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离定律
遗传规律--分离定律

遗传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解释2、解释的验证以及假说演绎法3、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4、证明某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方法—自交或测交5、判断某显性个体是纯合子or杂合子(1)植物:自交,测交,检测花粉类型,单倍体育种(2)动物:测交5、显隐性判断6、概率计算:叉乘法;配子法;是否乘1/2的问题;杂合子连续自交的子代的各基因型概率,7、分离定律中的异常情况(1)不完全显性(2)致死现象:基因型致死(显性,隐性),配子致死(3)和染色体变异联系【显隐性判断】【定义法】1.已知马的栗色与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马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l匹小马。
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A.选择多对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反之,则白色为显性B.随机选出1匹栗色公马和4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4匹马全部是白色,则白色为显性C.选择多对栗色马和栗色马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栗色马,则说明栗色为隐性D.自由放养的马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说明栗色马为显性【假设法】2.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下面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全为直毛则直毛为隐形B.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则子代雌性个体均可为直毛C.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一致,则直毛为显形D.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不一致,则直毛为隐形【性状分离法】3.将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
基因的分离定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如DD、Dd、dd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1.二者关系
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基因型决定 表现型),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表现型还受环境影响,所以表现型是基因 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DD Dd
Dd
dd
矮茎
高茎 高茎 高茎
基因型 表现型
在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 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 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1、基因分离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单击画面继续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
结构 蛋白
直接
细胞 结构 细胞 功能
功能 蛋白
间接
生物性状
3、性状是什么?会不会直接遗传呢? 4、遗传有怎样的规律呢?
遗传学的奠 基人----奥地利
学者孟德尔。出 身于乡村农艺世 家,原本是一位神 父, 他主要对豌豆 进行了长达8年的 杂交实验,从中总 结出的两大遗传 规律,为遗传学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3)显性遗传病和隐性遗传病的判定 “有中生无”为显性,“无中生有”为隐性
分离定律的六把钥匙
(1)DD×DD→DD (2)dd×dd→dd (3)DD×dd→Dd (4)Dd×dd→Dd∶dd=1∶1 (5)Dd×Dd→DD∶Dd∶dd=1∶2∶1 (6)DD×Dd→DD∶Dd=1∶1
全显性D — 全隐性dd 全显性D — D —:dd=1:1 D —:dd=3:1 全显性D—
单击画面继续ຫໍສະໝຸດ 显性性状:遗传学上,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是一种遗传原理,由著名的德国生物学家图斯特罗森博格于1910年提出,定义为“伴随着基因分离而发生的各种遗传
表现”。
它指出,当一个子代来自两个不同基因携带者,每个携带者
基因将独立传下,而不会因为其他基因而受到影响。
这种原理也被称为基因分离或基因隔离。
基因分离定律对于科学家们研究遗传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方法来解释和研究遗传表现。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基因的特性和表现,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在生物体中的特定功能,这反过来也有助于科学家们研究遗传疾病和其他神经发育问题。
此外,基因分离定律还可以被用于对植物和动物进行育种,通过它可以根据每种植物或动物的特性来改良它们,从而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同时,它也被用于科学研究,如研究特定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同一个基因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强度,以及研究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是通过对遗传物质的分离而发现的。
- 1 -。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I.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独立地传给子代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
A.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通过连续进行多代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B.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孟德尔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即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基因副本(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本的两个基因组合,并独立地传给子代。
这就保证了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的维持。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双因素遗传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个不同的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独立地传递给子代。
这说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的互换定律。
即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互换(交叉互换)来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C. 孟德尔定律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变异以及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德尔的定律还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地组合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通过果蝇实验得到了验证。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1. 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知识1.1 什么是基因分离定律?听说过孟德尔吗?对,那个种豆子的小哥!他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基因就像一个双胞胎,一起长大,但长大后却可以各自发展,各自精彩!简单来说,基因分离定律告诉我们,父母的基因在生孩子的时候会随机分开,就像抽奖一样,运气好就能抽到好基因,运气不好……那就怪基因了。
不过这可不是个坏消息,毕竟,基因的组合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惊喜包”一样。
1.2 现代的理解现代科学家们把这个定律拿出来,经过一番深挖,发现基因其实是复杂得多的。
比如,环境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这就像你有个好基因,但生活环境不太好,那结果可能就不会那么理想。
我们现在知道,基因和环境的互动是非常复杂的,感觉就像是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每一根线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说白了,基因分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旅程。
2.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2.1 性状的多样性基因分离定律还告诉我们,性状的表现是多样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爱吃,有的人爱喝,都是基因在捣鬼。
更神奇的是,这些性状不止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多个基因的合作,像一支乐队,大家一起合奏,才能演绎出美妙的乐曲。
想想看,如果只有一种基因,那生活多单调啊,真是没意思。
2.2 性状的遗传而且,遗传性状就像是我们家族的“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有些特征像蓝眼睛或者卷发,可能在家族里就像流行风潮一样,越传越广。
这也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点儿祖辈的影子,听起来是不是很浪漫?当然,也不乏那些“遗传奇葩”,让你不得不感叹基因的奇妙。
比如,隔代遗传就像是基因的神秘游戏,让我们从曾祖父母那儿继承一些意想不到的特征。
3. 实际应用与影响3.1 基因科技的进步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基因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也在不断深化。
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就像给基因进行了一次“整容手术”,让我们能有机会改进一些遗传病的可能性。
第13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考点三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

