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9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分析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小学、大学,西周时期的小学首先强调的是A.德行B.乐舞C.射御D.书记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西周教育制度中的小学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
西周时期的小学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学以嫩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日至德以为道本,二日敏德以为行本,三日孝德以知逆恶。
”“教三行:一日,孝行以亲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乃教之六仪……”《礼记·内则》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的记录是“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
所以,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2.百家争鸣时期,既培养出韩非、李斯两位著名法家学者和政治家,又极为注重儒家经籍的传授,对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贡献的是A.子思之儒B.孙氏之儒C.孟氏之儒D.乐正氏之儒正确答案:B解析:孔丘是儒家私学创始人。
孔丘死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苟况曾长期执教于齐国稷下学宫,还到过赵国,晚年又长期居留楚国著书。
苟况私学传授有两个特点:一是作为儒家大师,却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著名的法家学者和政治家,促成了统一大业的实现;二是极为注重儒家经籍的传授,对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贡献。
因此,答案为B。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3.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为主要职能的学官的历史时期是A.汉兴太学之后B.兴鸿都门学后C.兴郡国学后D.兴宫邸学后正确答案:A解析: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三项建议后,先后采取了“专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完全建立”的举措。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辨析题 3. 简答题 4. 分析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记录的是贵族家庭的教育。
其所处的时代是A.夏B.商C.西周D.东周正确答案:C解析:《礼记.内则》记载的是西周时期的贵族的家庭教育,奴隶主阶级认为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思想道德的统治者,需要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能进行学校教育。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2.下列选项不是孔子的教学方法的是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盈科而进正确答案:D解析:孔子积自身学习、教学经验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第一,学、思、行结合;第二,启发诱导;第三,因材施教;第四,好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盈科而进是孟子的教学思想。
因此,答案为D。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3.“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体现了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中的A.推明孔氏,罢黜百家B.兴太学以养士C.重视选举,任贤使能D.兴郡国学正确答案:C解析: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三条建议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即第一,推明孔氏,罢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题中引文内容强调了重视贤能、量材授官,录德定位,其思想符合任贤使能的思想。
因此,答案为C。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4.提出“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人物是A.荀子B.韩愈C.扬雄D.柳宗元正确答案:B解析:韩愈写了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师说》,在《师说》中,他阐述了“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热情赞扬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做法。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9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9(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俄国科学院创办于(分数:2.00)A.1725年√B.1755年C.1786年D.1776年解析:解析:创办科学院是彼得大帝学习西欧的举措之一。
1725年,俄国在彼得堡创办俄国科学院,其目的是为了语言、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及书籍的翻译,从而为国家的实际利益做出贡献。
另外两项举措是创办实科学校,改善初等教育。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下列选项中不是乌申斯基主张的教学原则是(分数:2.00)A.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乌申斯基强调的教学原则主要有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第斯多惠的主张。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提出“大学设立医学系、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这只能证明,人们对身体的健康和钱财的安全比对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人们对后代的物质财富的关心,超过人们对优良教育的关心”的人物是(分数:2.00)A.乌申斯基√B.裴斯泰洛奇C.第斯多惠D.贺拉斯.曼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乌申斯基除了提出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外,还著有《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这本书本质而言是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重视本民族语言的教学;强调师资的培养;主张建立教育专业,教育系的目的是研究人和人性的一切表现及其在教育艺术上的专门应用。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5.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三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入用于开办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曲礼上》中记录的“人生十年曰幼,学”和“十年出就外傅”。
这是贵族子弟入学的年龄,贵族子弟就读的是A.小学B.大学C.成均D.序正确答案:A解析:《礼记.曲礼上》中记录的是贵族子弟入小学的年龄。
西周时贵族子弟入小学的年龄,各种古籍的记载不一。
