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课例赏鉴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课设计苏教版必修2我与地坛(节选)·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迪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尝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点。

【教课难点、难点】1、领会作者笔下地坛安静庄严、活力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课假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指引学生经过速读掌握文章纲要,经过细读与频频吟诵重要语段体会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悟思想的深沉。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样柔弱,当病痛、残疾措手不及地降临,命运残忍地愚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堕入无尽的难过、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特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考虑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之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 --独语的世界。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专心灵去测量他从难过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 --带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挑选信息,并概括。

问题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丧、迷茫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先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突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老是到它那边去,仅为着那边是能够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虑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何要出生,此刻能否应当立刻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并且只需出生就必然会死亡,不用焦急。

此后,他挣脱了自杀的念想,走出了死亡的暗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全神贯注地想对于死的事,也以相同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何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能够争辩的问题,而不过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趁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用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时就能完整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平生的魔鬼或恋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课文简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课文简析

⑥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 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 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 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2019/4/30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6 天学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二、此阅处读编课文辑第母二版部分文,本回样答下式列问题。
– 第(一二)梳级理行文脉络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2019/4/30
解决的矛盾,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儿子的
疼爱、理解、体谅和宽容。五个“知道”与后面的
“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苦难面前的
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019/4/30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8 天学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5.第3段中“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要加倍
• 的单”击这此句话处蕴编涵辑着作母者版怎文样的本感样情式?从“我”到“她
– 第四级 » 第五级
2019/4/30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2 天学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解读文本精要
• 单击1.此第处3段编中辑,作母者版为文什么本说样“式这时候想必我是该
来–了第”二?级
• 第三级
[对应考点:把握作者的思想]
– 第四级
提示:»经第历五了级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地坛已褪去了
往日的荣耀而变得荒芜冷落,这时“我”也忽地残废
了,整个人失魂落魄,需要一个精神栖息地,所以作
者说“我”该来了。
2019/4/30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3 天学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2.击第4此段处文字编在辑文母中有版什文么本作用样?式
– 第二级
[对应考点:分析段落作用]
•提第示三:级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并且设置了悬念:

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课例赏鉴

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课例赏鉴

《我与地坛》(节选)课例赏鉴【课例实录】一、由“人”而“文”,切入文本(课前播放音乐《往事》,乐声婉曲深沉而略带一些忧伤。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篇文章最开始发表在《上海文学》1991 年第1 期。

当时这期杂志的小说栏目分量不足,编辑和史铁生商量,说能不能把它放到小说栏目发表,结果史铁生坚决拒绝。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为什么坚持要把它作为一篇散文发表?生:《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不像一般的小说是虚构的。

师:是的,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心灵的真实袒露,因此,我们要走进地坛,走进这篇文章,首先要走近这个人。

(板书:读人读文)(投影)史铁生18 岁时的照片: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 年去延安插队。

这是18岁插队期间的照片。

师:这是史铁生18 岁时的照片,风华正茂,生机勃勃。

师:可是21 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他双腿残废,命运强行把他摁在轮椅上。

(投影)史铁生21 岁时的照片:1972 年双腿瘫痪回北京。

这一年21岁。

师: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失魂落魄,他被命运击昏了头。

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我们遭遇这种情况,可能会怎么办?(有学生小声地说会自杀。

)师:是的,史铁生曾有三次自杀的经历,可最终都坚强地活了下来。

(投影)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照片:23 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无意中进入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师:直到23 岁那年的一个下午,他无意中进入了一个园子,他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

这个园子就是地坛。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在这个园子里他又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呢?二、深入文本,感悟地坛(投影)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请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句、段读一读。

“我”在地坛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师:请大家找到具体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个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在课文第5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写道:“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公开课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公开课课件

逃避苦难
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 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 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 49岁时, 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 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总统。
战胜苦难
大约没有谁不为九寨沟的奇丽风景所征服,尤其是 那些被藏人称为“海子”的湖泊,就像是从大地深处 涌出来的晶莹闪烁的露珠,又似镶嵌着的温润剔透的 美玉。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拓 201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 省一女生卧轨自杀;


