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设计

合集下载

LED显示屏散热系统设计

LED显示屏散热系统设计

LED显示屏散热系统设计LED显示屏的散热系统设计对于保证LED显示屏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散热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显示屏所处的环境因素、LED发光产生的热量以及散热元件的选择和布局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设计一个有效的LED显示屏散热系统的思路。

首先,需要考虑显示屏所处的环境因素。

如果显示屏在室外使用,需要考虑环境温度、湿度、日照以及降雨等因素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的散热元件和技术来实现散热。

其次,需要考虑LED发光产生的热量。

LED显示屏中的LED发光产生的热量较大,如果不及时散热,会导致LED元件的寿命缩短以及亮度减弱等问题。

因此,在设计散热系统时需要考虑如何将LED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

根据以上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散热系统的设计:1.散热元件的选择:常见的散热元件包括散热片、散热风扇、散热管等。

在选择散热元件时,需要考虑其散热效果、噪音、使用寿命以及散热方式等因素。

可以通过使用散热风扇和散热片的组合等方式实现有效的散热效果。

2.散热材料的选择:散热材料直接影响散热效果。

一般选择导热性好的材料如铝合金或铜材料来制作散热片和散热器,以提高散热效果。

3.散热结构设计:设计散热结构时需要考虑热量的传导路径和流动,以便将热量有效地导出。

可以通过散热板与显示屏之间增加散热导板,或者在显示屏周围增设散热通道等方式来实现热量的散发。

4.散热控制:可以通过增加散热风扇的控制模块,实现温度监测与控制。

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散热风扇可以自动启动并加大转速,以提高散热效果。

5.散热测试与优化:在完成散热系统设计后,需要进行散热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

可以通过红外热像仪等设备进行温度分布的检测,找出热点位置并进行修正。

总而言之,设计一个有效的LED显示屏散热系统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LED发光热量以及散热元件的选择和布局。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可以设计出一个高效的散热系统,保证LED显示屏的正常运行。

散热技术:散热形状设计

散热技术:散热形状设计

所谓散热片,将热量散失掉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因此之前的吸热、导热设计都是为散热的目的而服务的。

不论是被动散热的空冷散热片,还是需要风扇强制导流辅助的风冷散热片,鳍片的职责都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空气)的接触将由吸热底传导来的热量散失出去。

为了履行此职责,要求鳍片满足四项要求,每项要求又对应着鳍片的一项参数:1.可迅速吸收热量,即吸热底与鳍片间的热传导,对应与吸热底的连接面积(连接比例)。

2.可大范围扩散热量,即能够将吸收的热量传导到可与环境进行热交换的每个角落,对应鳍片内部的热传导能力(横截面积、形状)。

3.散热面积大,即提供更多与环境进行热交换的场所,对应鳍片的表面积(数量)。

4.空气容积大,风阻小,即鳍片间为空气留有足够的空间,可通过足够的空气,对应鳍片的间距。

要想鳍片获得优秀的效能,此四项要求必须同时满足,但对应的参数又同时受到散热片总体积、重量以及彼此的制约。

在一体成形鳍片中,连接比例、内部导热能力与表面积得益于鳍片的横截面积与数量的增加,但难免影响到鳍片间距与重量;若限定体积,鳍片的横截面积和数量又与间距相矛盾;若限定重量,鳍片的横截面积与数量互相抵触;若鳍片形状、数量不变,增加间距则对体积提出了要求,又会降低连接比例……就算采用后续结合方式,甚至辅以热管等特殊手段,鳍片的设计中仍然难免需要处理两个甚至几个互相矛盾的因素之间的平衡问题。

正是这种令人混乱的复杂制约关系,为设计者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才有今天这多种多样的鳍片设计。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鳍片形式。

鳍片形状:鳍片的设计不论多么“诡异”,基本都可归入两大类之中——片状与柱状,每一类又可根据单体形状与排列方式细分出多种不同子类,当真可称“花样百出”。

片状:片状鳍片是非常典型的形状设计。

利用片状“宽广”的侧面与“单薄”的厚度,可以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获得更大的表面积。

