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八册共29页文档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 第8册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8册 –1 - 课题第二课性善课型国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第1课人性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节奏、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4、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节奏、韵味。
2、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
教学难点1、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2、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1、导入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
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学生读大屏。
自由读。
说说你读的理解。
让学生感受三字经的思想内涵。
1、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
2、划出节奏把握好句子停顿处。
2、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8册- 2 - “四端说”。
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国学经典第八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 7课
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xī)。”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 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 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经典诵读
第1课 人性善 告子曰:‚性犹湍(tuǎn)水也, 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 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 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 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 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激而行之, 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上》)
第8课
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sǒu)不远千里 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 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 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 (shèng)之国弑(shì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 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 不餍(yà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 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六尺巷‛现在是桐城市 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呢。
诗歌赏读
过津口(节选)
四年级下学期国学诵读

第八册国学经典诵读一我爱阅读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书》)2.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
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古今贤文》(读书篇)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人,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读书》宋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应该沉浸在书中,反复咀嚼、品味,这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
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暂且放过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需要认真思考。
5.观书明代: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
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二生活启示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国学启蒙教材第8册 27 文言文选 鹬蚌相争

27鹬蚌相争赵zhào 且qiě伐fá燕yàn ,苏sū代dài 为wéi 燕yàn 谓wèi 惠huì王wáng 曰yuē:“今jīn 者zhě臣chén 来lái ,过guò易yì水shuǐ,蚌bàng 方fāng 出chū曝pù,而ér 鹬yù啄zhuó其qí肉ròu ,蚌bàng 合hé而ér 莫mò过guò拑qián 其qí喙huì。
鹬yù曰yuē:‘今jīn 日rì不bù雨yǔ,明míng 日rì不bù雨yǔ,即jí有yǒu 死sǐ蚌bàng !’蚌bàng 亦yì谓wèi 鹬yù曰yuē:‘今jīn 日rì不bù出chū,明míng 日rì不bù出chū,即jí有yǒu 死sǐ鹬yù!’两者liǎngzhě不肯bùkěn 相xiāng 舍shě。
渔yú者zhě得dé而ér 并bìng 禽qín 之zhī。
今jīn 赵zhào 且qiě伐fá燕yàn ,燕yàn 赵zhào 久jiǔ相xiāng 支zhī,以yǐ弊bì大众dàzhòng 。
臣chén 恐kǒng 强qiáng 秦qín 之zhī为wéi 渔yú父fù也yě。
故gù愿yuàn 王wáng 熟shú计jì之zhī也yě。
小学《国学》第八册

02 03
礼制规范
儒家注重礼制,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在教学 中,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和现代社会礼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 能力。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追求平衡、和谐、中道。通过课 程学习,让学生领悟中庸之道的内涵,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时 保持平和、公正的态度。
ABCD
民族音乐赏析
通过欣赏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 风格和特点,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合唱与表演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排练和音乐表演,提高学生的音乐表 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07
思想道德品质塑造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传播
01
仁爱之心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通过《国学》
课程,引导学生培养仁爱之心,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03
诗词欣赏与创作
古代诗词欣赏
80%
感受韵律之美
通过欣赏古代诗词,引导学生体 会其平仄、押韵等音韵特点,感 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100%
领略意境之美
指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比 喻等修辞手法,领略其深邃的意 境和丰富的内涵。
80%
品味文化之美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 等元素,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后 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德育故事
选取古代典籍中的德育故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道德观。
艺术欣赏
欣赏古代书法、绘画、音乐等 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和艺术素养。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掌握第八册所涉及的国学知识,理解 相关概念和思想。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文 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国学经典第八册ppt课件

经典诵读
第1课 人性善 告子曰:“性犹湍(tuǎn)水也,决 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 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 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 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激而行之,可 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上》)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
9
第3课 牛山之木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 萌(méng)蘖(niè)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 濯(zhuó)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 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 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 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 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gù)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 其违禽兽不远矣。(《告子上》)
13
第 4 课 反身而诚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 也。(《离娄上》)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lè)莫大焉。 强(qiǎng)怒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 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
第12课 得道多助
第4课 反身而诚
第四单元 教育
第5课 浩然之气
第13课 明人伦
第6课 舍生取义
第14课 君子有三乐
第7课 大丈夫
第15课 教之道
第三单元 仁政
第16课 生于忧患
2
第一单元
八册国学

莱州小学母语第八册国学经典主题诵读(2017年版)一单元:我爱阅读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xiàn)。
”(《三国志•魏书》)2、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
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古今贤文》)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4、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孟涂文集·问说》)诗词: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陆九渊《读书》)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观书》)二单元:生活启示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论语》)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3、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左传》)诗词: 1、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 niè禅师《上堂开示颂》)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三单元:父母之爱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论语》)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教学设计【教材简介】:《舍生取义》是我校《国学》教材第八册第二单元“修身”中的一篇文言文课文,是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文章。
本册主体课文选自“经部”的《孟子》。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孟轲的思想和言行,是一部文风刚健的对话体著作。
全册16篇课文分为“行善”“修身”“仁政”“教育”四个单元,这些文章告诉读者: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应该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意志,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只有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所以,这些文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很有益处的。
《舍生取义》这篇文言文虽然含义深刻,但是选编的这一段落却比较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
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情感强烈,富有气势。
在书下注释的帮助下,学生应该会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
3.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理念】:中国教育的精髓与本质在于中国的国学文化,基于国学文化的教育是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立足于文化传承,同时注重人格养成的教育和经世致用。
“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话题“义”来激趣引题,然后引导学生在文章以不同形式的呈现下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在此基础上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以及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得出舍生取义的真谛,并能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