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主要内容】

一、语素

1、语素的定义。

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象“琵琶、葡萄、蜈蚣、马达、沙发、罗嗦、萨其马、乌鲁木齐”等多音节的语素是很少的。

2、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

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

3、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位置固定的语素叫做定位语素,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不定位语素。前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末尾出现,后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的开头出现。前置定位语素后头不能有停顿,后置定位语素前头不能有停顿。自由语素都是不定位语素,粘着语素有的是定位语素,有的是不定位语素。

4、汉字与语素的关系

汉字和语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时候,一个汉字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例如:

(音)乐≠(快)乐

(开)会≠(不)会

盘(子)≠盘(货)

有的时候,同一个语素用不同的汉字来代表。例如:

吧=罢

算=祘

脉=脈

此外,有的汉字本身没有意义,不代表任何语素,例如“葡、萄、馄饨、蜈、蚣”。有的汉字本身虽有意义,但是在多音节单纯词里,它们只代表没有意义的音节,不代表语素,例如“马达”里的“马”和“达”,“沙发”里的“沙”和“发”。

二、词

1、语素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是词。所有的词都可以看成是由语素组成的。

2、由一个语素形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语素形成的词叫合成词。

3、能够单独成词的语素成为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称为不成词语素。

三、词组

1、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最简单的词组是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

2、根据词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吧词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

3、层次分析法与中心词分析法。

4、词的结构类与功能类。

四、句子

1、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句调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语言形式的前头或后头没有停顿,那就不是一个句子。

2、从结构上看,句子可以分成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主谓句是由主谓结构形成的句子,非主谓句是由主谓结构以外的构或是单个的词形成的句子。

3、从功能上看,句子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称呼句、感叹句五类。

【主要问题】

1、朱德熙先生依据能否单独成句,将语素分为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但语素最基本的功能是构词,而不是构成短语或句子,语素可以跨越自身的构词功能,而直接成为短语或句子的组成成分吗?

2、朱德熙先生还提出了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的概念:“有些语素和别的语素结合时,位置是不固定的,有时在前,又是在后,位置固定的语素交定位语素,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不定位语素。”同样,因为语素和语素只能组成合成词,或者是一个语素直接成词(成词语素)。但语素和语素决不能组合成词以上的语

法单位,但《语法讲义》对此的表述比较模糊,只是提到语素和语素结合时,但并未说组合成什么。当然按我们一般理解语素和语素只能组合成词,可从所举之例来看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又怎么理解?例如“吗”、“呢”,作者认为是后置定位语素,但“吗”、“呢”和别的语素结合时,这个组合体已经超越了词的范围,是否可以认为“吗”、“呢”是以词的身份进入句子的,而并非语素?

3、一个语素经常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那么着几个义项就有可能分属不同的功能类别。例如“老”“子”“化”等,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们既可看做是定位语素,又可看做不定位语素。“理化”、“化工”中的“化”是定位语素,这种现象怎么解释?

4、作者认为“最”只能前置,不能后置(没有“Ⅹ最”的格式),但“世界之最”、“中华之最”中的“最”却只能看做是一个后置成分。

5、朱德熙先生在讲句子的功能分类,对疑问句的说明是:“疑问句的作用在于提问,它本身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所以没有真假的问题。”但众所周知,疑问句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划分出来的,只要带疑问语气的句子都属疑问句。因此,反问句也是疑问句,然而反问显然是有所肯定或否定的。

6、朱德熙先生对祈使句的说明是:“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听话的人做某事。”但“不要说话了!”之类也是祈使句,但表示不要做某事。

7、“啤酒”、“苹果”、“莎翁”、“贝帅”、“费城”、“加州”等,它们只能进行单向替换,并且前一音节都是音译字,都是指外语中相应的人名、地名,后一音节都是汉语成分,怎么确定这类词语的语素情况?

8、实词、虚词的划分是否有意义?代词和副词到底是实词还是虚词?

