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依赖患者呼吸康复锻炼的研究进展_张金峰
ICU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护理干预方式与应用效果观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第 6 卷第 11 期2019 Vol.6 No.1185ICU 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护理干预方式与应用效果观察张 航(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摘要】目的 观察ICU 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护理干预方式与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10日~2018年9月10日我院ICU 呼吸机依赖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发生于肺部感染而进行治疗,按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基本护理,实验组采用基本+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在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抢救率、护理安全、基础护理及仪器操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ICU 呼吸机依赖患者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极大提升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并降低呼吸机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ICU 呼吸机;护理干预;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1.85.02呼吸机作为临床中常用的一种通气设备,是一项能人工代替自主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且普遍运用于ICU 病房,在现代医学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研究表明,患者治疗期间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1]。
因此,为探究ICU 呼吸机依赖患者的护理干预方式与应用价值,针对本院80例ICU 呼吸机依赖患者选择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作为本次研究重点分析并评价其应用意义,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8月10日~2018年9月10日我院ICU 呼吸机依赖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发生于肺部感染而进行治疗,按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7.89±12.17)岁;实验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 55~90岁,平均年龄(68.21±11.32)岁。
张金峰、舞钢市人民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张金峰、舞钢市人民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案由】民事侵权责任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审理法院】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10.09【案件字号】(2020)豫04民终2945号【审理程序】二审【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张金峰;舞钢市人民医院【当事人】张金峰舞钢市人民医院【当事人-个人】张金峰【当事人-公司】舞钢市人民医院【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字号名称】民终字【原告】张金峰【被告】舞钢市人民医院【本院观点】本案中张金峰作为主张医疗损害赔偿的患者,应当对舞钢市人民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其诊疗行为存在过错、诊疗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经原审法院多次向其释明举证责任事项并询问其是否对以上问题进行鉴定时,张金峰均表示不申××鉴定。
【权责关键词】代理过错证据不足自认证明责任(举证责任)维持原判【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本案中张金峰作为主张医疗损害赔偿的患者,应当对舞钢市人民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其诊疗行为存在过错、诊疗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经原审法院多次向其释明举证责任事项并询问其是否对以上问题进行鉴定时,张金峰均表示不申××鉴定。
因张金峰既未能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主张,又不申××司法鉴定,故对其诉讼××求一审不予支持并无不当。
综上,张金峰的上诉××求不能成立,应予驳回;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判决如下【裁判结果】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由张金峰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张小青审判员王光辉审判员尚少辉【更新时间】2021-11-01 02:30:51【一审法院查明】一审法院认定事实:2020年2月19日,张金峰因病被送往舞钢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2级。
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肌功能锻炼在COPD患者康复期中的运用价值。
方法:80例COPD康复期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对症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呼吸肌功能锻炼,锻炼1个月后比较两组相关指标。
结果:锻炼后,两组生理体征各指标均有较明显改善(P<0.05);锻炼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锻炼后,观察组肺功能各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
结论:呼吸肌功能锻炼能明显改善COPD康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
【关键词】呼吸肌功能锻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临床症状;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冬季患病率较高。
