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讲义》读书记录材料
语法讲义.docx

《语法讲义》读后感本学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想做笔记梳理知识点,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来讲,这可能是由于在大一时期长期处于被《现代汉语》支配的恐惧所造成的。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语法学界最有权威的一部语法学著作,读这本书时,大部分是熟悉的内容,尽管熟悉,但是以前这些语法知识,我头脑中是混乱不成体系的,因为我一直对语法方面不太敏感。
读这本著作时,每读一部分,就会梳理清楚一些。
读完之后,虽然忘记的也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收获不小。
本篇读后感我想从这些内容的归纳,收获以及启示、还有存疑的地方这三点来完成。
一、语法讲义的主要内容《语法讲义》这本著作分为了十八章来讲,分别就语法单位、词的构造、词类、句型等内容做了多方面,具体的阐释。
下面主要是对一些主要章节具体内容的归纳阐释。
第一章为语法单位,从语素、词、词组、句子等最基本的语法内容讲起。
在这一章里我了解到了语素作为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有单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自由语素、粘着语素;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等不同方向上的分类。
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它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在区分是不是词的时候,朱德熙先生归纳了目前存在的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能不能单独成句、语言成分活动能力的强弱、扩展法等三种方法来判定是不是词,朱德熙先生指出,这三种方法其实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缺陷的,比如在划分“铁路”、“白菜”、“理发”等词语时,都不能根据其中单一的标准来划分,否则就会出现歧义。
所以我们在划分一个词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本章中,朱德熙先生还讲到了词组,并具体阐释了词组的几大类型: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连谓结构。
并通过举例“我们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来介绍了层次分析的具体应用以及二分法。
在本章中,朱德熙先生还指出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一个看句子的内部结构,一个看语法功能。
简说《语法讲义》

简说《语法讲义》作者:沈益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5期摘要:《语法讲义》是我国语法研究过程中一部重要的著作。
这部著作体现了朱德熙先生词组本位的思想。
他的这一思想为我国的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书中词类划分、动词重叠式和主语问题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词类划分的标准;动词重叠;主语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28-02《语法讲义》出版于1982年,是中国著名语法学家朱德熙先生的重要著作。
朱德熙是我国语法学界的大师,他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语法讲义》是整理的朱先生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二)这门课程的讲义。
作者用词组本位的语法体系描写现代汉语语法,系统总结了作者30多年的研究成果。
在汉语语法史上,这部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有十八章,分别是第一章语法单位,第二章词的构造,第三章词类,第四章体词,第五章谓词,第六章代词,第七章主谓结构,第八章述宾结构,第九章述补结构,第十章偏正结构,第十一章联合结构,第十二章连谓结构,第十三章介词,第十四章副词,第十五章疑问句和祈使句,第十六章语气词,第十七章复句,第十八章省略和倒装。
从中体现了作者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成果。
以下就我感兴趣的方面提出一些见解:一、关于词类的划分朱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明确表示:“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
”汉语中的词语相当丰富,表示同类概念的词,他们的语法性质不一定相同。
在《语法讲义》中就举到了这样的例子:“战争”和“战斗”都表示行为,但“战争”是名词,“战斗”是动词;“红”和“红色”都表示颜色,“红”是形容词,而“红色”是名词。
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它是通过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的,汉语本身没有形态变化,所以根据形态来给汉语划分词类也是行不通的。
朱先生认为,给汉语划分词类只能依据词的语法功能。
语法讲义体会教学内容

语法讲义体会读朱德熙《语法讲义》的几点心得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出版于1983年9月,后多次在版。
并对书中的观点有误之处加以订正,如朱德熙先生在重印序言中说:“第七章把句首的处所名词和时间名词一律看成主语(7.2),其实有的是状语,例如,屋里坐,明天见。
这两类格式的区别可以从重音的位置看出来。
‘屋里坐’‘明天见’的‘屋里’‘明天’必须重读。
如果处所词、时间词作主语,重音只能落在后边谓语部分。
这一点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的。
”朱德熙先生很有胆量承认自己的认识不足,是伟大学者的大胸怀。
