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6

致女儿的信一、教学背景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高一级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设计了一门关于致女儿的信的作文教学。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让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写作方法和技巧;2.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致女儿的信的情感表达和文字组织;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以自己的方式写一封致女儿的信。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引入(1)通过展示一封名人致女儿的信的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亲爱的女儿,你已经长大了,我想告诉你一些我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2)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这封信的感受和理解。
2. 输入(1)引导学生了解致女儿的信的定义和特点。
包括:•真挚的情感表达;•生活智慧和人生经验的分享;•对孩子成长和未来的期许。
(2)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包括:•选择一个具体的写作对象;•表达真挚的情感;•使用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语言;•基于个人经历分享生活智慧和人生体验。
3. 实践(1)展示和分析一篇优秀的致女儿的信的范文,让学生从中了解和分析其情感表达和文字组织的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互相交流意见和建议。
(3)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自己的方式写一封致女儿的信。
4. 总结(1)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写的致女儿的信。
(2)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方法1.对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评价,包括讨论贡献、发言表达等方面;2.对学生写的致女儿的信进行评价,包括情感表达、文字组织、个人风格等方面;3.对学生的总结和思考进行评价,包括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对致女儿的信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写作技巧和方法有更清楚的了解。
学生们写的致女儿的信也逐渐展现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作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初中语文《致女儿的信》说课教案

初中语文《致女儿的信》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孩子的一封信,信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文字,告诉女儿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去爱别人,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爱心的人。
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爱心和教诲,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健康的心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健康的心态。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信中的关爱和教诲。
2. 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健康的心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和教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和教育,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健康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培养健康心态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关爱和教育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音乐、图片等方式,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美好。
2. 利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增强对亲情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和教育。
2.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理解课文大意。
致女儿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信件,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信件内容,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
2. 理解信件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 信件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致女儿的信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信件的重要性和基本格式,引发学生对信件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致女儿的信原文,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讨论分析(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重要观点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信件的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强调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批判性思维训练(15分钟)学生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和证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表达练习(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情感表达,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类似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表达情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价值观讨论(15分钟)学生讨论信件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案例分析(20分钟)学生分析信件中的具体案例,理解其中的道德和人生观。
四、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信件写作练习(15分钟)学生尝试自己写一封致亲人的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实用教案】〖创意说明〗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 说、读、唱、背、品、写, 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审美认知。
〖教学步骤〗一、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以下要求积累: 1、 中外著名爱情诗——会朗诵。
2、 中外著名爱情歌曲——会唱。
3、 经典爱情名言——会背诵。
4、 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会朗诵精美片段。
5、 历史上真实动人的爱情故事——会讲述。
6、 关于爱情的经典小说——会品味。
二、阅读文本,说理解的话1、由作者简介导入文:苏霍姆林斯基(19 18〜1 9 7 0 )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出生 于乌克兰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升学生对爱情的崇高的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一一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 9 5 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2、阅读文,一句话概括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回答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3、重点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节,说说上帝从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 “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4、结合文,说理解的话:爱情是什么?(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性爱,更主要是超越性爱的“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一一这才是真爱)三、交流、展示积累的成果1、每个小组选派两名代表,准备展示成果。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精选最新)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1、由学生熟知的爱情故事,激发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2、课件展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合作探究──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畅谈体会和感受,通过辨析探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4、拓展延伸,资源交流,深入理解爱情的真谛,进行爱情教育。
