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炎络病_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_王宏
中医肿瘤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中医肿瘤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在肿瘤治疗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医对于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其基本原理蕴含着深邃的智慧。
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
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是肿瘤发生的内在原因。
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邪气就容易侵入并积聚,形成肿瘤。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看,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比如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就可能导致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瘀滞结块。
就好像一条道路,如果交通秩序混乱,车辆就容易堵塞,形成拥堵点。
在人体中,这些“拥堵点”长期存在,就有可能发展为肿瘤。
气血失调也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如果气虚,就无法有力地推动血液,导致血液瘀滞。
反之,血瘀也会影响气的运行。
长期的气血瘀滞,使得局部的组织得不到正常的滋养,细胞发生变异,逐渐形成肿瘤。
脏腑功能的紊乱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的脏腑不仅仅是解剖学上的器官,更是一个功能系统。
例如,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影响全身的气机通畅,导致气血瘀滞。
脾胃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如果脾胃虚弱,无法正常运化,就会产生痰湿,痰湿凝滞也可能形成肿瘤。
中医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整体机能。
这就像是给身体的防御部队提供充足的粮草和精良的装备,让它们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外敌。
具体的方法包括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
通过使用一些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来补充人体的正气,改善身体的虚弱状态。
祛邪,则是祛除体内的邪气,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软坚消癥等。
比如,使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清除体内的热毒;用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改善血液的瘀滞;用半夏、南星等化痰药来消除痰湿。
【25】中医肿瘤的病机——气滞血瘀

【25】中医肿瘤的病机——气滞血瘀整理:中医肿瘤资讯来源:中医肿瘤资讯中医肿瘤病机中医肿瘤的病机,就是研究在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机体内所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机制。
肿瘤的病因作用于机体,正气必然奋而抵抗,引起正邪相争,破坏了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使脏腑、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各种病理变化。
尽管肿瘤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但从总体上来说,肿瘤的病机可归纳为:肿瘤的病机可归纳为: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内蕴、正气虚弱五个方面。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形成肿瘤的重要病理机制。
相关学说的研究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如癌症病人的血栓长度、血栓湿度、血栓干重、血小板粘附率明显高于健康人,说明体内血栓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气滞· 基本概念·气滞是指气机流通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泛指一切气机郁滞,运行不畅之证;而“气郁”,主要是指情志不舒引起的气机运行不畅。
但也有将气滞与气郁通称的。
· 气滞成因·由情志抑郁不舒,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有因外邪侵犯抑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如肝失疏泄,肺失宣肃,皆可引起气滞),亦有因气虚,运行无力而滞者。
· 气滞临床表现·肺癌患者,由于肺失肃降,上焦气机壅滞,症见胸闷咳喘;肝癌早期病人,由于肝失疏泄,肝经郁滞,出现胁肋胀闷;胃肠肿瘤患者,由于胃肠气滞,则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时重时轻,得矢气、嗳气则胀痛减轻。
通观各种气滞,气郁滞而不通,是其共同的病机。
因此,闷、胀、痛是其最常见的共同临床表现。
由于气推动着血、津液的运行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气滞不通则对津液、血、脏腑功能活动都有不良的影响。
如气滞不畅,会引起血行也不畅,形成血瘀;气行不畅可使津液运行也不畅,进一步会引起津液停聚,而形成痰、饮或水肿;气行不畅还可使脏腑功能发生障碍。
此外,因气有温煦作用,气滞不通,郁久化火,而出现火热征象,一般称为气郁化火之证。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题库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原癌基因的突变、扩增和(或)抑癌基因的丢失、失活等基因表达失常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癌: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3.肉瘤: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4.肿瘤转移:是指已浸润脱落出去的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病灶,通过某些途径和渠道被带到与原发病灶不相连的部位(组织或器官),又生长出与原发病灶病理类型相同的肿瘤。
5.噎嗝: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复而纳出疾患。
6.反胃: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疾患。
7.细胞学诊断IV级:即发现有癌细胞,但不够典型。
