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的雨洪滞蓄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道路设计中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docx

道路设计中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docx

道路设计中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其中海绵城市建设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实际上就是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包括对城市现有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对遭到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修复,对城市进行低影响开发,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及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实现城市建设中雨洪科学管理、污染源头控制、系统化、生态化、“海绵化”。

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目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即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是低影响开发模式下消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

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目标应与城市规划控制目标一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21.3mm;年径流污染控制为SS总量去除率应达到50%,其中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标准为5mm;径流峰值控制应保证外排雨水流量不大于建设开发前,城市道路中至少一条车道积水深度不超过15mm。

2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方案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过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以雨水储存、渗透、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处理,并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

以安徽省合肥市某市政道路为例,其标准横断面为3m人行道+3.5m 非机动车道+3m机非分隔带+11.5m机动车道+3m中央分隔带+11.5m 机动车道+3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红线宽度为45m。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案例分析
• 总结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之一,采用了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包括生态湿 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效益。
• 详细描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重要场馆和公共绿地。该公园采用 了多种LID技术措施,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效益。其中,生态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 能,净化雨水、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雨水花园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的公共绿地, 可以减轻排水管道的负担,同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绿色屋顶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的建筑措施 ,可以减少屋面径流,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详细描述
绿色屋顶由耐根穿刺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和植物层组成。它具有多种生态和环境效益,如削减径 流、减少污染、缓解热岛效应、吸收二氧化碳等。绿色屋顶的植物选择和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 件和生态环境进行选择和配置,以确保其生态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雨水利用
总结词
雨水利用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 收集、处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 供水压力,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VS
详细描述
雨水利用包括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利 用等环节。通过雨水利用,可以有效地减 少对城市供水的依赖,同时还可以减少雨 水的排放量,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雨水利用还可以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如增加水域面积、改善水质、促进水生生 物的繁衍等。
生态湿地
要点一
总结词
生态湿地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 系统,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改善城市水环境 和生态环境。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成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 。

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概念应运而生。

低影响开发强调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在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高效、节约用地。

优化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项目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日后维护管理问题:注重工程质量,采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和成熟的工艺,以减少日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实施上述措施后,低影响开发的效果显著,主要包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减少土地占用、优化设计和提高工程质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降低日后维护管理成本: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日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经济效益显著:低影响开发并非一味地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效益。

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发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以进一步阐述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某市在城市中心区实施了一项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旨在提高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同时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该工程措施具体包括: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排水设施的占地面积。

工程设计采用了立体布局,将排水设施布置在地下空间,从而节省了地面空间。

优化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排水设施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采用生态化的排水方式,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以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日后维护管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和成熟的施工工艺,确保排水设施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能。

低影响开发LID

低影响开发LID

LID的模型模拟

LID 的模拟模型应满足几点要求:
① 模型应该是基于物理机制的模型; ② 模型应该提供特定的时间精度; ③ 模型能够模拟不同的土地利用情况。


现有LID模型
MOUSE、MUSIC、P82UCM、PURRS、 RUN2QUAL、SLAMM、Storm Tac、SWMM
LID应用设计实例

谢谢O(∩_∩)O~~~

LID的主要措施

生物滞留池( Bio-retention)
又称雨水花园( Rain garden) ,或者生物入渗池 ( Bio-infiltration)。 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 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 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进行 污染物的移除,从而达到水 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植被;有机覆盖层;植物生 长介质层。
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洪资源 调控措施 研究现状与工程实例介绍
环境工程 王晓晨
目录
概述 设计理念 目标实现途径 主要措施

设计途径 模型模拟 应用实例 不足与展望

概述

传统的雨洪资源排泄及输送系统的弊端

传统的雨洪资源排泄及输送系统的设计原则主 要是最大限度地收集、传输并排泄径流,这种 设计在造就高效的排泄系统、防止洪涝、促进 径流更快地排泄到人工渠道或者河道的同时, 也减少了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增加了雨洪径流 量,改变了径流的时间、频率及排泄的速度。 径流量的增加及径流频率的改变会引发洪水泛 滥、水质恶化、河道侵蚀等,进而影响河道的 稳定性及河道生态环境。
LID设计目标的实现途径
最大程度地降低雨洪径流对城市的影响。LID 技术主要包括减少城市的不透水性面积、保护 天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天然的排泄河 道、减少排泄管道的应用等。 通过一系列的截流、滞流等径流调控措施使得 径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区域,消减其集中性, 维持天然状态下径流的汇流时间,并对排泄量 进行调控。 实施有效的公众培训,鼓励土地拥有者利用污 染控制措施并保护现有具备水文调控功能性的 土地景观。

