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早期预测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C-反应蛋白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诊断价值

C-反应蛋白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诊断价值

C-反应蛋白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诊断价值朱平胜;辛振;时依;项武军;葛思堂;张宗兵;姜从桥【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9【摘要】目的探究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诊断价值,以期为早期发现术后吻合口瘘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胃肠外科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3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发生吻合口瘘(n=26),对照组为未发生吻合口瘘(n=292),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的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水平,及其对吻合口瘘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 d的CRP、WBC、NEU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CRP、WBC、NEU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70.41 mg/L为截点值,术后3 d CRP 水平诊断吻合口瘘发生的敏感性为92.06%,特异性为84.62%,曲线下面积为0.93,优于术后3 d WBC和NEU的诊断价值.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3 d CRP水平对预测吻合口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总页数】4页(P634-637)【作者】朱平胜;辛振;时依;项武军;葛思堂;张宗兵;姜从桥【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安徽蚌埠23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7【相关文献】1.微创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导致吻合口瘘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J], 郭贞2.改良骶前间隙引流途径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J], 任磊; 刘春凤; 徐林霞; 周业江3.低位三管引流预防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 [J], 刘献棠; 吴印爱; 王志伟; 聂晨阳; 杨慧; 吴晓翔; 易娜4.加固吻合对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及因素分析 [J], 李震生;王春鹏;陈若冰5.经骶前间隙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法在60岁以上老年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J], 任慧;顾立强;陈晶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诊断中检测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诊断中检测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诊断中检测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目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诊断中检测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白细胞计数和全自动散射浊度法测定C—反应蛋白,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组统计。

结果:白细胞计数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占20%;白细胞计数正常,C—反应蛋白增高占25%;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占35%;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正常占19%。

结论: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辅助诊断中C—反应蛋白应与白细胞计数同时检测,并与患者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诊断,可减少误诊率。

标签: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C—反应蛋白,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主要是肝脏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其检测对于疾病诊断无特异性,但其浓度上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和组织损害的灵敏指标,CRP在感染后6- -8h开始增高,24—48h达到高峰,CRP>20mg/L 时可考虑为细菌感染[1]。

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中,CRP被认为是很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一般认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时,血中CRP增高,并且与感染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病毒感染时CRP无明显变化,CRP要比白细胞计数更准确更敏感。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作一讨论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为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诊断的直肠癌并手术650例,发生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84例,同时作血常规与CRP检查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患者标本。

仪器为血常规采用美国库尔特五分类计数仪检测。

CRP应用德国BNPROSPEC仪器,采用全自动散射浊度法测定。

1.2 方法分成4组进行统计,4组分别为:CRP与WBC均增高,CRP与WBC均不增高,CRP增高而WBC正常,CRP不增高WBC增高。

WBC计数大于10.0×10CRP 大于20mg/L为CRP增高.。

2 结果3 讨论C—反应蛋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1930年发现一些毒性感染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物质与肺炎双球菌细胞壁上的C—多糖有明显的反应,CRP就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有以了解炎症的种类和炎症的严重程度。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与营养风险关系分析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与营养风险关系分析

1 资 料 与 方 法
选取 2 0 1 0年 6月一2 0 1 4年 6月在 本 院进 行
直肠 癌 前 切 除 术 的患 者 1 2 0例 , 男 7 1例 , 女 4 9 例, 年龄 5 1 -8 8岁 , 平 均年 龄 ( 6 2 . 3±7 . 8 ) 岁, 所
入本研究 , 而对部分病历信息缺失而从未进 行营 养风 险评估 的患者则 不 予 以排 除 。
有研 究 _ 1 - 2 J 认为 , 吻合 1 5瘘 是影 响直 肠 癌 患
有 患者入 院后 详 细 记 录患 者 的 临床 资 料 , 包 括 年 龄、 性别 、 体 质量 、 体质量变 化情况 、 近期 饮 食 情 况、 肿瘤 临 床病理 分期 、 术 前 白蛋 白值 、 手 术方 式 、 吻合 口距 肛 缘距 离 、 术 前有 无 吸烟史 、 术前 有无 放 化 疗史 、 患者 术前 合并 症 ( 包 括 高血压 病 、 糖尿病 、 心血 管病 等 ) 、 术 中是 否 合并 肠 梗 阻 、 是 否 行 预 防 性 造 口等 。 对患 者 营养 风 险 筛 查方 法 采 用 NR S 2 0 0 2评 分 系统 , 患者评 分 ≥3分 为有 营养 风险 _ 5 5, _见表 1 。 对 于部分 此前 未行 术前 NR S 2 0 0 2评 分 的患 者 , 则 根据 患者 年龄 、 性别 、 体 质量 、 体质 量变 化情 况 、 近 期饮食 情 况 、 术 前 白蛋 白值 等相 关 信 息 重新 计算
对于其 他危 险 因 素 , 肿瘤 病 理 分 期及 吻合 口位 置 被认为 是影 响 吻合 口瘘 发生 至关 重 要 的 因 素 , 肿 瘤分 期 越 晚 , 越容易发生局部转移 , 手 术 难 度 越 大; 而 低 位 吻合 由于 血运 匮 乏 , 愈合 困难 , 也 更 容 易发 生吻合 V I 瘘[ 。