或有极少数典型癌细胞,需进一步证实。
8.肝转移性肺癌:是指原发于肺部的癌肿通过直接浸润、气道种植或血管淋巴管转移至肝部继续增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性质的癌肿。
9.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是指能杀死各时相的肿瘤细胞,包括G0期细胞的一类抗癌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烷化剂、抗癌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10.中央型肺癌:是指发生在肺段以上支气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二、填空题1.祖国医学主要把对肿瘤的病因主要概括为六淫致病、七情内伤、饮食劳伤、体质内虚,而把对肿瘤的病机主要概括为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毒邪内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
2.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途径主要有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种植性转移、局部蔓延转移和医源性转移。
3.内窥镜在检查恶性肿瘤的优点主要有:直观、照相、刷取细胞做细胞学检查和直接活检等。
4.支气管肺癌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咯血和血痰、胸痛、气短和发热。
5.现代医学认为胃癌的前期状态主要有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部切除术后残胃。
三、简述题1.简述我国目前甲胎蛋白(AFP)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
答:①AFP≥500μ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和转移性肝癌等;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而不见下降;③AFP≥200μg/L的中等浓度水平持续8周以上。
中医如何从脏腑角度分析肿瘤的发生机理

中医如何从脏腑角度分析肿瘤的发生机理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对于肿瘤的发生机理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认识。
从脏腑的角度进行分析,为我们理解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可能为肿瘤的发生创造条件。
首先,我们来看肝脏。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如果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就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津液代谢失常。
长期的肝气郁结,容易形成气滞血瘀、痰湿凝滞等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积聚在体内,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成为肿瘤。
而且,肝藏血,若肝血不足,也会影响到机体的营养供应和代谢,使得正气虚弱,无力抵御外邪,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
接着是脾脏。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
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吸收,就会产生湿浊。
湿浊聚积日久,可化生痰饮。
痰湿内阻,阻碍气血运行,形成瘀血。
痰湿、瘀血相互胶结,停滞于脏腑经络之中,就可能诱发肿瘤。
此外,脾气虚还会导致中气下陷,使脏腑的固摄功能减弱,容易出现内脏下垂等病症,也为肿瘤的发生埋下隐患。
再说说肾脏。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
肾精亏虚,不仅会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障碍,还会使正气不足,免疫力下降。
正气亏虚,邪气就容易入侵,邪气稽留体内,日久成积,发为肿瘤。
同时,肾主水,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调,也会产生水肿、痰湿等病理产物,为肿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心脏在肿瘤的发生中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若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就会影响到周身的气血供应。
气血不畅,局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容易发生病变。
而且,心藏神,心神失调,会影响到人体的整体机能,使脏腑功能紊乱,增加肿瘤发生的可能性。
肺脏也不容忽视。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肺气虚弱,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气机不畅,津液输布障碍,产生痰湿。
同时,肺卫不固,外邪容易入侵,与体内的痰湿、瘀血等相互搏结,形成肿瘤。
活血化瘀与肿瘤治疗

活血化瘀与肿瘤治疗
郁仁存
【期刊名称】《北京中医》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根据临床观察及中医理论,我们将肿瘤的发病机理归纳为气滞、血瘀、痰结湿聚、毒热内结、脏腑失调、经络瘀阻等几方面。
这些病机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整个肿瘤的病理过程。
其中血瘀是肿瘤形成发展的一个主要病理机制之一,而且见之于病程的各个阶段。
我们体会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患者久病气虚毒结亦可引起血瘀加重;肿瘤病人在接受现代医学的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疗法后,也会有瘀血证出现或血瘀的加重,因此血瘀是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作为以祛瘀为目的的活血化瘀法运用于肿瘤临床,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郁仁存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3.05
【相关文献】
1.从肿瘤转移基本过程与机制谈活血化瘀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J], 陈文君;欧阳学农
2.活血化瘀药物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西医对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认识的分歧
与统一 [J], 郭琳; 何芙蓉
3.王清任活血化瘀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J], 卢泰成;许博文;李杰
