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及基本思想专练三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学史最全选择题含答案

高中物理学史最全选择题含答案

物理学史(一)1.(2014·嘉兴联考)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进程中人们总结出了许多科学方法,如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等。

在下列研究中,运用理想实验方法的是()A.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B.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C.密立根测得电荷量e的数值D.伽利略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结论2.[双选](2014·平顶山调研)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库仑扭秤。

细银丝的下端悬挂一根绝缘棒,棒的一端是一个带电的金属小球A,另一端有一个不带电的球B,B与A所受的重力平衡。

当把另一个带电的金属球C插入容器并使它靠近A时,A和C之间的作用力使悬丝扭转,通过悬丝扭转的角度可以比较力的大小,改变A和C之间的距离r,记录每次悬线扭转的角度,便可找到力F与距离r的关系。

这一实验中用到了下列哪些物理方法()A.微小量放大法B.极限法C.比值定义法D.控制变量法3.[双选]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B.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4.(2014·双鸭山质检)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C.卡文迪许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D.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律5.[双选](2014·武威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B.牛顿认为质量一定的物体其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成正比C.笛卡尔总结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D.库仑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6.[双选](2014·温州联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一定大C.牛顿最早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必然结果D.感应电流遵从楞次定律所描述的方向,这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必然结果7.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不需要考虑带电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电荷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微元法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采用了假设法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理想模型法D.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8.(2014·洛阳模拟)伽利略用两个对接的斜面,一个斜面固定,让小球从固定斜面上滚下,又滚上另一个倾角可以改变的斜面,斜面倾角逐渐改变至零,如图所示。

物理学史3.3 库仑定律的发现和验证

物理学史3.3  库仑定律的发现和验证

3.3库仑定律的发现和验证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它的建立既是实验经验的总结,也是理论研究的成果。

特别是力学中引力理论的发展,为静电学和静磁学提供了理论武器,使电磁学少走了许多弯路,直接形成了严密的定量规律。

从库仑定律的发现可以获得许多启示,对阐明物理学发展中理论和实验的关系,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均会有所裨益。

3.3.1从万有引力得到的启示18世纪中叶,牛顿力学已经取得辉煌胜利,人们借助于万有引力的规律,对电力和磁力作了种种猜测。

德国柏林科学院院士爱皮努斯(F.U.T.Aepinus,1724—1802)1759年对电力作了研究。

他在书中假设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吸力随带电物体的距离的减少而增大,于是对静电感应现象作出了更完善的解释。

不过,他并没有实际测量电荷间的作用力,因而只是一种猜测。

1760年,D.伯努利首先猜测电力会不会也跟万有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定律。

他的想法显然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平方反比定律在牛顿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中是很自然的观念,如果不是平方反比,牛顿力学的空间概念就要重新修改::。

富兰克林的空罐实验(也叫冰桶实验)对电力规律有重要启示。

1755年,他在给兰宁(JohnLining)的信中,提到过这样的实验::“我把一只品脱银罐放在电支架(按:即绝缘支架)上,使它带电,用丝线吊着一个直径约为1英寸的木椭球,放进银罐中,直到触及罐的底部,但是,当取出时,却没有发现接触使它带电,象从外部接触的那样。

”富兰克林的这封信不久跟其他有关天电和尖端放电等问题的信件,被人们整理公开发表流传甚广,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空罐实验,不过也和富兰克林一样,不知如何解释这一实验现象。

富兰克林有一位英国友人,名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1804),是化学家,对电学也很有研究。

富兰克林写信告诉他这个实验并向他求教。

普利斯特利专门重复了这个实验,在1767年的《电学历史和现状及其原始实验》一书中他写道①:“难道我们就不可以从这个实验得出结论:电的吸引与万有引力服从同一定律,即距离的平方,因为很容易证明,假如地球是一个球壳,在壳内的物体受到一边的吸引作用,决不会大于另一边的吸引。

