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一_南开之父张伯苓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5de0eb403d8ce2f01662308.png)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青年节】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也是我十分佩服的校长。
张伯苓先生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
下面,就由yuwenmi给大家分享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希望各位童鞋喜欢!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立志教育救国张伯苓生于1876年4月5日。
那时中华民族处于日益寇深祸亟的灾难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赔银割地,丧权辱国。
1889年,13岁的张伯苓报考北洋水师学堂,希图强国。
在水师学堂,张伯苓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严复的思想影响。
可是,当张伯苓即将毕业要上舰实习时,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他到残存的通济轮上实习,亲睹了"国帜三易--即1898年日本将威海卫交还中国,降日旗升龙旗,然而转天清廷又转交英国,再降龙旗升英旗,致使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戟!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自那时起,张伯苓历经劫难、矢志不渝地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南开教育,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救国之宏志。
从1904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1904年创办私立中学堂(1912年始称南开学校),1919年开办南开大学,1922年成立南开女中,1928年成立南开小学,1931年建立经济研究所,1932年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1936年成立南渝中学,1937年接办蜀光中学。
张伯苓以南开系列学校为依托,开创并践行公能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周恩来等一大批民族英彦辈出南开,书就了爱国育才的光辉篇章。
教育学家的故事范文

教育学家的故事范文教育学家,虽不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但长期关注教育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的学者。
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教育学家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教育家张伯苓的小故事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xx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
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
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裴斯泰洛齐(Joha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正能量满满的“南开之父”张伯苓

正能量满满的“南开之父”张伯苓作者:李雪松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9年第12期他创办了大学、中学、女中和小学等南开系列学校,培养了周恩来、梅贻琦、陈省身、曹禺等一批旷世英才。
他是中国现代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他最早提出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愿望,创立了中国近代体育团体组织,推动了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先驱者;早在1909年他就自编自导了新剧《用非所学》,成立了“南开新剧团”,奠定并影响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完善与发展,被誉为“中国北方话剧第一人”。
他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张伯苓。
(一)何以救国,弃戎从教1891年,15岁的张伯苓,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专业是航海驾驶。
4年后,他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毕业。
按理,北洋水师学堂的毕业生应该在毕业前一年到北洋舰队的船上先实习一年。
但是,在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灭,整个北洋学堂的学生竟找不到一艘船供他们实习。
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张伯苓也不得不在家赋闲一年多,直到1896年才等到了一艘“通济轮”。
上船实习后,张伯苓发现整个清朝海军中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气息。
在听老兵们讲述黄海大战的屈辱时,张伯苓觉得自己胸中悲愤难平,几欲痛哭失声。
而真正重创心田,让他决定转变人生方向的事情,则发生在两年之后。
1898年7月,英国从日本手里拿到了威海卫,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
张伯苓所在的“通济轮”负责运送清廷官员去威海卫完成交接仪式。
在交接仪式上,他目睹了日本太阳旗被降下,升起清朝黄龙旗,但随即黄龙旗又被降下,换上了英国的米字旗。
两天内“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让张伯苓想通了:“海军救不了中国……要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
”于是,在那一年,他脱下军装,去做“教书匠”。
6年后,张伯苓创办了南开中学。
但他想要做的,远不止这些,他的最大梦想是办一所一流的大学。
1917年,他决定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要办好学,自己要先学好。
民族的脊梁张伯苓

民族的脊梁张伯苓--字数:张伯苓、南开这是两个血肉相连的名字。
他的六十八岁寿辰,是后年月日,当时国共两党的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和张劢生都是他的学生,一起为他抬滑竿绕场一周。
他笑了,作为一所学校的校长,他能培养出在国共两双方担任高级官员的弟子,且能走到一起来,劲往一处使。
年月,被幽禁年的张学良在台北首次接受日本广播协会采访,还不止一次地提起张伯苓和南开大学。
当采访记者问他年轻时受谁的影响最大时,他马上回答是张伯苓先生。
温家宝任新一届国务院总理的消息传到天津,他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师生无不为之喜悦和自豪。
语文老师韩文霜激动地写下一副对联:百年南开两总理,十秩春秋万栋梁。
而南开这样的名校,竟是一所私立学校,一切办学费用,皆须办学者自己筹措,张伯苓在他仅只岁时从五个学生的一个私塾办起,到年他岁时,他的中学已经有一千个学生。
年他岁,南开学校(包括男中、女中、小学部、大学及研究所)一共有三千学生。
以一已之力创造出如此的天地,不能不感叹张伯苓的伟大。
民族的脊梁,人们是这样称为鲁迅先生的,这样的称谓,对张伯苓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而且,相似的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经历,而他,一个年轻的海军军官,见到了刘公岛上驻守的英国士兵的精神与中国士兵是天差地别,一个是身材魁梧,衣着整齐,一个面色憔悴,萎靡不振,见到了威海三易其帜,认准教育救国是自己应该为之奋斗的事业,于是,就有了天津城西南面洼地上的一所学校,南开。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张伯苓不输与中国历代的任何人。
关键词一:精神年月日,日军向天津进攻日下午,南开大学的被毁,张伯苓几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他却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一方面是国难当头,一方面是自己三十三年的心血,这是他含辛茹苦,一点一滴的累积而成的,作为一所私立学校,一切都要自己去奔走,可以说,他是看着南开这个孩子慢慢长大,正到了成人的时候,却遭此横祸,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他这样的举动,正是表明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人是打不垮的!关键词二:操守在抗战前余年发展中,张伯苓为南开系列学校募集了数百万资金,在这期间,南开教授的工薪一涨再涨,最高的已达月元,但他的工资却一直定格在元的水平上。
南开之父张伯苓

