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境词汇翻译探幽——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

合集下载

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杨茂莹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2012年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首席翻译官葛浩文功不可没。

因此,本文选取莫言具有代表性作品——《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探析文本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笔者认为,葛浩文通过多元的翻译策略,有效地向西方传递了具有异域风情的中国文化特色,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葛浩文;《生死疲劳》;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作者简介:杨茂莹(199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21-02一.文化负载词近些年,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一直是被讨论的热点话题。

文化负载词指那些能够反映某个民族独特文化事务、概念、承载本民族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张斌,2006)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衍生了许许多多独特且鲜明的文化负载词,进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习语、成语、地方俚语甚至典故等。

《生死疲劳》是一部典型的蕴含丰富文化负载词的文学作品。

由于西方读者对于中华文化的不熟悉,这就十分考验翻译者:如何将这带有异国地域文化和人情风貌的作品展现给西方世界,并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呢?二.《生死疲劳》背景介绍《生死疲劳》的主线是“六道轮回”:故事以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风云变幻50年间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土地主西门闹历经六道生死轮回,成为驴、牛、猪、狗、猴以及最终变为大头婴儿的故事。

故事紧扣农民与土地这一紧密关系,以各种动物的视角,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悲欢往事以及农民同命运作斗争的事迹。

三.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在“莫言作品多种语言的译本中,影响最大且作用最关键的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英译本”(邵璐,2013)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作者:单春艳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4期单春艳(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摘要】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通过对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译本的对比,探讨译者是如何适应和选择、翻译的三个维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是如何转换以及弱势文化该采取何种手段在强势文化占主导的背景下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生态翻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0 引言2012年11月,莫言获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此次能够获奖,除了其本人过硬的文学功底和技巧之外,翻译也是功不可没,网易新闻甚至以“没有翻译陈安娜,莫言获奖不可能”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毋庸置疑,一部作品,要想获得外国读者的肯定,翻译至关重要,只有好的译本才能生动地再现原文的文学魅力,使读者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莫言本人在获奖后也对翻译家们所作的贡献表达了谢意,肯定了他们所起的重要作用。

莫言获奖后,其作品必将收到全球范围的关注。

笔者认为,除了瑞典文翻译陈安娜,受众更为广泛的英文版本译者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作品也值得我们研究。

葛浩文被夏志清教授誉为“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在莫言得奖前,姜戎、苏童和毕飞宇就已经凭借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

而他翻译得最多的,就是莫言的小说,迄今共计9部。

葛浩文的译文之所以能收到英语读者的肯定,与他对文本再创造性地处理密不可分。

他非常注重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把握。

他认为,“作者是为中国人写作,而我是为外国人翻译”。

著名翻译家戴乃迭说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他有时甚至会为了迎合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舍弃原作者某些鲜明的写作技巧。

他认为他的改编“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1生态翻译学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充分印证了生态翻译学中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基于语料库的《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研究熟语是一个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和地方特色。

虽然学者们对熟语的概念界定存在分歧,姚锡远、安娜等、叶瑾和周江林等曾对此做了详细综述,但基本认为熟语应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生死疲劳》以宏大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一段有关生死轮回的历程,是莫言文学创作成熟期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他获国际大奖最多的一部作品。

该小说中汉语熟语俯拾皆是,尤以成语、惯用语为最,最能体现莫言小说的“乡土语言”特色。

基于此,本文将以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四类熟语为考察对象,统计分析它们在《生死疲劳》中的使用样数、频数及翻译方法,以数据为支撑,论证葛浩文的熟语翻译方法和翻译观,为其它类似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对比,也为翻译教学和熟语字典编纂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笔者以“生死疲劳、翻译”为主题词在CNKI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18年3月2日),得到相关文献176篇。

这些文献从翻译文体学、叙事学、翻译美学、生态翻译学等不同视角分析了《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等。

