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5例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例如麻木、疼痛等,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关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单一中医或者西医方法效果欠佳,所以要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较高临床运用价值,下面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开讨论。
西医治疗改善新陈代谢。
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第一步是改善新陈代谢,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重对血脂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去做,可以有效减轻体重,对于改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很大的帮助。
医学研究表明,患者通过有氧运动可以让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改善微循环。
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而言,前列腺素制剂可以起到有效作用,让末梢循环的缺血状态得到改善,实现神经细胞修复,常见的药物有前列地尔。
营养神经。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医学研究发现,维生素B12在治疗中效果良好。
对症止痛。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最明显症状就是疼痛,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比较多,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确保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部分药物药效有限,而且患者服用后会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就会导致神经肿胀,外周围神经在解剖狭窄处受到卡压,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内压会升高,缺乏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还没有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要进行研究突破技术限制,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中医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受到人们重视,加强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正确指导意义。
中药汤剂。
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痹症”范畴,服用汤剂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之所以会引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这和肺、脾、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治疗重要参考依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杨景超 姜 旭 王元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杨景超姜旭王元松邢丽君张爱玲发表时间:2015-10-20T14:53:21.52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作者:杨景超姜旭王元松邢丽君张爱玲[导读]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
杨景超姜旭王元松邢丽君张爱玲(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沧州 061000)【关键词】复荣通脉胶囊;硫辛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033-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日益增加。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1】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总体发病率9.7%,糖尿病前期发病率15.5%。
笔者在西医硫辛酸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我院复荣通脉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5例,并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选择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95例,将95例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1:31人:男性16人,女性15人,年龄54.2±7.1岁,糖尿病史16.0±5.2年。
治疗组2:33人:男性18人,女性15人,年龄53.2±6.1岁,糖尿病史18.2±5.1年。