临床针对此类患者主要以改善慢性气道阻塞为治疗依据,达到减轻和延缓病情进行性加重,降低病死率等治疗目的[1]。
据相关报道显示[2],康复训练有利于COPD患者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将呼吸训练运用于COPD康复期患者,取得较好效果,具体见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0例COPD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均来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到黔江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有关COPD的诊断标准。
按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40~69岁,平均(52.52±4.26)岁;病程0.5~8年,平均(5.13±0.35)年。
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9~68岁,平均(53.07±4.32)岁;病程0.6~9天,平均(5.32±0.42)年。
两组患者行不、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常规的内科临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具体如下:1.2.1缩唇呼吸训练患者先保持经鼻吸气,再通过适当缩唇保持吹口哨状缓慢呼气5s左右,每日练习2次,每次15min 。
呼吸康复训练在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呼吸康复训练在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的发展,我国未来老年人群当中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数会进一步增多。
呼吸康复训练作为一项简单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法,能够很好的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整体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本文综述了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呼吸康复训练应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恢复的现状,归纳总结更合适的呼吸康复训练方法,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的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呼吸康复训练;老年患者;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又称为慢阻肺,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特异性疾病,该病显著的临床特征是持续的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1]。
近年来,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入及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恶化,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导致慢阻肺患者人数也在增加,因慢阻肺而死亡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然而随着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展开了对肺功能康复的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呼吸康复训练能改善肺功能的效果已经得到了证实[2]。
因此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呼吸康复训练的实际效果及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推动呼吸康复训练的在患者中的应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1COPD的发病现状COPD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病情发展到晩期甚至会岀现呼吸衰竭。
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也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相应的威胁[3]。
在临床当中,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就是COPD,它的病发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COPD的发病率已超过10%,死亡率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4]。
COPD病程呈延续性进展且病况不断,迅速加重了社会发展工作压力与经济负担。
肺康复治疗对于呼吸机依赖患者的临床价值

医疗资源的浪 费, 具有较好 的可操作性及 可行 性 , 值得 临床推广应 用。
【 关键词 】 机械 通气; 呼吸机依赖 ; 肺康复
随着呼吸机在重 症医学治疗领域的广泛应 用 , 机械通气技 术 已经成 为抢救各种 原因引起 的呼吸衰竭 的主要措施之 一 , 并 取得 了显著疗效 。但 由于人工 气道的建立 , 破坏 了呼吸道正常
有统计 学意义 ( <00 ) 治疗组 4 成功撤 机率 高于对照组 , P .5 ; 0d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00 ) 治疗组 4 成功 P .5 ; 0d
撤 机率高于 2 0d成功撤 机率 ,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0 0 ) 治疗组 2 P .5 ; 0d病死率低 于对 照组 , 差异有统计 学意 其
生共 同面临 的一 大挑 战 , 并 非无 章 可循 。只要 全 面分 析 病 但
情, 综合血尿 常规及 B超检查 结果 , 断并不 困难 。多 数保 守 诊 治疗症状缓解 , 过早 的急于取石 实为不妥 。少数无 效者行局 部 麻醉下手术治疗 , 疗效满意 。 参考文 献
[ ] 郭虎 , 继敏 , 1 龚 夏玉真.妊娠期肾绞痛 3 6例临床 分析 [ ] J .现代 妇产科进展 , 0 4 1 ( ) 2 0 3 . 20 , 3 : 3 - 1 3 2 [ ] 郝川. 2 妊娠合并症状性上尿路结石 的诊断和治疗 [ ] 临床医药 J .1
义 ( <0 0 ) 治疗组4 P .5 ; 0d病死 率低 于对 照组 , 差异有统计 学意 义 ( P<0 0 ) .5 。结论 肺 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提 高 呼吸机依 赖患者的撤 机成功率 , 缩短 治疗 时间, 减轻 患者痛苦 , 降低 死亡 率, 改善 患者 的预后 , 降低 医疗 费用, 少 减
浅析呼吸机依赖的原因及护理进展

浅析呼吸机依赖的原因及护理进展摘要:现在呼吸机技术在医疗临床方面的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缓解病人的痛苦方面取得了较为有效的成果。
