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15课_明朝的对外关系(含答案和解析)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中考——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一、郑和下西洋1.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2.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3.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狐。
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4.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5.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6.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1.(2018年湖南岳阳)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A.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C.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D.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2.(2018年江苏连云港)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最多时由200多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随行人员27000多人,规模宏大。
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A.海上交通发达B.前期国力强盛C.指南针用于航海D.造船技术发达2.《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材料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A.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财富B.收复台湾C.宣扬明朝的富强和国威D.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从下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某学习小组以“古代跨越海洋的中外交流”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其中符合主题的有()①论文:《论张骞凿空西域对人类的贡献》②地图:《郑和下西洋》③图片:《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④视频:《文成公主》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5.下表为1133年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之间的贸易情况。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形成了稳固市场B.南海、印度洋地区是中国商品的重要集散地C.中国的进口商品以自然资源性商品为主D.南海、印度洋地区是中国唯一的贸易地区6.“15世纪初的明代,一位中国著名航海家,从刘家港出发……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舰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材料所述事件()A.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B.开创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C.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使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D.增进了中国与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7.比较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和明朝郑和下西洋,其共同之处有()①都体现了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②都是在国力强盛的情况下进行的③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④都刺激了西方对中国财富的向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
【精品】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2(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A.蔡伦B.毕升C.郑和D.郑成功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郑和B.戚继光C.李时珍D.宋应星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镇南关大捷D.戚继光抗击倭寇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邓世昌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7.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
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传不朽名著”。
它反映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寇准8.戚家军抗倭取得九战九捷是在()A.浙江台州B.山东登州C.福建福州D.广东广州9.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
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
此联称赞的是() A.张骞通西域B.玄奘西行天竺C.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下西洋10.“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B.明朝国力强盛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11.下列三幅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B.加强亚欧非三洲联系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D.东西方文明交往通道12.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时练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习题 1(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堂达标训练题一、选择题:1.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
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
”这则材料说明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A.印度西海岸B.美洲东海岸C.非洲西海岸D.非洲东海岸2.“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其中的“海波”指的是()A.起义的叛军B.西方列强的侵略C.新疆的叛乱D.倭寇的袭扰3. 如图是明朝前期一次远航活动的路线图。
这一“远航活动”是指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马可·波罗来华D.郑和下西洋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岳飞抗金B.文天祥抗元C.戚继光抗倭D.康熙帝抗俄5.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6.印尼有个港口城市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像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这种文化现象与哪一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关?()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戚继光抗倭D.岳飞抗金7.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的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A.宋太祖B.元世祖C.明太祖D.明成祖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A.荡平倭寇B.赶走荷兰殖民者C.击退沙俄侵略者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9.下面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所做的知识卡片错误的一项是()A 条件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B 目的扩展对外贸易,增加政府收入C 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D 地位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A.AB.BC.CD.D10.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A.戚继光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B.戚继光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C.其斗争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二、综合探究题:11.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郑和下西洋”学习与探究,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山东青岛沿海地区有一些地名,如灵山卫、浮山所等,都与历史上抗击倭寇侵扰有关。
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设立过“卫”“所”等军事机构。
在明朝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是()A.卫青B.霍去病C.戚继光D.郑和2.明代王道昆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会倭掠吴入浙,辛酉寇台州。
少保将所部兵九捷而平。
”其中的“少保”指的是()A.寇准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3.读图,指出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非洲西海岸和波斯湾地区C.红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岛D.印度西海岸和波斯湾地区4.明朝前期,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A.对外政策的变化B.封建制度的没落C.军事实力的落后D.文学艺术的衰败5.《明史》记载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等通使西洋。
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探究郑和下西洋的( )A.目的或动机B.经过或途径C.结果或意义D.特点或影响6.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写道:“明永乐三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七次出使西洋。
”“永乐皇帝”指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建文帝D.崇祯帝7.“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船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
”这段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A.利润丰厚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D.和平交往8.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中的“危”指的是(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新疆地区遭受侵略C.东北地区遭到入侵D.台湾被殖民者强占9.瓦氏出生于今靖西县,后嫁至今田阳区,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檄书到达田州,瓦氏不顾年事已高,统6800多俍兵奔赴抗倭第一线,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docx

人教版2016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选择题1 “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的对联主要称颂()A.张骞出使西域B郑和下西洋C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炫耀明朝国力B.开拓殖民地C.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D.发展对外贸易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当地“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
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A.明朝国威的树立B.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C.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D.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政治交往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因为()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5 2014年1月1日,原创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首场演岀。