临床结直肠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症、相关因素、诊断、分级、预防、处置和预防措施

临床结直肠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症、相关因素、诊断、分级、预防、处置和预防措施

临床结直肠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症、相关因素、诊断、分级、预防、处置和预防措施胃肠外科主要做手术,是切除病变组织并重建消化道,简单说来就是肠切除肠吻合。

经历过相关手术的都知道,术后最大的麻烦就是发生吻合口瘘,只要发生轻则住院时间延长、患者遭罪等,重则感染性休克死亡,相关临床研究报道其死亡率很高,超过 30%。

相关风险因素(1)术前因素①性别:男性是独立危险因素(骨盆狭窄)。

②年龄:意见不一致,部分文献报道年龄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相关性。

③体质指数:BMI ≥ 30 kg/m2 显著增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④术前合并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合并症,会增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低蛋白血症将影响瘘口的愈合。

⑤分级:ASA 分级≥Ⅱ或Ⅲ级被认为是吻合口漏危险因素。

⑥术前药物治疗:肿瘤相关药物会影响组织微循环,增加瘘的严重程度;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联合其他免疫抑制药物会增加瘘的风险。

⑦吸烟和饮酒。

⑧肿瘤状况:肿瘤分期和直径是吻合口瘘发生增加的危险因素;肿瘤直径≥ 5cm,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增加 4 倍;⑨肠道准备:肠道准备不佳将增加瘘的风险(2)术中因素①手术方式:不同的吻合方式(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等)对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无差别,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无显著差异;TME 手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比非 TME 手术的吻合口漏发生率更高;taTME(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高于腹腔镜辅助 TME 手术②吻合口距肛缘的距离:独立危险因素,距离 < 5 cm 可使吻合口漏发生风险升高。

③围手术期输血量:术中出血量于漏的发生相关,围手术期输血≥ 400 mL 被认为是吻合口漏的高危因素。

④使用闭合器的数目:≥ 3 个可使吻合口漏的发生风险提高1.42 倍。

⑤预防性肠造口和留置肛管:均显示能降低漏的风险。

⑥其他:保留左结肠动脉、侧方淋巴结清扫等操作对降低吻合口瘘的作用仍存在争议。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文档资料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文档资料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
1
定义
• (1)结肠一直肠吻合处、结肠一肛管吻合处 肠壁完整性的缺失,造成肠腔内外空间的 相通。
• (2) 吻合口附近的盆腔脓肿也视为吻合口漏。
国际直肠癌研究小组 (ISREC) ; 2009
2
流行病学
• 国外文献报道l% - 19% • 国内文献5%-10% • 池畔回顾2000 年-2012 年 931 例直肠癌保肛手术
患者的临床资料,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 4.51% (42/931)。 • 我科2013年-2014年
3
危险因素 术前
4
危险因素
• 术中: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吻合口位置 吻合口张力 吻合口血运 其他:主刀技术 吻合器械
5
危险因素 •术后
6
危险因素
• 争议
腹腔镜 vs 开腹
7
欧洲 COLORⅡ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腹腔镜组与 开腹手术组分别为 12.58% (58/461) 和 10.42%(25/24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P>0.05)。
• 盆腔感染?
典型
12
吻合口漏分级
• A 级:术后常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仅可能在造口闭
合前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漏,可能导致造口闭合延迟,对 术后治疗无影响。
• B 级:患者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或较局限,这类
患者仅需抗感染及局部引流治疗。
• C 级:患者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和其他腹腔感染的临床表
现,严重者可出现粪性腹膜炎,常需急诊手术干预。
8
Meta分析中,腹腔镜组吻合口漏 发生率为 7.6%,而开腹手术组 为 8.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0.05)

