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测实验剖析
生化检验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糖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血糖测定仪器的操作流程。
3. 了解血糖在人体代谢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血糖测定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来评估血糖水平。
常用的血糖测定方法有葡萄糖氧化酶法、己糖激酶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氧电极法等。
本实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血糖测定。
葡萄糖氧化酶(GOD)催化葡萄糖与氧气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氧气在电极上还原,产生电流,电流大小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1. 实验设备:血糖测定仪、微量移液器、移液管、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消毒液等。
2. 实验试剂:葡萄糖氧化酶试剂盒、葡萄糖标准品、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绘制(1)准备标准溶液:将葡萄糖标准品用蒸馏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2)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设置血糖测定仪,将标准溶液分别加入测定管中。
(3)开启血糖测定仪,依次测定各标准溶液的血糖浓度,记录数据。
(4)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测定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血糖测定(1)用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用一次性采血针对准静脉,待血液流出后,用消毒液消毒采血针。
(2)用微量移液器吸取适量血液,加入测定管中。
(3)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设置血糖测定仪,将测定管放入测定仪中。
(4)开启血糖测定仪,待测定仪显示血糖浓度后,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方程:y = 0.0037x + 0.0035,R² = 0.9987。
2. 血糖测定本次实验测得血糖浓度为4.5 mmol/L。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血糖测定,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性较高。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操作误差,如准确配制标准溶液、正确设置测定仪等。
3. 血糖测定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有助于加深对血糖测定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生化实验报告

生化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实验分析。
分光光度技术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结合成紫色的化合物,即为双缩脲反应。
在一定浓度内,颜色与浓度成正比。
实验结果:由于第五组数据误差较大,图像绘制时予以舍去。
实验分析:根据标准曲线及其公式,并血清吸光度为0.089,得出每100ml血清样品中蛋白质的克数为0.548g。
实验二考马结合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原理:考马与蛋白质结合后最大吸收峰从465nm变成595nm,即其595nm处光吸收增加量可知蛋白质的量。
实验结果: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0.407,标本溶液的吸光度为0.088。
实验分析:根据公式,可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0.811g/ml。
实验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原理: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其高峰在280nm波长处。
在此波长范围内,吸收峰的光密度值与其浓度成正比。
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
生化检验质控实验报告

生化检验质控实验报告标题:生化检验质控实验报告引言:生化检验是临床诊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检验技术,对于确诊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需要进行质控实验,以监测检验系统的运行情况和质量稳定性。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所参与的生化检验质控实验,并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实验目的:1.了解生化检验质控实验的目的和意义;2.熟悉生化检验仪器的操作;3.掌握质控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4.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实验方法:1.选择合适的质控品,包括低、中、高三个浓度水平,并使用外部质控品验证;2.按照实验室质控规定,每次操作前进行仪器的校准和质控品的测试;3.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4.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记录了生化检验仪器在不同质控品水平下的测量结果,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情况下,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某些浓度水平下,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超出了实验室质控标准。
这可能与质控品的制备或者仪器的校准有关。
数据分析:我们统计了所有浓度水平下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
根据实验室质控标准,我们将测量结果分为三类:合格、边缘和不合格。
结果显示,大部分测量结果处于合格范围内,但在两个浓度水平下有一定比例的结果属于边缘或不合格范围。
改进措施:为了改进实验室的质控措施,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仪器的维护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2.优化质控品的制备方法,确保质控品的稳定性,减少造成偏差的可能性;3.定期培训实验人员,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控意识;4.建立质控数据的持续监测和分析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论:质控实验是保证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生化检验质控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数据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明确了质控改进的方向。