高考物理学史、常识、单位制基础训练含详解

高考物理学史、常识、单位制基础训练含详解

A.
F
hcS d4
B.
F
hcS 2 d4
C.
F
hS cd 3
D.
F
hcS 2 d5
30.如图所示,不计质量的光滑小滑轮用细绳悬挂于墙上 O 点,跨过定滑轮的细线连
试卷第 7页,总 15页
C.开普勒观测出了行星的轨道数据,并总结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D.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5.下列单位属于国际单位制(SI)中基本单位的是( )
A.N
B.kg
C.J
D.T
6.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
A.开普勒在研究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试卷第 1页,总 15页
a
加速度
m / s2
密度
kg m3 / A s2
L
长度
m
B
磁感应强度
kg / A s2
A.A
B.B
C.C
D.D
25.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静电力常量的单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kg·m3·s-4·A-2
B.N·m2·C-2
C.kg·m3·s-2·C-2
D.kg-2·m3·s-2A2
B.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找到了行星按照这些规律运动的原因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 G
D.卡文迪许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被誉为“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7.电梯、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加速时会使乘客产生不适感,其中不适感的程度可用“急动
度”来描述。急动度是描述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即
A.伽利略首先建立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描述运动的概念
B.胡克提出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高三物理复习练习题【物理观念、物理、思想方法与物理学史】