2010年10月25日,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
伸 州市一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
2010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 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 午因排名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相 约喝老鼠药自杀以寻求解脱。
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 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 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
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原野《人生》
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字数800字左右。
拜台
双腿残废,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出路。
(颓废)
慰藉
作者被社 会遗弃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雕栏散落. (荒芜)
地坛被人 们遗弃
十五年来,史铁生在地坛里观察聆 听,苦思冥想,上下求索,与时间和 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缠绵不尽的交 流、对话。那么,作者交流对话、探 索追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是否该去死?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
是否该去死?
顿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 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 节日。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名师精编教案(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名师精编教案(三)

《我与地坛》教案一.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我与地坛》(节选)是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这篇文章感情凝重、厚实,文字恳切、优美,作者把他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那些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对自己母亲的浓浓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他用他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由于在语文新教材的读本上也选编了《我与地坛》的余下部分的内容,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的话,会更有利于他们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篇很好的范文。

其次,语文新教材(高一年级)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安排,是以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为序的,具体见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到了第二册的第三单元,学生的现代阅读能力已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训练,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从阅读的不同阶段的要求来多角度对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进行综合训练。

二.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分阶段进行阅读活动,在活动中感知作品的语言特色及作者通过作品表现的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作者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和对自己母亲的爱。

由于我们学生年轻,由于我们的学生阅历较浅,因此,对作者文中的那种厚实的情感,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或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设计一些学生的活动来具体引导。

四.教学设计思想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对教材和《读本》上的《我与地坛》全文的阅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

然后在课内安排听课文节选部分内容的配乐朗读,使学生能从文章的意境中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然后,通过分析研讨,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对作品的达到对文章主题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那么如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打击,接受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在逆境中奋起呢,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展示了他的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并且表达了对与他一同承担痛苦的母亲的怀念之情,下面让我们走近这篇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2、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瘫痪后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2)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难点: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

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学生已经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

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苏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专题一我与地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文剖析

苏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专题一我与地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文剖析

课文剖析我与地坛(节选)一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才适合“我”在里面思考生活、生命。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大概是园子和“我”之间的一种默契吧。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tān pǐ,毁坏、倒塌)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作者进入地坛,地坛成为作者精神栖居的家园。

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这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改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第一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文章从“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了与这“废弃”“荒芜”“冷落”的古园的某种命运联系。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两条腿残废后,由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作者带着逃避的心情,想从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一片宁静,找寻另一个世界,地坛便是他找到的另一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节选)课例赏鉴【课例实录】一、由“人”而“文”,切入文本(课前播放音乐《往事》,乐声婉曲深沉而略带一些忧伤。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篇文章最开始发表在《上海文学》1991 年第1 期。

当时这期杂志的小说栏目分量不足,编辑和史铁生商量,说能不能把它放到小说栏目发表,结果史铁生坚决拒绝。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为什么坚持要把它作为一篇散文发表?生:《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不像一般的小说是虚构的。

师:是的,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心灵的真实袒露,因此,我们要走进地坛,走进这篇文章,首先要走近这个人。

(板书:读人读文)(投影)史铁生18 岁时的照片: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 年去延安插队。

这是18岁插队期间的照片。

师:这是史铁生18 岁时的照片,风华正茂,生机勃勃。

师:可是21 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他双腿残废,命运强行把他摁在轮椅上。

(投影)史铁生21 岁时的照片:1972 年双腿瘫痪回北京。

这一年21岁。

师: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失魂落魄,他被命运击昏了头。

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我们遭遇这种情况,可能会怎么办?(有学生小声地说会自杀。

)师:是的,史铁生曾有三次自杀的经历,可最终都坚强地活了下来。

(投影)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照片:23 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无意中进入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师:直到23 岁那年的一个下午,他无意中进入了一个园子,他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

这个园子就是地坛。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在这个园子里他又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呢?二、深入文本,感悟地坛(投影)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请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句、段读一读。