其中,与熟语(习语)研究相关文献3篇。

王怡婷、林梅指出葛浩文在语言维的转换上多用直译翻译习语,在文化维上选择直译和意译,在交际维上选择重写;刘庚、卢卫中借助概念转喻理论,分析指出《生死疲劳》熟语英译带有一定译者主体性色彩,译者的转喻思维方式影响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胡密密从“第三空间”分析了该作品的乡土语言。

熟语翻译在莫言其它作品研究中也有提及,如单伟龙借助语料库手段,以《红高粱家族》和《变》为例,撰文论证葛浩文的习语翻译方法和策略;周领顺、周怡珂借助“葛浩文翻译语料库”,全面地分析了葛浩文对涉“狗”语料的翻译和处理[9]。

对葛浩文译本的熟语翻译研究,除单伟龙外,其它文献多为定性的个案分析,或选取单一熟语展开论述,如“狗”熟语研究,缺少以确切数据统计为支撑的定量分析和对熟语使用与翻译方法的整体把握。

浅谈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阐释行为——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浅谈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阐释行为——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的状 态 。 因此 ,意义 的获 取并 非 是建 立在 纯粹 的逻 英语文化里诗学规范的立场上 ,她推测哪些 内容 目
辑经验基础上对客体 / 他者的破坏性掠夺 ,而是在 标语读者不易读懂或接受 ,并根据 自己的审美和阅 人的揭示 中,使事物去蔽而按其所是显示其 自身 的 读习惯作相应调整 ,没有执意再现小说 的原貌。尤 意义。后来 中国魏晋时期 的言意之辩更是体现了强 其是特色,值得当今的人们关注 。魏晋大玄 多于他们夫妻合译 时的数量 ] 学家王弼认为 :忘象者 ,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 ,乃 身就是迥异 的符 号系统 ,而作 家们又往往利用语 得象也 。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象与言是通 向 言符号表现本民族特有的东西 ,所 以就文学或文化 “ 意”的关键 ,由于 “ 意”飘忽不定 ,很难 以语言 翻译而言 ,兼顾 内容和形式绝非易事 。是舍形式译 把握 ,阐释之妙 ,全在心领神会 间,也 即所谓 “ 得 内容?还是弃内容留形式?抑或有其它文化补偿策 意而忘言”[ 2 】 。译者对文本 的理解 和解释也就人 言 略 ,既能向译语读者传达文本的基本 内容 ,又能使 人殊 ,全在个体的把握和体会 。 中主体的主观能动位置。翻译过程 中,译者首先作

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王佐 良曾指 出,翻译 中最 叛逆问题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始终是一种创造性
大 的 困难 就 在 于两种 文化 的不 同。在一 种文 化里 头 行为 ,而不仅仅是一种复制行为。英 国翻译理论家
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 乔治 t 斯坦纳在 《 通天塔之后 》一书中提出 “ 理解
第l 3 卷第 4 期 2 0 1 3年 l 2月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J O URNAL OF GUANGDONG P EI Z HENG COL L EGE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此 殊荣 的 中 国籍 作 家 , 也 代 表 着 中 国文 学得 到 了 国 际社会 的 关 注 和 认 可 。此 后 , 国 内掀 起 “ 莫 言热” ,
他 的小 说也 受 到 了 空前 关 注 。 实 际上 , 中国 文 学 之
学作 品语 言 本 身 的特 殊 性 。王 宏 印教 授 认 为 , “ 文

创 造 性 翻 译 的 内涵
文 学 翻译 之所 以更 为 复 杂 和艰 难 , 原 因在 于 文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0 6— 2 7
基金项 目: 太原 工业 学院院级科学基金项 目: 译者 主体性视 角下莫言《 生死疲 劳》 英译本评析 ( 2 0 1 4 R Q 0 7 ) 。
此对他英译本的研究也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海 外传 播具 有 积极 的 意义 。