但10岁或13岁是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逋子入国之小学的年龄。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2.“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持有这一主张的学者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正确答案:C解析:“群”是荀子提出的一个范畴,兼有多方面意义。
因此,答案为C。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3.下列选项不属于董仲舒的教学方法的是A.强勉努力B.专心致志C.精思要旨D.必仁且智正确答案:D解析:董仲舒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系统的论述。
他强调学习者应该尽主观努力,才能学有成就。
在教学方法上,董仲舒主张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必仁且智”是董仲舒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原则与方法的主张。
因此,答案为D。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4.宋朝的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是A.太学B.国子监C.辟雍D.广文馆正确答案:B解析:宋代,国子学亦称国子监。
它既是宋朝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国子学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称国子生。
而宋代的太学的地位比国子学低,招收八品以下子弟或庶人之俊异者为学生,设立的时间也较迟,但办理得比国子学有成效。
它是宋朝兴学育才的重点,也是中央官学的核心。
辟雍是太学的分校,始建于崇宁元年。
四门学、广文馆都是为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
知识模块:中外教育史5.主张“随人分限所及”“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的人物是A.朱熹B.王阳明C.王安石D.王廷相正确答案:B解析: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7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77(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提出“原罪论”,且提出禁欲主义思想的是(分数:2.00)A.奥古斯丁√B.圣托马斯.阿奎那C.西塞罗D.昆体良解析:解析:奥古斯丁对《圣经》中“我是罪孽里的存在,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的表述进行了思辨演绎,提出了“原罪论”。
“原罪论”以后成了基督教的重要教义之一。
奥古斯丁还提出了禁欲主义思想,这是他“原罪论”的派生物。
人有原罪,而人要想得救,首要的是过禁欲的生活,即要谨戒“淫欲声色、荣华富贵”。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古罗马共和时代的教育中,是希腊化的产物的学校是(分数:2.00)A.文法学校√B.修辞学校C.初等教育D.私人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共和时期的古罗马的教育。
罗马在征服希腊并受希腊文化影响之前是一个农业城邦,没有正式的学校,家庭教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形式。
罗马人征服希腊后,受处于更高水平的希腊文化的影响,学术和教育开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初等学校,儿童接受完初等教育以后,贵族及富豪的子弟进入中等教育机构——文法学校学习。
罗马的文法学校是希腊化的产物,是希腊人和希腊化地区的人在原本没有中等教育的地区招徒授业而出现的教育形式。
罗马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修辞学校。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4.下列关于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学校的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拉丁语取代了希腊语,成为文法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B.拉丁修辞学校成为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C.医学、建筑学和法律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D.雄辩术教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罗马帝国时代的教育特点。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4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64(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周礼.春官宗伯》中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另据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认为“成均,为五帝之学。
” “成均”这个场所是(分数:2.00)A.实施乐教之地√B.实施生活教育之地C.实施德育之地D.实施礼仪教育之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均的教学任务。
关于成均的教学任务,郑玄认为“均,调也。
乐师主调其音。
”“成均之法者,其遗礼可法者。
”由此可以看出,成均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生产生活经验,而是独立于日常的生产生活经验的乐教,是在生产过程之外的活动。
成均可以被视为古代学校的萌芽。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孟轲认为“庠者,养也。
”因此,庠有两个功能:养老和教育。
由此可见,庠的主要教育任务是(分数:2.00)A.德教√B.乐教C.礼教D.生活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庠的教育功能。
《礼记·明堂位》中的“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郑玄认为“米廪为藏养人之物”。
孟轲认为“庠者,养也。
”庠,体现的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任务由老人来完成,在养老的地方进行。
因此,庠有两个功能:养老和教育。
教育的任务是德教。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4.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
其中关于“序”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孔子认为“序者,射也”√B.序是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C.非独立的教育机构D.教育是序的重要职能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夏代学校“序”的功能。
“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
《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序者,射也”的说法。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1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1(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学在官府”不是( )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分数:2.00)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解析:3.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分数:2.00)A.《大学》B.《中庸》C.《学记》√D.《论语》解析:4.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是( ),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分数:2.00)A.《史籀篇》B.《急就篇》√C.《千字文》D.《三字经》解析:5.“升舍”制度是( )创立的。