高三物理复习练习题【物理观念、物理、思想方法与物理学史】

高三物理复习练习题【物理观念、物理、思想方法与物理学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在地球上任意位置受到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都大于其重力B.磁悬浮列车运行过程中悬浮于轨道上方,所以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处于失重状态C.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D.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的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电场2.如图所示,条形磁铁用细线悬挂于O点,一金属圆环放置在O点正下方的水平绝缘桌面上.现将磁铁拉至左侧某一高度后由静止释放,磁铁在竖直面内摆动,在其第一次摆至右侧最高点的过程中,圆环始终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磁铁始终受到圆环的斥力作用B.圆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保持不变C.桌面对圆环始终有摩擦力作用D.磁铁在O点两侧最高点的重力势能不相等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越来越多.现有两辆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甲、乙,在同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朝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A.两车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B.乙追上甲的时刻为15 s末C.乙刚出发时,甲车在其前方25 m处D.15 s后两车间距离开始逐渐增大4.1998年6月18日,清华大学对富康轿车成功地进行了中国轿车史上的第一次安全性碰撞试验,成为“中华第一撞”,从此,我国汽车整体安全性碰撞试验开始与国际接轨,在碰撞过程中,下列关于安全气囊的保护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安全气囊减小了驾驶员的动量的变化B.安全气囊减小了驾驶员受到撞击力的冲量C.安全气囊主要是减小了驾驶员的动量变化率D.安全气囊延长了撞击力的作用时间,从而使动量变化更大5.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物理学家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首先设想出的理想实验是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这是将可靠的事实与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B.安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C.卢瑟福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并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D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装置测出了静电力常量的数值6.如图,某同学用绳子拉动木箱,使它从静止开始沿粗糙水平路面运动至具有某一速度,木箱获得的动能一定( )A .小于拉力所做的功B.等于拉力所做的功 C .等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D.大于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7.根据高中所学知识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但实际上,赤道上方200 m 处无初速下落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偏东约6 cm 处,这一现象可解释为,除重力外,由于地球自转,下落过程小球还受到一个水平向东的“力”,该“力”与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现将小球从赤道地面竖直上抛,考虑对称性,上升过程该“力”水平向西,则小球( )A .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为零B .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不为零C .落地点在抛出点东侧D .落地点在抛出点西侧8.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思想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应用理想实验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微小形变的演示、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出引力常量和库仑用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都采用了放大法C .瞬时速度定义、瞬时加速度定义应用了极限法D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用各小段的位移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应用了微元法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居里夫妇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B .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电子的衍射实验说明粒子具有波动性C .爱因斯坦在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使光的微粒理论得以东山再起的重要现象——光电效应D .卢瑟福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10.下列问题的研究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的是( )A .在不考虑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时,常用点电荷代替带电体B .在研究复杂电路时,可用总电阻代替所有电阻产生的效果C .速度v =Δx Δt,当Δt 非常小时可表示t 时刻的瞬时速度D.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11.在牛顿发现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过程中,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表达式后推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表达式,是一个很关键的论证步骤,这一步骤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研究对象的选取 B.理想化过程C.控制变量法 D.等效法12.下面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为E=Fq,这个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B.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实验中,为计算弹簧弹力所做的功,把拉伸弹簧的过程分为很多小段,拉力在每小段可以认为是恒力,用各小段做功的代数和代表弹力在整个过程所做的功.这是应用了微元法的思想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里采用了等效代替的思想方法D.在不需要考虑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常用点电荷来代替带电体,这是应用了假设法13.以下是力学中的三个实验装置,由图可知这三个实验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A.极限的思想方法 B.放大的思想方法C.控制变量的方法 D.猜想的思想方法二、多项选择题14.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C.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D.库仑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15.在物理学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B.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先较准确的测定了静电力常量D.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研究提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楞次定律16.在科学发展史上,每一位科学家的成果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前人成果及思想方法的启迪下,点燃了自己智慧的火花,并加之自己的实践及对理论的创新归纳总结而得出的.下列叙述符合物理史实的是()A.伽利略传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物理思想,开创了某些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方法B.牛顿在归纳总结伽利略、笛卡儿等科学家的结论的基础上得出了经典的牛顿第一定律C.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律D.楞次在对理论基础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17.为了认识复杂的事物规律,我们往往从事物的等同效果出发,将其转化为简单的、易于研究的事物,这种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下列哪些物理概念的建立使用了等效替代思想()A.惯性 B.重心C.平均速度 D.合力与分力18.下列关于物理学发展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伽利略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只要斜面的倾角一定,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开始滚动,小球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B.