对照组31人:男性17人,女性14人,年龄57.4±5.3岁,糖尿病史14.1±5.1年。
1.2纳入标准1.2.1西医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DPN的诊断标准[2]。
1.2.2中医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夹瘀者。
1.3排除标准:1.出血现象。
2.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
3.其他特异性的针对神经病变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护理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例数 50 50
治愈 13(26. 00) 17(34. 00)
0. 7619 >0.05
表 3 2 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显效 15(30. 00) 17(34.00)
0. 1838 >0.05
有效 10(20.00) 13(26.00)
0 . 5082 >0.05
无效 12(24.00) 3 (6 .0 0 )
• 2068 •
光 明 中 医 2021 年 6 月第 36 卷第 12 期 CJGMCM June 2021. Vol 36. 12
括 患 肢 感 觉 减 退 、疼 痛 及 麻 木 等 ,总 分 4 8 分 ,分 数 值 越 低 则 症 状 越 轻 ;对 比 2 组 护 理 效 果 ,疗 效 标 准 :治 愈 :麻
表 1 2 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 例 ,玉± s)
木 、疼 痛 等 临 床 症 状 全 部 消 失 ;显 效 :患 者 麻 木 、疼 痛 等 症 状 积 分 下 降 7 0 % ~ 9 0 % ; 有 效 :患 者 麻 木 、疼 痛 等 症
组别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s)
文 章 编 号 :1 0 0 3 -8 9 1 4 (2 0 2 1 )-1 2 糖 尿 病 在 内 科 是 一 种 常 见 慢 性 疾 病 ,具 较 高 的 发 病 率 ,主 要 以 中 老 年 人 为 多 发 群 体 。一 旦 患 上 该 疾 病 ,患 者 可 出 现 多 食 、多 尿 、多 饮 、体 质 量 减 轻 等 表 现 ,若 临 床 未 能 有 效 控 制 患 者 血 糖 水 平 ,会 使 其 发 生 一 系 列 并 发 症 ,不 仅 会 给 患 者 日 常 生 活 带 来 不 良 影 响 ,严 重 时 甚 至 会 危 害 其 生 命 安 全 m 。 近 年 来 ,随 我 国 社 会 不 断 发 展 ,居 民 生 活 水 平 提 升 ,人 们 饮 食 习 惯 及 生 活 习 惯 出 现 巨 大 改 变 ,加 之 我 国 人 口 老 龄 化 日 益 加 剧 ,使得 2 型 糖 尿 病 发 病 率 不 断 上 升 [2]。 目 前 ,临 床 对 2 型 糖 尿 病 患 者 多 采 用 药 物 治 疗 ,虽 有 一 定 治 疗 效 果 ,可 控制 患 者 血 糖 ,相 关 研 究 表 示 ,患 者 在 接 受 治 疗 同 时 也 接 受 护 理 措 施 ,可 有 效 控 制 血 糖 ,提 升 患 者 治 疗 效 果 [3]。 本研究对2019年 5 月一2020年 5 月 收 治 2 型糖尿病 周 围 神 经 病 变 患 者 1 〇 〇 例 临 床 资 料 予 以 分 析 ,报 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 般 资 料 本 研 究 经 医 学 伦 理 委 员 会 批 准 ,选 择 2019年 5 月一2020年 5 月 山 西 医 科 大 学 第 二 医 院 收 治 2 型 糖 尿 病 周 围 神 经 病 变 患 者 1 0 0 例 临 床 资 料 ,按 随 机 数 字 表 法 为 2 组 ,对 照 组 5 0 例 中 ,男 2 6 例 ,女 24 例 ,年 龄 60 ~ 8 6 岁 ,平 均 年 龄 (67. 30 ± 1 . 4 6 ) 岁 ;病 程 1 ~ 1 8 年 ,平 均 病 程 (10. 61 ±2. 7 7 ) 年 。研 究 组 5 0 例 中 ,男 2 5 例 ,女 2 5 例 ;年 龄 60 ~ 8 5 岁 ,平 均 年 龄 (67. 56 ± 1. 1 9 ) 岁 ;病 程 1 〜1 7 年 ,平 均 病 程 (10. 16 ± 2. 8 8 ) 年 。2 组 一 般 资 料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 >0_05)〇 1 . 2 纳 入 与 排 除 标 准 纳 人 标 准 :患 者 签 署 知 情 同 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 PN )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60%~90%[1]。
主要表现为上肢和下肢两侧对称性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伴麻木感、灼热、针刺感等,有时伴有痛觉过敏。
晚期运动神经可能受累,肌张力减低,下肢软弱无力,出现肌肉萎缩或完全瘫痪。
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DP N 患者,获得了较好疗效,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照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对象为2007年6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献有关文献制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2]:①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有蚁走感、麻木、烧灼、刺痛;②运动神经表现,如肌无力、肌肉萎缩等;③膝、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④肌电图检查示正中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⑤排除药物中毒、过敏、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平均年龄(50.9±10.3)岁,糖尿病病程(41.3±10.6)个月,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6.1±6.8)个月,空腹血糖(12.4±5.4)m m ol /L 。
