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

合集下载

传统评书的种类和书目

传统评书的种类和书目

传统评书的种类和书目
传统评书书目共分四类,二十九部书。

(1)长枪袍带书(十三部):《封神榜》《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列国演义》《隋唐传》《薛家将》《五代残唐杨家将》《十粒金丹》《精忠说岳》《明英烈》《明清演义》。

(2)短打公案书(十三部):《粉妆楼》《大宋八义》《宏碧缘》《明清八义》《永庆升平》《三侠剑》《彭公案》《施公案》《于公案》《包公案》《小五义》《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3)神怪书(二部):《济公传》《西游记》。

(4)狐鬼书(一部):《聊斋》。

这二十九部书大多是金戈铁马、英雄侠士的斗争故事。

除《聊斋》外,专门少有讲爱情故事的。

无“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秋月之柔情”,也是传统评书的
一大特色。

单田芳评书书目大全

单田芳评书书目大全

单田芳评书书目大全单田芳,一位享誉中国评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评书艺术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评书作品,为广大听众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启迪。

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单田芳评书书目的大全。

1.《三侠五义》。

这是单田芳评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宋朝的一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岳飞、张宝、赵云三位大侠的故事,以及他们与晁盖、李逵等好汉的交往。

这部评书以其精彩的讲述和细腻的情节,深受听众喜爱。

2.《水浒传》。

单田芳评书中的《水浒传》也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他以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将这部古代经典小说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听众面前,使得听众们对这部名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3.《西游记》。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自然也成为了单田芳评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他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将这部神话传奇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让听众们在听评书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神奇的世界之中。

4.《三国演义》。

单田芳评书中的《三国演义》也是备受推崇的作品之一。

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生动的表现,将这部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使得听众们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5.《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作为中国古典神话题材的经典之作,自然也成为了单田芳评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他以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这部神话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使得听众们对于古代神话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6.《聊斋志异》。

单田芳评书中的《聊斋志异》也是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

他以其细腻的讲述和生动的表现,将这部中国古代鬼怪小说讲述得淋漓尽致,使得听众们在听评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古代神秘世界的魅力。

7.《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自然也成为了单田芳评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细腻的表现,将这部关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故事讲述得淋漓尽致,使得听众们对于这部文学巨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单田芳评书书目大全中的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讲述技巧还是在情节处理上,都展现了单田芳作为一位评书大师的无可替代的魅力。

一段3到5分钟的评书

一段3到5分钟的评书

咱们应该在自己的行为安排上注意,交通法规上,遵守交通安全,生活上呢,时时防火夜夜防盗。

你觉得自己住在大杂院,居民区没事;那可不行,应当注意。

外出,外衣兜里不要放钱,把钱放在里面。

买东西,贼要盯上你,买东西一拿一大把钱,其实就几块钱的东西。

让贼看见了,小偷可脑门上没写上小偷,你前边走,他在后面一靠上,你的钱就没了,手快极了。

你有事,换房子,从一楼到四楼一走,谁家门口放得鞋啊,衣服,就拿走了,要注意。

特别是门脸住宅,没干买卖,是住户,也没院子,煤炉子就放在外边,洗几件衣服,就得栓绳子,晒在马路上。

这说这衣裳时常丢又不是院子,关上大门,楼上晾台,门脸没地方。

又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嫂晾几件衣裳,又怕丢,也不能老在外面看着,回去还要干活、做饭,让孩子看着吧!孩子又太小,五岁,傻子又不傻,机灵又不机灵,也没干过。

学,还没学会呢,娃在门口看会儿,门口晾着衣裳呢,看小偷,别让小偷偷去了。

看见了喊我,别动,有事叫我,老娘们回去干活了,干活、做饭。

小孩就在门口看着,呆着也不动,老实。

小偷过来了,晾好几件衣服。

几岁了,小孩五岁了。

叫嘛,小虎。

小虎你认识我吗?不认识。

咱俩一块玩,我叫逗你玩,我姓逗,叫逗你玩。

小虎,答应,叫我。

逗你玩。

小虎,啊,叫我。

逗你玩。

行行,太好了,叫了几句,过去把衣服拽下来了。

妈妈,拿咱褂子呢,谁呀,逗你玩。

好好看着。

又把裤子拽下来了。

妈妈,拿咱裤子呢!谁呀!逗你玩。

这孩子,一会我揍你!看着,别喊。

一会把被单拿下来了。

妈妈,他拿咱被窝面子呢,谁呀!逗你玩。

这孩子,你老实不老实,一会儿我揍你。

出门一瞅,孩子还站着呢,一看衣服没了,咱衣服呢?拿走了。

谁拿走了?逗你玩。

还逗你玩呢。

十分钟评书稿子范文

十分钟评书稿子范文

十分钟评书稿子范文故事开始,时间定格在一个寒冷的冬夜。

故事的主人公小明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他勤奋好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享受到其他同学的一些优待,比如参加培训班、购买各种学习资料等。