南开之父张伯苓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
十五歲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
不久,当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
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严峻的挑战。
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
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
他此后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民国初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天津显示出勃勃生机。
张伯苓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渴求,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创办一所大学,也为中学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
放眼国内,要么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要么是得到国外教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并没有较完善的、非常成功的私立大学可资参考借鉴。
为此,他远渡重洋,于1917年8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人指导张伯苓学习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课程。
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
凯尔鲍德里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一些共和思想,以树立民主观念和公共群体意识,抵消长期以来封建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这番话让张伯苓沉思良久。
归国后,他就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具体事宜,并且开始在外面四处奔波,为创办大学筹募经费。
1919年秋,张伯苓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南开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张伯苓先生

张伯苓先生——中国教育最光辉的楷模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
上世纪初,他亲眼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列强的侵略野蛮、烧杀抢掠,至使国破山河碎、民不聊生,因此,他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造就一代新人,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为此,他与严修东渡日本考察教育,从私人家馆开始,艰难创业,历经艰辛,至后来兴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基石和力量,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张伯苓正确的办学方向,先进的教育理念,经历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有学识、有抱负,立志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而奉献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南开大学更是集中了如:凌冰、杨石先、李济、刘晋年、张洪元等,各学科的先驱者和领军人士。
南开大学以优宜的学术环境、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及崇高务实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成为国家重点之大学。
张伯苓创造的南开系列学校造就了中国教育史上仅有的丰硕成果。
开国总理周恩来,现任总理温家宝、副总理邹家华,人大副委员长林枫、吴阶平、周先启,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万国权、王昆仑、屈武,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在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近60人来自南开。
以著名学家陈省身为代表一批旅居海外的校友成为世界学者。
还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如:曹禺、金焰、黄宗江、周汝昌,沈湘,以及著名哲学家张申府、熊十力,著名教育家杨石县、武大任、吴贻琦,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吴蔚然、方圻,著名外交家汤铭钊、张伟超、申健,这些精英人才数量之多、层次之高、涉及面之广堪称全国首位。
张伯苓先生办学,饱经沧桑、始终矢志不渝地投入到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如明灯一盏借鉴他国教育之经验,以科学严、务实求真与中华历史文化之块基石相融合,开拓创新之精神,使这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下的睡狮逐渐醒来。
中华之复兴、民族之复兴。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他以国家和民族智之利益为重,毅然辞去政府职务,用毕生心血投身南开教育,此举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高风亮节。
正能量满满的“南开之父”张伯苓

正能量满满的“南开之父”张伯苓作者:李雪松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第12期李雪松人物名片:他创办了大学、中学、女中和小学等南开系列学校,培养了周恩来、梅贻琦、陈省身、曹禺等一批旷世英才,是中国现代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他最早提出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愿望,创立了中国近代体育团体组织,推动了现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先驱者;早在1909年他就自编自导了新剧《用非所学》,成立了“南开新剧团”,奠定并影响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完善与发展,被誉为“中国北方话剧第一人”。
他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张伯苓。
何以救国,弃戎从教1891年,15岁的张伯苓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专业是航海驾驶。
4年后,他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毕业。
按理,北洋水师学堂的毕业生应该在毕业前一年到北洋舰队的船上先实习一年。
但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灭,整个北洋学堂的学生竟找不到一艘可以供他们实习的船。
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张伯苓也不得不在家赋闲一年多,直到1896年才等到了一艘“通济轮”。
上船实习后,张伯苓发现整个清朝海军中都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气氛。
在听老兵们讲述黄海大战的屈辱时,张伯苓悲愤难平,几欲痛哭失声。
而真正重创心田,让他决定转变人生方向的事,发生在两年之后。
1898年7月,英国从日本手里拿到了威海卫,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
张伯苓所在的“通济轮”负责运送清廷官员去威海卫完成交接仪式。
在交接仪式上,他目睹了日本太阳旗被降下,升起清朝黄龙旗,但随即黄龙旗又被降下,换上了英国人的米字旗。
两天内“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让张伯苓想通了:“海军救不了中国”,于是那一年,他脱下军装,做个教书匠。
6年后,张伯苓创办了南开中学。
但他想要做的,远不止这些,他的梦想是办一所一流的大学。
1917年,他决定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要办好学,自己要先学好。
那一年,张伯苓已经41岁。
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四处募捐,被人称作“化缘和尚”。
张伯苓的事迹作文素材

