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文言文二轮复习:勤政爱民专练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文言文阅读Ⅰ群文通练一勤政爱民含解析

Ⅰ群文通题特色人物群文通练一勤政爱民主题解说勤政爱民的好官始终把民众疾苦挂在心头.竭力规劝国君体察民情、体恤百姓.阻止国君做伤害百姓的事.并多次劝谏国君减轻税负.不要滥刑.节省民力.照顾孤寡。
他们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缓和了阶级矛盾。
忧国忧民.廉洁奉公.躬行节俭.修身以率下.自律以劝上.他们用智慧和仁德去努力维护政权.维持社会安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
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
吏民素多贴.连告罢七令。
淳至.日夜阅案牍。
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
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剩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
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
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适久矣.安从捕?”寝.不行。
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
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
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赀以偿。
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
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
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
永人贫.生女多不举.。
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
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
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
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
”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
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
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
以理卜.何神之有?”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
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
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
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
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从之.事逐定。
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张淳传》.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讼浸.减浸:逐渐B.淳验无实即坐.之坐:判罪C.寝.不行寝:平息D.永人贫.生女多不举.举:抚养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2020-2021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 专项培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四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琢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闻.其贤而辟之(____________)②当之.郡(_____________)③何谓.无知(____________)④故.旧长者(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答案】1.听说到;去说老朋友2.①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我)让后代被称作廉洁守正的官员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3.拒绝下属“夜怀金十斤”相送,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子孙)开产业”。
表现出杨震清正、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
【解析】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之”是多义词,用法很多,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为官勤政篇

复比较、检验这些价钱,以此类推,这样就可以知道马价的高低,结果不会偏离实际情况。这种方法只 有赵广汉能够运用得很精妙,其他仿效的人都比不上他。
赵广汉对郡中里巷盗贼和行为不轨者的藏身处所,对下级官吏收受贿赂、代人求情等不法行为,全
反复比较、检验这些价钱,以此类推,这样就可以知道马价的高低,结果不会偏离实际情况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运用得很精妙,其他仿效的人都比不上他。
【注释】①广汉:即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②钩距:辗 转推问,得出实情。③参伍其贾:反复比较其价钱。参,同“三”。
郡中盗贼, 闾[lǘ]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④,皆知之。
两个劫匪大惊失色,平素又听 说过赵广汉的威名。
至冬当出死,豫⑥为调⑦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赵广汉事先为他们准备好棺木和收殓下葬的用具, ⑥豫:事先准备。⑦调:治办,办理。 并派人告诉了劫匪,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翻译: 赵广汉为人刚强有毅力,天性精于官吏职守。接见官吏百姓,可以通宵达旦。特别注重调查研究,
两个劫匪大惊失色,平素又听说过赵广汉的威名,立即开门从正屋出来,到堂下向赵广汉磕头认罪。
赵广汉跪着感谢说:“幸亏你们让郎官的性命得以保全,你们对我的恩德太深厚了。”他把罪犯送到监 狱,嘱咐吏员细心照顾,供他们酒肉。到了冬月,要将他们从狱中提出处死时,赵广汉事先为他们准备 好棺木和收殓下葬的用具,并派人告诉了劫匪,两个劫匪都说:“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的。”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富人苏回担任郎官,
有两个人劫持了他。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孙傅)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C.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答案】 A【解析】【分析】句中“使者”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同”的内容是“苏轼”,不是“苏轼奏”。
故选A。
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附参考译文】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
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
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
许翰也被罢职离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
乾隆五十二年,署福建海坛镇总兵,罄家财募乡勇,捕获巨盗。
自乾隆季年,匪艇始犯福建三澎,长庚击走之。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 (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孛术鲁翀,字子晕,其先隆安人。
翀稍长,即勤学。
父殁,家事渐落,翀不恤,而为学益力。
大德十一年,会修《世皇实录》,燧首以翀荐。
延祐二年,迁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赈济吐蕃,多所建白。
五年,拜监察御史。
时英皇未出阁..,翀言:“宜择正人以辅导。
”帝嘉纳之。
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巡按..辽阳,还往淮东核宪司官声迹,淮东宪臣,惟尚刑,多置狱具,翀曰:“国家所以立风纪,盖将肃清天下,初不尚刑也。
”取其狱具焚之。
时有旨凡以吏进者,例降二等,从七品以上不得用。
翀言:“科举未立,人才多以吏进,若一概屈抑,恐未足尽天下持平之议。
请吏进者,宜止于五品。
”许之,因著为令。
泰定元年,迁国子司业。
明年,出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
丞相曰:“吾得贤佐矣。
”翀曰:“世祖立国,成宪具在,慎守足矣。
譬若乘舟,非一人之力所能运也。
”翀乃开壅除弊,省务为之一新。
三年,擢燕南河北道廉访使,晋州达鲁花赤有罪就逮,而奉使宣抚....以印帖征之,欲缓其事,翀发其奸,奉使因遁去。
迁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诸生素已望翀,至是,私相欢贺。
翀以古者教育有业,退必有居。
旧制,弟子员初入学,以羊贽,所贰之品与羊等。