人们之所以缅怀郑和,依据是()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6•郑和下西洋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A.政府的鼓励与支持B.造船技术的高超和指南针的应用C.郑和本人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D.明朝前期国力强盛7.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
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传不朽名著”。
它反映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A.岳飞B.郑和C.戚继光D.寇准8•明朝中期,戚继光在其他抗倭将领的支持和配合下,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抗倭斗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抗倭斗争的正义性B.戚家军战斗力强C•戚继光的战术正确D•其他军队的配合9、下列对外关系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A.鉴真东渡B玄奘西行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10.“中国对外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和公元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没有任何对外交往B.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主要是丝绷之路和郑和下西洋C.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很早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D.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主动的外交活动非选择题1K 请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2) 请说一说,郑和的船队在往返时装载的货物和人员有何变化?(3) 你认为郑和的船队之所以能够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原因有哪些?(4) 请你用一句话评价郑和11. (D 刘家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太平洋和印度洋。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 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D. 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明朝时期的交往和冲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古代日本海寇。
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BCD叙述正确,符合历史史实,A叙述错误,本题选A。
2. 戚家军抗倭取得九战九捷是在A. 浙江台州B. 山东登州C. 福建福州D. 广东广州【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B. 明朝国力强盛C.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D. 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可以判断郑和下西洋时明朝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题干没有涉及郑和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 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 郑和D. 宋应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根据课本即可做出,选择A项,B是抗倭的C是医学家D是学者。
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来看,明朝前期,我国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A.改革开放政策B.开放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闭关政策4.2014年1月1日,原创大型情景剧《郑和下西洋》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了首场演出。
人们之所以缅怀郑和,是因为( )A.他的航海壮举利于民族团结B.他的航海壮举促进了中外交流C.他的航海活动利于祖国统一D.他抵抗外辱,扬我国威5.倭患严重的时期是在( )A.元朝末年B.明朝初期C.明朝中期D.明朝晚期6.郑和下西洋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A.政府的鼓励与支持B.造船技术的高超和指南针的应用C.郑和本人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D.明朝前期国力强盛7.“中国对外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和公元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没有任何对外交往B.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主要是丝绷之路和郑和下西洋C.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很早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D.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主动的外交活动8.“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 )A.要进行远洋航行B.赶走葡萄牙殖民者C.平定农民军叛乱D.要荡平东南倭患9.1553年,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西方殖民者是()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 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中国水运报》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版)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含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2.明朝之所以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因为(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 D.明仁宗 4.英国史学博士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6.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7.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 A.玄奘西游 B.班超出使西域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8.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 ) A.南京 B.松江 C.刘家港 D.泉州 9.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B.明朝国威的树立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航海技术的发展 10.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郑和船队回航时带回来的物品主要有 ①茶叶 ②象牙 ③丝绸 ④香料(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郑和下西洋时所携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丁 D.丙和丁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3.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 (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14.体验历史: 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请回答: (1)郑和远航的出发点是哪里?最远抵达哪里? (2)当时你若是一名商人,你会携带哪些你认为销路好的商品?(举两例) (3)郑和作为“世界海洋第一人”,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的? (4)请说说纪念郑和远航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15.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回答问题:
(1)请你观察如图,判断下面所列的四个选项中, 郑和及其船队没有到达的地区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大西洋沿岸 (2)据史料记载,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时说:“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译文:纵观海洋之上,巨大的海涛远接天涯,高大的浪头犹如山岳……但是,我们的船队都高高挂起如云蔽天的风帆,不分昼夜地象流星一般疾驰,横渡那狂涛恶浪,就象在大街上漫步一样……)请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郑和及其船队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远航呢? (3)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是崇尚文明的礼仪之邦,根据所学,你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6.郑和率领60余艘船只,载两万多人和大量物资,浩浩荡荡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 (1)郑和出使西洋一共去了几次?目的是什么? (2)郑和出使西洋的出发点在哪里?最远到达哪些地区? (3)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17•莒县模拟)“凤凰卫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艘名为“凤凰号”的单桅帆船,进行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海路的壮举,但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解答】1405﹣1433年郑和从刘家港出发,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由此可见BC符合题意,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要经过印度洋沿岸,因而A到达过,而地中海沿岸要远于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因此是郑和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和作用.
2.(2016•鞍山二模)明朝之所以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因为(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分析】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解答】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3.(2016•盱眙县模拟)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 D.明仁宗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出长江口南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4.(2016•南平模拟)英国史学博士李约瑟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 【解答】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久、行程之远,所以说“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它的对手”.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5.(2016•灌南县一模)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郑和下西洋. 【解答】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和平交往的重要代表.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同样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建立和发展.两者都是和平友好交往. 故选C. 【点评】比较和理解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6.(2016•如皋市校级二模)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 【解答】题目给出了一幅郑和下西洋示意图,在图中我们可以找到他的出发点、航行路线及途经的国家地区及最远到达的地区,无法从图中找到他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的信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分析运用郑和下西洋示意图是蕴含的信息.
7.(2016•马山县一模)南宁电视台拟拍一部有关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下列可以入选的题材是( ) A.玄奘西游 B.班超出使西域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