普通生化实验总结

普通生化实验总结一、引言普通生化实验(General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总结普通生化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目的普通生化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一:蛋白质的定性实验1. 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通过蛋白质的定性实验可以初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定性实验的原理是基于蛋白质的特性,在特定条件下,蛋白质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产生显色或沉淀。
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定量的样品溶液,分别加入Biuret试剂和Millon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2.根据颜色变化结果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3.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如果样品与Biuret试剂发生变色反应,由淡蓝变为紫色,可以初步判断样品中含有蛋白质;如果样品与Millon试剂发生变色反应,由白色变为红色,也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蛋白质。
四、实验二:酶的性质与活性测定1. 实验原理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能够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了解酶的性质和活性测定方法对于研究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测定酶活性,可以确定酶对底物的催化效果和酶的活化或抑制情况。
2. 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一定浓度的酶底物和辅酶溶液。
2.将一定量的酶底物加入试管中,分别加入辅酶溶液。
分别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
3.在一定时间内测量酶底物与辅酶溶液反应的光吸收度。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光吸收度差异,可以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酶活性。
根据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可以初步评估酶的催化效果和活性。
五、实验三:核酸的分离与纯化1. 实验原理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对于研究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和进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生化实验报告

生化实验报告引言:生化实验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生化实验,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的分子组成和功能,揭示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本报告将就我们进行的一系列生化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实验一:蛋白质浓度测定实验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生理过程的关键调节因子。
通过本实验,我们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样本中的蛋白质含量,并得出以下结论:1. 样本A的蛋白质浓度明显高于样本B,表明样本A可能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2. 样本C的蛋白质浓度最低,可能是由于样本C中存在其他干扰物质,影响了测定结果。
实验二:酶活性测定实验酶是生物体内参与代谢反应的重要分子,其活性的变化可以反映生物体的生理状态。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酶的活性,得出以下结论:1. 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说明酶在适宜温度下具有最高的活性。
2. pH值的变化对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酶活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降低,表明酶对于特定pH值有一定的适应性。
3. 离子浓度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酶的活性,高浓度的阳离子对酶活性的抑制效果较大。
实验三:DNA提取实验DNA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在基因研究和生物技术中应用广泛。
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几种常见的DNA提取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提取方法对于不同样本的DNA提取效果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2. 样本中其他杂质的存在会干扰DNA的提取,需要进行适当的纯化步骤以提高提取纯度。
3. 所得到的DNA质量可以通过比色法或荧光法进行检测,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
实验四:酸碱滴定实验酸碱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在酸碱度测定和沉淀反应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本实验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酸碱滴定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 强酸和强碱的滴定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酸碱中和点,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2. 在滴定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滴定终点,需注意颜色的变化程度和持续时间。
检验生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我在2023年6月至7月期间,有幸在医院检验科生化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习了生化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知识,对生化检验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内容1. 实验室环境及设备了解首先,我了解了生化实验室的基本环境,包括通风、照明、温湿度等。