B
[解析] 理论上 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则可能是由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 死亡造成的,A正确;若隐性个体有 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 ,与题意不符,B错误;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 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C正确;若花粉有 死亡,并不影响花粉的基因型比例,所以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仍然是 ,D正确。
.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性别影响的现象。鸡的雄羽、母羽是一对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控制,母鸡只有母羽一种表现型,公鸡有母羽和雄羽两种表现型。研究人员做了一组杂交实验:
:母羽♀×母羽 ♂ :母羽♀:母羽 ♂:雄羽 ♂ 。回答下列问题:
3.母性效应: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型由母体的染色体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如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该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
已知某种羊的有角和无角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控制,请分析:
公羊中基因型为 或者 的表现为有角,基因型为 的表现为无角;母羊中基因型为 的表现为有角,基因型为 或 的表现为无角。若多对杂合子公羊与杂合子母羊杂交,则理论上,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
[解析] 多对杂合子公羊与杂合子母羊杂交,即 、 、 ,比例为 。由于母羊中基因型为 的表现为有角,基因型为 或 的表现为无角,因此子一代群体中母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有角:无角 ;由于公羊中基因型为 或者 的表现为有角,基因型为 的表现为无角,因此子一代群体中公羊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有角:无角 。
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一轮复习课件)

意义
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减数分裂的显 著特征,是遗传学基础。
等位基因的分离
01
02
03
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 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
等位基因分离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 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 子中。
意义
等位基因的分离是孟德尔 遗传定律的重要内容,是 遗传学基础。
孟德尔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不同遗传因 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分离现象,并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02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同源染色体
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来自父本 和母本的成对染色体,在形态和 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在遗传上互 为对应的关系,称为同源染色体
。
同源染色体分离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的
致死基因的分离
总结词
致死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导致个体死亡,对基因分离定律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致死基因是指那些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存在会影响基因的分离定律,因为携带致死 基因的个体无法存活到繁殖年龄,从而无法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致死基因的存在可能导致某些隐性特征在群体 中消失,或者影响种群中基因型的比例。
杂合子自交遗传图解
用图形方式表示杂合子自交的过程和结果。在遗传图解中,亲本为杂合子(Dd),产生配子时等位 基因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D和d),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显性与隐性之比为3:1。
遗传图解的意义
通过遗传图解可以清晰地呈现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和结果,有助于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减数分裂
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 裂方式,是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 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
基因三大定律

基因三大定律
基因三大定律是指遗传学领域中的三个重要定律,它们分别是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
1. 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在正常繁殖中,每个个体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到两个相对独立的基因,并且这两个基因在生殖过程中会分离。
2. 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的基因对于遗传特征的表现具有自由组合的能力。
即,基因的组合并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每个基因都有可能以任何方式与其他基因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3. 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每个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不会相互干扰。
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遗传是独立进行的,一个性状的遗传不会影响另一个性状的遗传。
这意味着每个性状都受到不同基因的控制,它们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这些定律是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高利·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期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并提出的。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我们理解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分离定律
基础过关
1.在遗传学上,把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
A.显性和隐性 B.相对性状 C.性状分离 D.遗传规律
2.下列有关遗传规律的正确叙述是()
A.遗传规律适用于一切生物B.遗传规律只适用于植物
C.遗传规律适用于受精过程D.遗传规律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3.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了3只小羊是白羊,若他们再生第4只小关,其毛色()
A.一定是白色的 B.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C.一定是黑色的 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4.人类多指畸形是一种显性遗传病。
若母亲为多指(Aa),父亲正常,则他们生一个患病女儿的可能性是() A.50% B.25% C.75% D.100%
5.能够产生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六种基因型的杂交组合是()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6.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1)——(3)中的遗传问题:()
(1)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2)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3)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A.杂交、自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 C.测交、测交、杂交 D.杂交、杂交、杂交
7. 一组杂交品种AaBb×aaBb,各对基因之间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则F1有表现型和基因型的种数为()
A.2,6
B.4,9
C.2,4
D.4,6
8. 向日葵种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某人用粒大油少
和粒大油多的向日葵进行杂交,结果如右图所示。
这些杂交后代的基因种类是
( )
A.4种
B.6种
C.8种
D.9
9.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到不同配子中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10.下列关于分离现象的假说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1.棉花的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植株有抗虫的也有不抗虫的。
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关系,用紫色不抗虫植株分别与白色抗虫植株a、b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
(假定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颜色和抗虫与否的
()上述两对性状中,是显性性状。
(2)组合甲的子代208株白色不抗虫的个体中,纯合子有株。
(3)组合乙中的亲本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的基因型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