奥斯特为了解释磁体产生的磁场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C.楞次在对理论基础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D.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准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答案与解析物理观念、物理、思想方法与物理学史1.D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在地球两极位置受到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等于其重力,在其他位置受到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都大于其重力,选项A错误;磁悬浮列车运行过程中悬浮于轨道上方,所受磁力等于列车的重力,列车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加速度,所以运行的磁悬浮列车不是处于失重状态,选项B错误,β射线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释放出的电子形成的电子流,β射线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选项C错误;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的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电场,选项D正确.2.D由楞次定律可知,磁铁靠近圆环时受到斥力作用,远离圆环时受到引力作用,A错误;磁铁由释放到第一次运动到右侧最高点的过程中,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先增大后减小,由于穿过圆环的磁场方向不变,而磁通量的变化趋势发生了改变,因此感应电流的方向发生变化,B错误;分析可知,在磁铁摆到竖直方向时,磁铁与环的作用力在竖直方向,环在水平方向没有运动趋势,此时桌面对圆环无摩擦力作用,C错误;由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总是阻碍磁铁的相对运动,感应电流对磁铁的作用力总是阻力,因此磁铁的运动为阻尼运动,因此磁铁在右侧的最高点比释放点略低,则磁铁在两侧最高点的重力势能不相等,D正确.3.C由加速度定义式易得,甲车加速阶段的加速度a1=2 m/s2,乙车加速度a2=1 m/s2,A项错误;速度—时间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在15 s内,甲车位移大于乙车位移,B项错误;由图象可知,t=5 s时乙车出发,此时甲车的位移为25 m,又两车从同一地点出发,故C项正确;15 s后,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在15 s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故两车距离开始不断减小,D项错误.4.C碰撞过程中,驾驶员的初、末动量与是否使用安全气囊无关,A项错误;由动量定理可知,驾驶员受到的撞击力的冲量不变,B项错误;安全气囊延长了撞击力的作用时间,但是撞击力的冲量一定,故驾驶员的动量变化不变、动量变化率减小,C项正确,D项错误.5.B理想实验是伽利略首先设想出的,A错误;安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B正确;卢瑟福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发现了中子,C错误;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D错误.6.A由动能定理W F-W f=E k-0,可知木箱获得的动能一定小于拉力所做的功,A 正确.7.D由于该“力”与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所以从小球抛出至运动到最高点过程,该“力”逐渐减小到零,将小球的上抛运动分解为水平和竖直两个分运动,由于上升阶段,水平分运动是向西的变加速运动(水平方向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故小球到最高点时速度不为零,水平向西的速度达到最大值,故选项A错误;小球到最高点时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为零,由题意可知小球这时不受水平方向的力,故小球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加速度为零,选项B 错误;下降阶段,由于受水平向东的力,小球的水平分运动是向西的变减速运动(水平方向加速度大小逐渐变大),故小球的落地点在抛出点西侧,选项C 错误,D 正确.8.A 伽利略应用理想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微小形变的演示、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出引力常量和库仑用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都采用了放大法;瞬时速度定义、瞬时加速度定义应用了极限法;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用各小段的位移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应用了微元法.9.B 贝可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居里夫妇发现了钋、镭元素,选项A 错误;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电子的衍射实验说明粒子具有波动性,选项B 正确;赫兹在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使光的微粒理论得以东山再起的重要现象——光电效应,选项C 错误;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故D 错误.10.C 点电荷是理想模型法,A 错误;在研究复杂电路时,可用总电阻代替所有电阻产生的效果,应用了等效替代法,B 错误;速度v =Δx Δt,当Δt 非常小时可表示t 时刻的瞬时速度,应用了极限思想法,C 正确;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D 错误.11.D 对于太阳与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太阳和行星的地位完全相同,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符合关系式F ∝m 星r 2,依据等效法,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也符合关系式F ∝m 日r 2,故D 项正确.12.B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为E =F q,这个定义应用了比值定义法,故A 错误;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实验中,由于弹力是变力,为计算弹簧弹力所做的功,把拉伸弹簧的过程分为很多小段,拉力在每小段可以认为是恒力,用各小段做功的代数和代表弹力在整个过程所做的功,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元法,故B 正确;研究多个变量时,应控制一些不变量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探究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错误;用点电荷代替带电体,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理想模型法,故D错误.13.B这三个实验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把微小量进行放大,使之能够观察和测量,即放大的思想方法,选项B正确.14.A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选项A正确;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选项B错误;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选项C正确;法拉第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选项D错误.15.AB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选项A正确;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选项B正确;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先较准确的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选项C错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楞次研究得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楞次定律,选项D错误.16.BC伽利略不是传承而是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物理思想,A 错;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D错;B、C符合历史事实.17.BCD重心是将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等效为集中于一点;平均速度是将变速运动过程等效为匀速运动过程,匀速运动的速度则为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合力与分力是使力的作用效果相同.18.AD伽利略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只要斜面的倾角一定,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开始滚动,小球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选项A正确;安培为了解释磁体产生的磁场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选项B错误;法拉第在对理论基础和实验资料进行严格分析后,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选项C错误;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准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选项D正确.。

