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
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根据构造形变的不同,自西向东,把龙门山构造带相应地划分成 三个主要构造带(图2)。
(1)龙门山后山带---逆冲推覆构造带:指茂汶-汶川断裂与北 川 -映秀断裂带之间的长条状岩块,为一巨大的推覆体。北东段以茂 县群浅变质岩系为主,南西段主要由彭灌杂岩体及周围沉积岩层所组 成。以紧闭倒转褶皱伴随逆冲断层的褶皱 -冲断推覆体为特点。岩体 中存在剪切带,航磁资料证实该岩体并非整体,而是由多个断片组成 的一个无根大断片。
关键词 龙门山 叠合复合关系 逆冲推覆
1 区域背景
龙门山构造上位于上扬子地台西缘地区,构造单元包括了龙门山 逆冲推覆带和前陆盆地。其为一条NE-SW向的推覆与滑覆叠合构造 带,其北为昆仑-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为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东邻 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扬子地台,西面为甘孜地槽褶皱带-特提斯东缘 构造带(图1)。
(1)晚三叠世秦岭海槽和甘孜-理塘海槽关闭,龙门山构造带形 成。晚三叠世,南北两支古特提斯洋分别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汇聚, 松潘-甘孜地块褶皱上升,并向塔里木-中朝板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 板块之下俯冲-碰撞,受板块边界的控制,松潘-甘孜地块由北西向 南东向挤出,由于受到四川克拉通的阻挡,在扬子地块两缘形成了一 条特殊的陆内造山带-龙门山构造带。
扬子地台基底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变质岩系,具有三层结构特点, 即太古代灰色片麻岩或中度区 域变质岩及部分混合岩化的绿 岩组成的结晶基底;由浅变质 的沉积岩或火山岩组成的褶皱 基底和震旦系下统以下地层组 成的沉积基底。
川西绵竹地区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川西绵竹地区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贾霍甫;曹波;欧奎【摘要】绵竹主体构造为龙门山前构造带关口隐伏断裂的下盘构造,构造样式为研究区断滑褶皱,形成于印支期,在喜山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改造,为一古今叠合构造.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表明,构造形成及其演化对研究区圈闭类型、储层发育、油气运移通道有着强烈的控制作用,是绵竹构造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及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有效改善了储层孔渗条件,形成的断背斜、背斜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9(043)001【总页数】7页(P18-24)【关键词】构造特征;控制作用;绵竹地区;川西坳陷【作者】贾霍甫;曹波;欧奎【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0 引言近年来,川西坳陷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在新场、大邑、鸭子河发现了须家河组气藏,新场、金马等地区发现雷口坡组含气构造,证实须家河组和雷口坡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经过研究,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为自生自储型气藏,天然气通过断层、微裂缝进入储层之中,储层非均质性强,发育多种类型圈闭,断层和裂缝是其高产的关键;气水关系复杂,存在区域性流体高压异常分布(龙虹宇等,2015)。
雷口坡组为多源供烃,具有“下生上储式”“自生自储式”成藏特征(陈迎宾等,2016),主要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圈闭,断裂是优质运移通道。
绵竹地区位于川西坳陷龙门山前构造带上,为北川—映秀和广元—关口—大邑断裂夹持的一个断褶构造,区内前期钻井CM39在须家河组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成藏地质条件与同构造带上的金马、中坝构造类似,预测该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1 构造样式及演化特征1.1 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1.1.1 构造特征绵竹地区须家河组构造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以关口断裂为界(图1)。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潮坪白云岩气藏成藏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

0 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起,对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就开始了油气勘探,其勘探方向主要为寻找浅滩相气藏和风化壳岩溶气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仅发现了一些中小型气藏,没有大的油气发现[1-5]。
2006年起,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开始了新一轮的油气勘探,通过加强基础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后认为,雷口坡组沉积时,四川盆地主要为蒸发型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川西地区雷四上亚段发育一套厚40~100 m 的云坪、藻云坪白云岩孔隙型储层,为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奠定了重要基础,由此勘探方向转变为寻找潮坪白云岩气藏[6]。
通过十余年的持续勘探,先后发现了新场、彭州、马井等3个气藏,已新增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约3 500×108 m 3,取得了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有望建成四川盆地又一个海相大气田。
1 成藏地质特征1.1 构造特征川西地区中段主要受西侧的龙门山冲断构造带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潮坪白云岩气藏成藏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宋晓波 袁 洪 隆 轲 许国明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方向由寻找滩相气藏转变为寻找潮坪相白云岩气藏,实现了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先后发现了新场、彭州、马井3个大中型气藏。
为了给新一轮的油气勘探提供指导,探讨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的成藏地质特征和天然气富集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沉积晚期主要为潮坪相,发育广泛分布的云坪、藻云坪白云岩孔隙型储层,为油气储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②二叠系远源烃源岩和雷口坡组自身近源烃源岩为雷口坡组气藏的主要气源岩,两套烃源岩生烃潜力大,生成的烃类通过断裂及裂缝运移至雷口坡组储集体中;③中上三叠统发育多层泥岩盖层,使雷口坡组气藏得到了有效的封盖;④由构造、地层尖灭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多重地质因素组合,构成了雷口坡组圈闭的多样性,为油气规模聚集提供了场所。