【补充】(吕叔湘《汉语语法问题分析》)

语素有三方面的问题:大小问题、异同问题以及与汉字的对应问题。

1、语素的大小问题。

有很多双音节词,里边是两个语素还是一个语素可以讨论,例如“含胡”(比较含混、胡涂),“什么”(比较这么、那么、怎么),这是语素大小问题,即语素的切分问题。

2、语素的异同问题

一个语素可以有几个意思,只要这几个意思联得上,仍然是一个语素。例如:“工”有工作、技术、精巧等意思,都联系得上,只是一个语素。如果几个意思联不上,就得算几个语素。例如:“公”有共同、公平等意思,又有公[侯]、公[婆]、公的[母的]等意思,这两组意思联不上,就得算两个语素。

有时候,几个意思联得上联不上难于决定,例如:快速、锐利的“快”和愉快、痛快的“快”,这就是语素的异同问题。

3、语素与汉字的对应问题

【研读心得】

朱德熙先生在这一章按照语言系统的层级性把语法单位分为语素、词、词组、句子四大类,并分别对各自的分类情况、特点和用法进行了描写。我们要学会掌握四种语法单位的定义、适用范围、之间的区别以及界定方法。朱德熙先生根据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的特点,在讲汉语语法体系时,主张以词组为本位的原则,他认为词和词组之间是一种组成关系,而词组和句子之间则只是一种实现关系,词组本位比起词本为和句子本为更具简明性和严谨性。这在区别以往的词本位和句子本位上体现出很大的优越性。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主要内容】

一、句法的词法

1、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部分。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构造,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构造,以语素作为基本大薿问。可见句法和词法是属于两个不同平面上的东西。

2、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造方式有重叠、附加、复合三大类。

二、重叠

在研究重叠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叠式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重音、变调);

(2)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

(3)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三、附加

1、把词缀粘附在词根上的构词方式叫“附加”。

词缀都是定位语素,有前置的,例如“第一”“第二”的“第”;也有后置的,例如上边举着的“着”“子”“们”之类,我们管前置的词缀叫前缀,管后置的词叫后缀。

2、词缀都是定位语素,因此所有的不定位语素,我们都不把它看成是词缀。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性、式、自”的情形不是如此。

四、前缀

汉语的前缀主要有:初、第、老。

五、后缀

汉语后缀主要有:子、儿、头、们、的、着、了、过。

六、复合

1、复合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成分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用符合方式构成的合成词叫复合词。汉语复合词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的。主要有五种类型:主谓式、述宾式、偏正式、述补式、联合式。

2、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区别:

(1)复合词的组成成分可能是粘着语素,也可能是自由语素。一般来说,组成成分里有黏着语素的格式都是复合词,不是句法结构。不过这是就不定位粘着语素说的,如果是定位粘着语素,整个格式也可能是句法结构,整个格式是复合词。

(2)后一个音节是轻声的格式是复合词。如果读轻声的音节是定位语素。整个格式也有可能是句法结构。

(3)不能扩展的是复合词,能扩展的是句法结构。

(4)句法结构的意义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的综合,复合词的意义却不一定能从组成部分的意义看出来。

七、复杂的合成词

如果直接成分本身不止一个语素,合成词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在分析复杂的合成词的时候,要注意语素之间的层次构造和构词方式。简称是一种特殊的复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 导语:国学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国学。因为他能告诉我们许多受益匪浅的知识,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文章,仅供参考!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国学经典》是一本传扬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籍。书虽然小,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可真不少。 比如在经典要义这一章里有许多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要说不知道,好请教别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生长意境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 比如,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故事都带着大大小小的道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是说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我们也千万不要从小养成了欺骗别人的坏习惯。《网开三面》这个故事主要说了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们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就会帮助我们。《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敬重你。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国学经典》吧!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国学经典的读后感5篇“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该书中《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荀子》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务焉。”等等,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有的名著,在学生时代老师已讲解过,由于当时未认真理解记忆,许多知识已忘记得差不多了,但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又让我重温了这些名著名篇,更让我去较深入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