平行:平行排列是片状鳍片非常典型的排列方式,是“经典中的经典”。

平行排列的鳍片,片间距离均匀,空间连贯,利于空气通过。

散热解决方案

散热解决方案

散热解决方案散热是指将电子设备内部产生的热量迅速传导到周围环境中,以保持设备正常工作温度的过程。

随着电子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功耗的增加,散热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散热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1. 散热设计散热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考虑散热问题,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材料选取等措施来提高散热效果。

例如,采用散热片、散热鳍片等结构来增大散热面积,增加散热效率;合理设置风道和散热孔,以促进空气流动和热量传导;选用散热性能好的材料,如铝合金、铜等,来提高散热效果。

2. 散热材料散热材料是指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材料,可以快速将热量传导和辐射到周围环境中。

常用的散热材料包括导热胶、导热硅脂、导热绝缘胶垫等。

这些材料具有导热性能好、绝缘性能好、耐高温等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3. 散热风扇散热风扇是常用的散热解决方案之一,通过风扇的旋转产生风流,将热量带走。

风扇可以采用直流风扇、交流风扇等不同类型,根据设备功耗和散热需求选择合适的风扇。

同时,还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风道和散热孔,以提高风扇的散热效果。

4. 金属散热片金属散热片是一种常用的散热解决方案,如铝合金散热片、铜散热片等。

金属散热片通过其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迅速传导到散热面,并通过自然对流或利用风扇帮助散热。

金属散热片具有散热效果好、耐高温、结构稳定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设备中。

5. 散热管散热管是一种将热量传导到散热面的管道,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

散热管通过管道内的工质在蒸发和冷凝的过程中,不断将热量从热源处传导到散热面。

散热管具有传导效果好、可弯曲、结构紧凑等特点,适用于狭小空间和高功率设备的散热需求。

总之,散热问题在电子设备中十分重要,需要综合考虑散热设计、散热材料、散热风扇、金属散热片、散热管等多种解决方案。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择,可以提高设备的散热效果,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温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散热器设计方法

散热器设计方法

散热器设计1.常用散热器介绍对于安装在PCB表面的元器件来说,其内部热量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入PCB和元器件表面,之后通过对流换热和热辐射的方式进入周围环境;由于元器件表面的面积要远小于PCB表面积,所以通过元器件表面散热的热量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在元器件表面安装散热器,使得元器件上方的散热面积得到扩展(如上图所示),更多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入元器件上表面,之后再由散热器进入周围环境中。

散热器的材料、加工工艺和表面处理是散热器生产的三个重要因素,会影响到散热器的性能和价格。

1.1散热器材料散热器的材料主要有:铝、铝合金、铜、铁等。

铝是自然界中存储最丰富的金属元素,而且质量轻、抗腐蚀性强、热导率高,非常适合作为散热器的原材料。

在铝中添加一些金属形成铝合金,可以答复提升材料的硬度。

在上章的材料介绍中,我们知道铜的导热率是最好的(比铝高将近一倍),但是它的密度也比铝要大3倍,所以相同体积的散热器要比铝重很多;铜存在着加工难度大、熔点高、不易挤压加工以及成本高等缺点,所以铜散热器的应用要比铝合金少很多,但是随着对电子产品性能要求的越来越高,导致单位体积的功耗大幅增加,所以铜材料散热器的应用越来越多。

