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赤壁赋基础达标测试苏教版必修一
语文第四专题《赤壁赋》测试(苏教版必修1).doc

赤壁赋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整正确的一组是()A. 举酒属客 (zhǔ).B. 山川相缪 (li áo).C.相与枕藉 (ji è).D. 扣舷而歌 (xu án).嫠妇 (l í).横槊 (shuò).桂棹 (zhào).愀然(qi ǎo).渔樵 (ji āo).酾酒 (shī).星宿 (sù).扁舟 (bi ǎn).分析: A 项“樵”应读“qiáo”;C 项“宿”应读“xi ù”; D 项“舷”应读“ xi án”,“扁”应读“piān”。
答案: B2.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窈窕遗世独立枉操心计狼藉B. 作秀既往不究犹豫不决沧海一粟C.坐落心领神会急不行待蜉蝣D. 传诵月白风清倚歌而和正襟危坐分析: B 项“既往不究”应为“既往不咎”。
答案: B3.对以下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状况讲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下江陵,顺水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 ①和②不一样,③和④同样。
B.①和②同样,③和④不一样。
C.①和③同样,②和④同样。
D.①和④不一样,②和③同样。
分析:①和②均为名词作动词;③为名词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4.选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真同样的一项()A. 望佳人兮天一方B.忧劳能够兴国....C.此因此学者不可以够不沉思而慎取之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分析:本题考察古今异义现象。
A 项“佳人”指心中所思慕的人; C 项“学者”指修业的人; D 项“小学”指小的方面; B 项基本与现代汉语同样。
答案: B一、阅读理解(一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 5— 6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何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可以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一毫而莫取。
高中语文赤壁赋练习题 苏教版 必修1

赤壁赋1.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B.本文与《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于元丰五年秋冬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后写的,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运用了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作者那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胸怀深深感染了客人,使客人转悲为喜,不再悲叹人生短促。
D.本文无论是抒情、写景、说理,都是就地取材,不离江上风光,情、景、理浑然成为一体。
2.对下面各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江面明朗的景色,衬托了主客欢悦之情。
B.纵一苇之所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主客坐在船上,任凭小船飘荡的悠闲举动。
C.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赤壁之战时,曹军力量的强大。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许,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衷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平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现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造。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赤壁赋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1-含答案

赤壁赋[基础巩固层]1.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 .举匏尊以相属。
D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 A 项,“冯”同“凭”;B 项,“缪”同“缭”;C 项,“尊”同“樽”。
【答案】 D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其声呜呜然.B.⎩⎪⎨⎪⎧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 【解析】 C 项,语气助词,等同于“吗”/介词,比。
A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 项,介词,在。
D 项,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答案】 C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白露..横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蚓无爪牙..之利徘徊于斗牛..之间C.⎩⎪⎨⎪⎧凌万顷之茫然..古之学者..必有师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解析】 D 项,须臾:片刻。
狼籍:凌乱的样子。
古今义均相同。
A 项,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9月8日前后。
“江河”古今义相同。
B 项,爪牙:古义指爪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帮凶走狗。
斗牛:古义是星宿名,指斗宿(南斗)和牛宿;今义指西班牙一种著名的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C 项,茫然:古义指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读书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答案】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
描写的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
B.本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也是苏轼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领悟。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一同步达标训练:第1单元《赤壁赋》(苏教版)(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赤壁赋》同步训练(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19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C.而卒莫消长也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选C。
A项,“冯”同“凭”;B项,“缪”同“缭”;D项,“知”同“智”。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正襟危.坐危:危险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C.知不可乎骤.得骤:骤然,突然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解析:选A。
危:端正。
3.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 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C.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解析:选D。
D项,“则”,都是连词,译为“那么”。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但前一句中的“于”译为“在”;后一句中的“于”译为“从”。
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但前一句中的“其”译为“那”;后一句中的“其”译为“这”。
C项,前一句中的“乎”是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后一句中的“乎”是介词,可译为“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C.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D.侣.鱼虾而友.麋鹿(使动用法)解析:选D。
侣、友:意动用法。
5.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准确的一项是( )(3分)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渺渺兮予怀④何为其然也⑤客有吹洞箫者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⑧而今安在哉⑨甚矣,汝之不惠A.①②⑦/③⑨/④⑥⑧/⑤B.①⑤/②③⑨/④⑥⑧/⑦C.①/②③⑦⑨/④⑥⑧/⑤D.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解析:选D。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专题 《赤壁赋》基础练习1

《赤壁赋》基础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én)酾.酒(shī)嫠.妇(lí)扁.舟(biǎn)B.扣舷.(xuán) 桂棹.(zhào) 愀.然(qiǎo) 渔樵.(qiáo)C.舳.舻(zhú) 枕藉.(jí) 更酌.(zhuó) 匏.尊(póo)D.属.客(zhǔ) 星宿.(xiù) 江渚.(zhǔ) 窈窕..(tiǎo)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哀吾生之.须臾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不知东方之.既白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歌.窈窕之章C.顺流而东.也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下列句子中和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酾酒临江C.而今安在哉 D.徘徊于斗牛之间二、名句名篇填空。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
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2)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三、语言运用仿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
要求另选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
眼睛很宽容,能装下整个世界;它又很苛刻,容不得一粒沙尘。
参考答案:一、1.【解析】A.“扁”读piān;B.“舷”读xián;C.“藉”读jiè。
【答案】 D2.【解析】B.结构助词,相当于“的”,A、C、D三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课时卷 第16课赤壁赋