教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教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教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1、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赏析: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2、摘自张爱玲《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赏析: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3、摘自张晓风《初雪》 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绿,看起来绵软软地,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

高二英语完整语法讲义解析

高中英语必修五各单元语法讲解 第一讲过去分词做定语和表语 1.English is a widely used language. 2.He threw away the broken cup. 3.This is one of the schools built in 1980s. 4.Prices of daily goods bought through a computer can be lower than store prices. 单个过去分词作定语,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spoken English = English which is spoken terrified people = the people who are terrified an organized way = a way that is organized affected area 灾区 = the area which is affected stolen culture relics = culture relics that had been stolen the book recommended by the teacher = the book which was recommended by the teacher printed articles = articles that are printed 定语 1) Doctor John Snow was a well-known doctor in London. 2) John Snow told the astonished people in Broad Street. 定语 表语 3) He got interested in the two theories. 4) Neither its cause, nor its cure was understood 表语 Past Participle as the Attribute Past Participle as the Predicative表语定语 1.terrified people 1.people who are terrified 2.reserved seats 2.seats that are reserved 3.polluted water 3.water that is polluted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 多读书,读好书是市委的倡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因为读书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书是最 好的老师。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我认为可以 将这五种需求简而言之为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人在物质需求得以 基本满足后,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越富足满足感越强, 而这一满足离不开读书。 我很幸运,有一帮文友,他们善于小说、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摄影、收藏等,他们纯粹执着,好学善思,充满了人文关怀, 我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被感染和浸润。我们定期聚在一起,谈观 念讲感受,各抒己见,海阔天空。国学作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国 有学术,它既是中华文明的最好形态,也是中国学术的源头发轫, 更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精神家园,自然会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谈论 话题。 我是一个物欲感不强的人,所以更趋向精神层面的愉悦。读书让我很享受,读书让我与时代同步,读书让我与老公共修,因为他也 是一个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人。 读书是没有止境的,正如我们的政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读书却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静心而读,在喧嚣中 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把椅子,一 杯清茶,一本书,一个人,一盏灯,手不释卷,但却惬意满足。其次,要书人合一。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读得进去,要能沉醉 其中,乐而忘忧。比如读韩愈《进学解》中的千古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 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700字范文 中华名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学经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读后感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

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读后感2 《增广贤文》是一本好书,它不但读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动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讲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是教我“做人的准则”。 《增广贤文》中的许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些格言警句都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 读了《增广贤文》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百读不厌。特别是:“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则《贤文》让我听后肃然起敬。它的意思是小羊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跪下来用乳汁喂养父母。小乌鸦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年老的父母。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活着》这本书,第一次看我是在高中,现在印象中只记得福贵很惨,最近再次重温,便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有时候蛮诧异,这些不同的感受来自哪里呢?我想大概是源于这些年的一些经历和思考,与作者在文中描述的语言产生了共鸣,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我无法用言语说清。喜欢看余华给书里作的序言,不同的几个序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觉得看这本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吧。 余华写的: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书中有一些句子和段落会会引发我的思考和联想,我有摘抄下来: 摘抄:一位正在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感悟:余华也再说内心呢,遵从内心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需要战胜理性,比如,最近画画的时候听蒋勋讲红楼中,蒋老师提到秦可卿的死,有说过,曹雪芹最开始写的是,秦可卿是被公公逼奸,而命丧天香楼的,但后来考虑到写出来的故事可能会流传,会被其他人读到,曹家也就是贾府,作为大家族,公文素材库(https://www.360docs.net/doc/0814428669.html,)家丑不可外扬,故后来改成秦可卿是病死。当然,《红楼梦》很大部分是真实的,作者用了很多的隐喻,所以才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摘抄: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到来。 感悟:关于这句话,我想到的便是自由书写,可以到达内心深处。还因此有了画画的灵感,打了一个画画的草稿。写作的时候,就像与自己对话,清晰可见。 摘抄:最让我感同身受的,产生了奇妙的连锁反应是这一段话: 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通过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我想这就是文学的传奇,这样的神奇曾经让我,一位遥远的中国读者在纳撒尼尔。霍桑、威廉。福克纳和托妮。莫里森的作品里读到我自己。 感悟:还在银行工作的时候,《牧羊少年奇幻漂流》与《月亮与六便士》,便给我这样的感觉,这也是我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荐,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读一遍,好书值得收藏与多读。 关于《活着》这本书本身的故事,我觉得便是接纳,福贵最后的一无所有,豁达的态度,我学到的便是接纳。关于这本书,我的笔记就这么多。作者:冰冰