1.2散热器加工工艺散热器的加工工艺主要有CNC、铝挤、压铸、铲齿、插齿、扣Fin。

1. 铝挤型:铝挤型散热器是将铝锭加热至460℃左右,在高压下让半固态铝流经具有沟槽的挤型模具,挤出散热器的初始形状,之后再进行切断和进一步加工。

——铝挤型工艺无法精确保证散热器的平面度等尺寸要求,所以通常后期还需要进一步加工。

1, 铝挤型散热器模具成本可以分摊到每一个散热器中,对于大批量产的应用成本较低;2, 齿片高度和齿片间距的比值(Z/X)有限制,通常不建议超过15。

2. 压铸:压铸是一种将熔化合金液体在高压的作用下高速填充钢制模具的型腔,并使合金液体在压力下凝固而形成铸件的加工方法;压铸散热器如下图所示,其尺寸不够精确、表面不光洁(热辐射小)以及星体复杂等特点,后期需要进一步加工;1, 压铸散热器的成本主要在于压铸模具、原材料、机加工和表面处理等,其模具成本较高,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场合(分摊模具成本);2, 压铸散热器形态比铝挤压性散热器更加多样性,但是散热性能相对更差;3. 铲齿:铲齿是将长条状金属板材通过机械动作,成一定角度将材料切除片状并进行校直,重复切削形成排列一直的翅片结构,如下图所示;铲齿散热器没有模具费用,适用于小批量生产需要的场合,其生产成本主要是:原材料、铲齿加工、CNC加工、表面处理等,铝合金和铜是常用的铲齿散热器材料。

机箱的导热与散热风道布局设计

机箱的导热与散热风道布局设计

机箱的导热与散热风道布局设计在现代计算机领域,机箱的散热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散热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计算机硬件温度,提升性能,并延长硬件寿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机箱的导热与散热风道布局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导热与散热的重要性计算机硬件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硬件温度将会迅速升高,甚至引发过热现象。

过热对计算机硬件的稳定性和寿命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导热与散热设计是确保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二、散热风道的设计原则1. 拟定散热风道规划在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散热风道的规划方案,这取决于所使用的硬件配置以及机箱体积等因素。

一般而言,散热风道应从前部或下部,将冷气引导至热源附近,然后排出机箱。

2. 合理设置散热风扇散热风扇是机箱散热的关键部件之一。

在布局风扇时,应根据热源的位置和排气方向合理设置。

通常,热源附近的风扇速度应高于其他位置,以确保热量能够迅速有效地排出机箱。

3. 合理设置风道的进出口在设计散热风道的进出口时,应避免过大或过小的开口;过大的开口会导致热量的泄漏,降低散热效果,而过小的开口则可能导致阻塞,减少空气流动,使散热不畅。

4. 优化散热风道的材质选择合适的材质对于优化散热风道也是极其重要的。

耐高温、导热性好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度的上升以及热量的损失。

三、机箱内部导热设计1. 合理布局硬件组件在机箱内部设计时,应合理布局各硬件组件,避免过于集中排布,以减少热源对周围硬件的影响。

同时,应保证硬件之间有充足的间距,以有利于空气流动。

2. 使用散热片或导热胶在紧密的硬件组件之间,可以使用散热片或导热胶来提高导热效果,使热量能够更快速地传递到散热风道。

3. 确保散热片与散热风扇的紧密接触散热片与散热风扇是提高散热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设计中,应确保散热片与散热风扇之间的紧密接触,以确保热量能够有效地传递和散发。

散热结构设计案例

散热结构设计案例

散热结构设计案例一些常见的散热结构设计案例包括:1. 散热片:散热片可以看作是一个传导热量的空间,使得热量可以在其中扩散,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2. 风扇散热:风扇散热是一种通过强制空气流动来加快热量散发的方式。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风扇的大小、转速、方向和位置等因素来实现最佳的散热效果。

3. 液冷散热:液冷散热使用循环的液体冷却器来将热量从CPU等组件中转移。

这种设计需要考虑循环泵的大小、散热器的大小和形状、管道布局等因素。

4. 热管式散热:热管式散热通过将热能从一个端点传输到另一个端点来实现热量散发。

这种设计需要考虑热管的长度、直径、材质和散热器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

5. 热管翅片散热系统:这种系统结合了热管和翅片两种散热方式。

热管将热量从热源传输到翅片,而翅片则通过扩大散热表面积,提供更大的热散发面来提高散热效果。

6. 相变散热:相变散热利用材料的相变特性,例如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释放大量的潜热来散热。