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部的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的直 接 区域 盖 层 须 三 段 被 推 覆 断 层 断 失 上 部 和 中
说 明 油气 保存 条 件 不佳 。 由此 可 知 , 门山与 四川 龙
收稿 日期 : 0 0 0 — 9 修 回 1 期 : 0 0 0 — 3 21— 3 1 : 5 1 2 1 — 5 0
பைடு நூலகம்
基 金 项 目 : 国 石 化 海相 前 瞻性 项 目“ 子 西 缘 龙 门一 川 滇 构 造 系 统 及 成 藏 效 应 研 究 ” 编 号 :H 80 ) 中 扬 ( P 005 。 第一作者简介 : 赵建 成 ,9 3年 生 , , 18 男 成都 理 工 大 学在 读 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矿产 普 查 与勘 探 方 面 的研 究 工 作 。 址 :6 0 5 ) 都理 工 大 地 ( 10 9 成 学 银杏 园 2号 6 4室 。E malzccu@16cl 0 - i: _d t 2 . n j o
岩
性
油 气
藏
第2 3卷
第 1期
1
辎 0 臻 一 1
图 2 盆 山结 合 部 剖面 图 ( 置 见 图 1 位 )
Fi . Th t u t r l e to f h o p n r a g2 esr cu a ci n o e c u U g a e s t
第2 3卷 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岩
性
油 气
藏
Vo _3 No 1 l2 .
F b 011 e .2
LI TH0L 0GI C RES ERVOI RS
文章 编 号 : 6 3 8 2 (0 1 0 — 0 9 0 17 — 9 6 2 1 ) 10 7 — 7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龙门山断裂带位于中国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界处,是一个长达数千公里的岩石断裂带。
该断裂带的存在对华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的特征以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一、龙门山断裂带概述龙门山断裂带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东西走向,北起河南省,南至广东省,全长约2400公里。
它是一条主要的地质构造带,其东部与华南岩浆岩带相邻,西部与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单元相接触。
已有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与华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常常存在着一些次级的滑动断层,形成了许多狭长的陆地碎块,这些碎块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断裂连接通道,形成具有独特的地形、构造和岩石组合的断块地质体。
二、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地质特征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和广东省之间,长度约为350公里。
该区域是华南地区的主要油气勘探区之一,各公私有企业都在这里进行着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
以下是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的主要地质特征:1.岩性: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上覆盖着新生代的碎屑岩和火山岩,下伏着华南地区的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
岩性包括砂岩、泥岩、灰岩、流纹岩等。
该区域内的地层具有断块分布特征,因此地质结构复杂,构造特殊,存在许多断块状的岩体。
2.构造: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是华南地区的主要构造带之一。
该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NW向与NE向二次折曲弯曲,与东侧温度场及西侧应力场有关。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沿断裂走向分布的断块地质单元三维构造不断变化,同时有大量的走向、倾角、独立性和面积不同的构造单元。
3.断裂: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上的断裂带非常发育,其中以东西向断裂为主,还有少量的北东向断裂和南东向断裂。
这些断裂在地质历史上形成了很多独立的盆地和岩石碎块,从而给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多的难题。
三、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的油气地质意义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是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对于该区域的油气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Ga f edBr n h Co a y,PerCh n s il a c mp n to ia,J a gy u,S c u n 6 1 0 in o ih a 2 7 9,Chn ) ia Ab t a t s r c :The Lon m e s a a e s r t e i he we t o c g n h n n pp t uc ur n t s f Sihua o i c a b i i d i o t e n Pr v n e c n e d v de nt hr e pa t n pl n r si a e:t n sni n f l n t or h,t ns nin f d i he m i dl n he he I do i a o d i he n t he Ya ha a ol n t d e a d t Hi l y n ma a a f l n t o h. The e a e l y r v r ia l o d i he s ut r r 3 a e s e tc ly:t I d i a a oc h t he bo t m , t e he n osni n ut ht on a t t o h Ya - n s a a a pe s r t ei h dd e a d t e Hi aa n gld n a e a u r o ii tt e t p.The h m n n p t uc ur n t e mi l n h m l ya i i g n pp nd s pe p s ton a h o Lo m e s n s r c u e ha de g e m u tpl— p h s r t r lmov me s wih s r ng e or ton, ng n ha t u t r s un r on li e e oc t uc u a e nt t t o d f ma i t s is s a i g c hu t e ln ond ton e e v ton a e t y f c o o f m e e v r . I he n t ii s ofpr s r a i r he ke a t r t or r s r ois n t or h,f u t r a ls a e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第81卷 第8期2007年8月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V ol.81 N o.8A ug . 2007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143,40472107,40172076)、国家 973 计划项目(编号2005CB422107,G1999043305)、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03 03)和中石化西南分公司项目(编号GJ 51 0602)联合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7 04 30;改回日期:2007 06 18;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金文正,男,1978年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分析专业方向研究。