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54.0±9.1)岁,糖尿病病程(47.6±9.2)个月,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4.4±16.6)个月,空腹血(12.8±4.3)m m oL/L 。
以上各项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治疗,即严格控制其饮食和血糖值。
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 片10m g ,每日2次,口服多贝斯片0.5m g,每日3次,口服弥可保500ug,每日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
中药药物组成:黄芪30~60g,当归尾、赤芍、川芎各10~15g;桃仁、红花、地龙各5~10g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84384384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e M edi ci ne M eder nD i s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 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有1例(0.99%)一侧下肢B r om a ge 运动神经阻滞评1分,此3例均有感觉功能恢复延迟,在停止硬膜外泵注止痛药后迅速恢复。
3、4、5各组产妇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均在1~3小时内完全恢复,没有延迟性下肢运动功能异常。
3讨论我们的观察发现,术前没有任何脊神经功能异常的产妇,CSE 腰麻后硬膜外连续泵注芬太尼和布比卡因混合液行术后镇痛对麻醉恢复有明显影响,表现为下肢感觉和运动恢复延迟。
虽然0.1%布比卡因以上浓度镇痛效果满意率稍高,但较多产妇出现下肢感觉或/和运动功能异常。
布比卡因浓度降到0.075%,其协同芬太尼镇痛效果与高浓度组没有明显差异,而下肢感觉和运动异常减少。
浓度降到0.05%时协同止痛效果减弱,而单纯用芬太尼止痛效果较差,但没有神经功能恢复异常。
总计近3%的病人出现下肢感觉恢复延迟,以局限于某一支或几支脊神经区域轻微麻木为主。
有3例病人麻醉后轻微屈髋无力,且其感觉障碍也较重绝大多数病人在停止泵注后4小时内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很快恢复。
但2组有一例出现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停药后会阴区感觉和排便异常长达5天,此例术前没有任何马尾神经功能异常,不能排除与麻醉和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有关,很可能这些病人对镇痛药或局麻药的敏感性较高,导致脊神经或脊髓毒性反应。
绝大多数感觉异常局限在一侧下肢,提示与硬膜外导管的位置有关,有研究表明插入长度超过5c m 时导管尖端多位于硬膜外一侧腔内[1]。
我们采用非常柔软的硬膜外导管,更容易改变方向使尖端偏离中线到某一支脊神经根附近,连续泵注很小容量药液持续作用于一支或相邻几支脊神经,感觉麻木区即为管尖所在的位置。
对椎管内麻醉和镇痛引起的神经功能异常已有很多研究,但其确切原因仍不清楚。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90例疗效观察

中西 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 围血管病 变9 ̄ 疗效观察 0l J
刘建 新 沈 宏
( 山东 省济 南市天桥 医院 ,山东 济南 2 0 3 ) 5 0 1
【 要】 摘 糖尿 病周 围血 管病 变的主要 病理 变化是 动脉 粥样硬 化 , 与非糖 尿病 患者 的动脉 硬 化不 同之 处是 其 发病早 、 展 快 、 进 病情 重、 死率 高 。 病 祖 国 医学认 为 糖尿 病属 “ 痹” 脱 疽” 范畴 ,是 消 渴病 的 变证 之一 ,是 久 病必瘀 的结果 。20 年 l 月至 2 1 脉 、“ 08 1 00年 1 2月笔 者运 用黄 芪桂
21 0 2年 4月第 1 0卷 第 1 0期
表3 各 组 治疗 前后 C 6 p 阳性 表达 率 与T F G ,I 一 水平 比较 D2的 N —【 L6
・
中医中药 ・ 2 6 9
与健康 组比较 , P<00 P<00 ;与本组 治疗 比较 , .5, .1
P . <00 △ <0叭 ;与对 照 组治疗 前比 较 , .5
1 g ;脱疽 加炙乳香 1 g 2等 2 、没药 1g 2 、红花 1 g 治疗 。每 日1 ,水 2等 剂
糖尿病 诊断标准符合1 9年世界卫生组织 ( O)糖 尿病专家咨 9 9 WH
询委员会 正式公布 的诊 断标准确定诊 断。糖尿病 周围血管病变 诊断标 准 :①患者有肢体缺血 的症状 ,怕 冷、酸胀 、麻 木、发 凉、疼痛 、间 歇 性跛行 ;②患者 有肢体缺血体征 ,皮色苍 白,皮温低 ,肌 肉萎缩 等 营养 不 良的 改 变 ,患 者 足背 动 脉 或者 胫 后 动 脉博 动 减 弱 或 消失 ; ③下肢血 管彩色多普勒 超声检查显示 动脉硬化 ,血管壁增厚 ,可见粥 样 斑块强 回声 ,动 脉管狭窄 、血流峰 时速减慢 ,阻力指数增高 。选择 住院或 门诊就诊 的糖 尿病患者 , 临床 以下肢局部肿胀 疼痛麻 木为主要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病 机主要特点 以虚 为主 , 虚中夹瘀 , 并伴有外邪 相乘 , 为本 虚标 实之症 。故常 有脉细 、 , 涩 舌质暗红 , 有瘀点瘀斑等征 象, 治疗 上采用标本兼治 , 攻补并施 的方 法。通脉汤 中用大 剂量黄 芪补 益气血 , 助气行血 , 为君药 , 桃仁 、 红花 、 鳖虫 地