翀曰:“与其餍口腹,孰若为吾党燥湿寒暑之虞乎!”命撙集之,得钱二万缗有奇,作屋四区,以居学者。
诸生积分,有六年未及释褐..者,翀至,皆使就试而官之。
迁礼部尚书。
有大官妻无子而妾有子者,其妻以田尽入于僧寺,其子讼之,翀召其妻诘之曰:“汝为人妻,不以资产遗其子,他日何面目见汝夫于地下!”卒反其田。
至元四年卒,年六十。
谥文靖。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B.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C.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D.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阁,是对女子出嫁、成婚的一个称谓,古时也叫“出闺”,俗称“即发女子”“女子出嫁”“女子出门”等.B.巡按,派官巡视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始于唐。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爱民如子,执政有方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①。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但非贤不理,唯在得人。
”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②,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选自《贞观政要·仁义》,有删改):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
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来他在傅岩筑墙,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使商朝国势强盛,殷商中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标点符号,请指出相应位置的标号。
人皆知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祚,既可指国运,又可指皇位,文中指前者。
B.吕尚,即姜子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
他在商周时期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文中借傅说、吕尚代指治国贤才。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3 专题强化训练12 文言文阅读(三)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强化训练12文言文阅读(三)(建议用时:6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上高县学记苏辙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
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
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之也速。
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
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
”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
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
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
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
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
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
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
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数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
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其耳目习:练习B.是以其政不烦.烦:急躁C.其刑不渎.渎:轻慢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诏:命令解析:选D。
诏:告诫。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专练10 文言文阅读(议论说理)

专题专项专练10 文言文阅读(议论说理)(时间:40分钟 分值:38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
如此,则白黑分矣。
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①以任事。
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
故内无伏怨②之乱,外无马服③之患。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
”而世未尝无事也。
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
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
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
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④;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
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
上下之利,莫长于此。
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
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⑤而亲他主。
如此,则人臣为隙穴⑥,而人主独立。
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⑦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
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
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
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选自《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有删节)[注] ①权衡:法令。
②伏怨:怀怨于心。
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
④夺威:夺权。
⑤离死命:冒死罪。
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
⑦仪的:靶子,目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伯夷、盗跖不乱.乱:叛乱 B .而苦乎以一负.二 负:担负 C .数以德追.祸追:补救 D .释仪的而妄发. 发:放箭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而莫怀余力于.心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 而苦乎以.私夺威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C.⎩⎪⎨⎪⎧ 伏怨乃.结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君高枕而.臣乐业蟹六跪而.二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文言文二轮复习:勤政爱民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确山知县。
政务惠民,积粟万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
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
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布政使刘浑成弟灿成助妾杀妻,治如律。
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
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
秋成时,飞蝗蔽天。
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
县故土城,卑且圮。
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
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
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
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
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
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
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
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郡中。
幼学执敏置诸狱。
