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文档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
人们普遍关注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方面,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FDI可以带动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从而减少碳排放强度。
外资企业通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的进入可以激发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且促使中国企业逐步提升环保水平。
外国企业在中国逐渐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环保意识,间接推动了中国的碳减排工作。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非完全消极。
但FDI也可能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是碳排放密集型产业的引进。
由于一些外资企业技术落后、环保水平低,其引进可能加重了中国的碳排放强度。
其次是FDI对资源的占用。
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大量消耗了中国的资源,导致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
一些外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不愿意在环保和节能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使碳排放强度得不到有效控制。
由此可见,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呢?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对进口碳排放密集型产业实行限制或者禁止。
政府应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对外资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碳排放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确保外资企业遵守中国的环保法律法规。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外资企业提高环保水平。
对于环保投入较少的外资企业可以采取差别化的税收政策,鼓励他们加大环保投入,从而减少碳排放强度。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细化的行业政策,鼓励外资企业投入到高科技和绿色产业中去。
也要鼓励外资企业加入到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减少碳排放量。
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

Ab t a t Th f c f e h oo ia h n e o a b n do i ee s in h src ie r n r t n in sr c : e ef t c n lgc l a g n c r o ix d mis a e ev d mo e a d mo e at t .B s d o e ot c o e o ae n te d t o 1 7 o 2 0 ,t i p p re a n st e r lt n h p b t e n t c n lgc l h n e a d C i aSc r o ix h aaf m 9 8 t 0 8 h s a e x mie h ea i s i ew e e h oo ia a g n h n ’ ab n d o — r o c ie,u i g te DE —Mamq it n e t o si t h n ' T P, ih i tk n a h dc tr f e h oo ia d s h A n l u s d xmeh d t e t i o ma e C i as F whc s a e st e i iao so c n lgc l n t c a g .T e rs l mp ist a h r xssln r e u l r m e ain h p b t e e h oo ia h n ea d c r o h n e h e u t i l h t e ee i o gt m q i b i r l t s i ewe n tc n lg c lc a g n a b n s e t t e i u o
关键 词 : 排 放 ; 术进 步 ; 量 误 差 修 正 模 型 碳 技 向 中 图分 类 号 :02 2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7 3 2 1 ) 6— 0 1 0 10 9 5 (0 2 0 0 5 — 8
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

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张翠菊;张宗益【摘要】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data (including data of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from 1997 to 2012, on the estimated carbon emissions from IPCC Green House Emission List , and on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different regions from GDP data, this paper, using spatial panel econometric model,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advance o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s well as on their tre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rstly,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Moran' s I index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 with the coefficient over 5% in the significance test ) , suggesting that a marked featur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found in China' s provincia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that regions with relatively higher carbon emission tend to be adjacent to the ones with relatively lower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lso, Moran' s I index presents a fluctuating rising trend, indicating that the agglomer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become quite intense. Secondly, energy resources have an obvious positive influence on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energy-rich region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high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s more likely to be adopted, as these areas tend to make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develop the primary industry such as energy tapping and processing which rely heavily on energy and have low added value. Moreover, energy resources have an obvious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n China ' s provincial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s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in energy-rich regions, abundant resources not only push up loca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but also extend this effect to other areas, bringing further influence to China' s data in this regard at national level. Yet with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effects of energy resources begin to lose momentum. Thirdl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variables of technology advance on China ' 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varies, with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ducing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by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fund investment on the one hand, and with unobvious spillover effect by human capital and patent author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n course of time, however, the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by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echnology advance weakens, to the extent that sometimes the effects turn from negative value to positive, which suggests that at present China' s technology is still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low-carbon. What is needed is to further improve foreign investment structure, increas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so as to attain the goal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effects.