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2《区域发展阶段》同步练习及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2《区域发展阶段》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二节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2014·山西考前质测)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1~2题。

1.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B.政策C.人才D.市场解析:图中M是高精加工工业、N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

答案:C2.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解析: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

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会有所降低。

答案:B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但采矿业比较发达,铀矿资源丰富,自1959年发现铀矿后,现已探明铀矿储量为21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已先后成立3家合资企业。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尼日尔目前处于________发展阶段()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B.工业化C.高效益的综合D.不平衡的加速解析:从材料中获得信息: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因而确定其处于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答案:A4.下面关于尼日尔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解析:作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

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以及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均发生在工业化阶段。

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因而从事农业人口的比重最大。

答案:A(2013·上海)根据“上海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与第一产业有关数据图”,回答5~6题。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一、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与空间结构演化1.衡量指标(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空间结构的演化(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2)发展趋势: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1)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经济特点: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1)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2)经济特点: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教材P9活动]1.匹兹堡的位置特点: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开发历史悠久;靠近五大湖区,水陆交通便利;位于阿巴拉契亚山地,煤炭资源丰富。

2.匹兹堡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是无烟煤,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无烟煤炼铁技术才逐渐成熟。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非农业生产为主。

4.略[教材P11活动]1.芝加哥等城市的地理区位特点:位于五大湖沿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

2021--2021学年 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1学年 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区域开展阶段[学习目的定位]1.知道衡量区域开展程度的三个常用指标及人文开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掌握区域不同开展阶段特点;能以某区域为例,比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衡量区域开展程度的指标及区域开展的趋势自主预习1.常用指标有:①人均国内消费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开展指数(HDI),就是通过③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④国内消费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开展程度。

3.总体开展趋势:区域空间构造的演化,与⑤地理条件、开展程度、⑥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亲密相关,并且表现出⑦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开展趋势。

合作探究下表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搜集的四个地区的经济数据,分析表中数据,考虑以下各题。

地区国内消费总值(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内消费总值(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A 5408.8 1.6 47.4 51.0 40627B 11674.4 8.8 50.2 41.0 14908C 4340.9 19.5 40.0 40.5 6565D 1180.0 23.8 40.2 36.0 3140(1)你认为A、B、C、D四地中经济比拟兴旺的地区有哪些?为什么?(2)经济开展相对滞后的是_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兴旺地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1)A、B属于兴旺地区。

两地国内消费总值高,人均国内消费总值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

(2)D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国内消费总值低(3)不正确。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1.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区域空间构造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开展程度、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亲密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开展趋势②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③开展程度比拟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开放的④开展程度比拟高的区域,其区域是相对封闭的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兴旺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开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开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兴旺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阅读材料并完成2~3题。

2. 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①国内消费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④资源蕴藏量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3. 需要兴旺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A.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B. 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C. 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D. 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开展的趋势4. 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展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标是〔〕A. 预期寿命B. 第二产业产值C. 国内消费总值D. 教育程度5. 区域空间构造的演化,总体开展趋势为〔〕A. 不平衡—平衡—不平衡B. 平衡—不平衡—平衡C. 平衡—不平衡D. 不平衡—平衡产业构造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

下表是“2021年和2021年长沙市产业构造偏离度表〞,答复6~7题。

6. 根据信息,可以断定〔〕A. 产业构造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呈正相关B. 产业构造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重呈负相关C. 产业构造偏离度为正值,说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D. 产业构造偏离度为负值,说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7. 据表中信息推测长沙市2021年以后一段时间内〔〕A. 第三产业开展快速,吸引大量劳动力B. 工业化继续推动城市化开展C. 农业消费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D. 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读以下“国家城市化程度与人均GDP程度〔按购置力评价法计算得出〕统计图〞,完成8~9 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1章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1章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学业水平层次(A)]傍晚,我漫步在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聚的街头。

高楼耸立夜空,像陡峻的山峰,墙壁是透明的玻璃,好像水晶宫。

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

汽车如风如龙,飞驰而过,车上的尾灯,似无数条红色丝带不断地向远方引申(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思考并完成1~3题。

1.丁玲描述的区域处于区域发展的________阶段()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B.工业化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D.高水平的开发2.该区域()A.对外开放程度较低B.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C.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D.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3.推动该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有()①科技、教育②金融、贸易③信息、旅游④钢铁、普通服装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第1题,“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聚”说明这里的金融、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水平的开发”是区域开发的一种方式,不是“区域发展的阶段”。

第2题,A、B选项属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的特征;选项C为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第3题,钢铁产业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能源,普通服装加工工业属于廉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均不是推动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答案】 1.C 2.D 3.D尼日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但采矿业比较发达,铀矿资源丰富,自1959年发现铀矿后.现已探明铀矿储量为21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已先后成立3家合资企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尼日尔目前处于________的发展阶段()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B.工业化C.高效益的综合D.不平衡的加速5.下面关于尼日尔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解析】第4题,尼日尔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说明其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练习题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B.区域的边界是明确地C.区域是在地里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D.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相同2、关于松嫩平原与其他区域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松嫩平原属于三江平原 B.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C.松嫩平原和东北平原相邻 D.松嫩平原属于湿地区3、关于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边界是明确的 B.边界具有过渡性质C.是依据地理差异划分 D.不能划分出下一级区域4、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是()A.东邻黄海和东海 B.300N从中部穿过C.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南端 D.东端有1250E穿过5、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气候的差异是()A.松嫩平原生长期较长 B.降水较少C.长江三角洲大陆性较强 D.高温多雨6、符合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特点的是()A.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7、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8、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A.雨热同期的气候B.黏重的土壤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D.地势平坦9、长江三角洲能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密集④地势平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10、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秦岭淮河作为自然分界线是明确的,无过渡性 B.所划分的区可进一步划分C.线北的地区降水都在800mm以下 D.秦岭――淮河与行政区边界重合11、长江三角洲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A.土地质量比较差 B.耕地破碎 C.水稻土肥力下降 D.水网密集、河湖众多12、上海市快速发展的原因是()A.位置优越 B.地形平坦 C.气候温和 D.劳动力充足13、下列不属于上海市发展的区位优势的是()A.广阔的经济腹地 B.高素质的劳动力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矿产资源丰富14、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最大的港口。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讲义)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讲义)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讲义)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增大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随堂练习】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B. 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C. 综合发展→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D.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答案:A思路分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例题1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

