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玩滑梯的启示青岛版五年制
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 玩滑梯的启示

说一说玩滑梯的感觉
动一:双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推
• 请同学们用手在桌面 上摩擦,你有什么感 觉?
活动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 拉动蹲在地上的 同学,说一说在 拉动时你有什么 感受?
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的 时候,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 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系?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验证。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 • • • 我的猜想: 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及被拉物体的重量有关 我的方案: 1、分别在玻璃上和在桌面上拉同一个物体;2、 在桌面上拉重量不同的两个物体。 • 我的发现: • 拉玻璃上物体用力小,拉轻的物体用力小。说明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被拉物体越重,摩 擦力越大。
通过这些图片,说一说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我的收获
• • • • • (1)摩擦力 (2)粗糙程度,粗糙、大,光滑、小 (3)重,轻 (4)增加 (5)减小
玩滑梯的启示

学科:科学年级:三主备人:潘兴海课题2、玩滑梯的启示课型新授教材内容解读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情感)(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重点难点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学法指导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引导。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一、体会摩擦力的存在活动一:手在桌面上摩擦1、(1)教师谈话:让我们做个小游戏,请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觉?(2)学生汇报(3)教师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请你在手上垫上白纸,再来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觉?(4)学生活动、交流汇报活动情况。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的研究,大家知道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着摩擦力,那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2)学生预测、交流。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思路,即设计出可以对比的相关要素。
如:研究与滑梯表面因素有关。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拉动蹲在木板上的同学等活动指向,注意观察,填写好观察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活动中的发现。
学生在对比活动中体会摩擦力,进一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培养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假设进行验证这样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多样实验。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滑梯表面进行对比;研究与下滑物体的因素有关的,就可以设计采用不同的物体作对比项目。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用倾斜的木板代替滑梯,木块代替向下滑动的物体。
(5)交流、总结:各组的实验过程做得都很好,接下来请各组讲解展示一下实验过程与记录。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玩滑梯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玩滑梯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玩滑梯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师:同学们,平时玩过滑梯吗?谁能说说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师:你从滑梯滑下来时,身体与滑梯接触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学生说出身体与滑梯接触时有摩擦的感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探究活动:1.体会摩擦力。
活动一:手在桌面上摩擦。
师:请大家用手在桌面上摩擦,你有什么感觉?师:请你在手上垫上白纸,再在桌面上摩擦,你又有什么感觉?活动二:拉动蹲在地上的同学。
师:拉动蹲在地上的体重较大的同学,说一说在拉动时你有什么感觉?师:拉动蹲在地上体重较轻的同学,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感觉?师:通过刚才两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小结: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桌面或地面之间产生了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科学上称摩擦力。
推拉物体时感到很费力说明摩擦力大,感到比较省力说明摩擦力小。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实验和活动,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2)猜想假设。
(3)制定方案。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能不能设计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实验方案一:选择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块木板,分别在上面用同样的速度拉动同一个木块,看看用多大的力,并分别记录下来。
每个实验做两次,比较两个实验用力的大小。
实验方案二:将木块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在木块上先后加放不同数量的砝码,分别用同样的速度拉动木块,比较两次实验用力的大小。
(4)实施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记录表实验次数改变的因素保持不变的因素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结论(5)展示交流。
师: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师:大家说得很好。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动物体的轻重有直接关系。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
《玩滑梯的启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玩滑梯的启示》导学案
《玩滑梯的启迪》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次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玩滑梯的过程中所蕴含的启迪,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平时生活中发现并领悟重要的人生道理。
一、导入:
请同砚们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玩滑梯的经历,分享一下自己最深刻的一次滑梯经历。
二、呈现:
1. 展示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一个小孩在玩滑梯时的表现,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细节,看看小孩在玩滑梯时有哪些表现。
2. 分析视频:请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讨论小孩在玩滑梯时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玩滑梯的过程中可能蕴含的启迪是什么。
三、探究:
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玩滑梯的过程中可能蕴含的启迪是什么,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案例分析:老师提供几个玩滑梯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每个案例中的启迪,引导学生理解玩滑梯的过程中可能蕴含的人生道理。
四、总结:
1. 总结启迪:老师总结学生讨论的启迪,强调玩滑梯的过程中可能蕴含的重要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启迪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反思提问:老师提出几个反思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是否能够发现并领悟重要的人生道理,鼓励学生在进修和生活中不息思考、成长。
五、拓展:
1. 作业安排: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玩滑梯的启迪的文章,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户外活动,让他们在玩滑梯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并领悟玩滑梯的启迪,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六、反馈:
请学生在下节课上交自己写的关于玩滑梯的启迪的文章,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分享在户外活动中所领悟到的人生道理。
玩滑梯的启示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玩滑梯的启示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玩滑梯的启示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2.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教学内容:1.简单介绍滑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小型滑梯模型;3.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总结滑梯的设计原则;4.学生们自主构思并制作大型滑梯模型;5.学生们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滑梯模型;6.总结和讨论滑梯玩耍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们回忆滑梯的样子和玩耍经验,让他们分析滑梯的构造和原理。
教学步骤:步骤一:滑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介绍1.老师简单介绍滑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站稳、双手握紧护栏、脚尖向前等。
2.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一些滑梯的安全使用原则。
步骤二:小组合作设计小型滑梯模型1.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4-5人。
2.学生们一起讨论并设计他们理想中的小型滑梯模型,考虑尺寸、形状和材料等因素。
3.学生们根据设计的要求,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小型滑梯模型。
步骤三:总结滑梯的设计原则1.学生们观察和比较各组设计的小型滑梯模型,讨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们思考并总结出滑梯的设计原则,例如坡度合适、材料安全等。
步骤四:自主构思制作大型滑梯模型1.学生们在小组内自主构思并设计大型滑梯模型,考虑尺寸、形状和材料等因素。
2.学生们根据设计的要求,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大型滑梯模型。
步骤五:展示和分享滑梯模型1.学生们展示和介绍自己制作的大型滑梯模型。
2.学生们互相欣赏、学习和分享滑梯模型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
步骤六:总结和讨论滑梯玩耍的启示1.学生们回顾和总结滑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讨论滑梯玩耍的乐趣和启示。
2.学生们讨论滑梯玩耍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自信心和勇气等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反思:玩滑梯的启示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并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青岛版小学科学《玩滑梯的启示》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玩滑梯的启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梯的工作原理,探索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滑梯的工作原理2. 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科学实验:探究摩擦力对滑梯的影响4. 生活应用:设计合理的滑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梯的工作原理,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合理的滑梯,减小摩擦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摩擦力对滑梯的影响。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滑梯的工作原理。
2. 新课:讲解滑梯的工作原理,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对滑梯的影响。
4. 分析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摩擦力对滑梯的影响因素。
5. 生活应用:学生设计合理的滑梯,减小摩擦力,提高滑行速度。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滑梯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操作能力。
4. 评价学生设计合理滑梯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具:滑梯模型、实验器材(如滑轮、摩擦片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设计滑梯的图纸和材料。
3. 教学资源:相关滑梯设计的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如公园设计师、物理老师等)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滑梯的设计原理和摩擦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公园或游乐场所的滑梯设施,实地观察和分析滑梯的设计和使用情况。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玩滑梯的启示_青岛版-教学文档