%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估算碳排放量,结合GDP数据得出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并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能源禀赋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趋势展开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①样本区间内,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全域Moran' s I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省域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省区和较低的省区均趋于相邻. 另外,碳排放强度全域Moran' s I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碳排放强度的集聚程度趋于强烈. ②能源禀赋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源丰裕地区,倾向于利用比较优势,发展能源开发、加工等能源依赖性强、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最终形成了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 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还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能源丰裕的地区在推高当地的碳排放强度的同时,还会辐射到周边地区,并进一步影响全国的数据. 受能源开采限制以及国家政策等的影响,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有弱化的趋势. ③技术进步各变量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外商投资和科技经费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人力资本和专利授权量的溢出效应不明显. 从时间趋势来看,技术进步各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有所减弱,甚至出现由负向转为正向效应的情况. 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技术无法适应低碳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加大对教育及科技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节能技术的扶持,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5(025)009【总页数】7页(P37-43)【关键词】能源禀赋;技术进步;碳排放强度;空间计量【作者】张翠菊;张宗益【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 理论和经验研究[J]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 理论和经验研究[J]](https://img.taocdn.com/s3/m/8b61db05581b6bd97f19ea9d.png)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和经验研究申萌李凯杰曲如晓【内容提要】本文在Aghion和Howitt(1992)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构建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综合考察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了技术进步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条件,并且识别了不可测量的技术进步。
此外,本文还利用199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及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为负,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为负,但其程度不足以抵消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正向间接效应,最终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中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还不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减排;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急剧增加。
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1978~2008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4.6亿吨增加到了70.3亿吨,增幅达381.5%,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2011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5年中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10年下降17%,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任务仍是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持续增加。
如何既保持经济增长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关键因素。
首先,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技术进步可能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也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Jaffe 等,2002)。
它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一是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间接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即“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这是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间接效应;另一是技术进步本身可以直接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即“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这是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效应。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对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转让。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他们通常会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中国市场。
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产生积极影响,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外资企业通常引入更现代、更节能的机器设备,使中国制造业能够更高效地生产,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还体现在环境监管和标准的提升。
外商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国际环保标准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
外资企业为了遵守这些标准和要求,必须采取更为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措施。
这将促使中国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碳排放强度。
FDI还可能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但一些外资企业可能将技术密集型、高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到中国。
这可能导致一些新兴产业的碳排放增加,抵消了技术转让的积极影响。
某些外资企业可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能源,并通过出口来降低碳排放。
这在国际贸易中被称为“碳泄漏”(carbon leakage)现象。
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总量增加,并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
尽管FDI在提高技术水平和环境监管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FDI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中国应加强监管,引导外资企业向低碳、环保的产业领域投资,并加强合作,建立全球减排机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t
0
tt ii
0 0 i i
t t t 0 0 0 E I C C C -∑ E I S C C ∑ i i i i t 0 C I -C I 1 1 i = i = = = n 0 C I 0 0 0 E I S C C ∑ ii
i = 1 n
0 0 t 0 0 t 0 t 0 ) S + S S ) E I + S S ) ( E I E I ) E I ∑( ∑( i i i- i i i- i i- i
1 5 ] 1 2 4 - 1 4 3 主要且直接的决定因素 [ ; 何建坤研究了
互效应。 ) 是指当年能源消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C I 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Q 与国内生产总值 c) 的比值( G D P ) , 它可以表示为能源强度(E ) I 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系数(C 的乘积, 其 C) 中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系数的大小取决于能源 2 0 1 1 ) 。 消费的品种构成( 何建坤, C I= Q Q E c c 1 ) = × =E I ×C C ( G D P G D P E
2 0 ] 3 9 3 - 4 1 1 [ 2 1 ] 4 2 7 - 4 4 8 A n a l y s i s ) 的模型 [ , 对制造业碳
