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崇阳县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原因与防治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原因与防治作者:宋冬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第02期[摘要] 水稻是辽中县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大约在40万h㎡。
二化螟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害为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率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 % ,高者可达15%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
先将这种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防治[中图分类号] S4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94-02一、二化螟形态习性及其为害症状水稻二化螟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m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
在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蛹黄棕色。
成虫为体长10~15毫米黄褐色小娥子,15~16℃时成虫羽化。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可发生,为害症状表现是不同的。
幼虫钻蛀水稻茎杆为害。
卵孵化后,爬至茎秆,咬孔侵入鞘内或茎秆内。
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在孕期至抽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浆期至乳熟期为害,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即秕粒增多。
在辽中县一般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等寄主上越冬。
二、二化螟加重危害的原因1.越冬幼虫数量增加据调查,从2009~2012年四年里,每百穴越冬幼虫数分别为53头、54头、61头、58头。
越冬幼虫最多达72头/百穴。
虫源基数逐年增加,是二化螟为害逐年加重的根本原因。
2.土壤耕作对二化螟发育有利辽中县部分稻田翻旋较晚,一般都在泡田的前几天进行,且翻旋较浅,这对稻茬中越冬幼虫的杀伤作用较小,而使幼虫能正常化蛹、羽化。
3.稻草的燃烧率降低,也造成越冬虫量的增加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稻区的农民大部分用液化气作为生活燃料,使大量稻草存留下来,造成稻草中越冬幼虫大量存活,也增加危害的虫源。
崇阳县水稻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抛 秧 减 少 了 因 栽 秧 对 蚁 螟 造 成 的 机 械 损 伤 . 由此 增 加 了 田
间 虫 量 2 . 4 种 植 作 物 改 变
二化螟在晚稻上发生灾害的面积逐年增加 . 2 0 0 6 -2 0 0 9年 因
二 化 螟 为 害造 成 晚 稻 不 同 程 度 的 损 失 . 特 别 是 2 0 0 9年 对 水
一
1 发 生 特 点
1 . 1 发生 期 较 早 越 冬 代 二 化螟 发 蛾 高 蜂 期 一 般 在 4月 下 旬 中期 . 卵 孵 化 高 峰 期 一 般 在 5月 1 2 日前 , 发 生 期 较早 。
1 _ 2 发 生期 长
般 的 品 种受 害重 : 茎秆 表 面 光滑 、 茎 粗 组 织 疏松 的 品种 比茎
秆坚硬 、 维管束排列密集 、 茎 腔直 径 小 的 品种 受 害 重 。
2 发 生 原 因 分 析
2 . 1 暖 冬 有 利 于 二 化 螟 安 全 越冬
二化 螟 在 崇 阳 县 没 有 明 显 的 发 生 高 峰 期 . 害 虫 世 代 重 叠
近些年来 , 暖冬年份多 , 降低 了 二 化 螟 的 越 冬 死 亡 率 , 有
1 . 5 品种 间差 异 大
_ s ・ 2 。 ’ 5 - 。 4 - 。 。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 湖 北 省 崇 阳县 农 业 局 , 湖北 崇阳 4 3 7 5 0 0 ; 2 . 湖 北 省 阳 新 县农 业环 保 站 , 湖 北 阳新 4 3 5 2 0 0 ;
害 虫 之 一 。该 虫 一 年 发 生 3代 , 正常年 份 , 二 化 螟 对 水 稻 为
近些 年 来 崇 阳 县 长 期 推 广 抛 秧 技 术 . 秧苗 长势旺盛 . 叶
水稻二化螟防控

水稻二化螟防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重大危害。
在水稻生长期间,二化螟主要以水稻叶片内部和叶鞘内为食,造成叶片损伤,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水稻生长缓慢,叶色黄绿不良、叶片干枯等现象。
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至关重要。
一、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昆虫害虫,成虫体色呈暗褐色,前翅呈米黄色,飞行能力强。
幼虫为害期长,幼虫主要以水稻的叶鞘内为食,造成叶片损伤、叶片干枯等现象。
严重的时候会造成水稻减产20%-30%左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二、二化螟的防控方法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等对二化螟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蚜茧蜂、茶小蜂等天敌捕食二化螟幼虫,利用寄生虫寄生二化螟卵期幼虫进行控制,以及利用病原微生物对二化螟进行防治。
2.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喷雾对二化螟进行防治,如常用的杀虫剂有氧乐果、咪鲜胺、敌敌畏等,喷雾方式有空中飞喷和地面挂喷等方式。
3.机械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对二化螟进行防治,如利用人工捕虫灯等吸引成虫,再进行捕杀。
使用人工捕虫灯可以在晚上进行,因为夜间是二化螟成虫活动频繁的时间。
4.生态防治通过调节田间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稻的抗逆性,使水稻植株健壮,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减少二化螟的发生。
5.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式对二化螟进行防治,如可采用灯光和气味诱捕,或者建立雌雄二化螟幼虫诱捕网,对二化螟进行诱捕和捕杀。
三、加强防治措施,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控工作1. 预防为主,做好水稻的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水田间的杂草和秸秆,保持田间清洁干净,在水田周边设置灌溉水渠,降低水田的湿度,减少二化螟的孳生环境。
2. 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肥,避免适宜的氮素过多,使水稻产量适度增加,对二化螟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 科学种植,合理轮作水稻和其他作物,增加水稻的生长周期间隔,减少水稻的传播途径,降低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作者:隋永林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10期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日趋严重,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一、二化螟的危害特点二化螟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