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多,有更多的疾病都会引起呼吸系统的衰竭,面对这样的状况,采取机械通气技术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但是也在临床方面也存在也一定的问题,呼吸机撤机的失败率与其他的临床技术相比失败率较高。
针对呼吸系统的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的原因展开分析,并且寻找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呼吸机依赖;护理;完善引言:现在疾病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情况下会引发呼吸系统的综合症,使得医院在对于机械通气技术的应用方面越来越广泛。
但是有大多数的呼吸系统的病患在使用呼吸机以后就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据有效统计在呼吸系统的监护室中,发生呼吸机依赖的概率为13%,这就使得在撤机时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成为了呼吸监护临床中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在源头上进行分析,找到方法进行解决,减少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
一、患者产生呼吸机依赖的原因(一)在生理方面的原因1.长期使用呼吸机会产生呼吸肌疲劳所谓的呼吸肌疲劳广义上就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呼吸肌舒缩活动不能维持一定的肺泡通气量所需要的胸腔压力,肌肉本身可以表现为肌肉的肌力和舒缓速度的下降,这个过程可以使得肌肉可以休息恢复,但是如果休息后没有恢复就是呼吸肌疲劳。
在狭义上讲的呼吸肌疲劳指的就是膈肌疲劳。
就是由于呼吸肌疲劳,从而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就更加严重,它们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加剧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
2.原发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呼吸衰竭都是由其他方面的病症引起的并发症,由于这些原始的病症在治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使得呼吸衰竭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加重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
比如:心衰就会引发呼吸衰竭,在撤机后产生的毛细血管的压力对心室产生压力就会引起肺顺应性的下降,耗氧量就会增加,在撤机后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除去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到了原发病的原因。
呼吸机依赖患者呼吸康复锻炼的研究进展_张金峰

呼吸机依赖(dysfunctional ventilatory weaning response ,DVWR )是指患者脱离呼吸机后不能自行调节,从而干扰并延长了脱机过程。
随着机械通气理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通气在ICU 的应用日益普遍,呼吸机已经成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有力手段[1]。
临床上20%~30%机械通气患者存在撤机困难或延迟撤机现象[2-3]。
Dasgupta 等[4]研究指出,呼吸监护室的DVWR 发生率为13%。
Pattison 等[5]研究发现,DVWR 会抑制患者的咳嗽、排痰能力,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和途径,增加患者病死率。
此外,DVWR 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呼吸肌失用性萎缩、负性情绪的增加,也密切相关。
因此,有效的呼吸康复锻炼是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分析DVWR 患者的呼吸康复方面的研究进展。
1呼吸机依赖1.1诊断标准DVWR 十分常见,但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常根据以下指征作出诊断:①应用呼吸机时间≥72h ;②脱机后自主呼吸频率>25次/min ,心率>120次/min ,通气量>10L/min ,吸入氧浓度(Fi02)<40%,动脉血氧分压(Pa02)<60mmHg ,动脉血pH<7.25;③在脱机1h 内,导管内Fi02<40%,患者出现缺氧和呼吸劳累,拒绝拔管,有强烈上机通气愿望;④停机拔管后72h 内,因病情恶化再次插管行机械通气;⑤可伴胸闷、躁动、大汗等[6]。
1.2DVWR 产生的危险因素1.2.1原发病未得到完全控制肺部本身的疾病可导致肺顺应性下降,通气阻力增加,换气功能障碍,通气量增加,均可增加呼吸肌的负担,是导致DVWR 发生的重要原因[7]。
1.2.2代谢性因素由于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置管或气管切开,老年患者多见,机械通气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导致机械通气患者营养不足,机体通过分解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引发呼吸肌肌力和功能下降,增加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性[7]。
ICU患者呼吸机依赖的原因分析与干预进展

ICU患者呼吸机依赖的原因分析与干预进展摘要】目的对ICU患者出现呼吸机依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干预护理的进展进行探讨。
方法随机抽取在2011年1月-2012年2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病例168例,对呼吸机依赖的有65例,成功脱离呼吸机的患者有103例,对两组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研究发现,对呼吸机存在依赖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相对于成功脱离呼吸机组的患者要低一些,发生神经肌肉的患者人数也比成功脱离组多,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有很多原因会导致患者对呼吸机产生依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予以必要的注意。
【关键词】ICU患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呼吸机依赖成功脱离【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046-02目前在临床上由于呼吸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械通气技术现已成为对ICU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进行抢救的一项主要措施,而且也取得非常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1]。