且肯定了翻译工作的意义也在于其创造性 , 译者 可 以用 自身 的独创 性 给 原 文 带 来新 的 维 度 和生 命 力 。
很 显然 , 以上论 述都 对 译 者 在 文 学 翻 译 中的 创 造 性 予 以支持 和肯 定 , 认 为创 造 性 翻译 实 际上 是 译 者 和 译作 、 甚 至 是原 文和 原作 者 的一种 内在 需 求 , 要 求 译 者 在 自己理 解 的基 础上 用 另一 种语 言把 原作 的艺 术
f o r c e o f hi s wo r d s s e e me d t o f ig r ht e n Mo t h e r,a t l e a s t a
作者简介 : 赵丽 丽( 1 9 8 5 一 ), 女, 山西孝 义人 , 太原 工业 学院外语系讲师 , 文学硕士 , 主要 从事英汉翻译研究 。

翻译伦理视角下解读《生死疲劳》英译本

翻译伦理视角下解读《生死疲劳》英译本

翻译伦理视角下解读《生死疲劳》英译本作者:孙怡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9期摘要:本文以安德鲁彻斯特曼的翻译伦理理论为指导,研究葛浩文《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以及承诺伦理这五类伦理对《生死疲劳》英译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提高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水平,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生词疲劳》;翻译伦理;中国文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莫言通过生死轮回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迁,表现了农村改革的喜怒悲欢。

以安德鲁彻斯特曼翻译伦理学为指导,本文将探究葛浩文版《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特点,从而探究中国文学英译本翻译策略,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交流,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一、再现伦理再现伦理,指译者应秉持忠诚的原则,避免对原文进行增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形式。

皮姆认为,再现伦理要求译者对原文的指导性精神负责(Pym 130)。

例1:“站住!”他愤怒地一拍桌子,烟缸里烟灰被震飞起来,他说,“你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何况也不是什么好草!”(Mo, 2006:456)“Stay where you are!” he shouted angrily, slamming his fist on the desk and sending the ashes in his ashtray flying. “You’re a bastard,through. A rabbit doesn’t eat the grass around its burrow,and in this case,it’s not even very good grass.” (Goldblatt, 2008:457)这句话中,葛浩文对“兔子不吃窝边草”采取了异化手法,他没有使用外国人熟悉的“A villain doesn’t harm his neighbors.”,而是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兔子”和“草”,这一译文留住了中国俗语的比喻含义,能够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语言,以便中国文化传播,促进中外交流。

《生死疲劳》葛译本四字成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以《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葛译本四字成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以《生死疲劳

第 32 卷 第 7 期2019 年 7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2 No.7Jul.2019《生死疲劳》葛译本四字成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以《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为例栗慧芳(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截至目前,关于深入、全面地探究汉语四字成语翻译方法与技巧的仅有零星几篇论文,其中大多是对熟语进行研究,对四字成语的研究较少。

对于葛浩文采取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者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语例作为论据,没有数据支撑,定量分析不足。

而且也并未探究不同类型的四字成语采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是否有所不同,所以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译文进行人工标注,旨在提供可行的汉语四字成语英译方法与技巧,探究葛浩文的翻译观,为相似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成语翻译;《生死疲劳》;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07-0140-020 引言研究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

什么是成语?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解读。

成语是人们习用的,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定型词组。

汉语成语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基本上为四音节[1]。

汉语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2]。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反映了1950年—2000年中国农村充满苦难的历史。

小说中大量使用四字成语,既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鉴于此,本文将以《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及其对应的葛浩文译本为例,从第一部中收集了211个成语及其对应译文,将成语分类并进行穷尽式研究。

1 文献综述成语的翻译关乎文化背景,又关乎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应用,属于汉英对译的一大难点。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台湾和内地的作品,台湾作家白先勇、朱天心,大陆作家苏童、莫言等众多知名作家的英译本均出自他之手。

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其瑞典语的译者陈安娜就指出,不能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

