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优质课件
.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
退
生物运动
化 方 向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进 化 方 向
. 机械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 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了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犯形而上学 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
6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
论哲 化学 的是 世系 界统 观化
和 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
.
•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其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其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 象的钥匙(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 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讨论: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和物理学中的物质概念?如何正确理解物质范畴?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具体实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形成)
牛顿 化学原子论
道尔顿

物质结构图



……
物质=原子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 和中抽象出来 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Nhomakorabea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联系、发展、 矛盾的观点 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 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 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过去 现在 将来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质只能按照 长、宽、高这三个方向延伸。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
空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自 在 世 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键词:物质、实践、联系、发展、规律、矛盾、方法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

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世界观?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形成了其发展的多样性。

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

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

显然,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类也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

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

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依赖人的意 识存在,自我意识、个人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主观 唯心主义极端化成为唯我论、利己主义、主观主义。 Eg.英国贝克莱的主体的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黑 格尔主体的思维,叔本华主体的意志,视为本原性的 存在。中国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 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 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把人的观念实体化、 精神绝对化、偶像化、神化,客观唯心主义极端化 则通向宿命论、蒙昧主义、精英论、神秘主义创世 论和宗教信仰主义。 Eg.中世纪神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 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理 论形态的世界观就是哲学。 世界观人人都有,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 不系统的,世界观影响哲学。
•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人们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 论体系。 • 方法论最基本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方法 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按照认识的 规律来认识客观世界,按照客观世界固有 的规律来改造世界。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 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 论。
• 世界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 人类两大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生存 生产活动 世界的本质 发展 人 世界 事物之间的联系 衣食住行 认识 人的地位作用 物质资料
3.哲学基本派别 3.1唯物主义及其发展 •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经历了三个基 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类自古以来都执着于认识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甚至宇宙的本原,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者就是凭借直观感觉的天才,在说明世界 本原上,他们执着于将世界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 物质形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21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21版)

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和朱子
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 宇宙精神
关于世界的本原,除了“是什么” 之外,还有“有几个”的问题:
根据有几个,可以分为: 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

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987年的时候,有个英国 小孩给马来西亚领导人写 了封信,大意是我今年只 有10岁,希望长大后有机 会研究热带雨林和动物。 但是你们每年都在乱砍滥 伐,如果继续这样,那等 不到我长大森林和动物都 将消失,仅仅为了获得百 万镑或更多的收入,你们 做为大人觉得这样对吗? 我觉得这是羞耻的。
马来西亚首相回信,直接怼: 大概意思就是在背后指点你写这封信的大人不羞 耻吗? 说我们这里穷,砍一棵树就有十个人的工作机会 ,这十个人有班上又可以养活自己和妻儿,我们 针对伐木业收40%的税,这些税又被拿来修路造学 校盖医院,我国几十万穷人因此受益。你算老几 ,凭什么觉得你未来的研究机会比他们现在的生 计更重要? 树木对现在的我国一点不重要,真有
并进一步认识事物。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 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 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是一维的,不可逆。
古人云: “机不可 失,时不再来”,“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光阴”,“年年岁岁花相 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 照。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宇宙的运动
(3)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 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 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在什么条件下,称一个事物是静止的? A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 B在某种条件、范围内,没有进行特定的运动; C事物保持性质的稳定性,根本性质没有发生 变化。 静止具有:相对性;
盲人摸象
片面、孤立、静止地 看问题。
局限性
不 彻 底 性
自然观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历史观
唯心主义
原子核可以分 为质子、中子
物理学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放射性元素和 电子的发现,推翻了原来旧唯物主义关于原 子就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之砖‛的理论。 许多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感 到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唯心主义则宣称‚唯 物主义被驳倒了‛、‚物质消灭了‛。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的结论:时间和空间独立于物质和运动之外
的;长度与时间的量度与参照系无关;同时是绝对的, 时间的间隔与空间距离是绝对的,质量是恒定不变。
讨论:
动物有意识吗?
视 频
5.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
决定 反作用
意识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 界 物 质 的 统 一 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物质
主观精神
精神 客观精神
物质
二元论 精神
物质世界
多元论 精神世界
客观知识世界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 哲学范畴。
人类 的意识
高等动物的 感觉和心理
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 无生命物质 的反应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 性,思维不能反映存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
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唯物史观坚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或者唯心史观坚持: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世界怎么样——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发展的,
——形而上学
2、静止的含义
①静止是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 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
②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位置未变,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性质未变,没有发生质变
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 就无法了解运动。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 从静止找到它的量 度。 ——恩格斯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
8 7
其发展规律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本课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章资本主义 的形成及其本质
基本 原理 的展 开与 应用
第五章资本主义 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社会主义 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 济学
科学社 会主义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等规律
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把握唯物 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理 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实践 观点、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教学学时: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杂乱的、零碎的——常识 理论化、系统化——哲学