《语法讲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构拟了以词组为本位的语法系统,是我国八十年代语法研究的一部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力作。
直至今日其中的许多创见仍被学界加以借鉴和应用,是语法学界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
两次读来《语法讲义》一书,仍有很多不明白之处,加上朱德熙先生也说过,有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处理,道理没有交代清楚。
我理解的也更是一知半解的了,读后也没有什么见解,但对本书的知识体系和特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一、《语法讲义》的来源《语法讲义》的底本是朱德熙先生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二)这门课程的讲义。
当时只有十四章内容,出版前增加了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和第十八章几章的内容。
二、《语法讲义》的结构框架《语法讲义》共有十八章的内容,第一章语法单位是对整个语法体系内容的总体概括,有语素、词、词组、句子。
以下十七章的内容则是对其其进行的具体地、详细地阐释,概念、分类及相关语法问题,有词的构造,词类,六大结构,复句以及省略和倒装。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又是第三章词类的子章部分。
三、《语法讲义》的突出特点(一)词组为本位的观点。
汉语语法应以词组为本位, 这是朱德熙先生首先提出并首先实践的。
他的《语法讲义》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而在19 8 2年发表的《语法分析和语钱体系》和《语法答向》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述了这一观点。
2020语法著作的读书笔记6篇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此标记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水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
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这里想给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
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语法”二字听起来就颇有难度,小学开始学英语语法,到大学两年学了现代汉语和词汇学,虽仍有种种困惑,但小有收获。
大三年级有幸跟随老师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学》,让我对这一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汉语语法也由朦胧逐渐清晰明了起来。
结合本学期所学,拜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其内容对我之语法学的理解很有帮助。
本篇读书笔记,将结合黄廖本《现代汉语》、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及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两本小册子谈一谈浅薄的几点收获。
一、总体分析这本书是朱德熙先生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讲义,至今已五十余年,却仍是汉语方向同学应必读的一本书。
先生是从物理专业转入语言研究的,作为一名重要的语法学家,他既有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又有文科生扎实的知识功底。
本书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最主要的两部分是词类和结构。
据我所读所感,内容上最突出的特点第一就是每一部分的讲解都非常仔细,每一章都划分为四至十九个小节不等,大部分知识在课上已经接触过,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初次会面,例如系位构造、系位组合等。
第二,书中具体词语的辨析和讲解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如“别人和人家”、“大家和大伙儿”、“跟和同”等,都进行了详解。
第三,书中常有组与组之间的对比,有时是相近的两组,比如讲存现宾语时对列举的A、B两组进行了对比,或者是变形对比,讲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时,把性质形容词做变形,换成跟它对应的状态形容词,从而得出二者的不同。
二、收获通读全书后,发现书中有一些观点是熟知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太了解或者是内容相同,其概念和归属有了一些变化,在这里谈几点思考的问题。
①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我发现书中有三处提到了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分别在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偏正结构,于是我把这三处放在一起研究了一下。
总的来说,粘合式就是前后两部分直接粘附,而组合式有的会加上“的”“得”或补语等。
述宾结构就是述语是单独的动词,宾语时单独的名词,二者直接粘合。
朱德熙《语法讲义》述评

Reviews on The Lecture Notes of Grammar
作者: 马克冬
作者机构: 毕节学院人文学院;西南大学文献所
出版物刊名: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7-3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研究;特点;述评
摘要: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朱德熙先生的代表作《语法讲义》影响广泛。
该书是在美国结构主义语法学影响下,特别是在赵元任先生的语法著作影响下写出的一部现代汉语语法名著。