此外,还熟悉了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如离心机、生化分析仪、冰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等。
2. 生化检验基本原理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生化检验的基本原理,包括酶学、电化学、免疫学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各种生化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影响因素。
3.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掌握了以下实验操作技能:(1)标本采集:学习如何采集血液、尿液等标本,确保标本的质量。
(2)离心操作:掌握离心机的使用方法,进行离心分离。
(3)试剂配制:学习如何配制各种试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生化分析仪操作:熟悉生化分析仪的操作流程,进行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
4. 实验室管理及质量控制了解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学习如何进行实验室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同时,学习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方法,如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等。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专业素养通过实习,我对生化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以及实验室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增强了动手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各种实验操作,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验室,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学会了与同事沟通交流,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增进了对临床工作的认识通过实习,我了解了临床医生对生化检验结果的需求,对临床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实习总结本次生化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检验工作者而努力。
实验报告生物化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报告生物化学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生物化学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次实验旨在研究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对不同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探索了不同蛋白质的特性和潜在应用。
以下是实验结果和分析。
1. 实验方法我们使用了多种技术和试剂来分析蛋白质样本。
首先,我们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将不同样本中的蛋白质分离。
接着,我们使用染色剂对蛋白质进行染色,并通过分析染色带的迁移距离和颜色密度,评估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最后,我们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和分析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
2. 实验结果与分析2.1 蛋白质组成分析在SDS-PAGE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每个样本中的多个蛋白质带。
根据迁移距离和颜色密度,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不同样本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和分布情况。
通过与已知标准品进行比对,我们鉴定了几种主要蛋白质。
进一步的质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
2.2 蛋白质功能分析针对不同样本中的蛋白质,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和功能检测,评估了它们可能的功能和应用。
例如,在样本A中,我们发现一种具有抗氧化性质的蛋白质,可以用于制备抗氧化剂;在样本B中,我们发现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对抗多种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这些蛋白质提供了潜在的方向。
2.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通过蛋白质质谱分析和文献研究,我们尝试探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对不同样本中蛋白质的结构,我们发现不同结构和序列的蛋白质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
例如,在一些样本中,我们发现含有特定结构域的蛋白质对特定生物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和改造蛋白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3. 结论和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分析了不同样本中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
我们发现不同样本中存在多种蛋白质,并且这些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和功能。
这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蛋白质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然而,本次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如样本数量不足和分析深度有限等。
生化实验报告

生化实验报告生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生化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生化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并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生化实验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引言:生化实验是一种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来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它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实验将通过模拟常见的生化实验,探索其原理和方法,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试剂、培养基、培养皿、显微镜、离心机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样本:收集需要研究的生物体样本,如血液、尿液等。