4.活血化瘀法与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J], 顾睿可;顾科
5.活血化瘀法辅助治疗对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缺氧微环境影响的Meta分析 [J], 姜家旺;李志明;黄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病之源血瘀症(2)、气滞血瘀,疾病与特征,癥集和瘕聚,失笑散、丹参饮、桃红丹参蛋、疏肝理气法

百病之源血瘀症(2)、气滞血瘀,疾病与特征,癥集和瘕聚,失笑散、丹参饮、桃红丹参蛋、疏肝理气法鲁卫星: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血瘀是百病之源无处不在,而气滞血瘀是血瘀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凝,就是说当我们的气遇到障碍受阻时,血液也会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血瘀。
气滞型血瘀能够引起一些非常可怕的疾病,例如:肿瘤(癌症)、心肌梗死、乳腺增生等。
那么,都是属于血瘀证的一种症型,是什么原因导致气滞血瘀呢?专家告诉大家,最常见原因就是因为情志的不遂,肝的疏泄功能失司,从而导致我们气机的不畅,出现气滞血瘀。
病例1:有位同事,50多岁,平时对自己要求比较完美,对下属要求也严格,脾气比较暴躁,97年时因为降了职情绪开始不好,脸色晦暗。
作为好朋友,鲁卫星教授劝他工作是次要的,身体是主要的。
但他自己却无法调整过来,到了98年,发现摸着肝区有个肿块(痞块),有时还有点疼,觉得不太对,就做了进一步的检查,发现是个肝癌,而且没过多久,约三、四个月就去世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调理自己的情绪,调理自己的情志,否则的话,可能会导致肝疏泄的失调,造成气机不畅导致气的瘀滞。
而气的瘀滞可能就造成血液的运行障碍,就出现血瘀。
气滞血瘀堆积在局部或者某一个脏器,就可能发生疾病,严重者也可能发生肿瘤。
肝疏泄的失调导致疾病图片血瘀会产生癌细胞吗?血瘀不会直接产生癌细胞,但是可以造成脏器的局部的环境的紊乱,加上气滞可能造成肌体的免疫功能的低下。
有研究认为肌体每时每刻都会有基因的变异,都会产生癌细胞。
当肌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癌细胞会发展起来。
免疫功能正常时会监视癌细胞,随时调动其他的免疫细胞,把癌细胞吞噬掉,使它不致于发展起来。
当气滞或者血瘀的时候,局部微环境的变化就造成了免疫功能的低下,监视功能和灭活癌细胞的功能都要下降,可能就出现癌症。
血瘀不会直接导致癌细胞的产生,但会促进或者是癌细胞的发生。
络病学说的历程及现状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络病学说的历程及现状作者:冯玮, 陈志刚作者单位:冯玮(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陈志刚(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100078)刊名:北京中医药英文刊名: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09,28(8)被引用次数:0次1.王振国久病人络,宿邪缓攻 1995(3)2.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 1997(2)3.雷燕.王永炎.黄启福络病理论探微 1998(2)4.徐光福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5(1)5.谭达全.邓冰湘论络病[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5(7)6.雷燕.黄启福.王永炎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2)7.常福业.王永炎络病辩证浅析 2003(6)8.于向东.崔军络病的治法和用药特点[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3(9)9.周水平.仝小林.徐远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2(6)10.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3)11.邱幸凡络脉理论与临床 199112.雷燕.刘建勋.尚晓泓愈心痛胶囊对急性心肌缺血犬血浆内皮素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1996(4)13.李岩.赵雁.黄启福.王永炎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3)14.丁元庆从"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探讨络病的特点[期刊论文]-疑难病杂志 2006(1)15.毕桂芝.仝小林络病研究及治疗进展 200516.吴以岭络病学 20041.会议论文年莉.刘翀羽.王学岭《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2008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2.学位论文朱昭明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2006目的:应用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研制出中药通肾络胶囊,观察其对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体外培养正常及高糖状态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分泌产物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DN的肾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为络病学说诊治DN提供实验依据,反证通肾络胶囊组方的科学性,进一步佐证络病学说的科学价值。
肿瘤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现状

肿瘤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现状标签:恶性肿瘤;血瘀证;活血化瘀;综述血瘀证在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亦伴随着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肿瘤血瘀证的有效途径。
目前对肿瘤血瘀证的病理生理意义及活血化瘀药的使用策略尚有争论。
在临床运用中,从不同角度出发,运用活血化瘀法也有不同的变化。
现有的研究为肿瘤活血化瘀进一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现综述如下。
1 肿瘤血瘀证的特点肿瘤属于中医“癥瘕”、“积聚”范畴,其发生、发展与血瘀关系密切。
气血是相互依附而发挥作用的人体基础物质。
《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使。
气虚则血推动无力,渐成血瘀,之后演化出多种病变。
《素问·调经论篇》云:“五脏之道,皆处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血瘀日久致毒,虚瘀毒相互胶着,日久生变,终成癌肿。
成瘤后,局部血瘀局限的原位癌毒不断侵蚀周边,造成机体功能的损伤;另一方面,癌毒郁积局部血瘀日久,量和质发生变化,少数散出原位癌肿的癌毒,随经脉中的气血运行,停滞于血瘀证存在的机体他处,终成转移灶。