这种设计适用于高功率密度的设备,例如电子芯片。

7. 热管塔式散热:热管塔式散热是一种使用多个热管和散热鳍片组成的结构。

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热传导和散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8. 微流道散热器:微流道散热器利用微小通道将热量从热源传输到冷却介质中。

这种设计具有高热传导效率和紧凑的结构,适用于小型电子设备和高功率密度场景。

9. 聚合散热:聚合散热是一种通过将多个散热结构组合在一起来提高整体散热效果的设计。

例如,可以将散热片、风扇和热管等结构组合在一起,以增加散热能力。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散热结构设计案例,不同的散热结构都有着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散热结构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

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要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散热结构,并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

最新散热片设计准则(参考)

最新散热片设计准则(参考)

散热片设计一般准则一、自然对流散热片设计——散热片的设计可就包络体积做初步的设计,然后再就散热片的细部如鳍片及底部尺寸做详细设计1、包络体积2、散热片底部厚度良好的底部厚度设计必须由热源部分厚而向边缘部份变薄,如此可使散热片由热源部份吸收足够的热向周围较薄的部份迅速传递。

底部之厚度关系底部厚度和输入功率的关系3、鳍片形状空气层的厚度约2mm,鳍片间格需在4mm以上才能确保自然对流顺利。

但是却会造成鳍片数目减少而减少散热片面积。

A、鳍片间格变狭窄-自然对流发生减低,降低散热效率。

B、鳍片间格变大-鳍片变少,表面积减少。

C、鳍片角度鳍片角度约三度。

D、鳍片形状鳍片形状参考值E、鳍片厚度当鳍片的形状固定,厚度及高度的平衡变得很重要,特别是鳍片厚度薄高的情况,会造成前端传热的困难,使得散热片即使体积增加也无法增加效率鳍片变薄-鳍片传热到顶端能力变弱鳍片变厚-鳍片数目减少(表面积减少)鳍片增高-鳍片传到顶端能力变弱(体积效率变弱)鳍片变短-表面积减少4、散热片表面处理散热片表面做耐酸铝(Alumite)或阳极处理可以增加辐射性能而增加散热片的散热效能,一般而言,和颜色是白色或黑色关系不大。

表面突起的处理可增加散热面积,但是在自然对流的场合,反而可能造成空气层的阻碍,降低效率。

二、强制对流散热片设计——增加热传导系数(1)增加空气流速这个是很直接的方法,可以配合风速高的风扇来达成目的,(2)平板型鳍片做横切将平板鳍片切成多个短的部分,这样虽然会减少散热片面,但是却增加了热传导系数,同时也会增加压。

当风向为不定方向时,此种设计较为适当。

(如摩托车上的散热片)散热片横切(3) 针状鳍片设计针状鳍片散热片具有较轻及体积较小的优点,同时也有较高的体积效率,更重要的是具有等方向性,因此适合强制对流散热片,如图九所示。

鳍片的外型有可分为矩形、圆形以及椭圆形,矩形散热片是由铝挤型横切而成,圆形则可由锻造或铸造成型,椭圆形或液滴形的散热片热传系数较高,但成型比较不易。

散热器方案设计

散热器方案设计

散热器方案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电子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而散热器作为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介绍散热器方案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散热器方案。

一、散热器方案设计的基本概念散热器是用于将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的装置。

在设计散热器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热源: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是散热器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

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发热情况,确定热源的位置和热量大小,有助于设计合适的散热器。

2、散热面积:散热面积是散热器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它直接影响到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设备的大小和发热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散热面积。

3、气流速度:气流速度是指空气流过散热器的速度。

提高气流速度有助于加快热量的散发,但同时也会增加噪音。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平衡散热效果和噪音水平。

4、散热器的材料: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和重量不同,需要根据设备的特性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材料。

二、散热器方案设计的步骤1、确定设计方案:根据设备的尺寸、发热情况和环境要求,确定散热器的形状、尺寸和材料。

2、建立模型: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散热器的三维模型,进行模拟测试。

这有助于发现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3、样品制作:根据最终设计方案制作散热器样品,进行实际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散热效果、噪音水平等。