世界观
信仰化、非理性化——宗教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 学
世 界 观
学并人 家不人 表都 明有 人世 人界 都观 是, 哲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用以观察、分析、思
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
世 界 的 本 原
并行不悖的精神和物质 物 质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思 维 与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与存在何 者为第一性
存在第一性,思维第 二性,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
思维第一性,存在第 二性,思维决定存在
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 是否具有同 一性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 性,思维可以反映存在
稳 如 泰 山
泰山也在运动 变化之中。100 万年以来,它 已经长高了几 百米。 看来泰山也不 稳呀!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 物质
万物皆动
无物常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主观唯心主义
唯 心 主 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的主
观意识(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的产物, 代表人物是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
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 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理”、 “宇宙精神”或“绝对观念”等,代表人物是 黑格尔。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唯 物 主 可知论 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不可知论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三,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 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 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太阳正带领着9 大行星、66颗卫 星、众多的小行 星以及慧星和流 星体等围绕银河
系中心以每秒
250公里的速度
太阳系图
旋转。
①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 式,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 程的哲学范畴。
②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局限性之一
机械性: 用机械力学原理 来解释一切事物
人是机器
人 关节
拉 美 特 利
钟表 齿轮 发条 游丝
心脏 神经
局限性之二 形 而 上 学 性
盲人摸象
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
局限性之三,不彻底性
半 截 子 唯 物 主 义
世界观
自然观上 是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 上是唯心主义
还是孤立、静止的。
辩证法: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 形而上学: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静止的

辨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看世界

形而上学: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 点看世界
“盲人摸象”只是因为眼盲吗?明眼人难 道就不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吗?
谢 谢 大 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只有
物质一个本原,但对什么是物质, 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 西,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 。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阿那克 西米尼
①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坚持用物质
的东西来解释世界,坚持了唯物主 义基本观点。
②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们把物质归结为可 以感知的具体物质形态,带有朴素性、 猜测性、直观性。缺乏科学根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原 子 原 子

原子
宇 宙 之 砖
把“物质”理解为 当时所发现的物质 的最小层次——原 子,把原子的某些 物理属性,如原子 的不可变性、不可 分性和运动,看成 一切物质的共同属 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人文与法学院
蔡普民 博士 教授
逻辑结构
绪 论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的展开与应用
★本课程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马克思 主义最 根本的 世界观 和方法 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
8
性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世界 和改 造世界
第二章
95555555……………………………
世界只有一个本 原:物质或精神。
一元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二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 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 精神。两者谁也不能决 定对方。
笛卡尔
物 质

物质和意 识相互平 行,互不 联系。 知,世界 不可知。
识 物质不可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分
精 神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一元论 客观唯心主义 二元论
理 在 事 先
朱熹
黑格尔
※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 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物质世界)。 也就是人能否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
反映
存在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 具有同一性,主张世 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物之 理也,可以知, 人之性也。
万物的始基是空气
“火”是万物的本原
中国的“五行”说
中 国 的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相生相克”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 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
火 木 土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恩格斯
全部哲学,特 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 问题,是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种提法

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3 . 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只有这三种提法,不能混淆
“存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 思维对应时才等同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发展的

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认识的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希腊语叫
φιλοσοφια
philo-sophia。
φιλο ,philia—追求、σοφια
sophia—智慧,
荀 子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 一性,认为世界无法认识、物 质不能被认识。
休谟 康德
庄子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也 !
温馨提示
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 主义,即一元论哲学都承认世 界是可以认识的。只有二元论 者才坚持不可知论。
*可知论者并非都是唯物主义者。
一 元 论
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心 生 万 物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物质世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