但是随之而来的呼吸机依赖也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实施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曾经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呼吸监护室发生呼吸机依赖的几率大约在13%左右。
一般情况下,通气时间超过72小时,就会被认为是存在呼吸机依赖[2]。
在本次研究中,出于对ICU患者出现呼吸机依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干预护理的进展进行探讨的目的,我们对168例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所抽取的168例呼吸衰竭的临床患者病例中,有男性患者89例以及有女性患者79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34-76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2岁左右,在这168例患者中,患病时间最长的的患者被疾病困扰长达5年之久,患病时间最短的的患者也已有1年的时间,患者的平均患病时间在2.5年左右。
以上所统计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中予以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机依赖(dysfunctional ventilatory weaning response ,DVWR )是指患者脱离呼吸机后不能自行调节,从而干扰并延长了脱机过程。
随着机械通气理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通气在ICU 的应用日益普遍,呼吸机已经成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有力手段[1]。
临床上20%~30%机械通气患者存在撤机困难或延迟撤机现象[2-3]。
Dasgupta 等[4]研究指出,呼吸监护室的DVWR 发生率为13%。
Pattison 等[5]研究发现,DVWR 会抑制患者的咳嗽、排痰能力,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和途径,增加患者病死率。
此外,DVWR 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呼吸肌失用性萎缩、负性情绪的增加,也密切相关。
因此,有效的呼吸康复锻炼是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分析DVWR 患者的呼吸康复方面的研究进展。
1呼吸机依赖1.1诊断标准DVWR 十分常见,但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常根据以下指征作出诊断:①应用呼吸机时间≥72h ;②脱机后自主呼吸频率>25次/min ,心率>120次/min ,通气量>10L/min ,吸入氧浓度(Fi02)<40%,动脉血氧分压(Pa02)<60mmHg ,动脉血pH<7.25;③在脱机1h 内,导管内Fi02<40%,患者出现缺氧和呼吸劳累,拒绝拔管,有强烈上机通气愿望;④停机拔管后72h 内,因病情恶化再次插管行机械通气;⑤可伴胸闷、躁动、大汗等[6]。
1.2DVWR 产生的危险因素1.2.1原发病未得到完全控制肺部本身的疾病可导致肺顺应性下降,通气阻力增加,换气功能障碍,通气量增加,均可增加呼吸肌的负担,是导致DVWR 发生的重要原因[7]。
1.2.2代谢性因素由于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置管或气管切开,老年患者多见,机械通气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导致机械通气患者营养不足,机体通过分解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引发呼吸肌肌力和功能下降,增加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性[7]。
1.2.3呼吸肌功能障碍控制性机械通气中离体膈肌肌束的等长最大痉挛收缩力在12h 、24h 、48h 、72h 时分别下降了18%、25%、38%和52%[8]。
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可使呼吸肌制动,进而发生失用性萎缩,使得患者发生DVWR 。
1.2.4精神心理因素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病情减轻,使得患者对自身呼吸能力产生怀疑,并在心理上对呼吸机有一定程度上的依赖[9]。
1.2.5其他刘鹏珍等[10]研究发现,气管插管内径的大小也影响撤机结果,内径越小,气道阻力增大,导致DVWR 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文献[11]报道,DVWR 与呼吸道管理不善、撤机时间的选择、通气模式的选择等医源性损伤有关。
1.3DVWR 的治疗(1)药物治疗:Maes 等[12]研究显示,蛋白酶抑制剂可通过阻断蛋白酶对膈肌纤维的分解,从而延缓呼吸机萎缩的进程。
应用合成代谢药物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 -l )和脑垂体生长激素能够减轻膈肌萎缩并增强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肌肌力[13]。
此外还有关于抗氧化剂的应用研究[14-15]表明:给外科重症患者辅助性抗氧化剂(维生素E 和C )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2)手术治疗:DVWR 患者也可在仔细筛选的基础上接受肺移植手术。
研究显示,经选择的或稳定的DVWR 患者,肺移植1年生存率与常规肺移植患者相仿,术后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则明显延长[16]。
2呼吸康复锻炼2.1呼吸肌锻练肺通气功能30%有赖于胸式呼吸、70%由膈肌上下活动完成。
腹式呼吸可明显提高有效通气量、肺的伸缩性。
膈肌每向下移动1cm 可增大肺通气量250~300ml [17]。
配合腹式呼吸加强呼吸肌训练,对DVWR 患者有重要意义。
2.1.1呼吸操苏发英等[18]研究指出,指导意识清醒的患者深吸气和呼气,频率控制在16~18次/min ,每天练习2~3次,每次30min 。
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等运动以锻炼呼吸肌。
结果显示可以提高呼吸肌的耐力和收缩力,对于预防和改善呼吸肌疲劳有重要意义。
2.1.2中医特色呼吸操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1.10.038作者单位:350108福州市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张金峰);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内分泌科(王爱民)通信作者:王爱民,E -mail :83716152@张金峰:男,本科(硕士在读),E -mail :malenurse1987@2011-03-23收稿呼吸机依赖患者呼吸康复锻炼的研究进展张金峰王爱民【关键词】通气机,机械;依赖(心理学);康复护理【Key words 】Ventilators ,Mechanical ;Dependency (Psychology );Rehabilitation Nursing陈锦秀等[19]将传统的“六字诀呼吸操”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康复训练,通过“嘘、呵、呼、啊、吹、嘻”特定六字的吐纳训练,来调整和控制体内气流的升降出入,进而改善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等脏腑功能,维持全身气机平衡。