它充分体现了作者进行语法研究的诸多特点,如从功能、结构、意义、句法位置、语音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综合研究,将静态层次分析与动态变换分析结合起来,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详尽描写,并且注意古今对比、中外结合等。
简说《语法讲义》

是名词 , 指动作的“ 是动 词。而“ 锁” 影响 ”准备” “ 这一类词 , 他
们可以做“ ” 有 的宾 语 , “ 影 响 ” “ 准 备 ” 还 可 以直 接 受 如 有 、有 , 名 词 的 修 饰 , “ 治 影 响 ” “ 想 准 备 ” 它 们 是 动 词 具 有 名 如 政 、思 ,
类 。 先 生 首 次把 区别 词 从 形 容 词 中分 裂 出来 单 独 化 为 一类 , 朱
语语法研究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 语法讲义》 是整理的朱先生 16 年至 16 91 9 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 ( ) 门课 二 这 程 的讲义。 作者用词组本位 的语法体系描写现代汉语语法 , 系 统总结 了作者 3 0多年的研究成果 。在汉语语法史上 , 这部书
这 一 思想 为 我 国 的语 法 研 究 开辟 了一 条 新 的道 路 , 有 重要 的 意 义 。本 文 将就 书 中词 类 划 分 、 词 重 叠式 和 主 语 具 动
问题 三 个 方 面 来进 行 讨 论 。 关 键 词 : 类划 分 的标 准 ; 词重 叠 ; 语 词 动 主
中 图分 类 号 : 6 文 献标 识码 : 1 0 A
2 1 年 5月 00
Ma 2 v.01 0
文 海 艺 苑
Ll E RA R Y G A LLER Y T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docx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第一章语法单位【主要内容】一、语素1、语素的定义。
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是语素。
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
象“琵琶、葡萄、蜈蚣、马达、沙发、罗嗦、萨其马、乌鲁木齐”等多音节的语素是很少的。
2、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
3、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位置固定的语素叫做定位语素,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不定位语素。
前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末尾出现,后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的开头出现。
前置定位语素后头不能有停顿,后置定位语素前头不能有停顿。
自由语素都是不定位语素,粘着语素有的是定位语素,有的是不定位语素。
4、汉字与语素的关系汉字和语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时候,一个汉字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例如:(音)乐≠(快)乐(开)会≠(不)会盘(子)≠盘(货)有的时候,同一个语素用不同的汉字来代表。
例如:吧=罢算 =祘脉 =脉此外,有的汉字本身没有意义,不代表任何语素,例如“葡、萄、馄饨、蜈、蚣”。
有的汉字本身虽有意义,但是在多音节单纯词里,它们只代表没有意义的音节,不代表语素,例如“马达”里的“马”和“达”,“沙发”里的“沙”和“发”。
二、词1、语素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
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是词。
所有的词都可以看成是由语素组成的。
2、由一个语素形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语素形成的词叫合成词。
3、能够单独成词的语素成为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称为不成词语素。
三、词组1、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最简单的词组是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
2、根据词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吧词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
3、层次分析法与中心词分析法。
4、词的结构类与功能类。
四、句子1、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句调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第一章语法单位【主要内容】一、语素1、语素的定义。
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是语素。
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
象“琵琶、葡萄、蜈蚣、马达、沙发、罗嗦、萨其马、乌鲁木齐”等多音节的语素是很少的。
2、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
3、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位置固定的语素叫做定位语素,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不定位语素。
前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末尾出现,后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的开头出现。
前置定位语素后头不能有停顿,后置定位语素前头不能有停顿。
自由语素都是不定位语素,粘着语素有的是定位语素,有的是不定位语素。