C反应蛋白及前降钙素用于预测结直肠手术术后吻合口渗漏的比较

C反应蛋白及前降钙素用于预测结直肠手术术后吻合口渗漏的比较
wi t h n o n — AI g r o u p . Fo r CRP,t h e a r e a u n d e r c u r v e ,c u t — o f f v a l ue ,s e n s i t i v i t y,s pe c i f i c i t y o n d a y s 2 a n d da y s 3 a f t e r o pe r a t i o 0 1 6年 9月 第 3 1卷 L a b o r a t o r y Me d i c i n e ,S e p t e mb e r .2 0 1 6 ,Vo 1 .3 1
C反 应 蛋 白及 前 降钙 素 用 于 预 测 结 直 肠 手 术 术 后 吻 合 口渗 漏 的 比较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c o mp a r e C R P a n d P C T r e g a r d i n g w i t h e 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 o f AI . Me t h o d s 1 4 7 p a t i e n t s u n d e r w e n t c o l o r e c t u m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p r i ma r y a n a s t o mo s i s w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 2 O l 1 t o 2 O 1 4 . AI 1 s u b j e c t s r e c e i v e d t h e me a s u r e me n t o f C R P a n d P C T o n d a y s l
檀 晓 东 ,焦 保 庭 ,张 绍 东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12例临床分析_赵强伶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12例临床分析_赵强伶

赵强伶
辽宁省锦州市第二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对直肠癌患者行前
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
果:296 例直肠癌患者均行前切除术,发生吻合口瘘 12 例,
其中行保守治疗 10 例均治愈,行末端回肠造瘘术 1 例,横结
①年龄与性别。Lee 等[4]研究发现,男性吻合口瘘发生 率要高于女性,本研究显示性别是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因 素,可能因为男性的骨盆狭窄且较深,手术视野较差,操作 空间更小,吻合难度加大,更易发生吻合口瘘。本资料未表 明年龄是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需进 一步研究证实。②术前一般情况。患者术前若存在贫血、 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则吻 合口瘘发生率将增高[5]。本资料显示糖尿病与吻合口瘘发 生有关,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自身免疫力下降,组织 再生修复能力差,此外机体消灭细菌的能力降低,高血糖降 低细胞运输氧到组织的能力,也将影响吻合口愈合[6]。 3.1.2 局部因素
· 978 ·
黑龙江医药 Heilongjiang Medicine Journal Vol.28 No.4 2015
2010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在锦州市第二医院行直 肠癌前切除术患者 296 例。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5~8cm 者 65 例,8~10cm 者 172 例,>10cm 者 59 例。Dukes 分期:A 期 57 例,B 期 165 例,C 期 46 例,D 期 28 例。术后病理均证实 为直肠癌。其中 12 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男性 9 例,女 性 3 例,年龄 38~81 岁,平均 59.6 岁。发生吻合口瘘的时 间:术后 3~12d,平均时间:术后 7d。合并糖尿病 4 例,高血 压或心脏病 5 例,不全性肠梗阻 3 例。其中肿瘤距离齿状线 5-10cm 的占 11 例,术后病理提示为Ⅲ期的占 5 例,Ⅳ期的占 7 例,12 例吻合口瘘患者行保守治疗 10 例,行末端回肠造 瘘术 1 例,横结肠造瘘术 1 例。另外 284 例患者,男性 157 例,女性 127 例,年龄 30~78 岁,平均 54.2 岁,术后恢复良 好,未发生吻合口瘘。 1.2 临床表现