(分数:2.00)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解析:6.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对儿童教育进行集中论述的著名教育家是( )。
(分数:2.00)A.颜之推B.朱熹C.孔子D.王守仁√解析:7.19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 )。
(分数:2.00)A.唐绍仪B.蔡绍基C.詹天佑√D.欧阳赓8.( )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
(分数:2.00)A.燕京学校B.燕京学堂C.清华学堂√D.清华学校解析:9.1928年,杨贤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撰写的第一部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是( )。
(分数:2.00)A.《新教育大纲B.《求学与救国》C.《教育史ABC》√D.《中学改制论》解析:10.在职业教育的探索中,将社会化视为“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的教育家是( )。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10.doc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10(总分:9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4,分数:6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记录的是贵族家庭的教育。
其所处的时代是(分数:2.00)A.夏B.商C.西周D.东周3.下列选项不是孔子的教学方法的是(分数:2.00)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C.因材施教D.盈科而进4.“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体现了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中的(分数:2.00)A.推明孔氏,罢黜百家B.兴太学以养士C.重视选举,任贤使能D.兴郡国学5.提出“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人物是(分数:2.00)A.荀子B.韩愈C.扬雄D.柳宗元6.“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否则“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尤不看也。
”这句话体现了朱子读书法的(分数:2.00)A.循序渐进B.熟读精思C.虚心涵泳D.切记体察7.我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是(分数:2.00)A.英华学院B.崇信义塾C.马礼逊学校D.宁波女塾8.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群学之基是(分数:2.00)A.新式学校B.师范学校C.女子教育D.儿童教育9.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分数:2.00)A.教育独立说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沟通文理D.教授治校10.“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
下列关于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教育经费独立B.教育行政独立C.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D.教育与政党独立11.抗战时期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陕西汉中,成立了(分数:2.00)A.国立西南联合大学B.国立西北联合大学C.国立北平大学D.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2.下列选项不属于陈鹤琴归纳出的“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的是(分数:2.00)A.实验观察B.阅读思考C.创作发表D.团队合作13.希望儿童先学习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即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分数:2.00)A.西塞罗B.昆体良C.柏拉图D.普罗泰戈拉14.古风时代的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都各具特点,相较而言,斯巴达教育(分数:2.00)A.重视公民教育B.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C.多样化的教育内容D.教育完全由城邦负责15.下列选项不属于英国的宗教改革的事实的是(分数:2.00)A.强调国民教育B.实施国民教育C.是政治原因促进的改革D.英语教学得到加强16.启蒙运动后,法国中等教育发生了革新,这些学校不包括(分数:2.00)A.中心学校B.国立中学C.市立中学D.圣乐会学校17.1872年日本制定并颁布的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是(分数:2.00)A.《学制令》B.《教育令》C.《中学校令》D.《帝国大学令》18.“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90(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
(分数:2.00)A.“不陵节而施”B.“学不躐等”C.“当其可”D.“盈科而后进”√解析:3.唐代中央官学体系中实施儒学教育的学校主要为( )。
(分数:2.00)A.国子学、太学、四门学√B.国子学、太学、中书学C.太学、四门学、中书学D.国子学、四门学、中书学解析:4.“熙宁兴学”之后,宋代太学中曾经实施的一种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察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称为( )。
(分数:2.00)A.“苏湖教法”B.“三舍法”√C.“积分法”D.“六等融黜陟法”解析:5.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性质上属于( )。
(分数:2.00)A.理学书院B.实学书院√C.制艺书院D.考据书院解析:6.我国第一位倡导启发式教学的古代教育家是( )。
(分数:2.00)A.朱熹B.王守仁C.孔子√D.荀子解析: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7.中国古代教育完备于( )。
(分数:2.00)A.宋朝B.唐朝√C.隋朝D.魏晋南北朝解析:解析: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典型。
8.“习行”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A.范仲淹B.王安石C.颜元√D.顾炎武解析:解析:颜元提出了“习动、习行”的教学方法,认为要在实际行动中来练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9.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分数:2.00)A.改革科举B.发行报刊√C.兴办学堂D.译介西书解析:10.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 )。
(分数:2.00)A.《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B.《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C.《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D.《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解析:11.近代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是( )。
