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MSC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乔淑凯任汉云石永进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类非造血系统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现已证实MSCs具有很强的抗炎和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能力,并能够诱导外周免疫耐受。
此外,MSCs还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受体,通过炎性趋化因子或细胞因子迁徙到炎症部位,在局部发挥治疗作用。
MSCs主要有以下特点:1、MSCs的组织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可以从骨髓、脂肪、胎盘、脐血等多种组织中分离;2、MSCs容易进行体外扩增,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治疗所需细胞数量;3、MSCs具有免疫豁免特性,低免疫原性使其能够逃避受者免疫系统反应,使MSCs供者来源几乎无限制性;4、MSCs不表达MHC II类分子和仅表达低水平MHC I类分子,几乎无被排斥的风险,是一种理想的异基因细胞治疗载体;5、MSCs具有迁徙和归巢能力,能使临床应用无创性手段达到全身细胞治疗目的。
因此,MSCs在同种异体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和细胞缺损性疾病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就MSCs生物学特性、免疫抑制机制以及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表面标记MSCs最早由Friedenstein等在上世纪60年代从骨髓基质细胞中分离,由于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1991年Caplan首次提出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并将其命名为MSCs。
最初的MSCs细胞特指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目前MSCs概念已延伸至多组织细胞来源,在脂肪、胎盘、子宫内膜、肝脏、脐血、羊水、牙髓等多种组织中都能够分离出。
MSCs 在体外培养时具有塑料粘附和生成纤维母细胞样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fibroblasts,CFU-F)的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的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5期2019年9月Vol. 10 No. 5Sep. 2019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摘要】 器官移植是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将间充质干细胞(MSC )用于器官移植已成为细胞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地挖掘,且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很多,这些原因导致MSC 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在本综述中将通过介绍MSC 的免疫抑制作用及机制、影响MSC 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因素以及MSC 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来阐述MSC 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器官移植;免疫抑制作用;凋亡;调节性T 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图分类号】R617,R3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9)05-0025-05·综述·尽管当前同种异体移植物短期存活率已极大提高,但如何使移植物长期存活仍是移植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仍然以联合应用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 ,CNI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抑制剂、抗增殖剂等免疫抑制剂为主,不可避免地也抑制了受者的免疫系统,导致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进而引发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
此外,免疫抑制剂对慢性排斥反应不敏感,移植物往往难以长期存活。
因此,我们亟需一种新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Ⅰ、CD90、CD105和CD73,不表达CD45、CD34、CD14、CD11b ,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腱、脂肪、上皮等多种组织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及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干细胞的一种,因能分化为间质组织而得名,具有亚全能分化潜能,在特定的体内外环境下,能够诱导分化成为多种组织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共性,即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多种类型细胞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骨、软骨、肌腱、脂肪、上皮等多种细胞。
这种多向分化的能力给人类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分布于胎儿和成体的骨髓、骨膜、松骨质、脂肪、滑膜、骨骼肌、胎肝、乳牙、脐带、脐带血中,其中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质量高、纯净、数量多。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以下特性:1)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下不仅可分化为造血细胞,还具有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2)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从而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3)具有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
正是由于间充质干细胞所具备的这些免疫学特性,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各种替代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自体移植可以重建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
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1.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替代治疗中的前景以组织工程学为手段可望解决的问题几乎涉及人类面临的大多数医学难属,如烧伤、放射损伤等患者的植皮;肌肉、骨及软骨缺损的修补;髋、膝等关节的替换;血管疾病或损伤后的血管替代;糖尿病患者的胰岛植入;心脏病患者的瓣膜替代、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癌症患者手术切除后组织或器官的替代;放射损伤及大剂量放疗、化疗后的造血与免疫重建;肝、肾等重要脏器因损伤或功能衰竭的置换;部分遗传缺陷性疾病的治疗等。
层流室新护士基础培训8——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各类回输及护理配合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各类回输及护理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分类:(1) 按照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分为:骨髓移植、脐血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2)按照供体与受体的关系分为:自体骨髓移植/脐血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骨髓移植/脐血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体移植又称异基因移植,当供者是同卵双生供者时,又称同基因移植。
(3)根据供者与受者HLA配型相合程度,异体骨髓移植/脐血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HLA全相合移植、不全相合移植、单倍体相合移植。
(4)根据供者与受者的血缘关系分为:血缘相关移植、非血缘移植即骨髓库来源供者。
(5)根据移植前的预处理方案强度可分为: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减低预处理剂量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回输:多用于恶性淋巴瘤、免疫系统疾病的移植。