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
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
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
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
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危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危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危害。
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故越冬死亡率低。
二、二化螟的发生条件1、农药使用不当,加重了二化螟的危害自80年代初期推广杀虫双大粒剂和水剂防治螟虫,80年代亩用18%杀虫双水剂200毫升,防效可达80%以上,而近两年亩用18%杀虫双水剂500毫升,防效也仅达30%左右。
由于20余年单一使用此药剂,抗性增强,虫口基数猛增,加重了危害。
2、水稻品种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高、分蘖多的品种易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植株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小麦、油菜的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为二化螟峰期增多提供了条件小麦、油菜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一方面对稻桩无机械损伤,因而对二化螟亦无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稻草覆盖可提高二化螟环境温度,且气温越低,保温效果越好,冬至日测定,稻草覆盖下二化螟的环境温度较非覆盖高4℃,这样对于各龄期二化螟幼虫提供了安全越冬的条件。
4、气候因素暖冬气候特点,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
暖冬降低了二化螟越冬死亡率,有利于二化螟安全越冬,增加了虫口基数。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时间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时间水稻二化螟,又名钻心虫,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害虫,也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常发性虫害,有着发生时间长、难度大、危害严重等特点,成为了水稻种植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需要及时防治。
现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时间介绍如下。
一、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二化螟在稻桩、稻草和其它田间禾本科等作物残体内越冬,5月上旬开始陆续羽化。
它以幼虫蛀茎危害,侵害水稻时,初孵幼虫首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成枯鞘,然后,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开始蛀食心叶和茎秆,并由群集危害变为分散转移危害。
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则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鞘)和虫伤株。
枯心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主要是减少每亩有效穗数,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瘪粒,受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造成减产。
二、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时间水稻二化螟的最佳防治时间是在7月上旬。
由于二化螟越冬场所、成虫羽化时间不同,发生时间拉得很长。
一般年景一代成虫从5月上旬到7月下旬,二代从8月中旬开始到9月中旬,因此,每一代别一次防治很难控制其危害。
根据二化螟发生期长的特点,防治上必须贯彻“狠治一代压低基数,决战二代保丰收”的策略。
主要依据:一是一代发生在秧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
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因此,二化螟的防治必须抓住7月上旬一代发生的有利时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人结语】为了保证水稻种植的稳产高产,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时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通过对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程度、生命周期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以及防治效果评估的分析,探讨了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的重要性。
同时强调了对策的持续性与创新性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展望。
这篇文章旨在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农民提供关于水稻二化螟防治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害虫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保障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发生现状、危害程度、生命周期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评估、综合防治、持续性、创新性、展望。
1. 引言1.1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程度非常严重。
在水稻生长期间,水稻二化螟主要以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寄生在水稻植株上,通过吸食水稻叶片汁液导致叶片枯黄、枯萎甚至死亡。
水稻二化螟还会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特点表现为季节性发生,主要在水稻生长季节内繁殖和生长。
其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土壤、害虫天敌以及农业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特点和发生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针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措施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