4、测试与优化:对样品进行测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以提高散热器的性能。

5、生产准备:完成最终设计后,准备生产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制定生产流程,并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

6、质量检测:对生产出的散热器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7、包装与配送: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包装,选择合适的配送方式将散热器送达客户手中。

三、总结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散热器方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热源、散热面积、气流速度和散热器的材料等。

遵循确定设计方案、建立模型、样品制作、测试与优化、生产准备、质量检测和包装与配送等步骤,有助于确保散热器方案的顺利进行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热设计SECTION 1: 大功率器件的散热设计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大功率器件发热功耗越来越大、热流密度不断增加。

产品散热设计对产品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影响。

要对大功率器件进行良好散热设计,首先要了解功率器件热性能指标,然后选择合适散热方式,正确风道设计以及对散热器进行必要优化分析,最后规范、正确安装散热器使器件达到最佳散热效果。

1、器件热性能参数器件厂家会提供器件焊接温度、封装形式、工作温度范围、器件结点温度限制、内部热阻等信息,这是参数是进行散热设计基础和前提。

下面对一些常用热参数逐一说明:TDP—器件热耗散功耗,单位W(瓦),表示器件实际发热量大小Tc--器件壳体温度,单位℃Tj--结点温度,单位℃。

结点温度提高,半导体器件性能将会下降。

结点温度超过最大限制,器件寿命极度下降烧毁。

这是进行热设计关注焦点。

Ta--环境温度,单位℃Rja--结点到环境热阻,单位℃/WRjc--结点到器件壳热阻,单位℃/W归根到底,热设计主要任务是要满足: Tj< Tj(max)并留有适当余量(通常要保证有10%以上余量)。

Tj(max)=P* Rjc+ Tc(max)Tc(max)即器件表面最高温度,很显然散热设计越成功,Tc(max)就会越低。

2、散热方式选择系统散热方式选择应充分考虑系统发热功耗,温度/体积/重量要求,防护等级,散热装置可操作性,价格等诸多因素,最终选择最适合自己产品、有效散热方式。

散热主要分为:自然散热、强迫风冷。

液体冷却等。

目前普遍采用散热方式仍然是风冷。

下表反映了不同散热方式状况下热流密度与温升关系。

自然散热:空气自然对流将热量带到周围空间。

这种散热方式可以用发热功率不大,重量,温度等要求不高场合。

优点:结构简单、无噪音、价格低廉。

强迫风冷:发热功耗大器件,选用强迫风冷是很必要,尤其配合一些高效能散热器可以达到理想散热效果。

强迫风冷换热效率高,一般是自然散热方式数倍。

优点:散热效率高,产品重量可被大幅度降低。

3、风机选型以及风道设计系统采用强迫风冷散热方式,选择合适散热风机直接决定了系统散热状况。

要进行风机选型,首先需要确定系统所需要散热风量,下面公式计算:其中∆T表示了系统进/出风口温度差。

风机选型要结合系统风量需求、系统阻力、风扇特性曲线等要求进行综合评估确认。

强迫风冷系统风道实际很关键,风道一般分为送风和抽风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优缺点分别是:送风方式:A、风扇出口附近气流主要为紊流流动,局部换热强烈,宜用于发热器件比较集中情况,此时必须将风扇主要出风口对准集中发热元件B、吹风时将设备内形成正压,可止缝隙中灰尘进入设备C、风扇将不会受到系统散热量影响,工作较低空气温度下,风扇寿命较长抽风方式:A、送风均匀,适用于发热器件分布比较均匀,风道比较复杂情况B、进入风扇流动主要为层流状态C、风扇将出风口高温气流下工作,寿命会受影响D、系统内形成负压,缝隙中灰尘将进入机柜/箱4、散热器优化大功率器件散热器优化主对散热器基板厚度、齿片厚度,间距,高度,表面处理方式等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计算机仿真技术不断进步,我们可以依托电子热仿真分析软件对散热器进行优化,优化结果准确、直观。