基于SWMM的低影响开发的效果模拟

基于SWMM的低影响开发的效果模拟

基于SWMM的低影响开发的效果模拟发布时间:2021-07-07T04:33:06.815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9期作者:吴昕[导读] 运用SWMM模型对传统管线设计进行校核,对LID场地径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 214200摘要:运用SWMM模型对传统管线设计进行校核,对LID场地径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试点小区设置LID设施后,通过SWMM模型分析可知,在P=1a、2a、3a、5a降雨水平下,径流峰值分别降低了24.7%、25.1%、18.5%和17.1%;降雨峰值时间随降雨重现期的增加而减少,达到削峰滞峰的效果。

关键词:SWMM模型;LID;削峰滞峰暴雨管理模型(SWMM)经过不断完善,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管网、内涝控制系统设计、多功能调蓄等领域。

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低影响开发(LID)在雨洪径流控制中已取得显著效果,可减少30%~99%的暴雨径流,并延迟暴雨径流达5~20min。

笔者以江北新区某试点小区为例,运用SWMM模型的场降雨及连续降雨模拟对LID控制效果进行模拟分析。

1 背景简介1.1 研究对象试点小区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总用地面积33830m2,其中居住用地面积7970 m2,绿化面积12680 m2,现状绿化率为37.5%。

地势南高北低,地面高程6.0~7.0m。

住宅单元均为坡屋顶结构,南北朝向,屋顶雨水经雨落管排入地面雨水口,楼间有约24m宽的绿化空间,绿化植物以常绿灌木为主。

现状小区无传统水源利用设施,绿化带为上凸式,路缘石无开孔结构,人行道为不透水铺装结构。

2 SWMM模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是美国环保局为设计和管理城市雨洪而研制的一个综合性数学模型。

它可以模拟完整的城市降雨径流和污染物运动过程,雨洪的调蓄处理过程,以及水质影响评价。

SWMM可以用于规划、设计和实际操作,是一个运用相当广泛的城市暴雨径流水量、水质模拟和预报模型。

基于SWMM的城市道路LID设施雨水调控效果研究——以武汉市工业路为例

基于SWMM的城市道路LID设施雨水调控效果研究——以武汉市工业路为例

基于SWMM的城市道路LID设施雨水调控效果研究——以武汉市工业路为例Rainwater Regulation Effect of LID FacCities on Urban Roads Based on SWMM:A Case Study of Wuhan Industrial Road卢明明丨Lu Mingming江淑卉I Jiang Shuhui裘鸿菲丨Qiu Hongfei中图分类号TU11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6-0058-07收稿日期2020-01-15摘要该文分析了城市道路径流规律和适用的LID设施,以武汉市工业路为例构建SWMM模型,探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生态滞留设施、植草沟、透水路面以及组合模式下的城市道路LID设施雨水调控效果。

结果表明:①各等级城市道路应采用不同的雨水调控策略,LID设施对城市道路雨水调控作用显著,可有效减少径流量、降低峰值流量、推迟雨峰时间;②采用LID组合设施模式的城市道路,在0.5年一遇到10年一遇降雨下,LID设施对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的削减率为34.8%〜44.2%,对峰值流量的削减率为66.0%~83.6%,雨峰时间稳定推迟15min o③各类LID设施的径流削减量和峰值削减量随着降雨强度增大而提高,削减率呈总体下降趋势。

LID设施一般对中小雨情(二年一遇及以下)的城市道路雨水控制作用更明显。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应更重视透水铺装材料的应用,降低道路緑地的雨水调控负荷。