; Z h e n g 利用 1 9 9 9年至 2 0 0 7年面板
数据, 研究了出口贸易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 结 果显示大量的出口贸易不利于中国碳强度的下 降, 但工业各行业间存在着差异, 此外生产技术
发现深入的市场化改革会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
6 ] 2 7 - 6 2 化, 从 而 有 利 于 碳 强 度 的 下 降[ ; B h a t t a
节能减排、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融合路径选择

节能减排、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融合路径选择作者:韩超胡浩然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的困境出发,通过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影响节能减排的内在机制并探究其融合路径。
研究发现,技术进步能够促进整体行业的节能减排,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然而,这一影响机制存在行业异质性:重污染行业环境规制并没有显示积极的规制效果,其交互作用显著存在;轻污染行业则相反,环境规制得以有效发挥,但其交互作用并不存在。
笔者建议应根据行业特征调整规制政策,从规制工具类型转变、独立规制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推动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共同发挥节能减排作用。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三阶段DEA-Malmquist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7-0022-08一、问题的提出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消费量的22.4%,增量占全球净增量的49%,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Friedlingstein等[1]指出,中国人均碳排放首次超过欧盟,成为碳排放第一大国,因此,节能减排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承诺,中国将在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在如此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下,严格的环境规制成为必然的现实选择。
李永友和沈坤荣[2]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有提升作用。
Jaffe和Palmer[3]、黄德春和刘志彪[4]以及张中元和赵国庆[5]等研究表明,适当的环境规制能够引致企业技术创新,为减少生产废弃物的产生寻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以减少投入成本,这种“创新补偿”效应会弥补甚至超过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使产业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状态。
董直庆等[4]发现,技术进步与环境质量也存在显著关系。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家之一。
然而,出口贸易也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因此,测算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以及探究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量化测算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为政策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采用三种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 输入产出分析法
输入产出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学方法,可用于评估特定经济部门的经济效应和碳排放量。
本文将使用这种方法,以测算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
2. 追踪分析法
追踪分析法是针对某一企业或组织,按照其生产和贸易链条,追踪其二氧化碳排放量。
本文将使用这种方法,以追踪某些关键出口贸易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测算隐含碳。
3. 物质流分析法
从物质的角度入手,测算出口贸易中各物质的流动和相应的碳排放量。
这种方法有利于揭示非排放交易和传统经济模型预测之外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使用这种方法,以测算各种物质的流动和相应的碳排放量。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认识,探究其影响因素,并为政策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一方面,本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信心和有效的量化工具,以评估出口贸易的环境成本,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这项研究还可以增强企业和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促进包括碳排放在内的全球资源管理的重视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中国气候威胁论”的指责不断升温,纷纷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同时,中国国内环境污染问题集中出现,特别是全国大面积雾霾污染现象频发。
国际碳减排和国内环境污染治理的双重压力,倒逼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02非放量年均累计下降18% 然而,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不仅仅是国内生产与消费活动所导致的,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 ns , GVC的低端[1],出口货物急剧增加的结果[2-3] 。
有效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不仅实现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
已有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的重要影响因素[4-5] ,然而,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提升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能否降低其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是否受到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拟从GVC分工地位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不同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有利于缓解中国国际碳减排和国内环境治理压力,同时也有利于1 文献述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是隐含碳的主要测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RIO、双边贸易投入产出模型(BTIO)和多区域投入?a出模型(MRIO三种⑹。
其中,SRIO模型多用于分析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隐含碳,该模型基于国内技术假定,即国内外完全碳排放系数相同[7] ;BTIO 模型则放弃国内技术假定,假定所有进口均用于最终消费;MRIO模型则进一步放松上述假设,不仅将进口产品分为中间投入和最终需求两部分,还考虑了技术异质性、反馈性出口、反馈性进口和间接进口效应[8-9] 。
方修琦等[10] 和李惠民等[11] 详细比较了SRIO模型和MRIO模型在估算国际贸易隐含碳方面的区别。
具体到本文而言,在计算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时,MRIO模型与SRIO 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MRIO模型考虑了反馈性出口隐含碳。
反馈性出口隐含碳是指中国在从其他国进口的同时,也会导致这些国家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进而导致中国国内碳排放增加。
该类碳排放生产和消费均在中国国内,如果不从出口隐含碳中扣除,将会高估中国出口隐含碳[9] 。
因此,为了准确估计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本文采用MRIO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进行计算。
关于技术进步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大多是在测定出口隐含碳的基础上,运用分解方法将影响因素分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来考察技术进步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12-15] 。
Yan等[13]研究发现,1997—2007年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了449%,其中技术效应为-48%。
部分学者分析了双边贸易中技术进步对中国出口碳排放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中国的出口隐含碳排放[14-15],但鲜有学者进一步探讨具体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专门研究GVC分工地位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文献很少,但是已有学者从GVC嵌入程度的视角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出口隐含碳的影响。
Zhao等[16]发现提高垂直专业化率将会显著增加中国出口隐含碳。
由于中国主要从事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出口规模和份额迅速增加,垂直专业化率不断提高,但其出口技术含量并不一定会显著增加。
即垂直专业化率代表中国嵌入GVC的程度,而出口技术含量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GVC的分工地位。
同时,出口产品中包含进口品的技术含量,不能有效衡量出口产品国内生产环节的真实技术含量。
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国出口贸易模式,采用这一方法显然会高估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为此,采用投入产出表构建了衡量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指标更能准确衡量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17]。