3 讨 论
11 一般资料 本 组 6 . 0例患者均 符合世 界卫生 组织制 定 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 出现神经 系统病变 的症状。 并 临床表现 为: 疲乏无力 , 腰膝酸软 , 多饮 , 或 多尿 , 或消谷善饥 , 出现 并 双上肢和 /或双下肢对 称性感觉 异常 ,分 布如袜套或手套 状, 伴麻 木 , 刺 , 热或如踏棉 垫感 , 针 灼 或有夜 间出现肢 痛 , 受冷后疼 痛尤甚 , 并均有肌力减弱和张力减弱 , 舌质暗红或 有瘀点瘀斑 , 或舌淡胖 , 苔薄 白, 脉细弱或兼 涩.在治疗过 程中随机分为 中西 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 中西 医结合治疗 组 3 0例 中男 1 ,年龄 在 3 —4 4例 5 5的 7例 , 4 —5 6 6的 1 ,7 5的 6例 , 中有糖尿病病 程均在 4 7例 5 —6 其 年以上 , 其中出现神经病 变最短 的半年 , 最长 的 6年 , 并发 糖尿病 肾病的患者 3例 , 并发冠心病者 6例 , 并发 视网膜病 变者 7例 , 并发高血压者 6例 。 照组 3 对 0中男 1 , 1 8例 女 2 例 ,年龄 3 —4 5 5的 8例 ,6 6岁 的 1 4 —5 6例 ,7 5岁 6 5 —6 例, 糖尿病病程均在 4年 以上 , 中出现周 围神经病变 最短 其 半年 , 最长 的 6年 , 中并发糖尿病 肾病的 2例 , 其 并发冠 心 病的 5例 , 并发视 网膜病变 的 5例 , 并发高血压者 9例 。统 计学处理两组一 般资料相 比无显著性差异。 1 治疗方法 . 2 中药用 自拟通 脉汤 , 药物组成 : 黄芪 6 0克 桃仁 1 0克 红花 1 0克 地鳖虫 l 0克 炮 山 甲 5克 牛膝 2 0 克 桂枝 1 克 桑枝 1 5 5克 鸡血藤 2 0克 随症加减 : 口干 有 善饮者加天花粉 3 克 , 0 有形寒肢冷者加炙附片 1 ( 0克 先煎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经血 流 、 改善神 经 营养 、 正代谢 紊乱 等治 疗 。活 血通 络 纠
方所 含药 物 具 有扩 张血 管 、 抑制 血小板 聚集 、 改善微 循
照组 3 , 4例 两组性 别、 龄 、 年 病情 、 程等 比较无 统计学 意 病
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 在治疗前 1 个月 内血糖控制稳定 , 空腹 血糖 控 制 在 6 5m m lL 以 下 ,餐 后 2h血 糖 控 制 . o / 1. 0 0瑚mo L l 以下。对照组 给 予维 生素 B2 / 。注射 液5 0 0 g
临床观察显示 , 活血通络 方配合 西药 常规 治疗配合 能
义 (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P> .5 , 2 治疗方法 I
环、 抑制炎症反应、 降血脂 、 氧化和 清除 自由基 等药理 作 抗
用 , 利于 改善周 围神经 及环境 的缺 血缺 氧症状 , 高神 有 提 经传 导速度 。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饮食 控制 , 并根据 病情选 用 口服降
[ ] 陈灏珠 , 1 实用 内科学 [ .第 1 M] 1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2 01: 4 0 9 4—9 7 5.
肌肉注射 , 日1次 , 每 维生素 B 注射液10mg 肉注射 , 0 肌 每
日 1次。治疗组 在对 照组 基础上加用 中药 活血通 络方 ( 经 验方) 药用 : , 何首乌 、 芎各 1 , 川 5g 黄芪1 , 2g 当归 、 桃仁 、红
院( 原 太 0 00 ) 30 9 。 本 文 编辑 : 道 昱 原
自2 0 0 5年 9月至 2 1 0 0年 5月 , 者采用 活血 通络 方 笔 配合 西药 常规疗 法治疗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 3 4例 , 疗效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为 D N P 。
12 排除标 准 : 除年龄 <1 . 排 0岁或 8 O岁 以上者 , 尿病 糖
3 1 疗效标 准口 显 效 : 尿病周 围神经 病变症状 消失 . 糖
有严重心 、 、 眼底 出血并 发症 或有精 神病 者 , 治疗 肝 。 肾、 对
关 键 词 :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 气通 脉 汤 ; 生 素 B: 糖 益 维 。 注射 液 ; 中西 医结 合 疗 法 中 图分 类 号 : 5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0— 16 2 1 ) 1 0 2 O R 8. B 10 75 (0 0 l — 0 7一 2
病周 围神经病变症状无改善 。
32 治 疗 结 果 .
3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比较 : .. 见表 1 。
表 1 两 组 疗 效 比 较
注 :) 1 与对照组 比较 ( 采用 R d 分析), 4 4 73 P< . 0 。 ii t “= .0 , 0 0 01
3 32 神经传导速度参数 比较 : .. 见表 2 。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神 经传导速度
山西 中 医
21 0 0年 1 月第 2 1 6卷第 1 1期
S A X O C N v 0 0V 1 6N . 1 H N I FT M J o.2 1 o 2 o 1 .