语法讲义.docx

《语法讲义》读后感 本学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想做笔记梳理知识点,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来讲,这可能是由于在大一时期长期处于被《现代汉语》支配的恐惧所造成的。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语法学界最有权威的一部语法学著作,读这本书时,大部分是熟悉的内容,尽管熟悉,但是以前这些语法知识,我头脑中是混乱不成体系的,因为我一直对语法方面不太敏感。读这本著作时,每读一部分,就会梳理清楚一些。读完之后,虽然忘记的也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收获不小。本篇读后感我想从这些内容的归纳,收获以及启示、还有存疑的地方这三点来完成。 一、语法讲义的主要内容 《语法讲义》这本著作分为了十八章来讲,分别就语法单位、词的构造、词类、句型等内容做了多方面,具体的阐释。下面主要是对一些主要章节具体内容的归纳阐释。 第一章为语法单位,从语素、词、词组、句子等最基本的语法内容讲起。在这一章里我了解到了语素作为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有单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自由语素、粘着语素;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等不同方向上的分类。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它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在区分是不是词的时候,朱德熙先生归纳了目前存在的三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能不能单独成句、语言成分活动能力的强弱、扩展法等三种方法来判定是不是词,朱德熙先生指出,这三种方法其实是有着各自不同的缺陷的,比如在划分“铁路”、“白菜”、“理发”等词语时,都不能根据其中单一的标准来划分,否则就会出现歧义。所以我们在划分一个词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本章中,朱德熙先生还讲到了词组,并具体阐释了词组的几大类型: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连谓结构。并通过举例“我们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来介绍了层次分析的具体应用以及二分法。在本章中,朱德熙先生还指出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一个看句子的内部结构,一个看语法功能。本章的第四节是句子。本节中介绍了句子的分类,从结构上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单句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从句子的功能上看,又可以把它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称呼句、感叹句五类,朱德熙先生指出,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是错综的,因此这五类句子有交叉的情形。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为词的构造,主要讲了几种词的构造的主要类型。如重叠式、附加式、前缀、后缀、复合式等类型的词的构成方式,并细化了其中的一些分类,比如重叠式副词中的基式,附加式中区分一些附加式词语与复合词的辨析,后缀中的副词后缀、状态形容词后缀、“的”与“得”的区别等。并对一些复杂的合成词,以及特殊的复合词中的紧缩式与减缩式进行了区分。并对并立式复合词进行了具体阐释。 第三章从大的层面上讲述了词类的知识。本章首先介绍了划分词类的几大依据:词的意义、语法功能、形态变化三大方面划分,但朱德熙先生指出,实际上根据词的意义来划分词类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虽然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是我们在划分词类的时候,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在印欧语系中,比较适合运用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而汉语由于缺乏形态变化,只能通过词的语法功能来进行分类。除此之外,本章还讲到了词的共性与个性,词的兼类等内容。朱德熙先生还指出,汉语的词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并具体阐

读国学诵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诵经典心得体会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 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 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 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 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 的使命。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 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 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 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 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国学之“中庸之道”,也确实影响并发生过中国社会历史上某些被现代人认为丧权辱国的事实。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 建礼教,也确实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一种精神枷锁。但是,1817年,拿破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并不软弱, 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当时拿破仑的预言离现在是那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15篇)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1篇: 以前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的欢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但也不住告诫:“不能骄傲哟!”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兴奋的同时,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的“光辉”史……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终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作文写的好吗?还不想和你们在一齐呢!从此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错了,上午两节课,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不仅仅受到了教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也进取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异常是冯异的谦逊把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

