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了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务之急,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现状分析1.意识不足目前,我国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还不够强烈,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并不重视。

2.传承困难受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龄较大,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队伍日益减少。

3.商业化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商业化的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始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这样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本内涵和价值就会受到损害。

4.保护体系不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完备的保护机制和监督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面临种种困难。

二、对策分析1.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建立保护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的保护监督体系。

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营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环境。

4.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习俗、传统技艺、语言等,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上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1、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国出台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是文物保护的基础,之后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标准。

2、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如北京故宫、乐山大佛等,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丰富了人类文化多样性。

3、社会关注和重视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政府和民间组织也相继推出了许多保护措施和活动,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公众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1、外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和消亡的风险,很多年轻人不了解或不愿意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传统的户外娱乐,大力推广,许多传统手艺也日渐式微。

2、土地和保护资金的争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如博物馆、保存设施和人才培养等。

由于土地和资金的争夺,许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限制,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3、意识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它一度占有的地位,新一代人也可能会逐渐忘记或不再重视传统文化,这将导致很多文化遗产失去自己的传承和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让他们尊重、传承和发展。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当代社会,由于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严峻的保护挑战。

本文将探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面临消失的危机。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一些传统手工艺技艺、民俗表演等因得不到传承和发展,逐渐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二、发展空间受限。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落后的生产方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三、缺乏保护机制。

目前我国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机构,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不到位。

面对以上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一、加强文化遗产的调查和评估工作。

通过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调查和评估,了解其分布状况、传承人群、保护现状等,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保护基金,明确责任分工,健全保护机制。

三、加强传承人的培训和引导。

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培养一批专业的传承人和保护人,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知识,推动其传承发展。

四、积极开展宣传与推广。

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加大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其传承保护的关注和支持。

五、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

鼓励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其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为农村经济增添新动力。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只有通过积极的保护措施和持续的努力,才能有效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大纲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二)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三)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四)“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二)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课件知识点汇总T01: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T02: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T03: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T04:“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T0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T0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T07: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T08: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正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指导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近两年,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成果喜人。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际上,此类保护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在中国还是近几年才出现,所以难免存在不足。

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年,一些省的“申遗”数量巨大。

有些专家戏称“三个小的集装箱”,但是其中精品有多少,或者经过梳理的真正称得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有多少,量大并不一定质量高。

现今各地都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拼“政绩”,如此下去,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申遗”应该是非常严肃的,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关注任何一个层面,符合相应的标准——具有文艺性的特定的标准。

如果粗制滥造不仅会增加评选时的困难,也会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浪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优先抢救保 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大批具备 一定 专
生活方式和 生活理念 的变化及外来文化 的 冲击 ,l 的民风 民俗 已经很 少被年轻人所 E l 接 受和欣赏 ,尤其是城市化使城市 的经济 关系和生活 方式广 泛持续地 向农村渗 透 , 造 成农耕 文明所遗传 的文化符 号、信息 资 源潜移 默化地 人为变异和溶蚀 ,破 坏了非 物质文化遗 产发展的土壤。另外 ,随着社 会条件的变迁、技术的发展使一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
被人们所忽视。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传 承 断 代 。 随 着 当
非 质 化 产 物 文 遗 保 现 及 对 护 状 其 策
一 巴桑吉 巴 ( 西藏 大学理学 院 拉萨 8 00 5 0 0) ◆ 中图分 类号 :G1 2 文献标识码 :A 2
进 步 和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西 藏 在 发 展 经 济 的
泊 尔 、波 斯 的历 算 法 而 形 成 的 一 种 独 特 的 历 法 ,在 大 多数 农 牧 民 的生 活 中成 了不 可
缺 少的东西 ,但据有 关资料记载 , 目前只
有 8人会推算这种历法 ,而且大都是七八 十 岁的老人 ,最小 的也有 四十 多岁 ,这些 人一旦谢世 ,藏 历算 法也将濒 临失传。非
我造悠足在 史文民 千多 ,文 国史明族 了彩中化 年长珍创 是久古几 丰的贵 的、华 历卷国 富中, 历弥的
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体现 了中华 民族优秀 的文化价值和 审美情趣 ,展现 了中华 民族 永不枯竭的创造 力,是我 国优秀文化传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0 5 , 国发布的《 20 年 我 关 于/ 1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通知 》中对非 1_ 1, 4 物质文化遗产有 了明确的定义 “ 各种以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保护责任,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政府还可以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金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培养工作。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环节面临断链的危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新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也不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推广,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

同时,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形式呈现给公众,增强公众的体验和参与感。

最后,强化社会参与和合作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政府、学校、社区、民间组织和传承人应当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可以组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表演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度。

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他国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公众和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种通过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和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等。

农村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涵盖了大量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歌、木板年画、剪纸等。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将探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1. 受到物质文化冲击: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被忽视或排斥,农村居民更加关注物质生活和经济发展,并逐渐忽略了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性。

2. 资源流失和传承困境:随着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减少,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环境逐渐消失,知识和技艺无人传承,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衰亡。

3. 市场化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变成商业化的文化产品,流失了原本的社会意义,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保护对策: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宣传: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增强保护的意识。

2.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和管理,建立专业的保护机构,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保护和传承工作。

3. 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居民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相关产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4. 加强传承人培训和传承机制建设:通过培训和资金支持,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传承,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在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应共同合作,明确各方责任,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保护和传承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继续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各种具体表现形式,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诸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间工艺、传统医药、民间传说等各种形式。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困难。