C-反应蛋白在普外科手术患者风险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在普外科手术患者风险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2 和术后第 l天 , 别测 定 C一反应蛋 白水 平, 4h 分 并应 用 P S U 评分 系统进行 评分 , 录并发症发 生情况 , OSM 记 将患者分 为 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 :结果 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入 院后 C P值 与入院后 P S U 分值 均呈 正相 关(r= . 3 , R OS M 04 1
te r ses db h y we e a s s e y POSS UM . erp so e a iec mp i ainswe e r c r e Th a in swe e d vd d i — Th i o tp rtv o lc to r e o d d. e p t t r ii e n e
P = . 1; 0 0 r=04 3 P =00 0 , 发 症 组 入 院 后 C P值 与 术 后 第 1天 P S U 分 值 呈 正 相 关 (r=0 44, = l .0 , .3 ) 并 R OSM .9 P 0 0 3 , 并发 症 组入 院后 C P值 与 术后 第 l天 P S U 分 值 呈 正 相 关 (r= .9 , = . 3 。 两 组 入 院后 C P值 .0 ) 非 R O SM 0 3 5 P 0 04) R
【 关键词】 C一反应蛋 白; 手术 ;O S M 评分 P SU
Clnia ini c nc ft e o r tv ik s e s e twih — e c i epr t i f rt e pa i n swih g n- i c lsg f a eo h pe a i e r s a s s m n t C —r a tv o en o h te t t e - i
与术后 第 l天 C P值 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 义(t=一 .4 , = . 0 ; R 5 2 9 P 0 00 t=一 .5 , 0 0 0 。两组 术后 第 l天 C P值 6 4 6 P= .0 ) R 与术后第 l天 P S U 分值 均不相 关(r=00 5 P =0 7 3 r=02 5 P =0 14) 两组之 间入 院后及 术后 第 1天 OSM .6 , . l; .8 , .3 C P值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 R t=一14 8 P = . 4 ; .7 , 0 15 t=一 .7 , = . 3 ) 结论 入 院后 2 0 9 5 P 0 3 3 4h的 C P值作 为普 R 外科手术 患者风险评估的一 个指标 , 有一定的临床意 义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反应蛋白早期预测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分析作者:陈力王达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第04期【摘要】目的经腹直肠切除术(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是该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因此吻合口瘘的早诊断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C反应蛋白(CRP)预测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

方法 196例行直肠前切除术且不行回肠造口的患者,统计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RP水平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析CRP早期预测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等。

结果①196例患者中151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16例患者发生感染;18例患者发生非感染并发症。

②术后第3~7天,感染组、非感染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吻合口瘘组患者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5~7天,吻合口瘘组患者CRP 水平均高于感染组、非感染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四组患者CRP水平均上升,而感染组、非感染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患者CRP在术后第4~7天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

吻合口瘘组患者CRP在第3天达到峰值,其后仍保持较高水平。

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并没有显示出这样的规律。

③将196例患者分为吻合口瘘组(11例)和非吻合口瘘组(185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第4~7天CRP的曲线下面积(AUC)>0.800,并且在术后第6天达到最大值0.932, CRP截断值为76.60 mg/L,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4.6%,阴性预测值为99.0%。

结论 CRP是经腹直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可靠预测指标。

术后第4~7天的高CRP水平表明需要更仔细的患者评估。

【关键词】 C反应蛋白;吻合口瘘;结直肠手术DOI:10.14163/ki.11-5547/r.2019.04.006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平均寿命的提高迅速增加。

而结直肠手术中吻合口瘘发生率十分高,约占2.7%~9.0%[1-3],发生吻合口瘘后死亡率将近30%[4]。

这意味着吻合口瘘给结直肠外科医生带来了许多挑战。

因此提早预测吻合口瘘对于临床减少直肠术后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但是吻合口瘘的诊断往往比较困难,有时会延误疾病的治疗[5]。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寻找出一个合适的生化标志物用于吻合口瘘的早期筛查。

最近,国外有研究提出CRP可以作为一个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早期预测指标[5]。

在以前的许多基础研究中发现,感染、组织损伤、急性炎症、癌症时机体内CRP血浆浓度将会升高[6-8],并且CRP浓度随着损伤或者炎症反应的加剧而升高。

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6例行直肠前切除术且不行回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CRP是否可以作为一项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指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5月~2013年4月于本科行直肠前切除术且不行回肠造口的1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6例,女70例。

排除乙状结肠肿瘤根治术、Mile’s手术、Hartmann手术以及复发直肠癌患者。

1. 2 方法统计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RP水平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析CRP早期预测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

CRP健康成人参考值<5 mg/L。

1. 3 并发症诊断标准1. 3. 1 吻合口瘘诊断标准[9] 盆腔引流管引流液呈浑浊、粪性,直肠指检触及吻合破口,血性粘液便,发热伴有腹膜炎体征。

1. 3. 2 感染的诊断依据 CT提示胸腔或者腹腔液体渗出改变,发热伴有腹痛腹胀或者咳嗽咳痰、切口明显红肿、渗液。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ROC曲线评估CRP水平预测直肠术后吻合口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19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96例患者中151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1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16例患者发生感染,其中4例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 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 5例患者发生腹腔感染, 5例患者发生其他感染;18例患者发生非感染并发症。