矩,为人谦逊。异常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仅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一样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学会了戒骄戒躁,并且还让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仅使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仅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此刻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终又让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第2篇: 爸爸在政府上班,妈妈是教师,家庭条件比较好,以前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自从经历以后,深深的懂得了。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的作文被语文教师高度评价,刊登在学校和教室宣传栏上,高兴地告诉了爸妈,让他们分享的欢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但也不住告诫:“不能骄傲哟!”哪里能听进

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_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_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篇一: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好词摘抄 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 好句摘抄 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 我专门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 那曲子激昂中含着忧伤,仿佛是从高山奔流而下的河水,激荡在房间中。 经常有人听见了他们的歌声从窗户底下停下来看着他们,那一张张仰起的面孔让我想起没洗的脏盘子。 好段摘录 “唉,你们这些人碍…!”他常常如此忽如其来地哀息,也不知在感叹什么。“人碍…”的尾音总是被他拉得长长的。 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足步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发出灿烂地光辉。他放纵地舞着,仿佛打开门让他出去他就能跳遍全城!大伙儿都被他感染,跟着他抖动起来。 唱歌中,外祖母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飞旋,青春瞬间回到了她的身上,令她呈现出一种鲜花绽放般的美丽。每个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我的感悟: 作者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肮脏的环境写得非常到位,在语言描写上非常有功夫。使文章生动,令人身临其境,对美与丑及人复杂的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篇二:鲁滨逊飘流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好词摘录: 搁浅、兜底、吞噬、烟波布满、泅水、山坳、恭顺、惊魂甫定、斑斑印记 好句摘录: 我简直吓坏了,呆呆地占在那儿,就象挨了一个晴天霹雳。 看到这情景,我怒不可遏,早把恐惧置之度外。我在内心宣誓:下次再看到这种暴行,一定不放过他们! 好段摘抄: 那个地点地上结满了许多瓜类,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葡萄,有数有大,还有黄灿灿的柠檬。我顺着果园的歪坡望去,到处是一片清新翠绿的美景,这是我内心充满了喜悦,顿时感到自己成了这块富饶的土地的无可争辩的主人。

英语语法讲义

前言 第一章英语的时态 第一节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第二节一般过去时 第三节一般将来时: 第四节现在完成时 第五节过去完成时 第六节将来完成时 第七节现在进行时 第八节过去进行时 第九节将来进行时 第二章动词 第一节系动词 第二节助动词 第三节短语动词(动词短语):起动词作用的短语第四节非谓语动词(动词短语) 第三章独立主格 第四章虚拟语气 第五章感叹句 第六章从句 第一节名词性从句 名词性从句一:引导名词从句的连接词 名词性从句二:名词性that- 从句 名词性从句三:名词性wh- 从句 名词性从句四:if/whether引导的名词性从句第二节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一: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二: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三: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四:介词&关系词 定语从句五:as, which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六:关系代词that 的用法 第三节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一:地点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二:方式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三:原因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四:目的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五:结果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六:条件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七:让步状语从句 第七章形容词和副词 第一节形容词: 第二节副词 第八章主谓一致 结束语