4、汉字与语素的关系汉字和语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时候,一个汉字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例如:(音)乐≠(快)乐(开)会≠(不)会盘(子)≠盘(货)有的时候,同一个语素用不同的汉字来代表。
例如:吧=罢算=祘脉=脈此外,有的汉字本身没有意义,不代表任何语素,例如“葡、萄、馄饨、蜈、蚣”。
有的汉字本身虽有意义,但是在多音节单纯词里,它们只代表没有意义的音节,不代表语素,例如“马达”里的“马”和“达”,“沙发”里的“沙”和“发”。
二、词1、语素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
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是词。
所有的词都可以看成是由语素组成的。
2、由一个语素形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语素形成的词叫合成词。
3、能够单独成词的语素成为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称为不成词语素。
三、词组1、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最简单的词组是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
2、根据词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吧词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
3、层次分析法与中心词分析法。
4、词的结构类与功能类。
四、句子1、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句调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
如果一个语言形式的前头或后头没有停顿,那就不是一个句子。
2、从结构上看,句子可以分成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
主谓句是由主谓结构形成的句子,非主谓句是由主谓结构以外的构或是单个的词形成的句子。
3、从功能上看,句子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称呼句、感叹句五类。
【主要问题】1、朱德熙先生依据能否单独成句,将语素分为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
但语素最基本的功能是构词,而不是构成短语或句子,语素可以跨越自身的构词功能,而直接成为短语或句子的组成成分吗?2、朱德熙先生还提出了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的概念:“有些语素和别的语素结合时,位置是不固定的,有时在前,又是在后,位置固定的语素交定位语素,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不定位语素。
”同样,因为语素和语素只能组成合成词,或者是一个语素直接成词(成词语素)。
但语素和语素决不能组合成词以上的语法单位,但《语法讲义》对此的表述比较模糊,只是提到语素和语素结合时,但并未说组合成什么。
当然按我们一般理解语素和语素只能组合成词,可从所举之例来看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又怎么理解?例如“吗”、“呢”,作者认为是后置定位语素,但“吗”、“呢”和别的语素结合时,这个组合体已经超越了词的范围,是否可以认为“吗”、“呢”是以词的身份进入句子的,而并非语素?3、一个语素经常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那么着几个义项就有可能分属不同的功能类别。
例如“老”“子”“化”等,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们既可看做是定位语素,又可看做不定位语素。
“理化”、“化工”中的“化”是定位语素,这种现象怎么解释?4、作者认为“最”只能前置,不能后置(没有“Ⅹ最”的格式),但“世界之最”、“中华之最”中的“最”却只能看做是一个后置成分。
5、朱德熙先生在讲句子的功能分类,对疑问句的说明是:“疑问句的作用在于提问,它本身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所以没有真假的问题。
”但众所周知,疑问句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划分出来的,只要带疑问语气的句子都属疑问句。
因此,反问句也是疑问句,然而反问显然是有所肯定或否定的。
6、朱德熙先生对祈使句的说明是:“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听话的人做某事。
”但“不要说话了!”之类也是祈使句,但表示不要做某事。
7、“啤酒”、“苹果”、“莎翁”、“贝帅”、“费城”、“加州”等,它们只能进行单向替换,并且前一音节都是音译字,都是指外语中相应的人名、地名,后一音节都是汉语成分,怎么确定这类词语的语素情况?8、实词、虚词的划分是否有意义?代词和副词到底是实词还是虚词?【补充】(吕叔湘《汉语语法问题分析》)语素有三方面的问题:大小问题、异同问题以及与汉字的对应问题。
1、语素的大小问题。
有很多双音节词,里边是两个语素还是一个语素可以讨论,例如“含胡”(比较含混、胡涂),“什么”(比较这么、那么、怎么),这是语素大小问题,即语素的切分问题。
2、语素的异同问题一个语素可以有几个意思,只要这几个意思联得上,仍然是一个语素。
例如:“工”有工作、技术、精巧等意思,都联系得上,只是一个语素。
如果几个意思联不上,就得算几个语素。
例如:“公”有共同、公平等意思,又有公[侯]、公[婆]、公的[母的]等意思,这两组意思联不上,就得算两个语素。
有时候,几个意思联得上联不上难于决定,例如:快速、锐利的“快”和愉快、痛快的“快”,这就是语素的异同问题。
3、语素与汉字的对应问题【研读心得】朱德熙先生在这一章按照语言系统的层级性把语法单位分为语素、词、词组、句子四大类,并分别对各自的分类情况、特点和用法进行了描写。
我们要学会掌握四种语法单位的定义、适用范围、之间的区别以及界定方法。
朱德熙先生根据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的特点,在讲汉语语法体系时,主张以词组为本位的原则,他认为词和词组之间是一种组成关系,而词组和句子之间则只是一种实现关系,词组本位比起词本为和句子本为更具简明性和严谨性。
这在区别以往的词本位和句子本位上体现出很大的优越性。
第二章词的构造【主要内容】一、句法的词法1、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部分。