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鞫,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
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
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
已,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
霪雨连月,禾尽死。
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卒,年八十四矣。
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陈幼学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B.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C.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D.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牒”,指用于指称官府往来文书以及各种证件,在文中指诉状。
B.“御史”,初为史官,自秦始兼掌监察,负责对官员考察、举劾。
C.“士族”,原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文中指地方上有势力的人。
D.“檄”,是古代官方用以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的是用檄文来声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幼学勤政爱民,体恤百姓。
在确山任职时,积极屯粮备荒,垦荒退地,不仅给百姓分田,发放牲畜、纺车,还为贫民建房居住。
B.陈幼学公正持平,执法严明。
对违法者,不论远近亲疏、官位高低,一律秉公办理;受到汝宁知府大力举荐,升任中牟地方长官。
C.陈幼学精于治理,政绩斐然。
在中牟带领百姓治理蝗灾,以工代赈修筑城墙,巧借民众开辟良田,又疏通水利,巩固了堤防。
D.陈幼学当机立断,顾虑周全。
抢在巡抚要人之前杖杀施敏;处理杨升时先免其死罪,后考虑离任后杨升会再犯,又将其捕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今予殿,何也?(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答案:1.【文言断句】(3分)C2.(3分)D(文中不是指“用檄文来声讨”。
)3.【内容分析】(3分)B(不是受到汝宁知府大力举荐,也不是升任中牟地方长官。
)4.【文言翻译】(10分)(1)我刚从中州回来,中州百姓全都称赞陈幼学在中牟的政绩无与伦比。
现在你给他排在最后一位,这是为什么?[5分。
大意3分,“治行”“殿”各1分。
](2)陈幼学大力施行治理灾荒的措施,赈济了三十四万多饥饿的百姓。
[5分。
大意2分;“荒政”“活”“奇”各1分。
]参考译文:陈幼学,字志行,常州府无锡人。
万历十七年进士,早年被任命为确山知县。
陈幼学在确山的施政以惠民为本,组织民众储备了一万二千石粮食备荒。
开垦荒地八百余顷,还分给贫民耕牛五百余头,核实黄河退水滩地一百三十余顷,分给无地农民,给村中没条件从事纺织的妇女,授纺车八百余辆,又建屋一千二百余间分给贫民居住。
建官署八十间,给六曹吏提供居所,让他们在里面生活。
将节省下来的公费银六百余两,代无法缴纳地丁税的百姓交纳赋税。
此外,还栽种桑榆等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一百九十八条。
布政使刘浑成之弟刘灿成助妾杀妻,幼学将他法办。
行太仆卿陈光日文家人犯法,幼学立即将其逮捕惩处。
汝宁知府丘度怕因此招祸,向抚按建议,将他调至政务繁重的中牟。
中牟县秋收时节遇到蝗灾,幼学发动群众捕捉蝗虫达一千三百余石,这才消灭了虫灾。
中牟县原是土城墙,城墙低矮,且多已损坏。
陈幼学发给饥民口粮,让他们修筑城垣,竣工后饥民还不知是服了力役。
县南荒地长满了蒿草,根系深埋难以开垦。
陈幼学让要向官府递交诉状的百姓,必须要上交十斤草。
不多久,荒地上的草就没了,还得到了数百顷肥沃田地,陈幼学将土地全数分给农民。
县内有一大水塘,积水严重,占去肥沃土地二十余里,幼学率领群众疏导河流五十七道,开渠一百三十九条,将积水引入小清河,百姓大获其利。
大庄许多地方经常发洪水,幼学又组织民众筑堤十三道拦住洪水。
陈幼学还给贫民发放耕牛、种子,给贫妇纺织工具,数量比在确山任职时翻倍。
经过五年的治理,政绩卓著。
但由于他不结纳权贵,在考核政绩时,掌道御史想要污蔑幼学,他儿子争辩道:“我刚从中州回来,中州百姓全都称赞陈幼学在中牟的政绩无与伦比。
现在你给他排在最后一位,这是为什么?”御史这才作罢。
陈幼学随后调任湖州知府,一到任,便捕杀了当地的豪强恶霸。
当时,士人之子施敏与某富豪家奴杨升,在郡中横行霸道。
幼学抓捕了施敏关押在监狱,施敏买通权贵,嘱咐巡抚向陈幼学发文要人亲自审理,幼学坚持不交人,并即刻将施敏用棍杖击毙。
施敏供词中株连到故尚书潘季驯之子潘廷圭,幼学将此案情告诉御史,上章弹劾,将廷圭逮捕入狱。
其他豪强恶霸论罪处死者多大数十人。
唯独杨升畏罪收敛了他的行为,陈幼学暂且放过了他。
后来,陈幼学想到,若自己离开湖州,杨升必再来逞凶,于是将他逮捕处死,从此一郡太平。
一年湖州阴雨连月,禾苗尽死,陈幼学大力施行治理灾荒的措施,赈济了三十四万多饥饿的百姓。
陈幼学逝世时享年八十四岁。
中牟县、湖州百姓均建祠纪念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5—8题。
(19分)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
永乐末进士。
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
议论持大体,有清望。
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
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
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
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
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屡辨疑狱,无所挠屈。
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
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
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
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
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
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
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
景泰元年仍命兼理。
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
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
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
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
不然,徒冗食耳。
”乃不增戍。
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
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
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
”乃转右副都御史。
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
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天顺初,议事京师。
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
”留为右都御史。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B.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C.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D.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 礼部,古代六部之一。
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C. 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 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
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 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
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 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
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 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
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答案】5、D 本题中,“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罪人”是主语,“系都察院狱”是“罪人”的定语,后置,“给”是谓语,“米”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C;6、B B项,“礼部,古代六部之一。
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表述错误,漕运归户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