由此可见,肿瘤血瘀证除有气虚、气滞、癌毒伴随的特点外,还有随肿瘤进程共演变的时间特点,以及癌肿局部血瘀和机体整体血瘀并存的空间特点。
肿瘤血瘀证的临床证候特点为肿块癥积,疼痛,出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等[1]。
胡氏等[2]总结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发现肺鳞癌患者36.08%存在气虚证、25.32%存在血瘀证;肺腺癌患者28.63%存在气虚证、22.23%存在血瘀证。
气虚证和血瘀证是肺腺癌和鳞癌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证候。
杨氏等[3]从现代医学角度对肿瘤血瘀证进行了一定阐述,在119例恶性肿瘤患者中,99.16%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甲襞微循环障碍,其中6.7%为轻度障碍、63.5%为中度障碍、29.7%为重度障碍,主要表现为管袢清晰度下降,管袢输入、输出支增粗,管袢交叉、畸形增多,袢顶瘀血,血液流速迟缓,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6-17基金项目: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2007B023)作者简介:王宏(1972-),男,河南南阳人,主治医师,博士后,研究方向:血瘀证在肿瘤过程中的人文与科学研究。
[19]于欣,熊瑛.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1与支气管哮喘[J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0):758-760.[20]李海林,熊晶晶,黄永坤.谷胱甘肽S -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易感性[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64-266.[21]袁亚平,周敏,万欢英.Aiolos 基因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J ].国际呼吸杂志,2006,26(8):574-576.[22]VONMUTIVSE.Infection :friend O1"foe in the developent of atopv and asthma [J ].The epidemiologilal evidenceEur Repir J ,2001,18:872-881.[23]邹洪,吕有道.支气管哮喘患儿反复发作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62-63.[24]桂芹,钱桂生,江汉,等.哮喘家系成员血清总IgE 的遗传学分析[J ].免疫学杂志,2004,20(2):131-133.[25]桂芹,钱桂生,赵增纬,等.哮喘家系气道高反应性和血清总IgE 遗传学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22):2284-2286.[26]刘国梁.特应质与支气管哮喘遗传学进展[J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24(3):162-164.[27]谢庆玲.哮喘特应性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 ].医学文选,2002,21(6):887-890.中华中医药学刊血瘀炎络病———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王宏,郭勇,王菲,李华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6)摘要:血瘀,邪实的病理产物,与痰湿、蕴毒、正虚构成肿瘤的核心病机,本虚,标实,交杂变化,形成了临床肿瘤复杂证型,络病研究重点在于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症及外感重症中,病邪侵犯或盘踞在体内脏腑之阴络(病位)发生的共有病机;上述传统的中医语言,与近年来肿瘤研究中热点的慢性炎症、肿瘤发生发展的微环境,有诸多的相通、交叉的地方,试就上述病机范畴及相关新进展作一汇通。
关键词:血瘀证;络病;慢性炎症;核因子-κB ;恶性肿瘤;汇通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11-2359-04Blood Stasis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s in Collaterals—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Initiation and Progress of Malignant TumorWANG Hong ,GUO Yong ,WANG Fei ,LI Hua-feng(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6,Zhejiang ,China )Abstract :Blood stasis ,pathological products of vicious circle ,and phlegm ,toxin accumulation ,deficiency in es-sence included ,make up of the fundamental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malignant tumor in TCM language.Deficiency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 ,in the dynamic process ,contribute to the complicated TCM syndrome of the tumor patient.diseases in collaterals ,a discipline ,whose object of study is on the invasion and settle of the above pathological products in the inner collaterals.The pathological products of vicious circle and diseases in collaterals ,western courter-part of chronic inflamation and micro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malignant tumor.The paper is a trial to make a pick -and -mix'b 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domai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malignant tumor.Key words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diseases in collaterals ;chronic inflammation ;Nuclear Factor κB ;malignant tumor ;pick -and -mix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口老龄化,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在发生着变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三号杀手。
其中,有一点可能是相通的,即“久病、怪病、发作性疾病、常法治疗不效的疾病、症状单一的疾病属瘀[1]”。