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扩展:一是采用MRIO模型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该模型考虑了反馈性出口隐含碳排放,计算结果更为准确;二是在GVC分工地位的视角下,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模仿创新)和技术引进(国外技术引进、FDI技术溢出和中间品进口) 及GVC 分工地位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三是基于行业的异质性, 对不同技术进步路文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从 GVC 分工地位视角理解中国创新 驱动政策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 而且对中国制造业突破技术低端和咼碳双重锁定,实现制造业向GVC 高端攀升提供有益的经2.1 技术进步路径与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路径。
其中, 技术创 新主要包括自主研发和模仿创新 (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进行的 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等);技术引进主要包括国外技术引进、中间品进口和 FDI 技术溢出 [18] 。
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引进国外先进机械设备和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 逆向工程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对现有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 改进、创新;另一方面,加大 R&C 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和能源利用效率, 从而降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 最终降低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此外, 进口先进的中间产品能够显著提咼 有高技术含量的中间品进入生产领域, 产生直接技术溢出, 提高 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 中国制造业企业进 口中间品, 提高了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压力, 促使其他企业不断提 升技术水平, 从而提升制造业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降低制造业 碳排放强度,最终降低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FDI 技术溢出和国外技术引进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具有双重影 响:国外资本和技术的引进一方面快速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技 术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制造业碳排放 强度,从而降低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但另一方面,由于 发达国家大多数只是转移高碳生产制造环节, 中国制造业企业承 接的主要是碳排放较高的加工组装环节, 增加了中国制造业的国 内碳排放量。
这些高碳产品再出口到发达国家, 从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进行进检验。
本验借鉴。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所差异。
中国制造业企业一方面在通过 进口国的碳排放效率 [19] 。
一方面, 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进口具而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因此,国外技术引进和FDI 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影响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说1a:模仿新、自主研发和中间品进口能够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研究假说1b:国外技术引进和FDI 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影响不确定。
2.2 GVC分工地位与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GVC分工主要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三个环节,提升制造业GVC分工地位一般是指制造业由以生产制造低端环节为主向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高端环节为主转变,提升路径主要包括结构升级和价值链升级两种。
其中,结构升级是指制造业出口结构由初级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价值链升级可分为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种[20] 。
中国制造业在嵌入GVC勺初期,主要利用生产要素和环境规制优势承接来自发达国家高耗能、高排放加工组装等GVC低端制造环节勺转移,同时,出口产品大多是初级加工产品,这些产品勺含碳量相对较高,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随着资本和技术勺不断积累,制造业企业勺出口产品结构开始由初级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出口产品勺碳含量也随之降低;制造业企业开始由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向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转变,由中间品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环节转变,制造业GVC国际分工地位随之提升。
由于功能和链条升级以及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环节均属于知识密集型环节,基本不涉及具体勺物质生产活动,能源消耗较少,最终导致制造业碳排放量降低,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随之降低。
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设2:提升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能够显著降低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2.3技术进步路径、GVC分工地位与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技术进步路径和GVC分工地位除了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排放强度具有直接勺影响外,二者之间勺交互作用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也有影响。
中国制造业在嵌入GVC勺初期,处于GVC低端环节,重心在于对外贸易规模勺扩张,主要承接来自国外发达国家转移勺低附加值、高能耗、高碳排放加工组装环节,完成后又将产成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致使大量碳排放留在国内,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碳排放强度。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一方面,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机械设备、中间品和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模仿,改进现有工艺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力度,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
但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勺垄断地位,一般转移相对落后勺高碳生产技术,这些高碳技术勺引进降低了制造业低碳技术进步,从而,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此外,在嵌入GVC初期,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导致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以提升效率为主,低碳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自主研发具有高碳倾向,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可能提高其碳排放强度,并最终导致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增高。
因此,中国制造业在嵌入GVC勺初期,处于GVC低端环节,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随着资本和技术勺不断积累,中国制造业攀升至GVC勺中高端时,制造业企业开始向国外转移生产加工制造环节,将重心放在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
一方面,生产制造等高碳环节向国外转移,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碳排放;另一方面,由于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具有低碳性,出口产品碳排放强度相对较小。
同时, 国外技术引进主要以低碳清洁生产技术为主, 或直接引进与研发 和品牌销售相关的管理手段和营销技术; 制造业技术创新体制和体系相对健全, 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高, 企业有较多的资本和技 术进行低碳技术研发, 从而提高制造业整体低碳技术水平, 制造业出口碳排放强度。
因此,当中国制造业攀升至 GVC 勺中高 端时,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降低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
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设 3: 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3.1 核心变量选取3.1.1 被解释变量及其测定方法等[8] 和王文治等 [9] 的测算方法,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 中投入产出表和环境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