尽管如此,小明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去图书馆阅读各种书籍。

一天,小明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神奇的书,书名叫《时间之门》。

他打开书的第一页,一股神秘的力量传递到他的脑海中,小明发现自己能够穿越时间,去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兴奋之下,小明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去看看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时刻。

小明第一次穿越到了古希腊时期,他看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盛况,亲眼目睹了古希腊人的英勇壮丽;然后,他又穿越到了唐朝,见识了李白和杜甫的才华横溢;接着,他来到了二战期间的柏林,亲身感受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苦难。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不仅仅是观察者,他还和当时的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和历史人物的对话,小明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人类的成长。

但是,小明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他穿越时间的能力并不完美。

每次他在一个时期停留的时间越久,就越难返回现实世界。

而且,他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似乎和时间的流逝有关。

这个问题困扰着小明,他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小明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

他明白,时间是无法逆转的,每一刻都是珍贵的,他不能再沉迷于过去的时光。

于是,他决定利用穿越时间的能力,回到现实世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与人们分享。

小明回到现实世界后,他用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写下了一本名为《时间之门》的书。

这本书记录了他的穿越经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轰动,无数读者被小明的故事所打动,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本书,他们仿佛也穿越到了历史的长河中。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小明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让更多的人受益。

他用十分钟的时间,评述了自己的穿越经历,展示了历史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

经典评书大全

经典评书大全

经典评书大全1. 背景介绍评书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以口头的方式讲述故事。

它通常由一个评书人以生动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表演技巧,讲述各类故事,包括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武侠小说等。

评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贵遗产,代表了中国民间智慧和文化传承。

2. 经典评书的意义经典评书是评书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经典评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和听众。

经典评书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道德观念。

它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3. 经典评书的分类经典评书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进行分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经典评书类型:3.1 历史评书历史评书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的评书形式。

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历史评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传递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和智慧。

3.2 传说评书传说评书是以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为内容的评书形式。

传说评书的故事常常充满了神奇和想象力,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同时也能够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3 武侠评书武侠评书是以武侠小说和武侠故事为内容的评书形式。

武侠评书通常以武功和侠义精神为核心,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勇气和正义感。

武侠评书以其精彩的情节和激烈的打斗场面,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听众。

3.4 科幻评书科幻评书是以科幻小说和科幻故事为内容的评书形式。

科幻评书的故事常常具有奇思妙想和未来幻想,它能够让人们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体验到未来科技的魅力和可能性。

4. 经典评书的影响经典评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够启发人们对历史、文化和道德的思考。

经典评书在文学、艺术和表演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经典评书的保护与传承由于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经典评书面临着许多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7 口才基本功:小评书(课内:8篇)

7 口才基本功:小评书(课内:8篇)

口才教师课程基本功练习——小评书(课内:8篇)综合提高班小评书:8篇小评书《恣蚊饱血》话说晋朝时期,濮阳地带,有一小儿,名唤吴猛。

吴猛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

由于家境贫困,无力购置蚊帐,每逢夏夜,蚊虫横行,扰父亲不能安睡。

吴猛虽然年幼,但孝心有加,为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引蚊虫叮咬,望蚊子吸血,不再骚扰父亲。

吴猛恣蚊饱血,尽显一片孝心,受到后人的赞誉。

小评书《卧冰求鲤》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由继母抚养。

继母不爱,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一日,继母患病,想吃鲤鱼,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意用体温融冰,破冰取鱼,不料冰自行融化,且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大病痊愈,后对王祥亲爱有加。

王祥卧冰求鲤,感动天地,孝顺行为,值得学习。

小评书《程门立雪》话说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入学,七岁写诗,八岁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后拜师程颐,以求上进。

一日,杨时与学友论学,争辩一题,为求正解,去请教老师程颐。

至老师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扰,恭敬立于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两人冷得发抖,冻僵手脚,却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老师醒来,见他通身披雪,忙起身相迎。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小评书《梅兰芳尊师》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曾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执弟子之礼。