前言 首先,我们简要讨论一下要不要学习英语语法的问题。 中国目前现阶段主张英语语法可以不学的人往往这样说:“我们中国人,如果智力正常,从小就会说汉语,能遣词造句,没见过哪个小孩先学语法再学话的。再说,英语讲得多了,有了语感,语法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 本人个人认为这种实践出真知的说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正确性,不可完全否认。但我仍主张学一点英语语法理论。 语法,实际上就是给你语言整体上的语感(规则),学习语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获得解释语言现象的鱼,更重要的是要让你知道如何用语感去钓语言深层的鱼。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通过学习英语语法,求得对英语的整体感觉非常重要。以前初高中我们只是学习一些语言点,语言现象,最高级的也只是学习了一些独立成块的构词造句,而从没有在空中俯瞰英语语法的脉络和走向,从而造成了盲人摸象,重复记忆,使学生在各个细微的语法现象间迷了路! 英语语法书很多,学习英语语法的方法也不少。但是学好一样东西,根本没有绝对好的方法。如果号称包治百病的医生,要么是庸医,要么是骗子。事实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尝试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归根结底,语言就是规律和例外的组合!!如果两三年内你能把所有的语言规范和所见的语言特例都积累下来,你就是语法精通者! 第一讲英语的时态 在这里我先声明一点,有许多同学都要问,也有许多老师问我,时态是基于动词用来表达英语里的基本时间逻辑概念的高级语法,时态的基础-动词你都没有讲,更别说构成英语句子的名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了,你讲什么时态?怎么讲?岂不是无米之炊? 在这里大家先明确一点,就是在座的各位都已经不是英语的初级学者,而现阶段存在主要问题不是什么细节问题,而是有没有一个良好的,过硬的基础框架问题! 英语语法里的时态,是随口就说,动笔就有的东西,如果这种基础都不过硬,不管你掌握了多么高深的词汇,多么华丽的句式,都会因为把漂亮的砖瓦错误地放置在了没有根基的建筑结构上,最终都会变成一堆废料! 这就好像盖一栋楼,没有哪个人会说我们先要漂亮的砖瓦,在要稳固百年的混凝土结构!因为都知道,结构不牢固,砖瓦会塌下来砸人!而结构牢固,添置漂亮的砖瓦只是时间和积累的问题! 明白了这层关系以后,我们就正式开始我们的语法课程:英语时态。 在开始讲解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英语一共有几种时态? 英语一共有16种时态:(见表)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500字作文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500字作文 记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为一步弘扬名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自强 不息的优良品质,学校定于这个星期五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这天清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个个精神抖擞,背起了弟子规,老师还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叮铃铃,上 课铃响了,这也意味着诵读比赛开始了。我们排好队,慢慢走出去。来到阶梯教室门口,我们紧张的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 我听到报号老师叫:“现在是五年级一号班级出场。”我们怀着忐 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场。等所有人入场后,只听见沈鹏拿起话筒说完 了总序,接着,全班一起背完了“入则孝”,沈鹏又背起“泛爱众”中的第一排,全班同学有起伏的背完了“泛爱众”,这一章。诵读 完后班长用口令整整队,并向评委敬礼,接着,我班便出场。紧接着,其他班级也进行了诵读比赛。这次比赛,让我知道了一些重要 道理。总序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 八章的内容,我基本能按要求做到,但少数部分仍欠缺,如,父母 讲道理时,嫌??拢?庋?兔蛔龅父母教,须敬听。感谢学校给了我这 好的机会,让我明白,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宋词300首》。随手一翻,我发现我家墙上的字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本书上,一下子就爱不释 手了。天天读,天天背。 刚开始我背的很慢,妈妈见了,便和我一起背。妈妈不愧是大学生,指导背诵很有方法,她让我按词牌名去背。我先背《如梦令》,因为她节奏明快,短小精悍,非常好背。如吴潜的《如梦令·江上 绿杨芳草》:“江上绿杨芳草,想见故园春好。一束海棠花,昨夜 梦魂惊扰。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鸣。”这首词中“惊晓,惊晓...”的节奏令我大感兴趣。诸如此类的还有“休扫,休扫,管甚

国学经典读后感1500字左右

国学经典读后感1500字左右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

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word版

学习要想好就要做好读书笔记的摘要。520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供大家参考选择。 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好词摘录: 搁浅、兜底、吞噬、烟波弥漫、泅水、山坳、恭顺、惊魂甫定、斑斑印记 好句摘录: 我简直吓坏了,呆呆地占在那里,就象挨了一个晴天霹雳。 看到这情景,我怒不可遏,早把恐惧置之度外。我在心里发誓:下次再看到这种暴行,一定不放过他们! 好段摘抄: 这里地上结满了许多瓜类,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的葡萄,有数有大,还有黄灿灿的柠檬。我顺着果园的斜坡望去,到处是一片清新翠绿的美景,这是我心里充