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区域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B. 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C. 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D. 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2)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 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B. 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C. 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D. 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思路分析:第(1)题,t2时刻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区域1处于发展中后期阶段,区域2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不相同。

第(2)题,要实现我国不同区域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应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部分区域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现阶段各区域经济发展并不都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从区域1到区域3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课后练习1.2区域发展阶段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课后练习1.2区域发展阶段

1.2区域发展阶段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3)答题规范训练学习效果评估【基础过关】1.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所用的最主要指标是()答案D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抓住题干中的“经济”二字和“罠主要的指标”去思考,就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2.下列关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叙述,准确的是()A.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C.拥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D.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答案A解析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是步阶段,且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

3.在工业化阶段,各产业变化的特点是()A.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继续上升B.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C.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D.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答案C扁析在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电有所下降,但仍占主要地位,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4.处于髙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的特点是()①工业化.城市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②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③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④区域的开放水准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A.①②®B. ©©④C.①②®D.②③④答案A解析商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

【水平提升】尼日尔是世界上灵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砂薄弱。

但采矿业比较发达,铀矿资源丰富,自1959年发现铀矿后,现已探明铀矿储量为21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已先后成立3家合资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时间:30分钟)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①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①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开放的①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其区域是相对封闭的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阅读材料并完成2~3题||。

2. 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①国内生产总值①人均国民收入①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①资源蕴藏量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3. 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A.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B. 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C. 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D. 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4. 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是()A. 预期寿命B. 第二产业产值C. 国内生产总值D. 教育程度5.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A. 不平衡—平衡—不平衡B. 平衡—不平衡—平衡C. 平衡—不平衡D. 不平衡—平衡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

下表是“2019年和2019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表”||,回答6~7题||。

6. 根据信息||,可以判定()A. 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呈正相关B. 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重呈负相关C. 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D. 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7. 据表中信息推测长沙市2019年以后一段时间内()A. 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吸引大量劳动力B. 工业化继续推动城市化发展C. 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D. 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统计图”||,完成8~9 题||。

8. 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A. 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 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 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 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9. 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A. 发展水平较高B. 应加快发展C. 发展速度最快D. 应限制发展10. 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19-2019)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

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

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

根据图2||,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多选)()A.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B. 与东部地区比||,城市群带动能力弱C. 劳动力丰富D. 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E. “中部崛起”战略尚未实施(3)下列关于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A.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B. 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C. 河南、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D. 湖南、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5)分析该区域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1. A 解析: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封闭的||,而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其区域是相对开放的||。

2. D 解析:划分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3. C 解析:这些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表现出增长不平衡的态势;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采矿业或旅游业占较大比重||。

4. C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抓住题干中的“经济”二字和“最主要的指标”去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5. B 解析: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6.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反之则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

7. B 解析:从表中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由2019年的正值到2019年的负值可知||,该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不代表其产值下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比重和产值的不同||,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工业化将继续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因此不能说明该地区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

8. A 解析: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人均GDP水平越高||,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不存在某阶段的负相关问题||。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发达国家自“二战”以来||,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很快||。

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互影响也是不同的||。

如日本||,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二战”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城市化进程很快;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趋缓了||。

所以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9. B 解析:考查关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运用排除法||,A、C显然不对||。

应该加快发展还是限制发展||,这关键要看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的增长情况||。

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GDP增长很快||,这与我们国家目前的低城市化水平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

从图中曲线还可以看出||,四个国家明显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0.(1)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2)BE(3)ABD(4)优势:①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丰富);②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大面积的平原||,如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等)||。

不利因素:①降水季节变化大(变率大)||,多洪涝、干旱灾害;②初春、冬季多寒潮;③水土流失严重||。

(5)意义:①该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30%以上;②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小麦和稻米生产地)||。

解析:第(1)问: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两个时段内||,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增幅最大||,西部地区增幅较小||,而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呈下降趋势||,故提出了“中部塌陷”这种说法||。

第(2)问:注重审题||,找出影响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

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虽不如东部地区发达||,但比西部地区便利||。

故A、D 错误||。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不符合题意||,故C错||。

政策及城市群的带动能力(如沪宁杭地区在东部地区中起到龙头作用)是影响中部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故B、E正确||。

第(3)问: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大同有煤都之称||,故A正确||。

三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故B正确||。

河南、安徽不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这两省工业少||,科研能力也不如上海等地||,故C错||。

湖南、江西位于南方地区||,有色金属矿产储量丰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故D正确||。

第(4)问: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结合该区域的特征分析即可||。

气候:该地区为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这是优势条件||,但季风气候有其不稳定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较大)多洪涝、干旱及寒潮灾害||,是农业发展的劣势条件||。

地形、土壤方面:该区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优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不利因素||。

第(5)问:注重图表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六省耕地面积较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六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的30%以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