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篇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附:“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4)隐者高士的象征: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

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7)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8)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精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

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

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解析:选D; D项,“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应是“叙事”。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参考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难酬。

早年姓名被君王所记,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信任,现在“壮心未许”,说明早年是壮志满怀的;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的感伤。

[白话诗歌]年轻时蒙君王记起陆游,现如今居边城憔悴哀愁。

依旧是穿青衫位列八品,早已剑阁门外白发满头。

古堡上飘旌旗秋色惨淡,深更夜响刁斗声震城楼。

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

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 步骤三:这首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 自己( 壮志未酬、报)国的无感门慨。
鉴赏方法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诗句,展 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四、方法小结
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细节、外貌、以及侧面描写等角度入手分析 ,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比如动词,形 容词。 2、学会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关注注释,结 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一、了解了诗歌的形象含义及分类
二、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技巧 三、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
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背景、
言行、环境);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
感)。
作业:(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一 人物形象
一、分类别,明特征
人 物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形 (偏重抒情的诗歌)

作品中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 。 (偏重叙事的诗歌)
回顾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忧国忧民的杜甫 《声声慢》中孤苦无依的李清照
抒情主人公 的自我形象
《孔雀东南飞》中外柔内刚的刘兰芝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姿飒爽的周瑜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 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答题步骤:说特点——析例句——明作用
规范答题: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 心境悠闲、陶醉

古代诗歌鉴赏景物形象丁丽珍

古代诗歌鉴赏景物形象丁丽珍

❖ 【答题步骤】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描摹出来(绘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 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 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 优美。
❖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 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 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 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 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 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 中景,景中情”。
❖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 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 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 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 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 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 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 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 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黄腊梅

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黄腊梅

总结
一、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二、知人论世,抓住要点。 三、思路清晰,规范作答。
作业:
《名师导学》 P138:“走进高考”的例2 《送邹明府游灵武》
P146:“课堂导练”的第5题 《浣溪沙》
链接高考
访隐者
(2012年福建高考)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答题的三个步骤
步骤一:一句话简要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诗歌刻画了一个XXXX样的XX人。
指性格特征,一般用两 指具体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
三个词语概括
贫苦人民、思妇、游子、隐士、英
雄、爱国者、诗人等)
步骤二:具体分析诗句如何体现了这个形象的性格特点。 (关照全诗各句,必不可缺)
步骤三:阐述人物形象的意义。(即作者在诗中寄托 的情感、理想、追求等)
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 简要赏析诗中的“人”的形象特点。(3分)
金人捧露盘·卢龙①怀古② 【清】尤侗
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想榆关、血战英雄。南 山射虎,将军霹雳吼雕弓③。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 秋风。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要点一,1
答:诗歌塑造了一个悠然闲适、自得其乐分、不问世
事的隐者形象。第三句描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花满径,无人踩踏的
雅致清幽的隐居环境,进一步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志
趣清雅,随性自然的隐逸情怀。

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

巩固练习
•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提问:诗人如何借梅花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寂寞开无主”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高洁脱俗;“更著风和雨”说梅花生长环境恶劣, 也写出诗人备受打击摧残的不幸;“零落成泥碾 作尘”“香如故”写出诗人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 曲求全的高洁志向。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 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 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 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 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 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 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 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 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分析 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 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 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 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 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
•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 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 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 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 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的品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 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梅花:傲霜斗雪,坚贞不屈,高洁脱俗
• 咏物诗的内容特点: •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Leabharlann 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实用课件(1)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实用课件(1)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实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所选教材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诗歌的形象与意境”部分,具体内容涉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揭示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重点: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助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入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第四章内容,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杜甫的《登高》一诗,详细讲解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6.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首古代诗歌,并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诗中的周瑜形象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2. 拓展作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阐述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但仍有个别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深入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人物形象塑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组织诗歌鉴赏讲座、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诗词鉴赏之形象

诗词鉴赏之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点1 人物形象 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 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 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的其他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 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 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 和想象到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目要比较苦笋和魏征的相似点,是用人物形象比较事物形象,体察诗
人的“志”与“物”的结合点。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抓住事 诗歌首联写见到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直
物特点 接描写苦笋:“骈头脱襁白玉婴”“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挖掘事 物内涵
诗人将“苦笋”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 俱来的,进而联想到魏征。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 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相似。
析作用 意象
分析意象的方法
意象的“象”大多是名词。 找意象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
为“细柳”“红花”。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蕴性上去体味。
抓内涵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 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 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 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 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即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 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 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 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