特点:植入几率高,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快。
方法:1、输注前用药(地塞米松、仙特明,HCS同步维持)。
2、准备静脉通路(深静脉主管),去除肝素帽或可来福,使用输血器(NS冲管)。
3、自体外周干细胞冰冻保存于-80℃冰箱,拿出后用水浴箱溶解后尽快输注(防冻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对造血干细胞有损伤,且输后病人有大蒜味)。
4、输注开始速度宜慢,观察10分钟后调快,一般每袋30-50ml,十分钟内输完。
5、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6、输注同时应碱化尿液,注意利尿,观察尿量、尿色。
不良反应:发热、对二甲基亚砜的过敏反应、急性血容量扩张、溶血、血尿。
二、异体骨髓造血干细胞回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输注的有核细胞数量对植活和疗效有一定影响,过少移植不易成功,过多增加供体负担外也可能加重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存在ABO血型不合问题,血型不合与骨髓的植活、移植排斥及生存率无明显关系,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才能进行输注。
方法:1、每瓶骨髓输前倒挂30分钟,让脂肪颗粒上浮。
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标准

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标准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为了确保移植成功,需要制定一套标准,以指导移植的各个环节,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有效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的标准。
一、适应症的评估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前,需要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适合移植。
适应症的评估包括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分期,评估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合并症情况等。
只有在评估结果为适宜移植的情况下,才可进行后续操作。
二、供者的选择和评估选择合适的供者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供者可以是患者自身的自体供者,也可以是外源供者。
对于自体供者,需要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检验,确保供者的身体状况良好,并排除供者自身潜在的疾病风险。
对于外源供者,需要进行供者的详细筛查,包括详细的家族病史、疾病和感染的筛查,以及供者与受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
三、移植方案的设计移植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分期和身体状况来确定。
移植方案主要包括预处理方案、干细胞的采集和处理方案以及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预处理方案的设计旨在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干细胞的采集和处理方案需要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和处理方法,并确保干细胞的质量和数量满足移植的需要。
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疾病情况来确定,以减少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对宿主的抗原作用。
四、移植前的准备工作移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确定移植方案和供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教育,了解移植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还需要做好患者的身体检查和检验,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免疫学检查和感染筛查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减少移植的风险。
五、移植的过程控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移植的成功。
移植的过程包括移植物的输注和移植后的护理。
移植物的输注需要注意移植物的温度和注射速度,确保干细胞的存活率和移植效果。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应用

Human gene therapy, 2015, 26(8): 506-517.
MSCs have been shown to exert profound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n almost all the cells of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s via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notably cytokine and chemokine secretion.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和显著的免疫调 节效果,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调控机制几乎对固有免疫 和获得性免疫所有的免疫细胞都具有调节作用,最显著 的调节机制是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 Cytokines most commonly do not directly affect the target cells but interact with other biologically active factor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immunosuppression. 细胞因子通常不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而是通过与其 它的生物活性物质相互作用来达到免疫抑制的效果。
MSCs exert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by both cell-to-cell contacts and by secreting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growth factors,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以及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等行使其免疫调节的作用。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MSCs are jointly executed by both secretory factors and direct cell-to-cell contacts.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分泌生物活性 物质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两者联合来起作用的。
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前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间充质干细胞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种干细胞源于人体的骨髓、脂肪、胚胎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今,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应用前途可谓不可限量。
疾病是人类生命的难题,只有探寻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让人类更好地生活。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和分化,常见于骨髓、脂肪、胚胎来源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治疗方面,它们可以很好地协助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
心血管疾病是一个老龄化社会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也会逐渐失去弹性和功能。
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进而改善心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能够完全替代受损的心肌细胞。
与传统的心脏移植手术相比,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更加安全,且无需长时间的等待,可以有效避免因等待治疗而导致的病情恶化。
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经常会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心理负担的疾病。