2. 提取样本中的生化成分:使用适当的试剂,将样本中的生化成分提取出来。
3. 分离和纯化生化成分:使用离心机等设备,将提取的生化成分分离和纯化。
4. 测定生化成分的浓度:使用光谱仪等设备,测定生化成分的浓度。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样本中的生化成分含量和活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可以通过测定血液样本中的葡萄糖含量来确定,这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尿液中的尿素浓度可以通过测定尿液样本中的尿素含量来确定,这对肾脏功能的评估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蛋白质的浓度可以通过测定样本中的吸光度来确定,这对疾病的诊断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生化实验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测定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此外,生化实验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
通过测定药物对特定生化成分的影响,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然而,生化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实验结果受到实验条件和操作技巧的影响。
其次,某些生化实验需要大量的样本和设备,成本较高。
此外,一些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结论:生化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的研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化检测实验讲义实验一粮食、油料检验-脂肪酸值测定法一、实验目的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受到温度、水分和酶的影响,其脂类物质易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
水解造成粮食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对粮食的种用品质和食用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粮食游离脂肪酸含量以脂肪酸值表示,即中和100g粮食试样中的游离脂肪酸值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通过脂肪酸值的测定,可以判断粮食品质的变化情况,推测储藏方法是否适当。
通过本实验要求掌握测定脂肪酸值的技术。
二、原理浸出法。
脂肪酸能溶于有机溶剂,利用苯来浸出脂肪酸,然后在酒精溶液中用标准KOH溶液中和脂肪酸,根据滴定时所消耗的碱液数量,就可求出脂肪酸值。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1、材料大米2、仪器带塞锥形瓶,量筒,移液管,微量滴定管,表面皿,天平,振荡器,漏斗3、试剂(1)、0.01N KOH(或NaOH)乙醇(95%)溶液先配制约0.5N的KOH水溶液,再取20 ml,用95%乙醇稀释至500mL(2)、苯,95%乙醇(3)、0.04%酚酞乙醇溶液0.2g酚酞溶于500ml 95%乙醇溶液中。
四、操作方法1、浸出称取事先磨细的大米粉20±O.Olg于200ml或250ml锥形瓶中,加入50ml苯,加塞摇动几秒钟后,打开塞子放气,再盖紧瓶塞置振荡器振荡30min(或用手振荡45min),取出,将瓶倾斜静置数分钟,使滤液澄清。
注:粉碎后样品如在20℃以上室温放置,脂肪酸值会很快增加,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测定。
2、过滤用快速滤纸过滤,弃去最初几滴滤液后用量筒收集滤液25ml。
3、滴定将25ml滤液移入锥形瓶中,再用原量筒取25m1 0.04%酚酞乙醇溶液加入锥形瓶中,立即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滴定至呈现微红色半分钟内不消失为止。
记下所耗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毫升数V1。
4、空白试验取25m1 0.04%酚酞乙醇溶液,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滴定,记下耗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毫升数V2。
五、结果计算脂肪酸值以中和100g大米样品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
脂肪酸值=(V1-V2)×N×56.1×50/25×100/W(1-M)V1:滴定样品所用的氢氧化钾乙醇溶液体积,ml,V2:滴定25ml酚酞乙醇溶液所用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体积,ml,50:浸泡样品用苯的体积,ml,25:用于滴定的滤液体积,ml,N: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当量浓度,56.1:氢氧化钾毫克当量,W:样品重量,M:样品水分百分率,%100:换算为100g试样重量。
注:浸出液颜色过深,滴定终点不好观察时,改用四折滤纸,在滤纸锥头内放入约0.5g粉末活性碳,慢慢注入浸出液,边脱色边过滤。
六、思考题1、粮食脂肪酸值测定的意义?实验二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浓度一、实验目的1、掌握邻甲苯胺血糖测定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2、了解邻甲苯胺血糖测定法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二、原理血浆样品中的葡萄糖在酸性环境中与邻甲苯胺共热时,葡萄糖脱水转化为5-羟甲基α-呋喃甲醛,后者与邻甲苯胺结合为蓝绿色的醛亚胺(Schiff硷)。
血清中的蛋白质则溶解在冰醋酸和硼酸中不发生混浊。
将标准葡萄糖溶液与样品按相同方法处理,在680nm波长处比色,即可测得样品中葡萄糖含量。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1、实验材料:新鲜血浆2、仪器722型分光光度计,水浴锅,试管3、试剂⑴、邻甲苯胺试剂称取硫脲2.5g,溶于冰醋酸750ml中。
将此溶液转入1L容量瓶内,加邻甲苯胺150ml,2.4%硼酸溶液100ml,再加冰醋酸至1L刻度,置棕色瓶中,至少可应用2个月。
⑵、葡萄糖贮存标准液(100mg/ml)将少量无水葡萄糖置于硫酸干燥器内一夜。
精确称取此葡萄糖1.000g,以饱和苯甲酸溶液溶解并转移入100ml容量瓶内,再以饱和苯甲酸溶液稀释至100ml刻度。
置冰箱中可长期保存。
⑶、葡萄糖标准液(1.5mg/ml)在100ml容量瓶内,加入葡萄糖贮存标准液15.0ml,用饱和苯甲酸溶液稀释至100ml刻度,混和。
⑷、12mmol/L苯甲酸溶液称取苯甲酸1.4g,加入蒸馏水900ml,加热助溶,冷却后加蒸馏水至1000ml。
四、实验操作1、采得待测血样(抗凝)后立即离心以分离血浆(3,000转离心15分钟)。
2、取干燥试管3支,分别标出号码,按下表添加试剂。
