca l one f or w a rd t hr u st st r uc t ur e i s on e of t he key st ruc t m-e s of t he c ur r e nt oil and gas expl or at i on i n w es t ern Si chuan.C om pl ex geol og-i cal st ruct ur e,surf ac e st r uc t ur e f ol ds s tr ondy f a ul t s,f or m at i on di p.D eepen t he s t udy on st r uct ur al ch ar ac t er i st i c s K uangs hanl i ang gr ou nd f or fu卜t he r s ea r ch f or new hvor abl e expl or at i on z o nes i n t he nor t he rn se ct i on of t he L ongm e n r egi on pi edm ont z on e has i m por t a nt t h eor e t i ca l s i g ni f i—ca.r l ce.K e y w or ds:N or t h pa r t of L ongm e n m ount ai n K uangs hanl i ang Pl a nar st r uct ur e S e ct i ona l st r uct ur e 前育门山北段山前带构造变形特征、演化规律研究,对进一步在龙门山北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研究的深入,处于扬子地块、秦岭造山段地区山前带中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带、松潘甘孜地槽榴皱带汇聚交接地带的龙门山前陆推覆冲断带和前价值,该项目的开展对于明确工区的油气勘探方向,减少勘探风险,有陆盆地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 成都 X _ 大 学“ v _ - 油气藏地 质及 开发 工程 ”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摘 要 : 论述 了龙 门山 中段 前 山带的基本 构造特征 , 并讨 论 了龙 门山中段 地质 演化过程 。 究认 为 : 研 龙 门 山中段 前 山带主要 由北川一 映 秀断 裂 、 县一 都 江堰 断 裂 2条 走 向 北 东、 向北 西 的大 断裂和 两 安 倾 者之 间的彭灌推覆 体组 成。 中 , J一 映 秀断裂早期 以弱韧性 逆 冲为主 , 期发育 浅部 的脆性 变形 , 其 北 l 1 晚
第2 0卷 第 4期 20 0 8年 l 2月
岩
性
油Hale Waihona Puke 气藏 V0. O No4 12 . De .2 08 e 0
LI TH0L0GI RES C ERV0I RS
文 章 编 号 :6 3 8 2 (0 8 0 — 0 9 0 17 — 9 6 2 0 )4 0 5 — 6
龙 门山中段前 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Tcn l , h nd 10 9 C i ) e h o g C e g u6 0 5 , hn o y a
Ab t a t h a i t cu a au e n t e p e mo tb l i h d l e me to o g n Mo n a n n h s r c :T e b sc sr t r l e t r si h i d n et n t e mi d e s g n fL n me u t i sa d t e u f
Mo na si cmp sd o B i u nY n x a l n i — uin yn D m a l a d ten p eb t en te u t n s o oe f e h a - igi fut x nD j ga a f t n h a p e e hm. i c u ,A a a u w B i u nYn x ut a e k rs di te al s g n a eom di el es g. n inD j n yn ec a— igi f lw s a l tu t r aea dw s f e t t t eA x — ui ga h u a w yh e nh e yt d r n h a a a a
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部变形特征及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_李敬波

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部变形特征及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李敬波1 李 勇*1 闫 亮1 颜照坤1 郑立龙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59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也是当前国际地学界争论的焦点地区。
该冲断带处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准地台的结合部位,既是青藏高原的东界,又是现今龙门山前陆盆地(成都盆地)的西界。
成都盆地夹于龙门山与龙泉山之间,呈“两山夹一盆”的构造格局[1-6]。
龙门山位于成都盆地的西侧,由叠瓦状造山带构成,具典型的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活动构造研究结果表明晚新生代龙门山以北北东向的右行走滑作用为主,且伴随少量逆冲分量。
龙泉山位于成都盆地的东侧,主体构造为龙泉山背斜。
现代地震和大地测量均显示龙泉山是一个正在上升的隆起,是现今成都盆地的东部边界山脉。
在龙门山冲断带南部,晚新生代断裂活动的同时,冲断带前锋也深入至川西盆地内部,形成了龙泉山断裂、熊坡断裂和名邛台地南北向断裂。
从双石断裂向东至龙泉山构造带,发育数排平行排列或斜列的断层相关褶皱,它们均以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位底部滑脱面。
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以下,则很好地保存了先期的垒-堑式张性构造,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断裂带在晚新生代依然活动[3-5]。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了Ms7.0级地震,震中为30.3°N,103.0°E,震源深度约13km(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3)。
此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是继2008年龙门山地震带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后的又一次强震。
芦山地震震中所处的构造单元、余震分布规律以及震后地表变形特征等与汶川地震相比均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引起了地学界对芦山地震是否为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的激烈争论。