研究者指导患者进行全身呼吸操的训练。
训练频率为1次/d,30min/次,结果显示,可以延缓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
因此,在无创机械通气DVWR 患者中开展“六字诀呼吸操”,对改善肺功能,提高呼吸肌肌力,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2.1.3器械辅助Sprague等[20]研究指出,吸气肌阈值锻炼装置可改善吸气肌肌力,并提高最大吸气压(MIP)。
王兴旗等[21]改良设计的阈值压力吸气肌锻炼装置,也可提高吸气肌力量和吸气肌耐力。
此外,还有膈肌起搏器,包括植入式膈肌起搏器(IDP)和体外膈肌起搏器(EDP)两种。
前者具有创伤性,会导致医源性并发症,包括植入电极手术时损伤膈神经、瘢痕压迫神经、局部组织感染、电极脱位等[22]。
陈锐等[23]应用EDP配合高频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疗效肯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2肢体锻炼2.2.1国外研究现状Nava[24]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进行分步全身呼吸锻炼,即早期被动关节活动到早日下床活动,再到呼吸肌和骨骼肌训练,最后是下肢踏车训练,2次/d,30~45min/次。
锻炼后患者6min步行实验(6-MWT)、MIP、呼吸困难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Chiang等[25]在机械通气>14d的患者中开展全身物理治疗,即肢体训练(床上被动活动关节→床边主动活动→协助离床活动)和呼吸肌训练(主要是膈肌运动训练),5d/周,每次锻炼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6周锻炼后患者四肢肌力、MIP、巴氏指数(BI)、功能独立性评价(FIM)明显提高。
机械通气期间,膈肌、肋间肌、腹肌的整体锻炼促进患者完成吸气和用力呼气,对预防DVWR有重要意义。
2.2.2国内研究现状在健康成人中,肌肉大约能占到体重的45%。
在完全卧床期间,肌肉重量每周减少5%,并以这样的速度下降,其中骨骼肌强度每天以1.0%~1.5%的速度下降[26]。
因此,早期预防肌肉功能下降,在DVWR患者中非常重要。
徐建宁等[27]研究指出,依次四肢被动运动,即握拳和双上肢上举练习,双下肢屈曲90°、直腿抬高30°,两腿交替练习,5~10min/次,3次/d,并每隔2h翻身侧卧,从床上坐立直,即床头抬高,鼓励患者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主动运动,维持坐姿20min,3次/d。
然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逐渐抬高床头至半坐位,运动方法同上。
最后,逐步过渡至床旁椅子坐立运动,可鼓励患者尽可能坐于床旁,或协助患者至床边椅子上就坐,20min/d。
这种逐步推进的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延缓肌肉萎缩促进患者早日脱机。
患者带有呼吸机管路及引流管,使肢体锻炼变得困难,肢体锻炼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的标准、规范还有待通过严谨的临床对照研究来进一步确定。
2.3电疗法(electrical stimulation,ES)应用各种电疗或电磁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电疗法。
ES通过刺激周围肌肉的肌力来提高运动能力,Zanotti等[28]在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中进行ES,采用频率8Hz、波宽250μs (5min左右),过渡到频率35Hz、波宽350μs(25min左右),每周5d,每天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约30min,持续4周。
治疗结束后,患者肌力明显改善,离床活动时间提前。
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增强已萎缩肌肉的肌力,能使长期制动的肌肉分解代谢减弱,蛋白降解产物减少。
但在国内开展较少,需要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为DVWR患者中提出安全、有效的电刺激标准疗法。
2.4其他康复护理措施除了呼吸康复锻炼,专家还建议其他可能减低DVWR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4.1综合物理治疗景继勇等[29]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综合胸部物理治疗,采用从膨肺到体位引流,然后肺部叩打和震荡,再到肢体运动。
研究显示,胸部物理治疗能促使肺部分泌物的的排出,痰液的排出提高了氧合水平,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氧分压指标排痰后较排痰前明显升高。
胸部物理治疗时产生振动,使附着在深部支气管壁的痰液及分泌物松动,随着气流从肺的末稍部位向前移动,使痰液及分泌物集中于气管或上呼吸道。
此外,肺部叩打和震荡通过手掌力量的传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局部肌肉振动,可提高呼吸肌的耐力。
2.4.2体位干预柳韦华等[30]研究显示,ICU患者床头抬高角度的均数是22.7°,77.7%为仰卧位,12.23%为右侧卧位,9.83%为左侧卧位,0.24%为俯卧位,与Evans[31]的研究结果相符。
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床头抬高角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若无禁忌证,可将床头抬高30~45°[32],直立或端坐位可使膈肌发挥最大作用。
早期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改变体位,疾病稳定期鼓励患者主动改变体位。
在配合呼吸锻炼方法的同时,尽最大限度抬高床头或协助患者端坐训练膈肌功能,可使患者膈肌下降,胸腔容积相对增大,为撤机做准备。
2.4.3营养支持可利用Harris-Benedict公式或代谢间接测热法。
机械通气患者被推荐的热能来源为50%~60%糖类、20%蛋白质、20%~30%脂肪。
合理的营养支持应降低总热能的摄入或以脂肪乳取代部分或大部分糖类,准确估算蛋白质摄入量(氮丢失量+2)×6.25,维持正氮平衡[17]。
营养支持除补充热营养外,必须维持酸碱平衡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监测和补充微量元素,以维持正常水平。
合理的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撤机过程中适当补充营养,给予足够热量,可增强呼吸肌功能,减少DVWR,提高撤机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