(完整word版)高中力学中的物理学史及习题

(完整word版)高中力学中的物理学史及习题

考点一、物理学家及其贡献力学中的物理学史:1、伽利略:(1)研究了落体运动,认为在同一地点,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研究理想斜面实验,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实验时①当斜面倾角固定时,球通过的距离s与所用的时间t的平方之比s/t2为一常数;改变斜面的倾角,s/t2也随之改变。

②用质量不同的物体沿相同倾角的斜面运动,s/t2相等。

伽利略证实了速度与时间成正比的关系,他毫不迟疑地把速度与时间之比叫做加速度,并指出加速度是描述匀变速运动的关键物理量。

伽利略成为了第一个定义加速度的人!(3)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的结合在一起2、牛顿:(1)牛顿接受了胡克等科学家关于“吸引力与两物体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常数的测得使万有引力定律具有了使用价值)(2)牛顿在伽利略和笛卡尔等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关系基础上,运用理想实验的方法得出了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3、开普勒:开普勒对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多年研究,提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即开普勒定律)4、胡克:胡克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胡克等科学家提出关于“吸引力与两物体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电学中的物理学史:4、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通电直导线能产生磁场);实验时应该把导线南北放置。

这和他坚信电和磁之间一定存在着联系的哲学思想分不开。

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5、法拉第:(1)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提出电和磁的作用是通过“场”产生的观点6、焦耳:总结了电流通过电路时产生的热量遵循焦耳定律,这是能量守恒的体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7、库伦:库伦总结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库仑定律,并且把静电力常数K测出来8、安培:(1)提出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即安培力)(2)提出分子电流假说(物质微粒内的分子电流使它们相当于一个个的小磁体) (3)总结出电流周围产生的磁场分布规律,即右手螺旋定则或者叫安培定则9洛伦兹: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10、楞次: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的规律即楞次定律,楞次定律所描述的方向是能量守恒的体现。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寄语:物理学史或物理思想方法其本上每年都考,通常为选择题,难度上属于送分题,每位考生都务必拿下.学史内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理想实验和比萨斜塔实验、牛顿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三定律、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电流磁效应奥斯特、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电场线、库仑定律库仑扭秤实验、楞次定律、麦克斯韦理论、赫兹实验、密立根油滴实验、安培定则物理思想方法:理想化模型、理想实验、控制变量法、等效替换、微元法、放大法练习题组【题组1】力学史1.(单选)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B.伽利略认为如果完全排除空气的阻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C.牛顿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若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继续运动下去2.(单选)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下面关于伽利略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伽利略运用“控制变量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C.伽利略最早提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D.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总体的思想方法是:对观察现象的研究→提出假说→逻辑推理→实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题组2】电磁学史3.(多选)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C.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D.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4.(单选)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安培首先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B.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C.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研究得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楞次定律D.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题组3】力电综合史5.(单选)下列说法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A.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伽利略首创了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C.卡文迪许测出了静电力常量D.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6.(单选)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开普勒进行了“月-地检验”,说明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并发现了太阳系中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规律C.伽利略不畏权威,通过“理想斜面实验”,科学地推理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从蒸汽机时代步入了电气化时代7.(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B.卡文迪许巧妙地运用扭秤实验,成功测出了静电力常量的数值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D.在力学单位制中,规定质量、长度、时间三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8.(单选)下列描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A.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从而提出了日心说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并未测出引力常量G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D.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9.(多选)下列有关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叙述正确的是().A.伽利略最早指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C.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D.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题组4】物理思想方法10.(单选)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为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为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位移相加代表整个过程的位移,物理学中把这种方法称为“微元法”.下面几个实例中应用到这一思想方法的是().A.在计算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若电荷量分布对计算影响很小,可将带电体看做点电荷B.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过程中,把拉伸弹簧的过程分成很多小段,在每小段内认为弹簧的弹力是恒力,然后把每小段做功的代数和相加C.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中,控制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D.在求两个力的合力时,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两个力的合力11.(单选)学习物理除了知识的学习外,还要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关于物理学中的思想方法叙述正确的是().A.在探究求合力方法的实验中使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微元法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思想方法D.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利用了理想实验法12.(单选)理想化模型是简化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它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下列理想化模型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是().A.质点作为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物体的质量B.点电荷作为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物体的电荷量C.理想变压器没有能量损失D.理想电压表忽略了电压表的内阻13.(2012·新课标全国卷,14)(多选)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B.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14.(单选)物理学中用到大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建立下列物理概念时,都用到“等效替代”方法的是().A.质点,电场强度B.平均速度,点电荷C.弹力,电势D.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15.(单选)某同学通过以下步骤测出了从一定高度落下的排球对地面的冲击力: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地面上,把排球在水里弄湿,然后让排球从规定的高度自由落下,并在白纸上留下球的水印.再将印有水印的白纸铺在台秤上,将球放在纸上的水印中心,缓慢地压球,使排球与纸接触部分逐渐发生形变直至刚好遮住水印,记下此时台秤的示数即冲击力的最大值.下列物理学习或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与该同学的方法相同的是().A.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B.建立“点电荷”的概念C.建立“电场强度”的概念D.建立“光子说”的理论【题组5】山东高考16.(11年)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学问点经典测试题附答案(1)一、选择题1.以下物理学史正确的选项是〔〕A.卡文迪许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B.伽利略首创将试验和规律推理相结合的物理学争论方法C.开普勒在天文观测数据的根底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并觉察了万有引力定律D.牛顿将斜面试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白自由落体运动时匀变速直线运动2.在物理学进展过程中, 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以下说法中符合史实的是〔〕A.伽利略通过观测、分析计算觉察了行星的运动规律B.卡文迪许用扭秤试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C.牛顿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推测并觉察了海王星和冥王星D.开普勒利用他精湛的数学经过长期计算分析,最终最终觉察了万有引力定律3.在物理学的进展过程中,很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奉献,他们也制造出了很多物理学争论方法。

以下关于物理学史与物理学争论方法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物理学中全部物理量都是承受比值法定义的B.元电荷、点电荷都是抱负化模型C.奥斯特首先觉察了电磁感应现象D.法拉第最早提出了“电场”的概念4.下面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库仑定律是通过试验总结出来的关于点电荷相互作用力跟它们间的距离和电荷量关系的一条物理规律B.库仑定律适用于点电荷,点电荷就是很小的带电体C.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很相像,它们都不是平方反比规律D.当两个点电荷距离趋近于零时,库仑力则趋向无穷5.在物理学进展过程中,很多科学家做出了奉献,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将其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通过油滴试验比较准确地测定了电荷量e 的数值B.卡文迪许用扭秤试验测定了引力常量G 和静电力常量k 的数值C.奥斯特觉察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找到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D.开普勒提出了三大行星运动定律后,牛顿觉察了万有引力定律6.制造白炽灯的科学家是( )A.伏打B.法拉第C.爱迪生D.西门子7.在物理学进展的历程中,很多物理学家的科学争论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高中物理学史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学史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学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请问牛顿第一定律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伽利略B. 牛顿C. 爱因斯坦D. 法拉第答案:B2. 电磁感应现象是由哪位科学家首次发现的?A. 奥斯特B. 法拉第C. 麦克斯韦D. 特斯拉答案:B3.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A. 牛顿B. 爱因斯坦C. 普朗克D. 波尔答案:B二、填空题4.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______定律,这是电磁学的基础之一。

