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第一部分赏奇景【注:本堂课不要学生预习。

课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浅,无需预习。

】师:先看一个句子。

请自由读几遍。

【投影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师:猜猜,写的是什么?生:水草?生:竹柏?生:不是。

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师:你很仔细。

赞一个!再猜。

【投影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天空?生:镜子?生:哦哦,月光!月光!(一生激动。

)师:确实是月光。

【投影展示】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再读,马上背诵下来。

(生背。

现场抽背。

)师:背熟了,谁来试着讲讲?(两生尝试翻译,基本正确,但是没有讲出“盖”字的意思。

)师:“盖”没有讲出来。

你们会的。

比如“一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生:哦哦,我明白了,应该讲成“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师:好。

你喜欢这幅画儿吗?生:挺神奇的。

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积水,特别干净明亮,还特别宁静。

生: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啊。

师:是!是!比喻月光如水,这并不新奇,新奇的是“空明之水”。

这个句子,描绘的可是一幅“名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大大的有名。

作者苏轼,出自他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请翻书,这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投影展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请学生批注和大声朗读。

)第二部分论奇人师:千百年来,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月亮不同,事实上是因为看月亮的这个人不同。

学习这个名篇啊,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投影展示】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之人师:请大家先朗读全文,弄清楚《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件什么事儿。

(组织学生朗读。

群体读。

男生读。

女生读。

配乐个人读。

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读得要慢,音调要稍低,读出宁静和安详。

)师:请一个同学来讲故事。

(生讲。

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联系“当户理红妆”,突破对“户”的理解有。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课前交流: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苏轼少年科举成名的故事,苏轼与佛印参禅悟性的故事。

(上课前了解到,这篇课文学生比较熟悉。

)一、积累实词,提炼方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先请同学们说说看这些重要词语的意思。

出示PPT: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这个“户”,我认为是“门”的意思。

师: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但我想深入地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月色照入到门里。

师:对,“户”可以解释为“门”,我们还可以怎么知道呢?我们要注意积累的方法,其实我们七年级学过《木兰诗》,其中有一句叫生:木兰当户织。

师:这个“户”就是“门”的意思,当然讲得再精准一点,古代一般“单扇的门”叫“户”。

第二个,你来。

生:“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师:“然”是“……的样子”,这个我们也学过,在朱自清的《春》一课中,有一句话叫生:欣欣然张开了眼。

师:是的,我们既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知道积累词语的方法。

下一个?生:“念”是“想到”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根据后面的意思,想到没有人和他一起游玩取乐。

师:“想念”“想念”,“念”就是“想到”的意思。

再比如“自从”“自从”,“自”就是“从”的意思,这也是积累词义的一种方法。

生:我认为“相与”是“一起”的意思,根据前后文“苏轼和张怀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师:根据前后文语境来猜测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方法,不过注解已经写明了“相与”的意思。

所以学会看注解也是一种方法。

生:我觉得“空明”是“澄澈”的意思,注解已经注明。

生:我认为“交横”是交错在一起的意思。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的方法来积累词语的意思,“交”是“交错”的意思,“横”是“纵横”的意思。

古文中有很多是单音节词,我们可以把它拆成双音节词。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师:皎皎明月,撩拨着文人墨客的思绪,也因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月的佳句。

你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而今,苏轼望月,又会作何感想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苏轼。

师投影:苏轼,字“子瞻”,号,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

生:东坡居士,宋朝。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师:请胡杨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有错音,若有,纠错。

(胡杨读课文)师:哪个字的音读得有误呢?生:吾应读(wú)。

师:藻荇交横的“横”读(héng),是纵横错杂的意思,不是蛮横残暴,所以读二声。

总体胡杨读得不错,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读音准确,要把课文读得再有感情,还需要理解课文。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有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写黑板上,标上组号,其他小组若能解决,将释义写在对应的位置并标明组号;共同明确。

(生互译课文,教师巡视,有学生板书问题“庭下如积水空明”并给庭下加着重号,希望别的小组能帮解答词语翻译。

第四组到黑板上写了“庭院中”,第二组写“月光洒在庭院中”;有学生板书“盖竹柏影也”,给“盖”加着重号,第七组解释为“原来是”)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同学提到的问题,“庭下’第二组这样解释就可以了,“盖”在文章中表现的是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第七组解释正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比比刚才翻译过程中哪个组掌握的准确而且记得熟。

师投影(13个小组,每组一句,有加黑字的还要解释词义再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句子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和月夜的静谧美妙,营造出一种 幽静、淡雅的氛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反问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和友人张怀民的清闲自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 俗繁忙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教师答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 苏轼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不满,同 时也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师答疑
积水空明形容月光清澈透明,藻荇 交横则比喻竹柏倒影之美,整个画 面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觉。
课堂讨论与交流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 后世的影响。
课堂交流
课堂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其他写景的句 子,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体会其意境之 美。
03
深入探讨
作者情感表达
苏轼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苏轼表 达了自己被贬官后内心的苦闷和 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情感表达手法
苏轼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及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自己 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情感表达 更加丰富和深刻。
文章主题思想
月夜之美的赞美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苏轼表达了 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02
课文解析
文章结构分析
01
02
03
开头部分
描述作者夜晚无眠,看到 月光照进屋内,决定出门 散步。
主体部分
描述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 承天寺散步,欣赏月夜景 色。
结尾部分
抒发作者对月夜景色的感 慨,表达超然物外的人生 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月始终寄托着文人的情思。