2、玩滑梯的启示●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2、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作出合理的解释;3、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2、各项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3、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1、知道摩擦力是生产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力;2、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3、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 教学重、难点: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 实验器材、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钩码、木板、测力计等;学生准备:毛巾、线木块等。
●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玩过滑梯吗?(玩过)那谁来说说玩滑梯时身体与滑梯接触时的感觉?从玩滑梯的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师板书课题:2玩滑梯的启示2、学生体验摩擦力:手按住桌面滑动,此时手有什么感觉?推动桌子又有感觉?(费力)3、明确摩擦力的概念并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二)猜想与假设谈话: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学生猜测:生1:跟接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生2:跟物体的重量有关系;被拉物体越轻,摩擦力就越小;被拉物体越重,摩擦力就越大。
······(三)设计方案及注意事项谈话:怎样证实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桌上的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生1:把木板搭在木块上构成斜坡,然后让钩码分别在木板及铺上毛巾的木板上滑动,观察钩码的运动快慢情况。
生2:把木板搭在木块上构成斜坡,然后用测力计依次在斜坡上拉动重量不同的物体,观察用力的大小。
······实验时每次坡度不变。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玩滑梯的启示》教学设计-12页精选文档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玩滑梯的启示》一、教材分析摩擦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摩擦力有关?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力?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很少思考和探究过的。
本课以学生玩滑梯等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摩擦力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做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设;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将玩滑梯时的感受记录下来,准备木块、木条、砂纸、白纸等教师:1、双面木块(一面光滑、一面粗糙)木块、白纸、木条、砝码、测力器、砂纸、餐巾纸等,用学具袋装好,每组一袋。
2、摩擦力与生活的相关图片。
3、实验记录表格一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从心情聊起师: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上科学课,你们的心情怎样?引出此时高兴心情——表达出心情——全体同学热烈鼓掌!2、设疑引发思考师:谢谢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当两只手相互接触、相互运动科学上叫它什么?大家可以跟老师一边做一边猜想一下。
3、生发散思维鼓掌、擦手、搓手、摩擦……4、采访“摩擦”生,引出“接触面”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从书上看到的。
)你还知道摩擦的其他知识吗?生说出“接触面”,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接触面,两只手掌接触的地方叫接触面,手放在桌面上它们之间也有接触面,当然玩滑梯的时候身体与滑梯之间也有接触面了。
5、趣说滑梯师:大家都玩过滑梯是吧?谁能说一说你在玩滑梯的时候身体与滑梯接触的地方有什么感觉?生说玩滑梯的感受:鞋底就会和滑梯的面接触鞋上的一些花纹就会磨掉一些的,甚至会磨平,这样滑起来就快了;经常玩滑梯结果把裤子都磨破了……6、点题板书同学们的发言,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童年的记忆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玩滑梯的启示青岛版(五年制)
我对本次教学认真反思,我认为既有比较成功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优点
1、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造出各种条件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活动,实现了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2、重视了课堂评价的功能。
(1)、评价主题强调了多元化。
即评价不再是教师自己的事,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了评价,使评价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性。
(2)、实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不仅仅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为主,还评价了学生在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及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
(3)、强调了评价对教学的全过程参与,既进行了过程性的评价,有进行了终结性评价,并且多是鼓励性评价,使评价伴随在教师的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与导向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状态。
二、缺点
1、导入部分
在该环节,教师只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新事物,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时只想到通过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入“摩擦力”概念,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但是这样做,只是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教师提前设好的“圈套”,并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平时对摩擦力的存在现象其实已经很熟悉,只是没有把它们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对“摩擦力”的认识表述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有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调控下面的教学。
2、环节安排
虽然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在重点知识的研究上,“放”的度不够大,没有真正把知识放给学生去研究。
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可以将研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两方面整合为一个环节,让学生去探究,然后共同汇报。
3、本课设计的“拓展活动”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考虑到本节的教学目标,应在本节课全部完成,尽量不留课外作业,因此可以去掉。
以上缺点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去积极克服,从而更好地体现当前新课改的精神,提高自身的科学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