5、正确安装正确合理安装可以保障散热产品良好发挥其作用,提升产品整体可靠性。

我们知道:散热产品安装过程中主要保证器件与散热器有着良好、充分表面接触----使器件与散热器之间接触热阻尽可能低。

影响接触热阻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接触面平面度2、散热产品与热源接触压力3、热界面材料选用和涂抹正确涂抹界面材料建议使用专用治具,可以参考下面图片,保证热界面材料均匀,通常厚度需要控制0.12—0.18mm之间。

SECTION 2:散热设计基础一、热交换基本定律及计算(一)热交换基本定律(二)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只要有温差存在,热量就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形成热交换。

热交换有三种模式:传导、对流、辐射。

就大多数电源的散热问题而言,传导和对流是主要的散热模式。

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热分析问题中,三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下面就这三种热交换模式进行分析。

1.传导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高温端传向低温端。

它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结到壳和外壳到散热器的最有效途径。

在纯传导中,热与温度的关系式为2.对流对流是指由于发热体周围的热空气密度比其附近的冷空气密度低,因此热空气和冷空气之间自然会形成对流。

对流实质上是利用流动的气体或液体流过热导体表面将热量带走。

对流符合牛顿热定理,即3.辐射辐射是由于导热体和邻近物质或空间之间存在温度差,所以导热体就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热量。

散热器的表面温度越高,表面越粗糙,表面发黑率越高,散热器辐射能量的能力就越强。

因此多数散热器都经过氧化发黑处理,就是为了要增大热辐射的能力。

在传导和对流中,热传递是通过固体或液体进行的,而辐射热传递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媒介。

热辐射是由于自身的温度而引起的电磁辐射。

辐射热传递与其本体的绝对温度成比例关系。

对于辐射热传递,有斯蒂芬一波尔兹曼定律存在。

即由此式可以看出,辐射热量与绝对温度之间为非线性关系。

这是与传导和对流不同的第一点。

第二点不同还在于辐射的热量主要取决于分布在周围的各种物体的表面温度,而不像对流那样取决于周围的流动空气的温度。

由上述公式可以得出下列有助于辐射的措施:1)发热物体表面越粗糙,热辐射能力也越强。

一般应将发热元器件外的屏蔽罩壳涂上色漆,散热片表面涂黑色或有色粗糙的漆;对热敏感的元器件,其表面常做成光亮白色的,以减少吸收辐射热。

2)加大辐射体与周围环境的温差。

3)加大辐射体的表面面积。

这三种传热方式往往同时存在,热传输是多维的。

在具体条件下可忽略次要因素,进行简化计算。

例如,半导体芯片到外壳的热传输主要是传导,对流和辐射与传导相比可忽略不计,又如在高空条件下,对流处于次要地位,主要是传导和辐射散热,等等。

(二)热路1.电热模拟及其应用模拟的方法有助于把一些抽象的对象变得比较直观,所谓电热模拟就是用导电回路来模拟电子器件的散热回路。

用电参数来模拟热量的传递。

具体地讲,即用电路中的电流来模拟热路中的热量Q(在计算中,常用半导体器件的耗散功率PD来代替热量Q),用电流的流动来表示热流的传递。

电压V相当于温差△T,电阻R相当于热阻Rth。

就辐射而言,因为这是一个非线性的热交换模式,因此不能推导出类似于传导和对流的热阻公式来。

热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

散热器通常就是用热阻来表示其性能的。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热参数也是根据结到壳的热阻来标注的。

2.热路与温度计算图10—1为半导体器件安装在散热器上的示意图,由图可见,芯片是焊接在外壳的底座上的。

芯片上的功耗产生的热能通过传导由芯片传到外壳的底座,再由外壳将少量的热能以对流和辐射的形式传到环境中去,而大部分热量通过底座经绝缘垫片直接传到散热器,最后由散热器传到空气中去。

由此可见,热传递过程是很复杂的,要进行精确的计算是很困难的。

在工程上,如允许误差在5~10℃范围内,就算足够精确了。

为此,根据热电相似原理引入热路的概念。

因为热路中有热容存在,所以在瞬态时,热阻是时间的函数,稳态时,热阻Rth与时间无关。

(三)计算举例例1:有4个功率晶体管安装于同一个散热器上,每个晶体管平均损耗为8w,晶体管管壳为F一2型,Rjc为0.55℃/W;壳到散热器间云母绝缘垫片的热阻尺。