结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效果较好,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产品的残留。
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农民选择最适合的防治方法。
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在防治过程中,持续性和创新性是必不可少的。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希望可以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手段,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防治方案,减少水稻二化螟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 正文2.1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程度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程度非常严重。
水稻二化螟以幼虫期为害为主,会在水稻叶片上产生大片的白色斑点,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导致水稻生长受阻,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水稻死亡。
水稻二化螟的习性与防治措施

。
施药时机
02
在二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施药,此时防治效果最
佳。
施药方法
03
采用喷雾、撒毒土、灌药等施药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
的施药方法。
04
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来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数量。通过释放天敌,可以有效地降低二化螟的种群密度,减少其 对水稻的危害。
生物农药
研发和推广对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品种
培育和种植抗虫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降低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
合理轮作
合理安排水稻种植区域和轮作模式,降低二化螟的种群密度。
化学防治
精准用药
根据预测和监测结果,在关键时期进行 精准用药,避免盲目用药和过量用药。
VS
新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
研发和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 农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对环境和生态 的负面影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案例三: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
实施方法
效果评估
使用化学农药来直接杀死或驱避水稻 二化螟。
在二化螟孵化高峰期和低龄幼虫高峰 期,使用杀虫剂如氟虫腈、氯虫苯甲 酰胺等进行喷雾防治。为了保护天敌 和环境,应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农药 品种。
化学防治见效快、效果好,能够迅速 控制二化螟的危害。但是,长期使用 化学农药会导致二化螟产生抗药性, 同时也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时,需要严 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避免对环 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重。
幼虫习性
幼虫孵化后,会钻入稻株茎秆内取 食,造成枯心、白穗等症状。幼虫 喜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中生存,多在 土下越冬。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1. 引言1.1 水稻二化螟简介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
水稻二化螟的学名为Chilo suppressalis,属于蛾科昆虫。
成虫体长约1.5厘米,翅展约3厘米,体色呈暗褐色,前翅具有深褐色纵纹和数个白色椭圆斑。
幼虫体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宽大,体侧有黑色斑点。
水稻二化螟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出现褐化斑点、半透明斑点和黄白色线条,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枯,穗部受害则影响水稻的结实和产量。
水稻二化螟以幼虫为害虫,在水稻生长季节内,幼虫在叶片、叶鞘和穗部内取食,造成植株养分丧失和机械破坏。
水稻二化螟的繁殖力强,一年可发生多代,且在水稻种植区域普遍存在。
及时有效地防治水稻二化螟对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正文部分将介绍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发生现状以及防治方法,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2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危害水稻叶片:水稻二化螟主要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造成叶片出现黄斑、褐斑及枯黄病斑等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叶片的营养供给,导致水稻生长受阻,减产甚至绝产。
2. 危害水稻茎秆:水稻二化螟也会在水稻茎秆上产卵孵化,幼虫取食茎秆内部,导致茎秆虚弱易折断,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倒伏现象发生。
3. 危害水稻籽粒:水稻二化螟成虫也会吸食水稻籽粒上的汁液,导致籽粒变形、发育不全,降低籽粒的品质和产量。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首先是卵,水稻二化螟雌虫在水稻植株上产卵,卵呈淡黄色到深黄色,椭圆形,表面有细微纵向的网状纹理。
卵一般在7-10天内孵化,孵化后为幼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早; 5月气温偏高 , 有 7次 降水过程 , 降雨偏多 , 有利于第一代 二化螟的发生 : 6月有 I 1 次 降水 过程 , 降水 日数 略偏 多 . 7月 气温正常偏高 , 降雨正常偏少 , 较有利 于二 代二化螟 的发 生 ; 8月上旬至 中旬中期 , 气温 明显 偏高 . 高温 日数 多 , 对 三代二
1 . 2 一代 发 生 轻 . 二 三 代 发 生 偏 重
秧和机插秧 。 多 种育秧方式并存 , 同时插秧期 干旱 严重 , 大部 分 田块 等雨 栽秧 . 致使播 期拉长 . 从 5月初 开始至 6月 1 0日 都在插秧 栽培方式 的多样性及栽培 时间的不固定性 . 致使 水 稻生育进度参 差不齐 . 增 加了桥梁 田的数量 . 有利于三化
螟 的发生和为害
通过 对近几年 的灯测及 田间调查资料分 析得知 . 一代三
化螟 田间发生 较轻 . 6月下 旬在重发 区域仅 可查见三 化螟造 成 的少量 枯心苗及幼虫 二代 和三代三化螟发 生为害偏重 .
二代 三化螟 田间蛾量 偏多 . 是造 成 田间 白穗 的主要虫 源 : 三
2 . 1 . 2 轮作 稻油轮作模式是乐至县 的主要耕作方式 . 农 民一 般在水稻播种后 立即排水 .这有利于稻桩 内三化螟 的存 活 .
稻 田安装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 .可诱 杀二 化螟 成虫 .