发生吻合口瘘患者于术后第2~12天确诊。

见表1。

2. 2 感染组、非感染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吻合口瘘组患者术后第1~7天CRP水平比较术后第3~7天,四组患者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5~7天,吻合口瘘组患者CRP水平均高于感染组、非感染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术后各组患者CRP水平均上升,而感染组、非感染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患者CRP在术后第4~7天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

吻合口瘘组患者CRP在第3天达到峰值,其后仍保持较高水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没有显示出这样的规律。

2. 3 ROC曲线分析将196例患者分为吻合口瘘组(11例)和非吻合口瘘组(185例)。

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第4~7天CRP的AUC值>0.800,并且在术后第6天达到最大值。

见表3。

术后两组患者CRP水平均上升,而非吻合口瘘组CRP在术后第4~7天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

吻合口瘘组患者CRP在第3天达到峰值,其后仍保持较高水平。

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并没有显示出这样的规律。

术后第6天AUC达到最大值0.932, CRP截断值为76.60 mg/L,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4.6%,阴性预测值为99.0%。

见表4。

11例吻合口瘘患者平均诊断时间为术后7.34 d,有7例患者在术后第7天后经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吻合口瘘。

3 讨论本研究中196例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5.6%与国际相关报道基本一致[1-3]。

直肠手术中在进行吻合期间细菌污染是导致吻合口瘘的主要原因[10, 11],这导致了CRP的高水平。

此外,吻合口的慢性感染也可能导致吻合口瘘。

因此,在吻合口瘘的临床诊断前, CRP水平已经升高。

相反,在其他感染性并发症中,伴随着感染的发生和消失, CRP水平同时升高和降低。

通过研究可知,直肠前切除术造成组织损伤后2 d内各组患者CRP水平往往会上升,而可能由于之后组织损伤的减少以及使用抗生素,在非吻合口瘘组患者CRP水平在术后第3天后会下降。

因此,显示的感染并发症和无感染并发症的CRP水平曲线几乎是相同的。

然而,吻合口瘘是一种严重的组织损伤,导致严重的病理、生理反应。

因此, CRP水平在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其后几天,吻合口瘘患者CRP仍保持较高水平。

相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没有表现出类似的趋势。

本研究发现,术后第3~7天,感染组、非感染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吻合口瘘组患者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5~7天,吻合口瘘组患者CRP水平均高于感染组、非感染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可以通过监测术后CRP水平,降低过晚确诊吻合口瘘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率[12, 13]。

同时,本研究发现CRP是吻合口瘘的预测指标,术后第4~7天阴性预测值高,术后第6天AUC达到最大值0.932, CRP截断值为76.60 mg/L,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4.6%,阴性预测值为99.0%。

11例吻合口瘘患者平均诊断时间为术后7.34 d,有7例患者在术后第7天后经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吻合口瘘。

目前,直肠手术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主要是保守治疗以及手术,前者包括抗生素、营养支持和引流等。

要强调的是,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要尽快进行手术干预。

本研究中, 6例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其中2例在术后第6天前被诊断为吻合口瘘。

2010年国际直肠癌研究小组(ISREC)建议,直肠手术术后吻合口瘘可定义为结肠-直肠吻合或结肠-肛门吻合时肠壁缺乏完整性。

研究组还建议根据吻合口瘘对临床决策的影响,将吻合口瘘分为三级:A级:无症状吻合口瘘;B级:明显的临床症状;C级:需要再次手术干预。

本研究中1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并发症。

根据ISREC分级:B级患者5例, C级患者6例。

在之前国际相关研究中已有一定关于CRP作为一种直肠吻合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预测指标的报道 [14-16]。

在本研究中, CRP在术后第4~7天的阳性预测值较低。

一个潜在的原因是,一些严重的感染和吻合口瘘事件不能由升高的CRP水平来识别,这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然而, CRP作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预测仍然是有意义的。

本研究的最佳组合是术后第6天AUC达到最大值0.932, CRP截断值为76.60 mg/L。

本研究还发现吻合口瘘平均诊断时间为术后7.34 d,在本研究中共有7例患者在术后第7天后经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吻合口瘘。

此外,本研究具有临床意义,因为本研究确定了CRP是经腹直肠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良好预测因子,术后持续高水平的CRP可使临床医生尽早干预,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17-19]。