为0.7℃/W,散热器的热阻Rsa=2.5℃/W;环境温度为70℃。

求结温Ti。

解:根据题意作出等效热路如图10—3所示。

由等效热路可以求得一个晶体管的结温二、热设计步骤SECTION 3: 两种散热方式设计原理及计算一、自冷式热设计原理及计算在自然对流和辐射情况下,平板散热器垂直安装,型材散热器沟道应该是垂直的。

叶片的表面应该涂漆或处理以使其有良好的辐射率,例如铝应该进行氧化处理。

至于强制对流下的散热器,其放置方向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当然仍然是要使冷却空气能通过散热器叶片之间的沟道自由流动为原则。

(一)自冷式热设计公式由于散热器装上后会使热阻大大减小,而热量总是趋向于向热阻最小的方向流动,因此当电源模块装上散热器后,可以认为,电源模块产生的热量基本上都是通过散热器而散发出去的。

只有很少(小于10%)的热量是从电源模块的外壳底板与侧面壁通过热交换而散发出去的。

由前面几节的公式我们能求出电源模块所消耗的热量Pd及模块外壳与周围流体(空气)的温差△T。

这样散热器所需要的热阻Rth为下面的任务就是查散热器的产品目录或手册,从中找出与电源模块基板尺寸相当的、在合适环境温度及自然对流与辐射下的热阻值小于Rth的散热器即可。

(二)常用散热器热阻常用的散热器有平板散热器、型材散热器和叉指形散热器等。

又指形散热器由于散热叉指之问的“烟囱效应”利于热对流,所以在相同热阻下,叉指形散热器比其他散热器体积小、重量轻。

国产的叉指形散热器型号为SRZ系列。

国产的型材散热器型号为XC系列、DXC系列、XSF系列等。

表10—3和表10—4分别为国产型材散热器和国产叉指形散热器的型号及其对应的热阻阻值表。

从表10—3和表10—4可见,散热器到环境的热阻随加到散热器上的耗散功率Pd值的增大而略有下降。

这是因为当加于散热器上的耗散功率Pd增大时,散热器上的温升△T 也随之增大。

散热器和环境之间的温差一旦增大,散热器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的散热能力增强,所以其热阻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

如手头一时无型材散热器、叉指形散热器而准备采用铝平板作为散热器时,可查图10—5、图10—6散热器的热阻曲线图,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铝平板散热器的尺寸。

(三)自冷散热设计注意事项1) 从散热效果看,散热板制成正方形或圆盘形比较理想。

若受加工条件或安装位置的限制而必须制成长方形时,长、宽之比不得超过2:1。

2) 散热板与器件相接触的表面应保持光洁、平直(接触面上的凸凹距离小于0.05m m),没有翘曲和锈蚀。

散热板要紧固在器件上,保证两者紧密贴合。

器件尽量安装在散热板的对称中心处。

散热板应垂直放置,平放会影响散热效果。

为改善散热条件,最好在接触面上涂一层导热硅脂。

3) 假如要求散热板与器件的金属壳保持绝缘,需在两者之间加一层云母衬垫,并在固定螺钉与器件金属表面之间加上绝缘垫圈和绝缘套筒。

加0.05mm厚的云母衬垫之后,R os约为1.8℃=/W。

此外,还可选聚酯薄膜、氮化硼瓷片等绝缘衬垫。

4) 散热板应尽量远离电源变压器、大功率晶体管等热源。

为提高散热效率,通常把散热板表面处理成黑色。

5) 以上是从热传导的角度来设计散热板的,鉴于集成电源工作时管壳温度低于10 0℃,因此不必考虑热辐射问题。

二、风冷式热设计原理及计算在许多应用系统中,即使是加装了散热器,也不能保证电源系统工作在规定的温度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