关键词武汉市城市道路LID设施SWMM雨水调控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rban road runoff law and suitable LID facilities,the SWMM model of Wuhan Industrial Road is constr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ainwater regulation of urban road LID facilities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ies such as ecological detention fac订ities,grass planting ditches,permeable pavement and combination modes.The results show that:①urban roads of different grades should adopt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rainwater regulation and control,and LID faciliti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gulating urban road rainwater,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runoff,reduce peak flow and delay peak time.②Urban roads with LID combined faci.1i ties model, when they encounter rainfall that occurs once in0.5year to once in10-year,LID faciliti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runoff,reduce peak flow and delay peak time.The reduction rate of urban road runoff by facilities is34.8%〜44.2%,the reduction rate of peak runoff is66.0%~83.6%,and the peak time of rain is stably delayed for15minutes.③The runoff reduction and peak reduction of LID fac订itie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intensity,and the reduction rate showed a general downward trend.LID fac订ities generally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rainwater control of urban road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rains(once every two years or less).In urban road landscape desig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pplication of permeable pavement materials to reduce the load of rainwater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road green space.Keywords Wuhan,Urban road,LID facilities,SWMM,Rainwater regulation城市化进程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雨洪灾害频发、水质污染、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基于低影响开发下的城市雨水管理景观设计方法——访奥克兰有感

基于低影响开发下的城市雨水管理景观设计方法——访奥克兰有感
作用逐步返 回大气而不 是把 雨水 当成废 物直 接排 入雨水 管
低影 响开发 ( L o w I mp a c t D e v e l o p me n t , L I D) 是 一种 自然 的、 景观式雨水管 理方 法 。它 以场地 自然水文 条件 、 雨水 自 然循环过程 为依 据 , 通过分散规 划设 计一 系列软质雨 水管 理 景观设 施 ( S t o r m w a t e r L a n d s c a p e F a c i l i t i e s , S L F s ) , 构建 一个 绿 色的、 植物 的雨水 管理 网络 , 实 现对场 地雨 水水 量 与雨水
的吸收 、 渗透 、 过 滤、 存贮 ( 阻滞、 滞 留) 雨水 以及水 分蒸 发 与
蒸腾功能实现对 雨水 的管理。 因此 , 低 影响开发 具有 减少场 地雨 水径 流 总量 、 雨水 径
场地整合规划 的依 据 ; ③优 先考 虑 防止场地 雨水 问题 出现 ;
④ 尽量 使用 简单 、 非 结 构性 、 低成本、 易建 设 的雨水 管 理设
晕 城 鸯 撵 弗 麟 酶鼬
基于低影 响开 发下 的城 市雨水 管理 景观设计方法
— —
访奥克兰有感
高 雅
(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成都 6 1 0 0 3 1 )
【 摘 要】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自然景观被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所取代, 不透水面积的增加使原有
的城 市水 循 环 系统 受 到 严 重 阻 碍 , 增 加 了城 市治 理 难 度 , 也 严 重地 影 响 了城 市 生 态 环 境 。 雨 洪 问题 和 水 资源
水滞 留与下渗机会 。 应用低影 响开发技术实现场地低影 响开发 的 目标 , 必须

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城市内涝减控中的应用研究

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城市内涝减控中的应用研究

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城市内涝减控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城市内涝减控中的三个方面,即绿地规划和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道路和建筑物设计。

首先,介绍了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城市内涝减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然后,分别分析了绿地规划和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道路和建筑物设计在城市内涝减控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技术要点。

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模式;城市内涝;减控;应用城市内涝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低影响开发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内涝减控中。

其中,绿地规划和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道路和建筑物设计等方面,都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

一、绿地规划和建设绿地规划和建设是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城市内涝减控中最重要的一环。

绿地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和生态效益,还可以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和水循环系统,从而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

因此,在城市内涝减控中,绿地规划和建设应被重视。

首先,绿地规划和建设应该考虑城市的整体气候环境和水循环系统。

绿地规划要依据城市的气候特征和降水分布规律,合理安排绿地的分布和面积。

同时,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等自然条件,通过设置缓冲区、绿色廊道、生态池塘等措施,优化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增加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和防洪能力。

其次,绿地建设要注重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和技术。

对于不同类型的绿地,应根据其功能和特点合理选择植被、土壤和排水系统等设计参数,并注重绿地的养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最后,绿地规划和建设还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和共建。