近年来,我国翻译界对葛浩文也日渐关注,涌现出不少相关文章。

不少学者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给其贴上“连译带改”的标签。

在葛浩文所译的中国作品里,莫言的作品是他译得最多的,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9部作品,另有作品《蛙》即将出版。

本文将以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他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

选择《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部小说独特的地位,当诺贝尔奖诺奖组委会邀请莫言为全世界大学生推荐一部他的作品时,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称“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忠实是基本原则葛浩文在翻译某些作品如《狼图腾》时进行了一些删减,在处理某些词句时进行了变通,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葛浩文对原著不够忠实。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公正的。

恰恰相反,“忠实”是葛浩文一直秉承的原则。

他提出,译者“必须尊重原著”,他们“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

在《狼图腾》英文版首发仪式上葛浩文把作家比作鱼,译者是虾,是配角。

他曾批评金恩(Evan King)在英译老舍《骆驼祥子》时将悲剧结局改为喜剧,认为这种改写与失真是很危险的。

他也同样批评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体与风格失真,认为翻译家不能牺牲原著独到的文体。

在他接受的历次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他是很忠实于原文的。

葛浩文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翻译严谨的态度。

为了不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中遇到的疑问,他都会尽力与作家联系进行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 对 莫 言 小 说 《生 死 疲 劳 》 的 英 译 进 行 案 例 分 析 ,通 过 分 析 葛 浩 文 英 译 该 作 品 时对 高 语 境 词 汇 的 处 理 来 窥 探 其 对 高 语 境 词 汇 翻 译 的方 法 。 f 关键词 】《生死疲 劳》英译 ;高语境 词汇 ;葛浩文 【 中 圈分 类 号 l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缠号1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4 ) 0 3 — 0 0 4 8 . 0 2
2 0 0 7) 。
日 上 海 路 名 翻 译 需 要 规 范 化
路名规范化 翻译对于 上海而 言意义非 常重大 。 “ 地名 英译若用音 译法 ,其 语用 意义 便不能再 出现 。但 地名应 该 、也 只能用音译法 。 《 汉语拼 音方案 》作为我 国地名 的 罗马字母统一书写规范 ,它是经 国务 院批准 的国家标准, 也是对 l 9 7 7 年 9月经联 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大会通 过的 国际标准 ” ( 陈宏薇, 2 0 1 1 )现提 出以下两点建议 : ( 1 )成 立专家 组进行指挥 、改正 。这里 首先需要 的 是 对 现 存 不 统 一 的 方 面 进 行 勘 察 ,统 计 出 道 路 名 称 翻 译 不 规 范 的 地 方 主 要 有 哪 些 。 如 针 对 公 交 站 点 的 译 法 和 公 交上 的译法进行记 录 ,专 家组和分组 行动划分 不 同区域 范 围。接下来 ,是针对这 些还不完 善、有 争议 的地 方进 行讨论 ,总结 出现这些 问题的原 因。最后 ,专家再 重新 进 行 讨 论 ,商 定 解 决 这 些 不 统 一 的解 决 方 案 。 ( 2 )道路监 管部 门要 发挥其积 极作用 。道路监 管不 仅 需要 关心道路 安全情况 ,还 需要定期进 行道路文 化建 设 。针对专 家组给 出的整改意见 ,监管单 位可逐 步将可 行性措 施付诸 于实践 ,并观察受 众效果如 何 。再有 ,为 了更好地 了解 大家对 于路名译法 的看法 ,监管部 门应 当 适 时进行 民意调 查,广泛 听取 大众 建议。