一次,齐白石应邀赴宴,他衣着寒酸,被冷落一旁。

梅兰芳到场,人们蜂拥上前,团团相围,握手寒暄。

忽然,梅兰芳见齐白石先生在场,便急忙挤出人群,快步走到先生面前,一躬到地,恭敬称师,然后,坐在老师下首,问寒问暖,毕恭毕敬,直至席终。

齐白石深为感动,馈赠梅兰芳一幅《雪中送炭图》,并题诗曰:“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评书赞赋大全

评书赞赋大全

评书赞赋大全
评书中的赞赋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包括英雄赞、美人赞、山景赞、擂台赞、刀赞、枪赞、剑赞、马赞等。

这些赞赋不仅丰富了评书的内容,还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以下是一些评书中的赞赋示例:
1.英雄赞:能工巧匠费经营,老君炉里炼成兵。

造出一根银尖戟,定国安邦属英雄。

黄幡展三军害怕,豹尾动战将心惊。

冲行营犹如大蟒,踏寨帐胜过飙风。

2.美人赞: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带着风情月意。

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

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3.山景赞:远望那山,山连山,岭连岭,山山岭岭,连绵不断;近观这山,峰连峰,洞连洞,峰峰洞洞,奇妙无穷。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流水潺潺,风送花香。

白云似棉,山峰如塔,层峦叠翠,满目清秀。

这些赞赋不仅富有韵律感,而且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得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评书中所描述的场
景和人物。

同时,赞赋的运用也体现了评书艺术的独特魅力,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评书中的赞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情节和人物特点进行灵活的运用和变化。

因此,实际的评书表演中,赞赋的种类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浅谈四川评书的艺术特征

浅谈四川评书的艺术特征

四川评书的艺术特征四川评书是中国评书的重要门派之一,以蜀地方言、地方题材、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妙语连珠为特色,拥有广泛的传承和受众,在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四川评书的艺术特征入手,来探究四川评书的艺术魅力。

一、语言的艺术特征四川评书以方言为基础,语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表现出四川人的直接、豪放、机智、幽默的个性。

四川评书大量采用川渝方言,以其口音浓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力,让讲解者更容易抓住听众的心理,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四川评书的地方方言还能够反映出当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更容易让受众身临其境,深入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温度。

二、情节的艺术特征四川评书的情节跌宕起伏、紧凑有序,充满悬疑和神秘感。

故事情节丰富多彩,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传说、神话、英雄等文化元素中汲取养分,故事情节毫不拖沓,讲解者能够时刻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受众充分体验到故事的高潮和情感。

三、表演的艺术特征四川评书的表演有着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充满了四川人独特的豪放、直爽、风趣幽默的个性,更突显了评书讲解者的表演功力。

由于这种情况下表演者大多是职业表演者,他们有足够的表演经验和技巧,能够利用语言、动作、姿态来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让讲解内容更生动、有趣,更加深入人心。

四、文化的艺术特征四川评书在文化元素的使用上有着较高的综合性,它融合了中国文化和四川地方文化的特征,故事情节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元素、本地史迹和人物、民俗、俚语,同时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研究的发展与传承。

四川评书将中国的丰富文化元素融入到故事中,让受众接受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对文化的了解和感知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四川评书由于其独特的语言、情节、表演和文化艺术特征,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喜爱。