(分数:2.00)A.蔡元培B.梁启超√C.康有为D.严复解析:解析:梁启超主张普及教育,人人都要接受教育,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新民,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
12.抗日战争时期,为强化学校训育,国民政府规定在中等以上学校中推行( )。
(分数:2.00)A.专任制B.导生制C.导师制√D.辅导制解析:13.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
(分数:2.00)A.晏阳初B.梁漱溟√C.黄炎培D.陶行知解析:14.“五指活动”的倡导者是( )。
(分数:2.00)A.陈鹤琴√B.陶行知C.黄炎培D.蔡元培解析:解析:陈鹤琴提出“五指活动”课程,认为儿童健康、儿童社会、儿童自然、儿童艺术及儿童文学这五类活动都要进行,是一个整体,犹如人的五个手指。
15.古希腊苏格拉底向雅典青年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是( )。
(分数:2.00)A.了解自然B.熟悉社会C.虔信上帝D.认识自己√解析:16.西欧中世纪大学所设学科一般为( )。
(分数:2.00)A.文科、法学科、医学科、神学科√B.文科、理科、医学科、神学科C.文科、理科、法学科、医学科D.文科、理科、法学科、神学科解析:17.古埃及的( )是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
修业12年。
(分数:2.00)A.职官学校√B.文士学校C.宫廷学校D.僧侣学校解析:解析:宫廷学校是指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分别被委任官职;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也为学术中心;职官学校或书吏学校,是训练一般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12年;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较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较宽,修业期限长短不一。
18.近代法国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确立的标志是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设立的( )。
(分数:2.00)A.帝国大学√B.教育部C.大学区D.索邦大学解析:19.被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视为基础性教学原则的是( )。
(分数:2.00)A.量力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解析:20.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
(分数:2.00)A.注意、期待、要求、行动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C.注意、期待、相关、集中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解析:21.( )不属于裴斯泰洛奇要素教育中的要素。
(分数:2.00)A.关节活动B.数目C.对母亲的爱D.视觉听觉等感觉√解析:解析:裴斯泰洛奇认为德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智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各种关节的活动。
22.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明确提出以自由与合作为基本原则,实施合同式学习的个别教学制度是( )。
(分数:2.00)A.葛雷制B.昆西制C.道尔顿制√D.文纳特卡制解析:23.20世纪30年代指导苏联国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 )。
(分数:2.00)A.《教育人民委员会关于国民教育的宣事》B.《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C.《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D.《统一劳动学校规程》解析:24.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开了改进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会议,从而掀起20世纪60年代以加强基础学科教学、编写新教材、注重学科概念与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 )。
(分数:2.00)A.改造主义教育B.要素主义教育C.结构主义教育√D.永恒主义教育解析:25.下列哪个法规是专门关于职业教育的?( )(分数:2.00)A.《史密斯一休斯法案》√B.《统一劳动学校规程》C.《费舍教育法》D.《巴尔福教育法》解析:解析:1917年,关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26.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7.《学记》所说的“教学相长”本义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教学相长”的本义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8.简述我国20世纪中出现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形成,代表人物是余家菊、李璜、陈启天、曾琦、左舜生等人。
1923年12月,留学法国的曾琦、李璜在巴黎市郊成立中国青年党,以《先声》为机关报,标志着中国国家主义派的形成,国家主义派又被称为醒狮派。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国家主义教育就是“以国家主义为依归之教育”。
具体含义为: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阐扬国光;陶铸国魂以确定国基;拥护国权以维国脉。
第二,国家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他们特别对教会教育和殖民地教育的危害进行了深入阐述,明确提出“收回教育权”的口号与办法。
第三,“国家至上”的教育政策。
教育是国家的主权、国家的事业、国家的制度,只属于国家办理,应该由国家办理、监督。
)解析:29.简述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圆满发达的人”。
他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
其出发点就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
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全面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及知、情、意、行等各方面,要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完成的人”,即对社会有用的人。
(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正常而全面的生活分为健康生活、劳动生活、公民生活及文化生活四大类。
健康是生活的根本,生活的根源。
健康生活指导是指使学生具备常识,注重锻炼,具有强健的体魄及精神。
劳动生活又称为职业生活,是维持生活和促进文明的要素。
劳动生活指导就是使学生以劳动为光荣,并具备工作的知识与技能。
公民生活就是社会生活,良好而符合现代社会准则的群己关系是个人人生幸福的保障。
公民生活指导就是使学生参加多种文化活动,使之富有人生情趣。
文化生活又称为“学艺生活”,包括科学、文艺及游历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欣赏活动。
这种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群全方位的教育,称之为“全人生指导”。
(3)学生的在校生活不仅要指导,还要对学生的校外生活进行指导。
对学生的求学、起居、健康、兴趣、爱好、社交、恋爱、择业都要关心,都要进行指导。
)解析:30.试比较14~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相同点:①均将古典科目作为课程的基础和主体,重视古典语言教育,忽视本民族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