1 0 1 1 1 1 t
中国因历史 、文化传 统等原因属于高语境文化 国家 , 在信 息传播过程 中信 息对 语境 的依赖程度 较大 。在 对语
言进 行 翻 译 的过 程 中 ,语 境 也 随 之 发 生 变
4 8
结 合 以上分 析 ,本 文得 出上海 现有 的 《 上海 市道路 名 称英译 导则》很大 程度上合 乎规范 ,能较好地 统一上 海 市的道路 名称译法 。但是 ,还 需认识 到规范化 背后还 存 在不少不 规范 的问题 ,而且 还是需要 予 以解 决的 。所 以文章 呼吁路名翻译 需要规 范化 ,并 提 出两条 建议 以希 冀 能够对 上海 的现代 化建设 尽一份 自己的微力 ,为美丽 上海的发展建言献策 。
探索 。小说 《 生死疲 劳》是一 部在高语境 文化 中创作而
成 的作 品,本文 以 《 生死疲 劳》为例分 析高语境 词汇 的
翻译 策略。
目 从 跨 文 化 、 语 用 学 角 度 对 翻 译 中“ 语 境 ” 的 一 释
自Ma l i n o w s k i 于 1 9 2 3年提 出 “ 语 境 ”一词后 ,其威 为跨学科 研 究对 象,学者 们从各领 域对其进 行研 究并 得 比较成 熟 的研 究成果 。无论哪 门学科都十 分强调 语瑶 在该 门研究 中的重要性 。比如 ,功 能语言 学的 “ 语域 ” , 语义 学的 “ 语 义场 ” ,心理 学的 “ 语 义情境 ” ,语法 学
U I / . / J L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 学院
【 摘 要】 在 翻译 领 域 ,高 语 境 词 汇 的翻 译 具 有 一 定难 度 ,
两 种 不 同 文 化 语 境 的 语 言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表 现 出 两 种 文化 的 交 融 、 排 斥 甚 至 文 化 的扭 曲 、变 形 。 本 文 从 语 境 的角
年代广泛应用于人名、店名和路名的翻译 ,如 ,北京P e k i n g 、
广东 C a n t o n 、茅 台 MA OT A I 。
参考文献
【 1 】 陈宏薇. 高级英汉翻译【 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 0 1 1 ( 5 ) .
[ 2 ] 戴 宗显 ,吕和 发
注释
① “ 威妥 玛式 ”拼 音 :1 9 世 纪 中后期 英 国人创 制 的拼 音 ,2 0 世纪 3 f
境依赖 程度较大 的信 息就 极 易出现 丢失 、扭 曲等信 息不 对等 的现象 ,而 信息 的不对等 又必然会 引起原文读 者和 译文 读者 反应 的不对 等 ,并 一定程度 上影 响翻 译质 量 , 因而 怎样对 高语境信 息进行恰 当翻译值得 进一步 关注和
2 0 0 5 ( 6 ) : 3 8 — 4 2 .
公 示语 汉 语翻 译 研究 … .中 国翻 译 ,
“ 语义场 ”等等 ,语境研 究也从一元 到多元 ,研究深度
断增 加 ( 栗 长江 , 2 0 0 8 : 5 ) 。 由于篇 幅限制 ,此 处我们
[ 3 】 傅悦. 道路名称需要规范翻译U ]淮北煤炭师范大学学报 ( 这些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 2 ) : 1 3 9 l 4 国家语言文 字工作 委员会 关于地 名标志不得采用 “ I 威 妥玛 式”等旧式拼法和外文的通 ̄ n [ E B / OL ] [ 1 9 8 7 — 1 2 — 0 2 ] h t t p : / /
生死疲劳中的高语境词汇及其翻译笔者主要对生死疲劳中高语境词汇的翻译进行分类其主要包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带有模糊语言特点的某些简单抽象词汇和部分表隐喻的词等以上所述词汇对语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在由中文语境转换为英文语境的过程之中往往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翻译上的困难
怪 。就拿文 明全 国的 “ 南京东 路 ”来说 ,它 的译本 主要 有 四个不同标示 ,分 别是 “ Na n J i n g Do n g L u ” 、 “ E a s t Na n J i n g R d ” 、 “ N A N J I NG D O N G R d ” 、 “ Na n j i n g D o n g R d ” ( 傅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