四川评书特色独特,风格独到,具有强烈的个性,更为深入人心地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理念,不仅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风格。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能够喜欢四川评书,传承和发扬四川评书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曲艺的一种。多讲说长篇故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 台》:“戏剧之外,又有托偶(读作吼)、影戏、八角鼓、什不闲、 子弟书、杂耍把式、像声、大鼓、评书之类……评书抵掌而谈,别无 帮衬。”《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要知这话的原故,竟抵得一 回评书。” 老舍 《茶馆》人物表:“ 邹福远 --男。四十多岁。说
评书
评书要创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 面人物思想达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 只靠"开脸儿"还完不成任务。编演者要认识 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采取多种艺术手法 才能反映出来。评书的情景 编演评书要向 听众交待清楚书中人物活动的环境。象门窗 位置的高低,室内摆设的多少,以及山、水、 河流、城池、要道等,使听众在听人物之间 活动的同时,自然联想到人物所处环境的特 色,感到情景交融。
(3)伏笔
评书
前面先埋伏一根线,后面就不用赘述了。 例如《双枪老太婆》中,前边先将老太婆化 妆成贵妇人的穿着打扮交代清楚,就给后面 伪军在她面前声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领重赏, 打了伏线。这样处理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4)惊人笔
评书
把情节安排得很紧张,以增加听众欣赏 兴趣。例如,《赤胆忠心》中,杨作霖深夜 藏在唐山市伪商会会长的衣柜里,敌人几次 搜查来到屋内,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终没 有发现他。
评书
三、评书历史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 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 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 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 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 响是非常大的。“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 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 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 类用句。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评书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 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 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 “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 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 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 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 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评书
对主要情节要精心设计"摆砌末子",巧 妙地把书中需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形象 地摆在观众眼前(当然不是什么都罗列上来), 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引起欣赏的兴趣。
评书
八、评书手法 (1)明笔 清清楚楚地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
面、情节。 (2)暗笔 对琐碎的无关紧要的过程,一笔带过,避免
罗嗦拖沓。例如《夜闯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银 书记根据上级指示,把搞近洋生产的几个后生组 织起来巡逻查夜。"至于怎样巡逻,出动哪些人, 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笔处理的。
评书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 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 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 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 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 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 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 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 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评书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 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 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 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 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 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 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 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 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 大书仍为其主流。
评书
为了缓冲书中情节的紧张气氛,有时使用一种绷紧不放、故做轻松的手 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杨家将》中,说到:"皇帝大怒要杀杨六郎,满朝 文武纷纷保本,皇帝就是不准。"这本来是很紧张的情节,但说书人却有意 把这件事搁置不提,反而很风趣的转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准本,满 朝文武面面相觑,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启奏万岁,臣已年过古稀, 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 务农。" 皇帝心说;我没准本你就用辞官来将我的军哪!"好,三日交印,五 日腾府,准奏。" "谢万岁!"王袍下去了。他刚走,"噗通"又跪倒一个人, 谁呀?双天宫寇准:"启奏万岁,臣年过五旬,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 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务农。"皇帝心说,嗯!还 是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腾府,准奏。""谢万岁!"寇准刚走,"噗通"又 跪倒一位颜查散:"启奏万岁,臣年已三十,耳聋眼花……"
评书七、Biblioteka 书人物评书刻画人物讲究“开脸儿”。在编写 新书时,得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 勾画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再给他 们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饰。这样,听众听了就 会在头脑中树立起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 评书演员袁阔成编演的《许云峰赴宴》,对 许云峰这个正面人物是这样“开脸儿”的: 只见他扬起头……重眉大眼,连鬓胡须,蓝 布大褂,朴素大方,从从容容走进大厅。”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 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 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 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 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 现在很难再看到年青的说书人了。
评书
三、表演形式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 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 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 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 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 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 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 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 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
评书
一 、概念
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 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 “评话”,也有称“评词”的。
(1).评论书法。 元 王恽 《<颜鲁公书谱>序》:“ 东坡 云:评书 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元 黄溍 《跋荆公帖》:“今观 此帖,风神闲逸,韵度清美,临学之家,宜有取焉,评书者未可以彼 而废此也。”
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 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 《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 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 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大海战》),还 制作了Flash评书《白眉大侠》,但并不特别受书 迷欢迎。
评书
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 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 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 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 “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 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 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 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 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 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 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 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 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 胜。。
(5)倒插笔
评书
正面叙述的故事中,又倒叙一段另外的 故事。例如,《平原枪声》中刚说到马英自 枣强县回到萧家镇,紧接着就倒叙起马英的 出身、经历、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苏金荣迫害 的经过。
(6)补笔
评书
引出一个人物,三言两语简单地交代清 楚人物的来龙去脉。
评书
(7)掩笔
也叫"扣子"。为了故事紧凑动人,往往将观众急于要 知道的结果先造成悬念,一直到一个段落结束时,才道出 真相。"扣子"应该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 成。例如歌颂烧瓷工匠卢纯为保护国宝瓷瓶,和反动势力 斗争终生的中篇评书《宝光》,全书共十六回,写得跌宕 起伏,疏密错落,艺术感染力较强。在每回结尾都有一个" 扣子"。象第四回的结尾是:"……卢纯近前一看大吃一惊: 啊!王福怎么死啦?"第十一回的结尾是:"郭老蔫一见卢纯 不由大叫一声:'你,你怎么出来啦?'大总管一听颜色更变, 转回身来两只眼睛死死盯住了卢纯。"这种"扣子"通称"书中 扣"。
评书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
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 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 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 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 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 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 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 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 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 (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评书的名手。”
评书
二、评书简介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 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 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 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 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 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 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 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 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