“我”在地坛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师:请大家找到具体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个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在课文第5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写道:“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板书:地坛荒芜不衰败)师:老师想追问你一下,这个段落写了些什么东西让你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生:他写了一些小昆虫、小动物,而这些小动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师: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有一句话老师并不是很懂:“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生:蝉化蛹成蝶,所以留下了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师:是的,壳留下来了,然后有新的生命。

生:第7 自然段。

(学生读得缓慢而抒情。

)师:好,这位同学读出了一点味道,说明我们已经慢慢进入了文本。

请你说一说。

生:我觉得地坛虽然改变了许多,但有些东西是不能肆意雕琢的。

师:你觉得哪些东西不能肆意雕琢不能改变呢?生:比如文中提到的落日、雨燕、地上孩子的脚印,还有古柏、早霜、落叶。

师:这些不能改变的东西给了“我”怎样的启示?生:生和死是无法改变的,就像地坛里的有些东西,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它还是那个样子,有些本质的东西无法改变。

师:你讲得很好。

有些东西改变了,有些东西不会改变,如果我们往前回溯的话,哪些东西改变了呢?我们不妨把第3 自然段和这一段对着读一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师生一齐读这两段话,读得有一定的情感。

)师:我们把这两段连起来看,感受可能会更深刻一些。

生:就是第6 段里写到的,“一个人,出生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生:在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上帝都是公平的。

每个人都像一颗种子,而他如何发芽生长,便是自己的事情了。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

我们知道史铁生来到地坛,一天到晚都想着生和死的事,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他有没有想明白?生(集体):想明白了。

生:第3 自然段告诉我们,地坛是皇帝祭祀的地方,四百年前它的繁盛和辉煌可想而知。

可是四百多年后,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等等,就像作者在20岁这个风华正茂的时候失去了双腿,地坛的经历和作者的遭遇非常相似;可是地坛虽然由盛转衰,虽然遭遇坎坷,而生命的本质没变,可见作者和地坛有同样的东西。

生:我觉得他本来一天到晚想死的事情,后来通过和地坛对比,找到了自己和地坛的相同点,所以他才想通了死的事情,是地坛使作者重新找回了自信的感觉。

师:找回了自信的感觉,要与命运抗争,是吗?而一开始他是失魂落魄的。

(板书:失魂落魄)师:除了自信以外还有什么启示?生:作者从地坛的经历看出,生死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他应该去坦然面对,所以他开始思考怎样把剩余的生命活得更加有意义。

(板书:坦然)师:一天到晚想着死的史铁生来到了地坛,地坛里的生命、生机让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如果我们做一个小结的话,地坛是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呢?生:残疾但没有失去生命的热情。

师:残疾但不———生:颓废。

师:是的,史铁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就是怎样活下去的事情,得找到一条路,勇敢地活下去。

他找到了吗?生:找到了,就是写小说。

师:嗯,就是写作,史铁生说过:写作是为了活着。

其实,他走上写作这条路还与一个人有关系,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生(集体):他的母亲。

师:嗯,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第二部分中写母亲的令你最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并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三、品读言语,体悟母亲(投影)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请找出最感动的段落读一读。

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示?(低沉舒缓略带忧伤的音乐响起。

)师:好了吗?我们分享一下。

生:第15 段,“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学生读得很投入。

)生:最后一段,“有一年,……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读得情深意切。

)生:第9 段,“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她确实很理解儿子,她料想“我”不愿意和她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要求过“我”;而把等待的煎熬留给自己,独自承受痛苦的折磨,所以说她是一位勇敢、善良、伟大的母亲。

生:第10 段,“在那段日子里……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读得很感动)我也有这样一个母亲,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母亲,总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子女,情愿自己苦,自己累,甚至付出生命;然而这往往又是不能的,也正是透过这些往往不能的事情可以看出母亲承受的不是一般的痛苦,但她却又不表露,正如文章中所说的:她是聪慧的,坚忍的。

生:第16 段,“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亲坚忍的意志教会了“我”面对残疾的命运,让“我”也具有了这种坚忍的意志。