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构造,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构造,以语素作为基本大薿问。
可见句法和词法是属于两个不同平面上的东西。
2、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造方式有重叠、附加、复合三大类。
二、重叠在研究重叠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叠式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重音、变调);(2)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3)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三、附加1、把词缀粘附在词根上的构词方式叫“附加”。
词缀都是定位语素,有前置的,例如“第一”“第二”的“第”;也有后置的,例如上边举着的“着”“子”“们”之类,我们管前置的词缀叫前缀,管后置的词叫后缀。
2、词缀都是定位语素,因此所有的不定位语素,我们都不把它看成是词缀。
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
“性、式、自”的情形不是如此。
四、前缀汉语的前缀主要有:初、第、老。
五、后缀汉语后缀主要有:子、儿、头、们、的、着、了、过。
六、复合1、复合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成分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用符合方式构成的合成词叫复合词。
汉语复合词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的。
主要有五种类型:主谓式、述宾式、偏正式、述补式、联合式。
2、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区别:(1)复合词的组成成分可能是粘着语素,也可能是自由语素。
一般来说,组成成分里有黏着语素的格式都是复合词,不是句法结构。
不过这是就不定位粘着语素说的,如果是定位粘着语素,整个格式也可能是句法结构,整个格式是复合词。
(2)后一个音节是轻声的格式是复合词。
如果读轻声的音节是定位语素。
整个格式也有可能是句法结构。
(3)不能扩展的是复合词,能扩展的是句法结构。
(4)句法结构的意义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的综合,复合词的意义却不一定能从组成部分的意义看出来。
七、复杂的合成词如果直接成分本身不止一个语素,合成词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
在分析复杂的合成词的时候,要注意语素之间的层次构造和构词方式。
简称是一种特殊的复合词,可分为减缩式和紧缩式两种格式。
八、并立式复合词1、并立式复合词指的是下面这类格式:说啊笑的三三两两三天两头直来直去跌跌撞撞任劳任怨跑跑跳跳搁不下放不下一板一眼你一句和一句无依无靠一会出一会进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第一、联合结构的项数是没有限制的,换句话说,是可以扩展的,并立式复合词限于两项,不能扩展。
第二、联合结构的语法功能跟他的组成部分的语法功能基本上一致,并立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跟他的组成部分的语法功能不一定一致。
第三,从意义上说,联合结构的每一项都是实指的,而且各有其独立的意义,整个联合结构的意义等于各项意义的综合。
并立式复合词的每一项的意义不是实指的,而是比况性的,整个结构的意义不是各项组成成分的意义的机械的总和。
【主要问题】1、“看看”、“个个”、“清清楚楚”之类是重叠构词吗?“看看”是由“看”重叠而来的,它属于动词重叠方式;“个个”是量词重叠;“清清楚楚”是形容词重叠,这些都是构形现象,而不是构词现象。
因为“看看”是对“看来说,只表示短时貌,却并未成为新词,其余“个个”、“清清楚楚”之类情形相同,并且像“看看”、“个个”、“清清楚楚”等是不可能作为单词收入词典的。
2、并立式复合词到底是复合词,还是一种固定形式?是否可以看做固定词组?【研读心得】朱德熙先生在这一章从研究词的内部构造(即语素是怎样组合成为词的)出发,为我们介绍了复合词的三种构造方法:重叠、附加、复合,还介绍了复杂的合成词和并立式复合词这两个全新的概念。
但在这中间,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
比如说:减缩式复合词与紧缩式复合词的判定标准;并立式复合词和固定短语的区别等。
作者对这些问题也没有交代一个完整的答案。
我们另外还要注意单纯词和合成词的界定问题,复合词和词组的区分问题等。
第三章词类【主要内容】一、分类目的主要是为了讲语句结构,不同类的词或短语在语句结构里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吕叔湘《汉语语法问题分析》)二、分类依据1、不能是词的意义,因为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法性质不一定相同,例如“战争”和“战斗”都是表示行为,可是“战争”是名词,“战斗”是动词。
2、不能是词的形态,因为汉语不像印欧语那样有丰富的形态。
3、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分类,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这个词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位置。
4、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的类。
但是根据语法功能分出来的类,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共同点。
三、划分词类的实质划分词类实际上就是根据可观察的外在特征推断词内在的语法性质(表述功能)。
所以,严格说,分类实质上就是去发现类、识别类。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四、词类的共性和个性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分出来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