张伯苓的事迹作文素材Zhang Boling, also known as Zhang Boliang, was a prominent educato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张伯苓,字伯苓,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
Bor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876, he was known for his dedication to modernizing Chinese education and his tireless efforts to promote physical education. 他于1876年出生在江苏省,以致力于现代化中国教育和不懈推动体育教育而闻名。
Throughout his life, Zhang Boling worked tireless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China, advocating for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hat included both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张伯苓一生致力于提高中国教育质量,倡导更全面的教育方法,包括心理与体育的双重发展。
One of Zhang Boling's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was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kai University in Tianjin in 1919. 张伯苓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于1919年在天津创立南开大学。
H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academic knowledge but also on practical skills and physical fitness. 他认为教育不仅应注重学术知识,还应关注实用技能和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美国回国,途径日本横滨,当年南 开中学的学生,前来迎候自己的校长。这 当中就有周恩来。张伯苓充满信心地对自 己的学生说,我要回去办南开大学,你们 都可以回天津,上南开自己办的大学了。 这时,张伯苓这位特别的中国人,手上还 只有当年买下的天津南开洼八百亩围塘。 张伯苓反复对学日寇侵入天津。 南开大学成为抗日战争中遭到日军摧毁的第一所 中国高等学府。 日军士兵冲进已经是一片废墟的南开校园,抢 掠图书、教具,火烧图书馆、教学楼,在短短两 天里,熔铸了张伯苓几十年心血、生命,书声琅 琅的文化殿堂,变成了蛮荒之地。南开被洗劫一 空, 40多年前,甲午水战北洋水师的惨败,打破 了张伯苓“从戎救国”的理想。40多年后,张伯 苓亲手建立起来的南开,又毁于侵略者的暴行。 但这一次却更加坚定了他办学的决心。 张伯苓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敌人此次轰炸南 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 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张伯苓没有被打垮,他坚 毅地向世界宣布,将于短期内,本着创校的一贯 精神,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南开,南开,越 难越开。张伯苓再次让世人惊奇与感动。
创新、改革
一个在甲午战争后敢于果断地埋葬自己的 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张伯 苓不会沿着人家的路子走到底。于是他决 定去美国,学习新的办学理念和方法。但 这一年,张伯苓已不年轻了。他41岁。
艰苦创业、自信
在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办学 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它不同于国立学校, 也不 同于教会学校,一切经费来源都有赖 于私人捐赠。从经费筹措、校址选择、校 舍兴建、设备购置,无一不经过张伯苓的 精心筹划,特别是在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的时代,办学经费竭厥,处境十分困难。 特别是在筹办大学时,屡遭挫折,学校有 时因经费无着,不得不暂时停课。但从不 灰心。 自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宽容、纳谏
1924年,张伯苓办南开已整整20年,社会 各界颂扬之声不断,但这时却发生了一件张伯 苓没有想到的事情。一个叫宁恩臣的南开大学 学生,在校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轮回教育》 的文章,说学校教育是全盘西化。学生的批评 几乎否定了张伯苓20年来千辛万苦的努力,也 激怒了南开留洋归来的教员。这样的批评很少 有人受得了,可是张伯苓很赏识这个批评他的 学生,后来还把他举荐给张学良重用。当宁恩 臣在代理东北大学校长陷入困境,心急火燎地 从沈阳赶到天津向他求助时,张伯苓又派出得 力干将帮他度过了难关。
南开之父张伯苓 ——永远的南开魂
张伯苓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甲午之战是中国大失败的开始。海军军 舰全军覆没,这次大失败的教训,激励了张 伯苓的志气,坚定了他一生的爱国热忱。当 时科举虽还未废,而要求变法维新以求富强, 已成为一般有志青年的愿望。张伯苓决心创 办新式教育。适值天津名绅严修倡办新学, 1898年乃延聘张伯苓主持严氏家塾。张伯苓 结识严修,对其后来南开一系列事业的创立 与发展影响很大。
1934年,第18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召开。 各国驻津领事出席开幕式,其中就有日本领事, 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梅津美治郎。南开400名啦 啦队员,在看台上,举牌变幻出“勿忘国耻”、 “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等字样,抗议日本 侵占中国东北。 日本领事一看,就气的离开了现场。 日本驻华使馆向国民政府提出了抗议。张伯 苓召集啦啦队到自己的办公室训话,他一共训了 四句话。第一句,你们讨厌;第二句,你们讨厌 的好;第三句,下回还这么讨厌;第四句,要更 巧妙地讨厌。教育家张伯苓的训话,使南开师生 的抗日救国热情空前高涨。
廉洁奉公
张伯苓一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凡属公款、 公物一丝不取。南开的经费完全公开,每年的帐 目都放在图书馆里,欢迎师生查看 ,临终只有几 元钱,留给子女的遗言是“留德不留财”。 有一次,张伯苓在北京开会是从旅馆步行去 的。散会时大门口的警卫人员问每个人的汽车号 码,张伯苓被问及汽车号码时,便随口答道: “十一号”,警卫人员追寻,找不到“十一号” 车,他笑着说:“我是两条腿的十一号”。一时 被人们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