・ 7・ 2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糖尿 病 周 围神 经病 变 9 5例
李凤文
摘要 : 目的 : 观察益 气通脉汤联合维生素 B2 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 变的疗效。方法 : 10例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 将 9
2 治 疗 方 法
1 1 纳入标准 : . 主症 四肢麻木发凉 或疼 痛 , 符合西 医空 并
腹 F G≥7m o L 或 2 P B m l 和/ / H G≥ 1. m lL 合 并 周 围 10 m o , /
均予糖尿病基础治疗 : 控制饮 食 , 当的健康运 动 , 适 口 服降糖药 或注射 胰岛素严 格控 制血糖 , 严格 控制血脂 、 血 压; 同时给予维 生素 B 注射 液 0 5mg肌 内注射 , 日 1 . 隔 次 ,周 为 1 3 个疗程。治疗组 另予 中药益气通 脉汤。药用 : 黄芪 、 川牛膝各 1 , 5g 丹参 3 , 0g桃仁 、 红花 、 当归、 延胡索各 1 , 蝎 6g 2g全 。每 日 1 , 剂 水煎服 , 3周为 1 个疗程 。
20 00年 1 0月至 20 09年 l , 0月 笔者应用益气通 脉汤联 合维生素 B: 。 中西医结合 治疗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 变 ( P D N) 9 5例 , 与单纯西 医治疗 9 5例作对照 , 报道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平均 ( 38±67 岁 ;M 病程 2~l 5. .) D 8年 , 平均 (2 5± . ) 1. 4 9 年。对照组男 4 例 , 5 l 女 4例 ; 龄 2 6 年 8— 7岁 , 平均 ( 29 5. ± . ) ; M 病程 3~1 68 岁 D 6年 , 平均 ( 19± . ) 1. 4 7 年。两组 性别 、 年龄 、 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00 ) P> .5 。
效率为 9 .9 ( 5 I 7 5 % ~9 .5 ) 对照 组显 效 2 5 7 % 9 %C :8 . 5 92% ; 5例 , 有效 3 7例 , 效 3 无 3例 , 总有 效率 为 6 . 6 (5 C = 52 % 9 % I 5 .9 5 6 % 7 .3 ) 两组综合疗效 比较( 4 473 P< .0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48% ; u= .0 , 0 001 , 且治疗后两组神 经传 导速度均有
方案不能配合或不适合接受该治疗方案者 。 13 一般资料 : . 同期在本院就诊 的门诊 与住 院的非胰 岛素 依赖型糖尿患者 10例 , 9 按就诊序 号随机分为治疗组 和对 照组各 9 5例。治疗组男 3 , 5 9例 女 6例 ; 年龄 2 6—6 , 8岁
或基本消失 , 腱反射有所恢 复或肢体运 动神经传 导速度增 快; 有效 : 糖尿病 周 围神经病 变症状 明显 减轻 ; 效 : 无 糖尿
3 疗 效 观 察
神经病变的标 准采 用 国内通用 标准 … 。( ) 1 肢体 感觉 、 运 动神经病变 表现 为 麻 木 、 痛 、 行感 、 疼 蚁 发凉 、 肌无 力 等 ; () 2 深浅感觉明显减退 , 、 跟 膝腱反射 明显减退或消失 ;3 ()
肌电图示 神经传 导障碍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 5m/ ,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感觉
参 数 比较 ( / , ±5 m sX )
4 讨 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多见于 中、 老年 患者及糖尿 病病 程较长而病情未得 到理 想控制者 , 由于长期 高血糖导致 神
经 周 围 滋 养 血 管病 变 , 管 内 皮 细 胞 增 生 , 底 膜 增 厚 , 血 基 以
疗组各 9 , 5例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基本 治疗: 控制饮食 , 当的健康运动 , 适 口服 降糖 药或注射胰 岛素 , 同时给 予维生素 B2 注射
液 05 g肌 内注射 ; 疗 组 另 予 中药 益 气 通 脉 汤 口服 。3周 为 1个疗 程 。结 果 : 疗组 显 效 4 .m 治 治 6例 , 效 4 有 5例 , 效 4例 , 有 无 总
不同程度提 高, 治疗组腓 总神经传导速度提 高幅度高于对照组( 00 ) P< .5 。结论 : 益气通脉汤联合 维生素 B: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 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纯西 医疗法, 其收益为 O 00 (5 I 00 0 2 ) N T= (5 I 2 3 5 2 ) R= .8 9 %C = .3— .4 ,N 3 9 %C = .9—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