邻甲苯胺法测血糖操作表管别测定管标准管空白管试剂(ml)血清(浆)0.20ml ────葡萄糖标准液──0.20ml ──蒸馏水────0.20ml邻甲苯胺试剂 6.0ml 6.0ml 6.0ml3、混匀各管内容物置沸水浴中加热15分钟后取出用流水冷却。
4、以空白管校正零点,读取各管680nm处吸光度值。
五、结果计算六、思考题1、如何获得血浆?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血液由细胞部分和非细胞部分组成。
细胞部分(占45%)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非细胞部分(占55%)是血浆,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激素、无机盐等。
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可获得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即血浆。
2、测定血糖时为什么要在空腹状态下取血?3、试讨论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应用?附:注意事项1、本法不需要除去蛋白质,邻甲苯胺试剂只与糖醛起反应,不与血中其他还原物质起反应。
2、显色反应与水的含量有关,故应使标准管和测定管的含水量一致。
3、温度对显色反应有明显影响,煮沸时间和温度应准确控制。
4、显色后颜色不稳定,室温每放置1分钟,颜色降低0.15%。
5、邻甲苯胺试剂中冰醋酸浓度很高,使用不当容易损坏比色仪器。
6、邻甲苯胺是致癌剂,测定过程中应小心使用。
实验三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同工酶一、目的掌握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同时对同工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原理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指使用不同凝胶孔径和不同缓冲系统的电泳。
系统的不连续性体现在:1、凝胶板的不连续性凝胶板由上、下两层胶组成,两层凝胶的孔径不同。
上层为大孔径的浓缩胶,下层为小孔径的分离胶。
2、缓冲液离子组成及各层凝胶的pH不同样品缓冲液(pH6.7的Tris-HC1),浓缩胶缓冲液(pH6.7的Tris-HC1),分离胶缓冲液(pH8.9的Tris-HC1)和电极缓冲液(pH8.3的Tris-甘氨酸)3、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在这样一个不连续的系统里,存在三种物理效应,即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和浓缩效应。
在这三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待测物质被很好地分离开来。
(1)、样品的浓缩效应浓缩效应:待分离样品中的各组分在浓缩胶中会被压缩成层,而使原来很稀的样品得到高度浓缩。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虽然浓缩胶和分离胶用的都是Tris-HCl缓冲液,但上层浓缩胶为pH 6.7,下层分离胶为pH 8.9。
HCl是强电解质,不管在哪层胶中,HCl几乎都全部电离,Cl-布满整个胶板。
待分离的蛋白质样品加在样品槽中,浸在pH8.3的Tris-甘氨酸缓冲液中。
电泳一开始,有效泳动率最大的Cl-迅速跑到最前边,成为快离子(前导离子)。
在pH6.7条件下,甘氨酸(pI=6.0)很少解离,其有效泳动率很低,跑在最后边,成为慢离子(尾随离子)。
这样,快离子和慢离子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断移动的界面。
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其有效泳动率介于快慢离子之间,被夹持分布于界面附近,逐渐形成一个区带。
由于快离子快速向前移动,在快离子的后边形成一个离子浓度低的区域即低电导区。
因为电位梯度V、电流强度I和电导率S之间有如下关系:V=I/S。
所以在电流恒定条件下低电导区两侧就产生了较高的电位梯度。
这种在电泳开始后产生的高电位梯度作用于蛋白质和甘氨酸慢离子加速前进,追赶快离子。
当快离子和慢离子的移动速度相等时,则快离子和慢离子之间形成一个稳定而又不断向阳板移动的界面。
也就是说在高电位梯度区和低电位梯度区之间的地方形成一个迅速移动的界面,由于蛋白质样品的有效迁移率恰好介于快慢离子之间,因此也就聚焦在这个移动的界面附近,被浓缩形成一个狭小的中间层。
由于两层凝胶孔径不同,蛋白质向下移动到两层凝胶界面时,阻力突然加大,速度变慢,使得在该界面处的待分离蛋白质区带变窄,浓度升高。
这就是所谓的浓缩效应。
在此区带中,各种蛋白质又按其电荷而分成不同层次,在进入分离胶前被初步分离,形成若干条离得很近但又不同的“起跑线”。
当蛋白质和慢离子都进入分离胶后,pH从6.7变为8.9,甘氨酸解离度剧增,有效迁移率迅速加大,使它越过蛋白质并直接在Cl-后移动。
不连续的高电位梯度不再存在。
于是,此后的电泳过程中,蛋白质分子在均一的电压梯度和pH值中泳动,并根据其固有的带电性和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与连续系统相比,不连续系统的分辨率大大提高,因此已成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分离分析手段。
由于电泳基质的四个不连续性,使样品在电泳开始时,得以浓缩,然后再被分离。
(2)、分子筛效应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蛋白质通过一定孔径的分离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
(3)、电荷效应每种蛋白质分子所载有效电荷不同,因而迁移率不同。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分离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根据酶的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染色方法显示出酶的不同区带,以鉴定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1、实验材料小麦幼苗2、仪器(1)垂直板电泳槽及附件(玻璃板、硅胶条、梳子、导线等)(2)稳压稳流直流电泳仪(3)高速离心机(10,000r/min)(4)量筒:500mL×1,10mL×1,5mL×1(5)烧杯:250mL×4(6)微量注射器(50μL)(7)其他:玻棒、大培养皿等3、试剂序号试剂名称配制方法1 1.5%琼脂 1.5g琼脂,100mL pH8.9分离胶缓冲液浸泡,用前加热溶化。
2分离胶缓冲液,pH8.9(pH8.9 Tris-HCl缓冲液)取48 mL 1mol/L HCl,Tris36.8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 mL。
3浓缩胶缓冲液,pH6.7(pH6.7 Tris-HCl缓冲液)取48 mL 1 mol/L HCl,Tris 5.98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 mL。
4分离胶丙胶贮液(Acr-Bis贮液Ⅱ)Acr 28.0g,Bis 0.735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 mL,过滤除去不溶物,装入棕色试剂瓶,4℃保存。
5浓缩胶丙胶贮液(Acr-Bis贮液Ⅰ)Acr 10g,Bis 2.5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 mL,过滤除去不溶物,装入棕色试剂瓶,4℃保存。
610%过硫酸铵溶液(Ap)10g过硫酸铵溶于100 mL无离子水中(当天配制)。
7四甲基乙二胺(TEMED)原液。
8核黄素溶液核黄素4.0mg,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