你记得那些关于月的诗词呢?生:《静夜思》。

师:苏轼有一首有名的词叫?生:《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生齐吟)师:一首《水调歌头》寄托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写月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来体会不一样的月色。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二、指导朗读。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按照要求初读课文,一会检查初读的成果。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师:刚才哪位读的好点?生:第二个。

师:第二个稍微熟练些,下面老师来读一遍,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师: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句子的停顿。

(大屏幕出示题目,生读)(全班齐读)三、再读课文,翻译。

师:读的不错,在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大家翻译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举手提问。

(生翻译,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什么意思?另一生: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问题吗?没有的话,我们这篇课文还要注意下面词句。

(大屏幕出示)字词:(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师:其中“遂”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有没有学过?生:“于是”,“遂迷”师:这两个遂一样吗?生:不一样,第二个是“最终”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执教:余映潮点评:徐杰一、熟悉课文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师:好的。

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

不错。

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屏幕显示相关资料,学生读)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他的中年时期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贬谪到边远地方,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里的一段话,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

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师: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字的文章是神品。

神在哪里?这会激起我们欣赏品析这篇文章的欲望。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点评:关键词“穿插”。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第一篇: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艺术镜头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课堂开始,余老师先让学生齐读课本注释背景。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创作环境,加深学生的印象。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同时也有助于本课的学习。

材料选取的当,数量适中。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有助于高效有序的课堂建设】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生齐读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

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

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

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名师教你上好公开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名师教你上好公开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名师教你上好公开课)一、激发阅读兴趣师:林语堂曾这样形容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齐):苏轼。

师:对!他就是诗书画文俱绝、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成果,诵读文章之韵味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询问,表示没有。

)师:既然没有,老师就检查一下。

(屏显文中重点词句;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理解巩固,积累文言词汇。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游记的内容?(生沉默。

)师:还记得怎样概括文章的内容吗?生1: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请你按他的提醒概括一下。

生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散步。

师:你概括得非常全面。

我们就带着这些理解朗读课文,感受苏轼、张怀民承天寺月夜散步时的心情。

(生读课文。

)师:你读得很好!如果你能把语速放得再慢一点,语气再舒缓一些,相信会读得更有韵味。

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师伴随《高山流水》曲范读课文。

)师:你们听出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生3:我听出了苏轼轻松快乐的心情。

师:那文中有没有直接表明这种轻松快乐心情的句子?生4:我感觉是“欣然起行”。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生5:高兴的样子,愉悦的样子。

师:谁能带着这种欣然的、愉悦的心情,仿照老师的样子,再读一下这篇课文?(生读课文。

)师:读文言文就应该读出这种古色、古香、古雅的韵味。

让我们一起随音乐体会。

(生齐读课文。

)三、品读作者之快乐师:朗读中,我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艺术镜头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课堂开始,余老师先让学生齐读课本注释背景。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创作环境,加深学生的印象。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同时也有助于本课的学习。

材料选取的当,数量适中。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有助于高效有序的课堂建设】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

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

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

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

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

(生齐读)
【在朗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先让同学们齐读,提出读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诗意的创造、诗意的引导。

读完后作出评价,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样循循善诱,
一步步带领学生体会本课的意境。

对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怎样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多读,有效的读,十分重要】
五、有味的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要求太突然】
(生无措)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

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

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一分多钟后)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

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

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

(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

《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这是记叙事情经过,最后一句是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对学生的观点及时做出点评,公布合理答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六、有味的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

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

(片刻)
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

生:――
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

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

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

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美点揣摩,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

从表面看,这种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则有着精粹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首先对文本美点进行梳理,给学生指出活动的方向,如本课中的屏幕显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

余老师把关注美作本课的重点,减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枯燥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七、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基础的,这一阶段学好文言文十分必要,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条件制约,学生对文言文常常是望而却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余老师的这一堂课,关注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升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有两条。

一是,余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读,而这种读不是应付形式的读,而是有目的的去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设置的这几个任务层层递进,难度逐渐增加。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学生的朗读、诵读情况给予点评,让学生明白缺在哪里,并及时改正。

这样,有助于学生读的能力的提高。

二是,教师关注美的教学。

在赏析美之前,教师向学生提示,从哪些方面去赏析美,
我想用“学生活动充分”来总结整节课。

学生活动充分,就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
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活动充分,就是老师将教学目标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

课堂上可以感受到那浓浓的诗意、纯真的诗情、真挚的诗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