满了喜悦,顿时感到自己成了这块富饶的土地的无可争辩的主人。 1. 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若不是预先计算一下需要多少代价,若不是预先对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正确的估计,那真是太愚蠢了。 我的感悟 全篇着重描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通过自己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恶劣的环境,与土著人星期五共同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最欣赏的不是鲁滨逊的勤劳与勇敢,而是他那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想而知,一个孤零零的大活人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十几年,没有人陪伴他,甚至于最基本的,与一个人简简单单地说会儿话都做不到。整个荒芜的岛上没有房屋,没有稻田,只能靠他自己辛辛苦苦地打造出一片天地。 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昆虫记之优美词语 引以为傲、不屑一顾、恭敬、火冒三丈、攻势、、逃之夭夭、得意洋洋、苦涩、侥幸、惟恐、履行、自言自语、伎俩、威慑、荒谬、唯唯诺诺、喧闹、一言不发、胆怯、挺身而出、毫不畏惧、晕厥、火势、千姿百态、愚蠢、卑鄙、虐-待、毛骨

悚然、筋疲力劲昏迷不醒、蜷缩、怜悯、愤怒、难以忍受、争先恐后 精彩句段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死亡,所以我们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不管遭受什么样的虐-待,我们始终是正直的昆虫,绝对不会做出欺骗他人的行为。 别说是因为我们不会飞,才想出装死的伎俩!别说是因为我们跑不快,才想出装死的伎俩!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不会做出装死的行为! 尤其是自杀,连想都没有想过!那种愚蠢的事情,只有卑鄙的人才会做出来! 我的感悟 强者也会偶尔的躲避着比自己厉害的对手,以免的丢掉自己的性命。作者对步甲昆虫的了解很透彻,步甲虫装死是它抵御不了对方时的一种自卫的方式,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就像本书中叙述的昆虫为了自身的安全,必须得有自我保护能力,要有自我防卫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安全自在地生活着,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语法讲义》读书记录材料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主要内容】 一、语素 1、语素的定义。 语法系统里的基本符号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象“琵琶、葡萄、蜈蚣、马达、沙发、罗嗦、萨其马、乌鲁木齐”等多音节的语素是很少的。 2、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 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 3、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位置固定的语素叫做定位语素,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不定位语素。前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末尾出现,后置定位语素永远不在句子的开头出现。前置定位语素后头不能有停顿,后置定位语素前头不能有停顿。自由语素都是不定位语素,粘着语素有的是定位语素,有的是不定位语素。 4、汉字与语素的关系 汉字和语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时候,一个汉字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例如: (音)乐≠(快)乐 (开)会≠(不)会 盘(子)≠盘(货)

有的时候,同一个语素用不同的汉字来代表。例如: 吧=罢 算=祘 脉=脈 此外,有的汉字本身没有意义,不代表任何语素,例如“葡、萄、馄饨、蜈、蚣”。有的汉字本身虽有意义,但是在多音节单纯词里,它们只代表没有意义的音节,不代表语素,例如“马达”里的“马”和“达”,“沙发”里的“沙”和“发”。 二、词 1、语素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是词。所有的词都可以看成是由语素组成的。 2、由一个语素形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语素形成的词叫合成词。 3、能够单独成词的语素成为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称为不成词语素。 三、词组 1、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最简单的词组是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 2、根据词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吧词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 3、层次分析法与中心词分析法。 4、词的结构类与功能类。 四、句子 1、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句调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如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以下是关于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一) 谈到国学经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谓国学,就是一国之所术也,这也必然与我们的古圣先贤紧密相关。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 ·

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国学圣贤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 ·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 导读: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范文1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

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范文2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