1血瘀证络病与慢性炎症血瘀,由血液运行不畅,停滞瘀积所引起,临床以固定性刺痛,舌质、皮肤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腹部癥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内经》中尚无“血瘀”之名,但有“血不得散”、“恶血”、“留血”、“凝血”等说法。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瘀血”病名,并归纳了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阐发了血瘀证的症、因、脉、治问题,提出著名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及补阳还五汤等治疗血瘀证的方剂。
血瘀证有四大主症:痛(局部刺痛,痛处不移,痛而拒按,夜间加剧),肿块,瘀斑和出血;判断瘀,必居其一。
肌肤粗糙如鳞甲,面色晦黯,口唇色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舌边有紫色条文线,脉沉涩为主。
依据中医理9532中华中医药学刊论,同为血瘀,其性质却有阴阳、虚实、寒热的不同,临床上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热结血瘀、痰瘀互阻等。
血瘀证的治则一般为活血化瘀为主。
具体治疗常根据病因、病情轻重,对血瘀进行辨证,活血化瘀,同时结合温经、凉血、破瘀消积,并与补气、养血、行气、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养阴、化痰解郁、通腑攻下等法相配合进行。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直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最深入、最见成效的领域之一[2]。
近50年来,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血液动力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氧供、炎症与结缔组织代谢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般认为血液黏度、缺氧是判定有无血瘀及血瘀程度的重要指标。
但也存在“无证不血瘀、无病不血瘀”的过于泛化,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辨证隔离、不规范等问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医络病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古老的络病与血瘀证,同一类似过程,两种有着不同切入点、侧重点的阐释病理病机的说理语言[3],络脉重在病位,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也是瘀血、痰湿、伤寒、温病等病邪传遍的通道,络病研究重点在于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症及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更主要指病邪侵犯或盘踞在巡行于体内脏腑之阴络阶段发生的病机变化[4]。
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
络脉遍布全身,是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系统。
络脉遍布人体上下内外,沟通联络脏腑百骸,形成外(体表阳络)—中(经脉)—内(脏腑阴络)的空间分布规律,按一定的时速和常度敷布渗灌气血,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久病久痛入络,脏腑气机紊乱,可见由于络脉的结构、循行及功能特点,概括慢性损伤,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和久瘀入络的发病特征,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及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八大基本病机变化[4],鉴于此,络病学有了“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
瘀血是传统医学多种疾病共同存在的病因与病理产物,而炎症则是现代医学中多种病生过程、多系统疾病研究中的热点环节,大量资料提示炎症和血瘀证在病理、病机及治疗方面存在密切的关系,血瘀证基因表达谱研究显示了炎症和免疫相关基因的比例和显著性优势,说明炎症和免疫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介导了血瘀证的发生发展[5]。
在《黄帝内经》以前,人们一直将经络统一称为"脉",而《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了“络”的概念,并确定了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循行路线,同时还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提出了初步的诊络方法和络病治法。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将经络学说、脏腑理论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首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辨治系统,其中络病治疗的方药也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仲景之学尊阳、治病贵通,用道塞↗↙形伤阐释杂病病机[6],该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一(易)脉相承的[7]。
到了清代,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病血瘀”、“久痛入络”的著名论断,从而标志着络病学说已经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病理概念,并开创了辛味通络诸法,补虚通络诸法。
其在《临症指南医案·积聚》提出积“著而不移,是为阴邪聚络”,认为肿瘤乃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阴邪聚集于络脉而成,提出了肿瘤络病论[8]。
络病病机,贯穿于肿瘤的发病与中晚期的侵袭与转移[9]。
传统医学“毒痰瘀(郁)虚”是肿瘤核心病机,与气机不畅、脏腑功能(气血精津液)虚弱失调形成恶性循环,推动肿瘤的发生与进展。
2肿瘤基本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微环境肿瘤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过程,基因改变(伴随基因组、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让遗传损伤更易发生且固定下来,从而赋予所累细胞生长优势,从而推进正常细胞向恶性肿瘤细胞的转化过程,过程的背后,伴随多种信号通路异化、失控及其传变。
2000年,Hanahan D等提出了肿瘤的6个特征的模型[10],有:不受限制的复制能力,增长血管的能力(血管发生),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逃逸,生长信号的自给自足,对生长抑制剂的不敏感,组织侵犯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