本文试图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部变形特征及芦山地震发震构造模式,引起人们对龙门山南段及其前缘地区隐伏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发震机制的关注。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位于扬子陆块和松潘陆块过渡带上的龙门山造山带,是在印支期中国大陆主体拼合和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开始发育、燕山期陆内构造活动中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印-亚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遭受改造并定型的.现今构造面貌是扬子陆块向北漂移过程中产生的北西向推挤力、源自秦岭造山带的南北向推挤力和源自青藏高原的东西向推挤力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其陆内复合结构构造特征具有下列特点.1)倾向上,龙门山造山带由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和广元-大邑(隐伏)断裂4条主干断裂分隔显示出明显的分带变形特征,由北西向南东具有层次渐浅、强度递减、卷入层位变新的趋势,总体上呈前展式扩展.2)走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呈现北、中、南段三分格局,它们在基底性质及展布、地层发育及演化历史、变形特征、沉降与隆升特征、活动构造等多个方面具有差异.3)垂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发育多层次滑脱构造,最重要的滑脱界面是15~20 km深处的低速层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由此控制了深浅构造不一致的变形幅度和变形样式.4)时间演化上,龙门山造山带表现出倾向上的前展式扩展和走向上的分段式递进性或序次性演化的趋势:印支期,龙门山中北段活动较强,由北东向南西逐渐扩展,主要为挤压逆冲和左旋走滑作用;燕山期,构造活动总体上趋于相对平静,具有南北分段、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征;喜马拉雅山期,龙门山中南段活动较强,由南西向北东逐渐扩展和递进,主要为挤压逆冲、隆升和右旋走滑作用.作者:刘树根李智武曹俊兴刘顺邓宾王国芝邓斌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刊名:地质科学ISTIC PKU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年,卷(期): 2009 44(4) 分类号: P542 关键词:四维结构构造倾向分带性走向分段性垂向分层性演化序次性造山带龙门山。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龙门山断裂带位于中国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界处,是一个长达数千公里的岩石断裂带。
该断裂带的存在对华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的特征以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一、龙门山断裂带概述龙门山断裂带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东西走向,北起河南省,南至广东省,全长约2400公里。
它是一条主要的地质构造带,其东部与华南岩浆岩带相邻,西部与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单元相接触。
已有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与华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常常存在着一些次级的滑动断层,形成了许多狭长的陆地碎块,这些碎块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断裂连接通道,形成具有独特的地形、构造和岩石组合的断块地质体。
二、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地质特征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和广东省之间,长度约为350公里。
该区域是华南地区的主要油气勘探区之一,各公私有企业都在这里进行着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
以下是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的主要地质特征:1.岩性: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上覆盖着新生代的碎屑岩和火山岩,下伏着华南地区的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
岩性包括砂岩、泥岩、灰岩、流纹岩等。
该区域内的地层具有断块分布特征,因此地质结构复杂,构造特殊,存在许多断块状的岩体。
2.构造: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是华南地区的主要构造带之一。
该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NW向与NE向二次折曲弯曲,与东侧温度场及西侧应力场有关。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沿断裂走向分布的断块地质单元三维构造不断变化,同时有大量的走向、倾角、独立性和面积不同的构造单元。
3.断裂: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上的断裂带非常发育,其中以东西向断裂为主,还有少量的北东向断裂和南东向断裂。
这些断裂在地质历史上形成了很多独立的盆地和岩石碎块,从而给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多的难题。
三、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的油气地质意义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是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对于该区域的油气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龙门山北段枫顺场--天井山构造演化特征

盆 、陆隆伸展背景下的 3期演化过程 。震旦纪一 中 叠世末 以拉张成 盆作用 为主 ,接受 了一 套海相碳 酸盐岩 和
碎 屑 岩 地 层 沉 积 ,该 时 期 枫顺 场一 天 井 山 构 造 不 存 在 ;晚 三 叠 世 一 中侏 罗 世 末 为 重 力 滑 动 阶 段 ,位 于 重 力 滑 动
构造系统前锋推挤带的枫顺 场一 天井 山区域发 育以薄皮构造 为主 的一 系列逆 冲推覆构造 ;晚侏 罗纪 以来开始挤
压 造 山 运 动 ,构 造 动 力 学 背 景 由 重 力 滑动 逐 渐 转 化 为 水 平 挤 压 ,发 生 基 底 卷 入 变 形 ,形 成 一 系 列 以厚 皮 构 造 为
第3 2卷 第 1期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0 — 3 7 5 4 . 2 0 1 3 . 0 1 . 0 0 3
龙 门 山北 段 枫 顺 场 一 天 井 山构 造 演 化 特 征
杨 渊宇 李忠权 , 喻 颐 , 张本健 杭 文艳
Ab s t r a c t : By t h e s t ud i e s o f t h e c o mmi n g l e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a nd t he s t r u c t u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s e i s mi c p r o il f e s,
