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学案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ppt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兰亭集序》教案8篇

《兰亭集序》教案8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研读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九篇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九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模板九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

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背景简介]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课文学习三步法]: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1、基础知识点:⑴⑵⑶⑷⑸⑹2、内容分析:[板书设计]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教案15篇

《兰亭集序》教案15篇

《兰亭集序》教案15篇《兰亭集序》教案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1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品读第一部分简练淡雅的语言,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品读简练淡雅的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

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

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

《〈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

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简读题目,明确体裁1、请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体裁的字眼:序。

明确: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三、品读第一部分的语言,领略语言营构的意境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⑴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

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篇1【复习目标】1、复习本课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及翻译重点句子。

2、记诵全文。

【复习流程】一注音(5分)癸(ɡuǐ)丑会(kuài)稽修楔(xì) 激湍(tuān)流觞(shāng) 管弦(xián)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晤(wù)言一室之内趣(qū)舍万殊一死生为虚诞(dàn) 曾(cēng)不知老之将至若合一契(qì)放浪形骸(hái)嗟(jiē)悼(dào)感慨系(xì)之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10分)1、群贤毕至(全)2、少长咸集(都)3、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4、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藏的感情)5、是日也,天朗气清(代词,这)6、信可乐也(诚,确实)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交好)(低头仰头,比喻很短的时间)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依,随着) 9、虽趣舍万殊(进取与退让)(不同)10、感既系之矣(附着) 11、不能喻之于怀(晓,懂得)1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13、列坐其次(排列) 14、列叙时人(一个个地)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通“故”所以,因此)(看作一样)(是)16、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17、或取诸怀抱(之于)18、晤言一室之内(对面谈话) 19、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20、向之所欣(向来) 21、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着)三、一词多义(15分)次:(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次一等)(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有序的排列)(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5)余船以次俱进(次序)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到达,最后所达到的结果)(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5)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状物写景技巧,体会作者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山水中感悟人生哲理。

3.背诵全文。

【文学常识】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2、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3、《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

【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王羲之将与会者的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共28行,324个字,是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作。

全篇行楷书体,既有行书的圆活随意,又有楷书的谨严规矩,将熟练地笔法与优美的结构完美的结合起来,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令人叫绝《兰亭诗》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名人轶事】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2、趣舍万殊“趣”通“取”【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诗文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

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兴怀..游目骋怀所以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2 死生亦大.矣大事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开畅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一起。

例:若合一契(2)一样。

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4、期(jī)年之后周、满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虚词运用】1、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用来……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用来……)2、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状语后置句: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⑵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三)省略句:1、省略句:⑴省主语: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⑵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⑶省介词“于”:①映带(于)左右②悟言(于)一室之内【涉及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用课文中的话填空】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氛围: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

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____________,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

然后指出,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_______。

第三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重点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信可乐”?2.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为“痛”的?3.作者的生死观是怎样的?与老庄的生死观是否相同?是否相同?【兰亭集序的情感】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