Email:jw z20@ 。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金文正1,2,3),汤良杰1,2,3),杨克明4),万桂梅1,2,3),吕志洲4),余一欣1,2,3)1)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2)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3)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成都,610081内容提要: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 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 甘孜构造带,青川 茂汶断裂与北川 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 映秀断裂与马角坝 通济场 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 通济场 双石断裂与广元 关口 大邑断裂之间为前缘 褶皱冲断带,广元 关口 大邑断裂以东为前陆坳陷带,在构造变形特征上,各条断裂在演化上具有前展式特征,在松潘 甘孜构造带和韧性变形带构造变形强烈,形成推覆构造带等构造变形样式,在前缘 褶皱冲断带和前陆坳陷带,变形强度较弱,形成背冲断块或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西北部区域的变形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向南东方向渐变为塑 脆性变形和脆性变形,在剖面上各条断裂所形成的深度向盆地方向逐渐递减。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
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
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
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
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
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
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rn n h n a n m aa a . Th e i n n i e o e o m a i n wa a e n t e s u h a d e s u i g Ya s a i n a d Hi ly n eb gn ig t fd f r t s ltri h o t n a t m o
i ng e o nt i n Lo m n M u a n,we t r i h a sn s e n S c u n Ba i
Luo Xio a ,LiShu n ,Zha ku a qu n bi g o Xi i
(. sa c nt ueo erlu Ex lr t n & Prd cin,S uh s P toe m a c o a y.S NOPEC 1Ree rhIsi t f P toem poai t o o uto o twet erlu Brnh C mp n I
t n i heno t nd we t ha n t r h a s .De o m a in i e iy wa t o f r to nt nst s s r nge n t s ha n t e e s . Att n ri hewe tt n i h a t he e d
s ut o h,r s tng i h lf f t ia g M ou an a h ub c i n o he Ga i —Lia e t i e uli n t e up ito he M c n nt i nd t e s du to ft nz — t ng t c on c be t Scs or ompr s i n s he m a n ge r to m e ha s l. is c e so i t i ne a i n c nim f r t Lon o he gme M ou a n The n nt i . ma n i t c o c s y e i p e t ni t l s na pe,whih c n be d v de n o 3 s s e s Fa tp op g to n a l n o d r c a ii d it y tm . ul r a a i n a d f u tbe d f l s a e f v r bl orpe r e m c umul to a o a e f tol u a c a i n. Ke y wor s e t i t l d :t c on c s y e;t c o i v l i e t n c e o uton;Lo gm e o t i n n M un an;we t r c a sn s e n Sihu n Ba i
第 3 3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文章 编 号 :0 1 6 1 ( 0 1 O —0 8 -0 10— 1221)4 34 4
石 油 雾 劈 弛 履
PETR0LEUM GEoLoGY & EXPERI ENT M
V0 3. . L 3 No 4
Au g., O1 2 1
C eg u, ih n6 0 8 ,C ia . h n d n vri f T cn lg C eg u ih a 10 1, hn ) hn d S cn 1 0 1 hn ;2 C e g uU iest o eh oo y, h n d ,S cu n 60 8 C i a y a Ab t a t s r c :Te t n c e o m a i n f h Lon c o i d f r to o t e gme M o t i s a t d n un a n t r e du i g n snin, a d v l e rn I do i a nd e eop d
种构造体系, 有利 油 气 富 集 的构 造 样 式 是 断 展褶 皱 、 弯 褶 皱 。 断 关 键 词 : 造样 式 ; 造 演 化 ; 门 山 ; 川 盆地 西 部 构 构 龙 四 中 图 分 类 号 : El 12 T 2 . 文献标识码 : A
Te t ni e t r s a d t e r r l to h p wih p t o e m c o c f a u e n h i e a i ns i t e r l u
川 西龙 门 山构 造 特 征 与 油气 关 系
罗 啸泉 李 书 兵 赵 锡 奎 ,
,
(. 国 石 化 西南 油气 分公 司 勘探 开发 研 究 院 , 都 60 8 ;. I中 成 1 0 1 2 成都 理工 大学 , 都 成
60 8 ) 1 0 1 摘 要 : 门 山构 造 变 形 始 于 印 支 期 , 龙 经历 燕 山期 和 喜 山 期 多 次 递进 变 形 , 造 变 形 时 期 具 有 由北 向南 、 构 由西 向东 逐 渐 变 晚 , 造 变 构
o aeTra sc u o t eco ig o h ni g Oc a flt isi ,d e t h lsn ft e Qil e n,lt r l o p e so o k p a efo n rh t n a e a m r s in to lc r m o t o c
形 强 度 西 侧强 、 侧 弱 的特 征 。晚 三 叠 世末 期 , 东 随着 秦 岭 洋 的 关 闭 , 导致 由北 向南 的 侧 向挤 压 , 得 米 仓 山 构造 带 开 始 隆 升 , 甘 使 与
孜 一 理 塘 构造 带俯 冲加 剧 , 刀 式 的 挤 压 作 用是 龙 门 山形 成 的 动 力 机 制 。龙 门 山构 造 带 主 要 构 造 样 式 是 推 覆 构 造 , 划 分 成 三 剪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