F e n g s h u n c h a n g - T i a n j i n g Mo u n t a i n T e c t o n i c s h a s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t h r e e e v o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 f r o m S i n i a n t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构造形变的不同,自西向东,把龙门山构造带相应地划分成 三个主要构造带(图2)。
(1)龙门山后山带---逆冲推覆构造带:指茂汶-汶川断裂与北 川 -映秀断裂带之间的长条状岩块,为一巨大的推覆体。北东段以茂 县群浅变质岩系为主,南西段主要由彭灌杂岩体及周围沉积岩层所组 成。以紧闭倒转褶皱伴随逆冲断层的褶皱 -冲断推覆体为特点。岩体 中存在剪切带,航磁资料证实该岩体并非整体,而是由多个断片组成 的一个无根大断片。
关键词 龙门山 叠合复合关系 逆冲推覆
1 区域背景
龙门山构造上位于上扬子地台西缘地区,构造单元包括了龙门山 逆冲推覆带和前陆盆地。其为一条NE-SW向的推覆与滑覆叠合构造 带,其北为昆仑-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为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东邻 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扬子地台,西面为甘孜地槽褶皱带-特提斯东缘 构造带(图1)。
(1)晚三叠世秦岭海槽和甘孜-理塘海槽关闭,龙门山构造带形 成。晚三叠世,南北两支古特提斯洋分别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汇聚, 松潘-甘孜地块褶皱上升,并向塔里木-中朝板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 板块之下俯冲-碰撞,受板块边界的控制,松潘-甘孜地块由北西向 南东向挤出,由于受到四川克拉通的阻挡,在扬子地块两缘形成了一 条特殊的陆内造山带-龙门山构造带。
扬子地台基底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变质岩系,具有三层结构特点, 即太古代灰色片麻岩或中度区 域变质岩及部分混合岩化的绿 岩组成的结晶基底;由浅变质 的沉积岩或火山岩组成的褶皱 基底和震旦系下统以下地层组 成的沉积基底。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 期,经历了燕山期和喜山期十 余次递进变形。自印支期以来, 在收长期阶段性的挤压下,上 地壳内发生多次滑脱、褶皱、 冲断和推覆,向陆相沉积盆地内递进倾位,最后形成了冲断推覆构造 山系。
2 龙门山构造特征
龙门山发育的几条北东向主干断裂基本控制本区的构造基本格 架。以北东向北川-映秀大断裂为界,其北西称为后山带,后山带中 茂汶-汶川大断裂惯称后山 断裂;北川-映秀大断裂至 香水-灌县大断裂(也称关 口断裂)一带称为前山带。 在盆地西缘有一潜伏断裂带 存在,关口断裂和此隐伏断 裂带之间称为山前隐蔽带。
3 龙门山构造演化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形成与松潘甘孜造山带板块体制及其 “双向”造山极性及“双向”变形构造体制密切相关。与世界上绝大 多数线性单向不对称造山带(如喜马拉雅、阿帕拉契亚、科迪勒拉、 秦岭等)相反,松潘-甘孜造山带具有倒三角的特殊几何形态,它的 不对称具有“双向”的造山极性:一个是向南的造山极性,另一个是 与之近于垂直的向东的造山极性。龙门山前陆逆冲楔为其造山带前陆 的一部分,印支期以来受“双向”收缩构造机制于不同层次相互叠置 交接及干扰,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样式。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地 层记录判断,它经历了印支期板内(陆内)褶皱造山和喜山期推覆造 山的三重作用。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
[5] 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8
(收稿日期:2010-09-15)
(2)前山带---龙门山前缘推覆断褶带:北川-映秀断裂以东至 关口断裂间的狭长地带,发育大量强烈褶皱、推覆滑覆构造。组成推 覆体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构造较龙门山主体简单,多是以 紧闭褶皱宽缓褶皱、逆冲断层为主的构造样式,常发育成叠瓦断层 带。
(3)山前隐蔽带---平缓褶皱带:发育平缓褶曲以及小规模的逆 冲断层。
(收稿日期:2010-09-10)
(接100页)3 结论与建议
(1)乒乓球左推右攻结合技术CAI课件是集文本、图像、动 画、视频、声音于一体的课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 于自主学习。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是迎合现代化重要的教学手段, 应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创新与开拓。
(2)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应把常规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作为研制 课件的核心,发挥高科技技术的最大优势。广大教师要积极迎接挑 战,改变观点,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 的知识素养,成为一名适应信息时代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
参考文献
[1] 吴清,刘建龙.精通Authorware7.0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贺越先.短跑技术CAI课件的研制与应用[D].华南师范大学,制与应用[D].武
汉体育学院,2008,4
[4] 孙艳玲.对研制乒乓球正手快攻技术教学CAI课件的调查与分析
(3)喜山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敛合,导致了四川 盆地的强烈形变。燕山中幕到喜山期,各局部构造都经历了不同强度 的构造形变。从保留的地层记录来看,中段比北段和南段经历了更强 的构造形变。
同一构造时期,从北往南、自西向东构造强度是递减的。这就从 另一方面佐证了整个龙门山构造带确实经受了北边和西边双向的构造 应力作用,最终形成了一条北东南西向的构造带。
127
2010年第11期
石油地质
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赵渝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摘 要 龙门山自上三叠统至第四系全新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变形。逆冲推覆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 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首先基底就具有三层结构特点,分别是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在印支期构造变形强烈,为 陆缘海-前陆盆地阶段;燕山期继承性发展,为山前坳陷盆地的盆缘阶段;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叠加和构造改造,以早中期褶皱-冲断 和晚期构造滑覆为主,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和构造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