城市居民应该成为绿地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应得到充分考虑和反馈。

同时,政府和社区组织等应该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绿地建设和管理,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因此,绿地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内涝减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对城市生态和水循环系统的优化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的雨洪滞蓄效果分析宫永伟1,戚海军1,李俊奇1,李小静1,任心欣2,朱振羽1(1.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2.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1)摘要:为分析低影响开发(LID )措施对道路雨水径流的滞蓄效果,首先对一条基于LID 设计的道路进行了雨水滞蓄减排效果模拟,然后通过改变机动车道路面做法、下凹绿地的深度和填料改良情况等,在道路原设计方案基础上另提出9种LID 措施的设计情景,并利用模型评价了其滞蓄减排雨水径流的效果,最后综合对比了各种设计情景的效果,分析了影响雨水滞蓄减排效果的因素。

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中LID 措施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滞蓄减排;城市道路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4602(2014)09-0151-05Retention and Reduction of Rainwater on Urban Roads Based on LowImpact DevelopmentGONG Yong-wei 1,QI Hai-jun 1,LI Jun-qi 1,LI Xiao-jing 1,REN Xin-xin 2,ZHU Zhen-yu 1(1.Key Laboratory of Urban Stormwater System and Water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China ;2.Shenzhen Urban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Shenzhen 518031,China )Abstract :The retention and reduction of rainwater on a road designed based on th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concept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Another nine LID design scenarios were given by changing the materials of road surface ,the depth of concave green space and media porosity.Their effects on rainwater retention and reduction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model.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in various design scenarios was conducted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rainwater retention and reduction were analyzed.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LID measures in actual projects.Key words :low impact development ;retention and reduction ;urban road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0ZX07320-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9002)针对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水环境恶化、内涝风险加剧、径流污染严重、雨水资源流失等问题,我国已尝试使用基于源头的分散式小规模低影响开发(LID )措施[1,2],但推广缓慢,原因之一是对国内已建LID 措施的效果分析和理论研究较少[3,4],缺乏指导城市雨洪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由此影响了实际工程中LID 技术的运用和措施模式的优化设计[5]。

为有效控制城市雨洪,推动生态雨水系统的应用,急需运用模型等工具模拟各种LID 措施的降雨产汇流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以分析其实际的雨洪控制效果。

为此,笔者以一条基于LID 设计的道路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实测的降雨量和径流第30卷第9期2014年5月中国给水排水CHINA WATER&WASTEWATERVol.30No.9May 2014量进行城市道路现状的模型率定与验证;然后另提出9种设计情景,利用模型评价其滞蓄减排效果;最后综合对比各种LID设计模式,分析影响雨水滞蓄减排效果的因素。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选取深圳市光明新区38号路的雨水系统为研究对象。

38号路位于光明城高铁站西侧,为双向车道,路宽为40m、总长为600m,雨水管铺设于下凹绿地中。

单侧道路平面和横断面示意见图1。

图138号路平面和横断面示意Fig.1Layout and cross section of NO.38Road38号路设有多种LID措施:①机动车道为开级配透水沥青路面(OGFC),可以蓄存和输送雨水径流,降低径流流速,削减径流峰值,推迟峰流量出现时间[6,7];②机非隔离带为生物滞留带(下凹绿地),雨水流至其中进行入渗,补充地下水,从而减少排往雨水管的水量,滞留带内的植物可以拦截、吸附或降解径流污染物[8];③人行道为透水砖铺装,可以减轻城市不透水路面对水文系统的破坏[8]。

1.2模型模拟方法采用丹麦DHI Water&Environment公司开发的城市雨洪模型Mike-Urban模拟评价38号路LID 设计方案的滞蓄减排效果。

Mike-Urban能模拟单场或连续的降雨产汇流过程。

选取相关系数的平方(R2)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作为模型率定和验证效果的评价指标。

R2介于0到1之间,值越大表示模拟效果越好;E NS值在–ɕ到1之间,E NS值越大表示模拟效果越好,当E NS<0时表示模拟精确度较差。

1.3数据本研究需要降雨量、监测点外排流量、地形图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等资料。

降雨量数据从深圳光明新区气象站获取;外排流量从下凹绿地中雨水篦子内设置的三角堰获得:记录堰上水头,并根据水头与流量关系将其转换成相应流量;地形图和土壤物理性质等根据设计资料及现场踏勘获得。