减少 田间落卵量
3 . 3 化 学 防 治
2 9日, 8月 3 1日、 9月 5 —6日均 出现 降水 过程 , 8月底 至 9 月上 中旬气温偏低 . 有利于第三代二化螟 的发生
3 防治 措施
狠抓第一代二化螟 的防治 . 有 效控制第二代 二化螟 的发 生 第一代二化螟为害的 田块多 . 要集 中打歼灭战 : 一代二化 螟初龄幼 虫蛀害 叶鞘 的时 间长 , 有7 ~ 1 0 d ( 二代 二化螟群 集
无 收
上, 一般严重 田块减产 1 0 %~ 3 0 %。近年来水稻三化螟在乐至
县 大佛 、 宝林 、 盛 池等地 大量发生 , 发 生面积逐 年扩大 , 为害 损失 逐步加 重 , 已成 为影响乐 至县水稻 稳产 、 高 产的重 要 因
素之一
1 发 生特 点
1 . 1 发 生地 点 相对 集 中 三 化 螟 主 要 发 生 区域 以 大佛 、 宝林 、 盛池 一带为主 。 发 生
表 2为 2 0 0 9 -2 0 1 3年乐 至县 各代 三化螟对水 稻的为害
情 况 1 . 3 迟 栽 稻 田发 生 偏 重
一
螟在 局部 区域少量 发生 . 2 0 0 9年 高寺镇简 乐村 3 . 3 h m2 稻田
连片发生 . 有 2块稻 田产量损失在 8 0 . 0 %以上 : 在 大佛镇圣寿 寺村 6 . 7 h m z 连 片发生 . 其中 5 块 稻 田产量 损失在 8 0 . 0 %以
3 . 3 . 1 药剂种 类 施 药前 注意 田间灌浅水 . 保水 5 ~ 7 d . 有 利 于提高防治效果 每 6 6 7 I 1 1 2 可用 2 0 %氯 虫苯 甲酰胺悬 浮剂 1 5 m L 、 4 0 %氯 虫 . 噻虫 嗪( 福戈 ) 水 分散 粒剂 8 g 、 4 0 . 7 %毒 死
化螟 的发生有一定 的抑制作用 . 而 8月 1 9 —2 0日. 8月 2 2 —
3 . 1 . 2 深水灭蛹 在 4月下 旬越冬代幼虫化蛹至羽化前 . 灌 深 水灭 蛹 , 可有效 降低 成虫羽化 , 减少 落卵量 , 要连续 7 防治
2 三 化螟 回升 原 因分析
2 . 1 耕作制 度有利 于三化螟的发生和为害 2 . 1 . 1 育种 方式 多 乐至县从 2 1 世纪初 开始推广抛秧 、 旱育
相对集 中 往往表现为沿河 坝子或一种类型 田块 发生较重 .
上年发生较重 的田块 。 第二年虫量明显增多 , 发生 明显加重 。
叶鞘仅 4 d ) , 便 于安排防治时 间 。 以防止造成水稻枯 心 : 此 期
稻株不高 . 便 于检查 和开展 防治工作 3 . 1 农业 防治 3 . 1 . 1 齐泥割稻 齐泥 割稻 能带走大部分 二化 螟幼虫 . 减少越
以村组为单位开展统防统治 . 减少用药次数 , 提高防治效果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0 9
般适 时早播 田三化 螟发生较轻 . 而播期偏迟的稻 田因
为植株相对嫩绿 , 造 成三化螟集 中产 卵, 发生偏 重。 经大面积 普查 . 早 播品种 平均 白穗率 0 . 9 5 %. 而迟 栽 品种 平均 白穗率 高达 9 . 4 %: 2 0 1 3 年在 盛池乡张家 坳村第 三批育种机 插秧示 范 片调查 . 三化螟 为害造 成 的白穗率普 遍在 3 0 . 0 %以上 . 其 中农 户邓 祖林 家的水稻 田白穗率 达到 9 0 %以上 . 全 田基本
冬代虫 口基数
乐至县水0 稻j 三化‘ 螟 回 i 升j 原l 因_ 蕊 镣 各防 治 措施
童 守远 . 王 亮
( 四川省乐至县植保植检站 , 6 4 1 5 0 0 ) 乐 至县水 稻三化螟 曾在 2 0世纪 5 0年代 至 7 O年代 普遍
发生 且为 害较重 . 随着 7 0年代 末期 一季杂 交 中稻 的普遍 推 广. 8 0年代至 9 0 年代末期发生非常轻 从2 0 0 7 年 开始 . 三化 三化螟 的诱蛾量
蜱乳油 8 0 m L对水 喷雾 ( 机 动喷雾 器每 6 6 7 m z 对水 量 3 0
k g , 手动喷雾器每 6 6 7 m z 对水量 5 0 k g ) 。 重发 田块 , 应在防治 适期内 . 间隔 7 d进行第二 次防治 。
3 . 3 . 2 提 倡统一 用药 加强 预测预报 . 使用先进 的植保器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