课下能力提升(十六)赤壁赋(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C.而卒莫消长也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愀然:由忧变喜的样子正襟危.坐危:危险B.杯盘狼籍..狼籍:凌乱的样子相与枕藉..枕藉:枕着,垫着C.山川相缪.缪:盘绕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到,往D.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水边知不可乎骤得..骤得:偶然得到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B.凌万顷之茫然.何为其然.也C.山川相.缪举匏尊以相.属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歌.窈窕之章C.顺流而东.也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5.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渺渺兮予怀④何为其然也⑤客有吹洞箫者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⑧而今安在哉⑨甚矣,汝之不惠A.①②⑦/③⑨/④⑥⑧/⑤B.①⑤/②③⑨/④⑥⑧/⑦C.①/②③⑦⑨/④⑥⑧/⑤D.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赤壁赋》中运用拟人手法借箫声写愁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类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苏教版-语文-高一 4.13《赤壁赋》测试4)语文版必修1)

《赤壁赋》强化练习题A卷:教材跟踪练习题1.“焉”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C.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D.谨食之,时而献焉2.句中“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蟹六跪而二螯 B.扣舷而歌之C.吾尝终日而思矣 D.吾闻之,喜而不寐3.“既”的用法与所给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B.宋人既成列,楚人米既济C.身既死兮神以灵D.诚既勇兮又以武4.“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为其然也。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卷:综合创新练习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2000年全国高题)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熟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
”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远也。
”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专题 《赤壁赋》同步练习

《赤壁赋》同步练习筑基达标1.指出下列文句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一字和仲,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他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3.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项是()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⑦哀吾生之须臾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七月既望.()(2)击空明兮泝.流光()(3)渺渺..之间()..兮予怀()(4)斗牛(5)倚歌而和.()(6)山川相缪.()(7)酾.酒临江()(8)正襟危.坐()5.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正.襟危坐。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综合应用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方.其破荆州(当)东望武昌..(现在湖北鄂城,不是现在的武昌)B.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举匏.尊以相属(葫芦)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D.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下.江陵(向下)7.找出本段中出现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夯基我达标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举酒属.客(zhǔ) 嫠.妇(lí) 渔樵.(jiāo)
B.山川相缪.(liáo) 横槊.(shuò) 酾.酒(shī)
C.相与枕藉.(jiè) 桂棹.(zhào) 星宿.(sù)
D.扣舷.而歌(xuán) 愀.然(qiǎo) 扁.舟(biǎn)
解析:A项“樵”应读“qiáo”;C项“宿”应读“xiù”;D项“舷”应读“xián”,“扁”应读“piān”。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窈窕遗世独立枉费心机狼藉
B.作秀既往不究优柔寡断沧海一粟
C.坐落心照不宣迫不及待蜉蝣
D.传诵清风明月倚歌而和正襟危坐
解析:B项“既往不究”应为“既往不咎”。
答案:B
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解析:①和②均为名词作动词;③为名词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 )
A.望美人
..兴国
..兮天一方 B.忧劳可以
C.此所以学者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小学
解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
A项“美人”指心中所思慕的人;C项“学者”指求学的人;D项“小学”指小的方面;B项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
答案:B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5.这段文字阐述了作者的三个观点,试概括。
解析:首先弄清这节写了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学会抓关键句子。
参考答案:①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
②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大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③江上轻风,山间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无穷无
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共同享用。
6.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解析:此段的情感,可以联系全文的感情线索来体会、把握。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7.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以臣名.之( ) (2)臣故畜.牸牛( )
(3)公诚.愚矣( ) (4)管仲正.衿再拜曰( )
解析:此题考查词义解释。
掌握词义的解释,一是靠平时积累,掌握常用虚词、实词的基本义项和用法(包括活用);二是靠基本的语法分析,弄清某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1)题中的“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是“命名”之意。
(2)题中的“畜”是通假字,通“蓄”,是“饲养、养”的意思。
参考答案:(1)命名 (2)养 (3)确实(或:真) (4)使……正(或:整理好)
8.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解析:此题考查词的用法辨析。
解这类题主要靠语法分析,当然也要有基本积累。
B项“何为以公名之”是个疑问句,有宾语前置的现象,所以选B项。
答案:B
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
把古文句子译为现代文,必须译准关键词,(1)句中关键词:“使”“理”“安”;(2)句中关键词:“见”“暴”“与”。
同时在翻译时应补出省略成分,理顺特殊句式,并使文句通畅。
参考答案:(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10.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判断。
解这类题目,应当细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
从此题来看,应当选择C项。
答案:C
二、语言运用
11.把下面这个句子改写为以“绝句”开头的形式,不得改变原意。
王维把绝句这种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最难出珍品的诗歌体裁运用得出神入化。
解析:所供句子是一个单句,变换的具体方略一般为:写出要求为开头的关键词——找出和关键词相关的“特征词”——加工、整理,确保不漏信息、无语病,并根据语意对动词、代词作相应的改换。
根据这条原则,具体步骤为:(1)先写出“绝句”二字;(2)找出表现“绝句”特征的关键词,即“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最难出珍品”;(3)加工、整理。
答案示例:绝句最能展示人的性情、气质、素养和才思,也最难出珍品,可是王维却把它运用得出神入化。
我创新我超越
12.苏轼通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这句话,告诉人们,日月风物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是人类所共同享有的。
可是在我们现在看来,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藏并不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并不能将它们自私地据为己有。
你能从环境的角度,以现代人的视角谈谈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吗?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