一方面,由于受众受限、传承人口老龄化、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逐渐失传。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不愿意或不具备传承意愿和能力,导致传承工作面临挑战。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态环境和传统社会环境的破坏,导致其传承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导致原本应该传承和发展的非遗项目变成商业产品,传统的文化内涵被削弱。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传承人口流失问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传统的传承人口选择了其他职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流失严重。

2. 传承技艺缺乏保护机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容易受到外部侵害和剽窃。

3. 传承环境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遭到破坏,原本应该传承的环境却无法为传承提供有效支持。

4. 市场商业化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商业化倾向而失去了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成了商品,这对传承和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

5. 保护措施不到位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政策制定和监管机构,导致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对策作者:闫春雷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民族精神的传递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在保护民族文化也是在保护世界文化,这对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不乐观,它们的发展正受到现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冲击。

因此如何合理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成为值得全民思考的问题。

政府应该发挥管理与协调的作用,找到有效的途径,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进步,展现更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为了维护民族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必须重视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弘扬。

虽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民族精神的弘扬都有着借鉴意义,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令人担忧。

政府应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民都应该投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中去,通过科学、合理的渠道发扬民族文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一)不合理开发利用有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开发,商业化之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完全失去了全有的特质,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如有一首叫“花儿”的西北民歌,在开发的过程中,强行与创建新型社会、新型集镇相结合,一首民歌完全被改造成了宣传地方发展的歌曲,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质,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利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保护它们,但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反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二)缺少传承人缺少传承人是当前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面临的一大困境。

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多年长,又缺少接班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继承下去。

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大多是家族内部的传承,但现在的年轻人多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重视。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数涉及到经济利益较少,因此,传承者不愿意做这样生存环境艰难、利益低下的文化传承工作。

进而导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并渐渐消失。

(三)缺乏科学的管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通常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来进行管理,隶属文化部。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年报、统计等工作需要在国家统计局部门的相关审批下才能进行。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因此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

综合考虑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稍显混乱,各部门的职责区分不明确,如遇到交叉的利益,便容易产生纠纷。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对历史发展的记录。

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出了很多有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有些因素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有些因素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情怀,就务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通过对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可以直观的表现出不同地区与民族的特色风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改善社会关系,推动地区与民族的进步。

也可以同时了解地区的现实状况,把握人文环境的发展方向,为推动地区间、民族间的和谐发展,提供契机。

(二)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承担着这样的义务与责任。

它有利于增强民族间、地区间的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实力与综合国力。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利于增加民族文化底蕴,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一)政府加强管理力度地方政府要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

在保护工作中起到管理与引导的作用。

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节奏、协调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发展。

1.制定相关的保护法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政府应首先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与保障。

另外也有助于约束与规范政府的相关部门行为,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时,利用相关法规,规范政府行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在首位。

同时,要严格规定文化知识的归属权问题,要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者或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尊重并保护其劳动成果。

另外,要细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各部门间权责清晰,避免出现职责的交叉与利益的冲突,保证工作的严谨性、实效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完善。

对文物的保护可以成立专家组,专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并将其分类归档,让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迹可循,都可以在相关档案中找到,保证在社会发展中不会被遗失。

2.加大资金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属于非营利性的工作,所以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相关工作的投入。

对此,可以组织有经验技术的人员拍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留存下来,像《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纪录片中记载的很多手工工艺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可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与演出,不仅传递了文化还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二)拓宽宣传渠道,创建旅游品牌形象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可能是技术也可能是语言,由于无法记录,在历史发展中就很可能被忽视,逐渐的消失。

但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形的信息资源,不断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

利用视频、动画等建立专门的资料库,让人们在网上就可以浏览相关的文化知识,增加传统文化资源传播的广度,让更多的人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与学习,增加研究效率。

很多地方性的民俗、传统手工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以至于渐渐消亡。

因此一定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中创建自己的品牌形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对地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的规划,打造一整套完整的区域特色品牌,形成产业链,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还创造了经济效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将当地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促进二者的融合,提升文化的品牌价值。

例如,满清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清文化,辽宁省就打造了很多满清文化风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三)鼓励青少年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之一。

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国家应该鼓励、扶持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

在精神上,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继承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经济上,给予相应的补助,对于能够主动继承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提供奖励资助,并建立相应的活动场所,提供设施保障。

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知识产权,帮助他们申请商标,发展相关行业,鼓励他们走出去,让民族文化参与到国际文化的交流中。

(四)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其进行利用的基础与前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保护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旦发现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进行申遗,将其保护起来,但是如果受利益的趋势,政府对文化遗产进行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就易将原生态的艺术改造成哗众取宠的低俗的表演,这是对文化严重的亵渎与破坏。

因此,开发利用前一定要考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合理的利用是对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依靠文化活动才能进行传承,因此合理的利用必不可少。

合理的开发就是要求人们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节制、有选择的开发。

例如可以开展非营利性质的公益表演,不仅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还能提高传承者的业务素质,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无害。

保护与利用是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但二者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一定要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四、结语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遭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或者被人们所忽视,在渐渐走向衰退,甚至已经消失。

这不仅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损失,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也不利。

政府应发挥管理与指导的作用,引导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开发与保护,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安少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中的民族文学价值建构及反思——以口头文学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刘小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旅游开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3]陈春艳.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D].云南大学,2010.[4]王隽,张艳国.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以江西省域为个案的分析[J].江汉论坛,2013(10).[5]王卫军,王靖云.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品牌形象色彩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3(10).[6]曹岚,李旭,王新梅,魏莹,董玉杰.传统饮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转型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5(01).[7]王晓.“后申遗”时期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4.作者简介:闫春雷,男,安徽阜南人,现供职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主要从事音乐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