答案:法拉第电磁感应5.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其中狭义相对论的核心原理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三、简答题6. 简述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及其意义。

答案: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包括: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 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答案:麦克斯韦方程组包括四个方程:高斯定律、高斯磁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理(包含麦克斯韦修正项)。

这组方程描述了电场、磁场与电荷、电流之间的关系。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电磁学的基础,它不仅解释了电磁现象,还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对现代通信和无线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计算题8. 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受到的外力为10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该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为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将已知数值代入公式,得到a = F/m = 10N / 2kg = 5m/s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史及基本思想专练三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保持静止
B.牛顿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C.麦克斯韦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可以在其周围产生磁场
D.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时,导线附近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解析:选C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保持静止,A符合物理学史;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B符合物理学史;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时,导线附近的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C不符合物理学史,D符合物理学史。

2.(2017·西安交大附中模拟)领悟并掌握处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是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如图所示是我们学习过的几个实验,其中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相同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选D①采用了微小变量放大法,设一个螺距为0.5 mm,当旋转一周时,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这样把0.5 mm的长度放大到旋转一周上。

②采用了等效替代法,即两次拉橡皮筋时使橡皮筋的形变相同。

③本实验中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故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而研究合外力和加速度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或者先保持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不变,探究小车的质量与小车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故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④用力F 向下压,使桌面产生微小形变,使平面镜M逆时针方向微小旋转,若使法线转过θ角,则M反射的光线旋转的角度为2θ,N反射的光线就旋转了4θ,那么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斑走过的距离就更大,故采用了微小变量放大法。

因此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相同的是①④,故选项A、B、C错误,D正确。

3.(2017·河南南阳一中模拟)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带电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电荷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微元法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采用了假设法
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理想模型法
D.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解析:选D在不需要考虑带电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电荷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故选项A错误;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选项B错误;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选项C错误;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球在斜
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故选项D正确。

4.(2017·山东威海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利用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使用了“外推”的方法,即当斜面的倾角为90°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就变成了自由落体运动
B.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该方法不适用于研究匀速圆周运动C.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质点”、“点电荷”和“轻弹簧”都是理想化模型
D.库仑利用扭秤实验装置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荷量和电荷间的距离的关系时,采用了理想实验法
解析:选C伽利略利用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使用了“外推”的方法,即当斜面的倾角为90°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就变成了自由落体运动,故选项A错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研究匀速圆周运动,故选项B错误;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质点”、“点电荷”和“轻弹簧”都是理想化模型,故选项C正确;库仑利用扭秤实验装置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荷量和电荷间的距离的关系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选项D错误。

5.“曹冲称象”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当众人面临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且在缺少有效的称量工具的时候,他称量出大象的体重,体现了他的智慧,被世人称道。

下列物理学习或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与“曹冲称象”的方法相同的是()
A.“质点”的概念
B.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C.“瞬时速度”的概念
D.研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
解析:选B“曹冲称象”故事中用等重量的石头代替等重量的大象,是等效替代的思想;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的思想,故B正确;建立“质点”的概念,采用的是理想模型法,故A错误;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采用的是极值法,故C错误;研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D错误。

6.[多选]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B.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
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解析:选ABD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揭示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选项A正确;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选项B正确;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由于导线圈中磁通量不变,不会产生感应电流,选项C错误;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选项D正确。

7.[多选]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和逻辑推理相结合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伽利略发现的规律有()
A.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相互吸引力
C.忽略空气阻力,重物与轻物下落得同样快
D.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析:选AC伽利略利用理想斜面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错误结论,正确地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A项正确;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B项错误;伽利略首先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和它的重量无关,C项正确;牛顿提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的结
论,D 项错误。

8.[多选](2017·山东临沂模拟)17世纪,伽利略通过实验分析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

下列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应用了微元的思想方法
B .电场强度E =F q
运用了比值定义的方法 C .速度v =Δx Δt
,当Δt 非常小时可表示t 时刻的瞬时速度,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D .借助激光器及平面镜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的实验中,运用了建立物理模型法
解析:选BC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应用了放大的思想方法,故选项A 错误;电场强度E =F q 运用了比值定义的方法,故选项B 正确;根据速度v =Δx Δt
,当Δt 非常小时可表示t 时刻的瞬时速度,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选项C 正确;借助激光器及平面镜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的实验中,应用了放大法,选项D 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