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替代受损的神经元,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
例如在脑卒中后的恢复中,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针对骨科疾病,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骨科疾病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转化为骨细胞或软骨细胞,再将其移植到患者的受损骨骼组织中,促进骨骼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这在多种骨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如关节炎、弯曲病等。
除此之外,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创伤、糖尿病、心肺复苏、皮肤科、肝脏、肾脏等疾病方面也具有潜力和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总之,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干细胞,可以协助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多种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摘要:随着细胞组织工程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干细胞在体内机制的不断了解研究,21世纪在全球多个国家药品管理局批准了干细胞制剂进入临床运用,为传统医药无法治疗和控制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本文主要介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干细胞技术研究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的新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干细胞在生命科学、新药试验和疾病研究这三大生物医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之一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
它可以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一、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作用机制1.归巢作用MSC的归巢作用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1.表达大量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并且能够通过向炎症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迁移归巢到炎症部位[1,2]。
1.2.MSC表面的CD44使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的E-选择蛋白结合从而归巢到含内皮细胞的炎症部位[3]。
1.3.整联蛋白和黏附因子(ICAM-1、ICAM-2、VCAM-1、ALCAM)参与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结合[4,5]。
2.免疫调节作用(主要为免疫抑制)[6]MSC可能先通过免疫激活的T细胞释放IFNγ、TNFα和IL-1等细胞因子,进而刺激MSC产生大量不同趋化因子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趋化因子招募T细胞向MSC聚集,MSC生成的NO抑制T细胞增殖,产生免疫抑制效果。
3.抗炎作用3.1.MSC可能通过CD4+CD25+FOX P3+Treg细胞和IL1-RA表达来抑制IL-1?因子的作用。
3.2.MSC显著下调炎症组织中的炎症因子IL-1?,TNF和IFN-γ的表达,上调血清中抗炎因子IL-10和CD4+CD25+FOX P3+Treg细胞的表达,进而下调炎症因子和上调抗炎因子的表达来抑制炎症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r a n s f u s i o n o f ll a o g e n e i c s p l e e n c e l l s . MS C l a b e l e d wi t h g r e e n l f u o r e s c e n t d y e we r e t r a n s p l a n t e d i n t o n o n — s e n s i t i z e d a n d s e n s i t i z e d
造 血干/ 祖细胞在致敏受 者体 内植入 。
关键 词 间充质干细胞 ; 致敏受 者 ; 造 血干细胞移植
中图分 类号 : R 3 3 2 ; R 4 5 7 .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3 5 5 4 ( 2 0 1 3 ) 0 2 — L B / c 小 鼠经 照射 预处理 , 联合应用 同基 因 M S C与异基 因骨髓细胞移植 , 每 日观察小 鼠的生 存情况 。【 结 果】 体外培养第 4 代M S C表现 为长梭形 , 阴性表达造血 细胞 表面分子 而阳性表达粘 附分 子。动物体 内实验发 现移 植后第 4 8
Vo 1 . 3 4 No . 2 Ma l " . 2 0 1 3
问充质干细胞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许 吕宏 ,洪冬 玲 ,吴燕 峰 ,方建 培
( 中山大学孙逸仙 纪念医 院儿科 , 广东 广州 5 1 0 1 2 0 )
摘
要: 【 目的】 本实验拟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 S C ) 在致敏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的作用。【 方法】 体外分离
mo l e c u l a r ma F k e r s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S C w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l f o w c y t o me t r y . A mu in r e mo d e l o f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 w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
Ef fe c t s o f Me s e n c h y ma l S t e m Ce l l s i n He m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 Ce l l s T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f o r
S e ns i t i z e d Re c i pi e n t s
xu L u - h o n g ,HO NG D o n g - l i n g ,W U Ya n — f e n g ,F ANG J i a n — p e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e d i a t i r c s , S u n r a t — s e n Me mo i r a l H o s p i t a l , S u n r a t - s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1 2 0 , C h i n a )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f o r s e n s i t i z e d r e c i p i e n t s . 【 M e t h o d s 】B o n e m a r r o w c e l l s d e i r v e d f r o m B A L B / c m i c e w e r e c u l t u r e d i n v i t r o .T h e
B A L B / c小 鼠骨髓 细胞 , 通 过贴壁培养方法 获得 MS C。 应 用流式细胞仪 检测细胞表 面分 子标记 。通过 异基 因脾 细胞输注方 法
建立致敏 动物模 型 ; 绿 色荧光 染料标记骨 髓 MS C, 分 别移植 到非致敏 及致 敏受者体 内 , 并 于移植后 不 同时 间点检测 MS C的
第 3 4卷
2 0 1 3 年
第 2 期
3月
中山 大 学 学 报 ( 医学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U N r A T . S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 ME D I C AL S C I E N C E S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h e s t u d y w a s a i m e d t o s t u d y t h e e f e c t s o f 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 c e l l s ( M S C )i n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 c e l l
小时 , MS C在非致敏受者 体内主要归巢 于骨髓 , 而 在致 敏受者体 内主要归巢 于脾 脏 。造血 干细胞移植 实验 中 , 致敏 小 鼠接受
同基因骨髓 M S C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 , 结果发现致敏小 鼠在移植后第 1 2 —1 6 天全部死亡, 生存中位数时间是 1 4 d 。【 结 论】 成功培养小鼠骨髓 M S C ; 移植后 M S C在致敏受者体内主要归巢于脾脏组织 ; 联合应用 M S C移植并不能有效促进异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