(板书:母亲坚忍不张扬)生:我觉得母亲教会了“我”自我安慰。

第10 段说,每次当“我”摇车出小院的时候,她就站在原地,很久了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她心里一定在说着一些自我安慰的话。

师:嗯,自我安慰,她愿意“我”去地坛吗?生:她很无奈。

师:为什么?生:因为她担心“我”在地坛想不开。

生:她担心作者想不开,但又担心作者老是闷在家里对他的康复,尤其是对心理的康复不好。

生:我觉得这位伟大的母亲自己对待生活对待挫折的态度就是对史铁生包括我们的一个最好的礼物,因为她有一个残疾的儿子,她自己承受的压力很大,但她还要处处为自己的儿子着想。

我们从文中看到,母亲对“跑、跳”这些词比史铁生还要敏感,可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坚强,所以我觉得母亲的生活态度是给史铁生的最大的礼物。

师:谈得非常好,母亲的生活态度本身就给予了“我”启示。

生: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

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让作者感受到了自己的自私和偏狭,也正是这样一位母亲让作者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师:所以,当他若干年以后回忆母亲时,他心里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的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本身就启示着“我”要勇敢地活下去。

是的,用文中的话,就是“母亲的不幸总是加倍的”。

四、前后勾连,点(节选)面(全篇)结合师:同学们,读到这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想一想地坛、母亲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地坛,而第二部分写的却是母亲,这是什么原因啊?生:我觉得地坛就象征了作者自己,母亲经常到地坛去找作者,他们三者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

师:作者和母亲因为地坛联系起来了。

生:我觉得地坛是虚化的母亲,因为作者长期在里面,他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地坛里,在地坛中思考人生的问题;母亲这么多年来也是给了他很多人生的感悟,她让我们知道了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的,我们没有办法逃避,只能面对。

师:这位同学讲了一句非常好的话———地坛是虚化的母亲,仿照这句话,那么母亲呢?生:母亲是虚化的地坛。

师:母亲是永远的地坛。

地坛和母亲共同为“我”支起了一个精神的家园,使“我”终于走出了死的阴影,并且找到了一条活下去的路。

(板书时用线条将“地坛—我—母亲”连接起来,成一个小屋的形状。

)师:当然,如果结合《我与地坛》全篇来看的话,其实主要是两块,一块是地坛里的景物,还有一块是地坛里的人,而母亲是一个特殊的人。

她除了给“我”感动外,也给了“我”生活的启示。

正是在地坛的物和地坛的人的启示下,“我”走出了阴影,用笔撞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五、因“文”观“人”,读出自己师:在接下来的这些年,史铁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

但是,命运并没有因此停止对史铁生的摧残。

(投影)史铁生的照片:1981年,30 岁,患上肾病; 1998 年,47岁,被确诊为尿毒症。

(投影)史铁生的死讯:2010年12 月31 日,凌晨 3 点46 分,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9 岁。

(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投影,一名学生不由自主地震颤了一下。

)师:我看到这位同学震撼了一下,请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好可怜,特别悲伤。

师:是的,在2010 年最后一天,离他60 岁生日还有四天的时候,他离开了我们。

师:原本啊,在一个文字泛滥的年代,一个作家和几本书似乎也不足为奇,但史铁生的离去却引起了我们心灵长久的震撼。

因此,我们要追问:我们阅读史铁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师:老师昨天晚上写了一段话。

(投影)诚然,双腿残疾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是,有一种残疾比身体的残疾更不幸、更可怕,那就是———灵魂的残疾!在一个喧嚣的年代,这一点尤为明显。

对照史铁生澄澈的文字,我们每一个活着的健全的人都可以进行深刻的灵魂自省, 从而找到自我救赎之路。

(音乐响起,教师配乐朗读。

)师:我不知道我们课上到这个地方,同学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老师、对自己、对史铁生说一说。

生:我想说生命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当命运给我们很多真切的痛的时候,当面对逆境我们无法自拔的时候,看着史铁生,我能很认真地对自己说:活着,好好活着。

师:谢谢,这也是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们从了解史铁生到读他的文章,走进他的文字,然后又从他的文字来感受史铁生这个人,进而来观照我们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