未发现其他可以诊断吻合口瘘的金标准,因此,持续高水平的CRP应提示进一步的影像学探查,即CT扫描等,以排除吻合口瘘的存在。

CRP是一种敏感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当术后CRP水平持续升高或保持高水平时,这可能表明存在吻合口瘘,应缩短诊断时间。

此外,应实施抗生素治疗策略或者甚至再手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5]。

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基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的原因,患者例数的有限以及患者的异质背景等因素会导致研究结果有所偏差。

例如,本研究仅包括11例吻合口瘘患者,这可能导致结果的统计偏差,虽然统计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6%,与国际同行报道的吻合率相同。

另外不同的医生为患者实施手术,可能导致一定的差异。

即便如此,本研究依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收集了更多中心的数据之后,可以在将来进行相关的前瞻性研究。

综上所述, CRP是经腹直肠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瘘的可靠预测指标。

术后第4~7天的高CRP水平表明需要更仔细的患者评估。

参考文献[1] Komen N, Klitsie P, Dijk JW, et al. Calcium score a new risk factor for colorectal anastomotic leakage. Am J Surg, 2011, 201(6):759-765.[2] Hyman N, Manchester TL, Osler T, et al. Anastomotic leaks after intestinal anastomosis:it’s later than you think. Ann Surg, 2007, 245(2):254-258.[3] Boccola MA1, Buettner PG, Rozen WM, et al.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for anastomotic leakage in colorectal surgery: a single-institution analysis of 1576 patients. World J Surg, 2011, 35(1):186-195.[4] Thornton M, Joshi H, Vimalachandran C,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colorectal anastomotic leaks. Int J Colorectal Dis, 2011, 26(3):313-320.[5] Garcia-Granero A, Frasson M, Flor-Lorente B, et al.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as Early Predictors of Anastomotic Leak in Colorectal Surgery: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Dis Colon Rectum, 2013 , 56(4):475-483.[6] Black S, Kushner I, Samols D. C-reactive Protein. J Biol Chem, 2004, 279(47):48487-48490.[7] Mantovani A, Allavena P, Sica A, et al. Cancer-related inflammation. Nature, 2008,454(7203):436-444.[8] Casas JP, Shah T, Hingorani AD,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critical review. J Intern Med, 2008, 264(4):295-314.[9] Dindo D, Demartines N, Clavien PA. Classification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a new proposal with evaluation in a cohort of 6336 patients and results of a survey. Ann Surg, 2004 , 240(2):205-213.[10] De Nardi P, Panzeri F, Staudacher C. Prospective trial evaluating new circular and linear stapler devices for gastrointestinal anastomosis: preliminary data. Tech Coloproctol, 2008, 12(1):69-72.[11] Portillo G, Franklin ME Jr. Clinical results using bioabsorbable staple-line reinforcement for circular stapler in colorectal surgery: a multicenter study. 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2010, 20(4):323-327.[12] Branagan G, Finnis D, Wessex Colorectal Cancer Audit Working Group. Prognosis after anastomotic leakage in colorectal surgery. Dis Colon Rectum, 2005, 48(5):1021-1026.[13] Nesbakken A, Nygaard K, Lunde OC. Outcome and late functional results after anastomotic leakage following mesorectal excision for rectal cancer. Br J Surg, 2001, 88(3):400-404.[14] Matthiessen P, Henriksson M, Hallbook O, et al. Increase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is an early indicator of subsequent symptomatic anastomotic leakage after anterior resection. Colorectal Dis, 2008, 10(1):75-80.[15] Welsch T, Müller SA, Ulrich A,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as early predictor for infectiou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rectal surgery. Int J Colorectal Dis, 2007, 22(12):1499-1507.[16] MacKay GJ, Molloy RG,O’Dwyer PJ. C-reactive protein as a predictor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v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lective colorectal resection. Colorectal Dis, 2011, 13(5):583-587.[17] Hyman N, Manchester TL, Osler T, et al. Anastomotic leaks after intestinal anastomosis:it’s later than you think. Ann Surg, 2007, 245(2):254-258.[18] Alves A, Panis Y, Trancart D,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ly significant anastomotic leakage after large bowel resection: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707 patients. World J Surg, 2002 , 26(4):499-502.[19] Phitayakorn R, Delaney CP, Reynolds HL, et al. Standardized algorithms for management of anastomotic leaks and related abdominal and pelvic abscesses after colorectal surgery. World J Surg, 2008, 32(6):1147-1156.[收稿日期:2018-12-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