选择监测点有径流产生的3场降雨进行研究,降雨特征见表1。

表1所选降雨事件的特征Tab.1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events1.4道路LID措施设计情景为分析机动车道路面做法、下凹绿地的深度和填料孔隙率等因素对降雨径流滞蓄减排效果的影响,在38号路原设计方案基础上提出6种对比方案和3种优化方案,见表2。

表238号路LID措施设计情景Tab.2LID design scenarios of NO.38Road第30卷第9期中国给水排水www.watergasheat.com2结果与分析2.1模型率定和验证采用2012年9月9日的降雨—径流监测值率定模型参数,用9月13日的降雨—径流监测值加以验证。

模型率定和验证结果见图2。

图2模型率定和验证结果Fig.2Results of model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由图2可以看出,监测点的流量变化趋势与降雨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Mike-Urban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较好,率定和验证的E NS值分别为0.927和0.862,R2分别为0.93和0.95,表明所建38号路模型满足要求。

两场降雨中,监测点开始产流的时间分别为降雨16和23min时,而在同样的降雨强度条件下,普通路面降雨5 10min就开始产流,可见38号路现有LID措施对降雨径流有明显的蓄存和延缓作用,模型则能较好地将这种作用表征出来。

另外,9月9日降雨事件的产流时间比9月13日降雨事件早7min,原因在于前者的初期降雨强度大于后者。

2.2设计情景模拟结果采用2012年8月6日的降雨为输入,模拟分析38号路LID措施的不同设计方案对降雨径流滞蓄减排效果的影响。

各方案的监测点流量模拟曲线如图3所示。

可知,10个方案流量变化趋势与降雨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对比方案和优化方案差异较大,各方案峰流量及其出现时间有所不同,具体见表3。

图3各方案监测点流量模拟值Fig.3Simulated flow for all scenarios表3各方案流量特征值Tab.3Runoff,peak flow and its appearance time ofscenarios根据情景方案模拟结果可知:①方案1的LID措施设计模式最不利,2h总径流量最多,峰流量最高,峰流量出现时间也最靠前,滞蓄减排效果最差。

相比方案1,方案2在2h内总径流量减小5.4%,峰流量削减4.4%,峰流量出现时间推迟2min。

说明下凹绿地有一定的滞蓄减排效果,但由于其设计规模很小,只用于绿化带中,效果不明显。

②相比方案2,方案3和4的2h总径流量和峰流量有所减小,峰流量出现时间都推迟2min,但滞蓄减排效果不明显;方案3和4的流量变化曲线基本重合,说明两个方案的滞蓄减排效果基本相同。

方案5的下凹绿地深度和填料孔隙率都最大,流量峰削减了1个,在普通路面各方案中滞蓄减排效果最好。

③相比方案1,方案6只改变了机动车道路面做法,下凹绿地深度和填料孔隙率均相同,其2h www.watergasheat.com宫永伟,等: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的雨洪滞蓄效果分析第30卷第9期内总径流量减小58.3%,峰流量削减59.9%,峰流量出现时间推迟3min,说明OGFC路面具有较好的滞蓄减排效果。

④方案7为原设计方案(道路现状),由于机动车道为OGFC路面,与方案5相比,滞蓄减排效果要好很多,其中2h内总径流量减小了61.2%,峰流量削减了56.5%,滞蓄减排效果很好,这是因为38号路的OGFC规模较大(整个机动车道),下渗能力较强。

⑤方案8、9、10的流量变化曲线基本重合,说明在优化方案中,由下凹绿地设计不同而引起的滞蓄减排效果差异较小;与原设计方案7相比,这三个方案2h总径流量和峰流量都有所减小,峰流量出现时间均推迟8min,表明原设计方案的滞蓄减排效果还能进一步提升。

⑥仅当下凹绿地设计模式改变时,对于方案3、4、5,与方案2相比,2h总径流量削减1%,峰流量削减12% 33%,峰流量出现时间推迟2 9 min,而且方案5的滞蓄减排效果与方案3和4的滞蓄减排效果之和基本相同;对于方案8、9、10,与原设计方案7相比,2h内的总径流量削减了14.5% 40.7%,峰流量削减57% 59%,峰流量出现时间都推迟8min,而且方案10的滞蓄减排效果与方案8和9的滞蓄减排效果之和基本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