5、知识积累,辨析理解,提高认知水平,学习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
【教学步骤】一、投影仪播放影片《梁祝》、《泰坦尼克号》的精彩片段,导入新课1、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以上的影片你熟悉吗,请回忆一下故事情节并谈谈你的感受。
2、你是否和父母谈论过“什么是爱情”这个话题?曾经有个与你同龄的女孩向她的爸爸问过这个问题,想知道这位父亲是怎样回答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致女儿的信》。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1、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动画展示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多媒体课件展示提问。
)⑴面对女儿的问题,父亲持什么样的态度,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⑵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3、学生自主质疑,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例:⑴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一
、
谈话 激 趣 , 导入 对 课文 的学 习
1 谈 话 : 同学 们 ,爱 情 是人 类 最美 好 的 情感 ,也 是人 类 . 永恒 的话 题 。只 要 有人 类 存在 ,就 会 永远 演 绎着 动 人 的爱 情 故事 。大 作 家歌 德 曾说 过 : 哪 个少 年不 多情 ,那个 少 女不怀 “
后 寓意 ,读懂 了它 的 寓意 ,也就 明 白了作 者 对 爱情 的 理解 :
“ 么 是爱 情 ”,应 该 怎样 对 待 “ 情 ”。下 面老 师 要 做 一 什 爱
个 调 查 ,请 同 学们 说 说 自己的 爸 爸妈 妈对 自己说过 爱 情这 个
真 正 的爱 情远 远 高 于生 理 需要 ,爱 情 中包 含 的 “ 诚 ” “ 忠 心 话 题 了 吗 ? ( 生 自由回 答 ) 学
备裁辱鹿 r \ 、
致 女 儿 的 信 》 教 学 设 计
◎杨 清 汉
【 容说课】 从 爱情 是人 类最 美 好 的情感 ,也是 人类 永恒 的话题 。只要 有人 类 存 在 ,就 会 永远 演 绎 着 动 人 的爱 情 故事 。 《 女 儿 的信 》是 九 年 级上 册 的 一篇 课 文 。课 文 以书信 致
怒不
词 义 :忐 忑 : 心神 不 定 。 怒 不 可遏 :遏 ,阻 止 ,禁 止 。愤 怒 到极 点 2 小 黑板 出 示 问题 ,要 求 学 生 阅读 回 答 : 、
① 这 是一 封父 亲 写给 女儿 的信 ,父亲 回答 女 儿提 出 的什
么 问题 ?
② 作 者 采用 什 么 方式 给 女 儿解 释 爱情 【 学过 程 】 教
2O . 11 05
一
爸教导航
( )认 为 早恋 无 罪 … … 2
致女儿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能够分析并理解文中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能够运用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分析并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家庭和父母的看法,引出课题《致女儿的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找出并分析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4.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写给父母的信”,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封信给父母。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父母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并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写作练习,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品,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写作练习等方面的表现,关注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练习的体验,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实用教案】〖创意说明〗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说、读、唱、背、品、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升学生对爱情的崇高的审美认知。
〖教学步骤〗一、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以下要求积累:1、中外著名爱情诗──会朗诵。
2、中外著名爱情歌曲──会唱。
3、经典爱情名言──会背诵。
4、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会朗诵精美片段。
5、历史上真实动人的爱情故事──会讲述。
6、关于爱情的经典小说──会品味。
二、阅读文本,说理解的话1、由作者简介导入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2、阅读文,一句话概括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回答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3、重点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节,说说上帝从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4、结合文,说理解的话:爱情是什么?(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性爱,更主要是超越性爱的“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才是真爱)三、交流、展示积累的成果1、每个小组选派两名代表,准备展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范家镇初级中学 王晓宁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简析
《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二单元课文。本文作
者面对14岁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不回避,而是用一个
充满诗意的故事阐述了爱情的真谛。“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语文基
本实践,逐渐加深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初中语文教
学的主线。本册第二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感受人类精神的思维,丰富的
情感,闪光的思想。本课则是诠释爱情本质及应用书信体委婉说教的
重要课文。
作为教师,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一件任重道远且艰难的工
作。物欲横流的今天,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不仅关
乎他们未来的成长,更关乎社会的和谐。所以,本课是一次很好的教
育尝试。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应用书信委婉说教。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作,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小组间既是
竞争的对手,又是合作的伙伴。
3 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理解幸福需要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三位一体的关
系。
难点:理解幸福的前提是智慧;正确认识早恋。
三、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
动获取知识,科学有效的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采
用实践式,启发式,合作讨论式,质疑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健康情趣。
四、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
我将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组间交流、质疑讨论等进行“探究性学习”,解决问题。通过多动手,
多动脑,多动口训练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媒体设计
序号 媒体内容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占用时间(分) 媒体来
源
1 诗句 音频 文字幻灯片 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 3 自制
2 作者资料、字词 文本 直观展示,帮助识记知识 提问 播放 2 网络
自制
3 重点问题 图片 文本 1、直观显示,有利于学生定向思维,使其目的明确,引导其带着问题阅读,积极思考 2、促进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交流,为深入学习铺垫 提问 引导 播放 15 自制、
互联网
4 最浪漫的事 音频 图片 能较直观的赏析文字,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营造氛围,激发热情,调动情感体验 播放 3 自制、
互联网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授课程序 教师活动 媒体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应
用分析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幻灯片,并朗读,启发学生思考,及时点名课题,导入新课 展示诗句幻灯片 观看文本,和教师一块阅读;识记课题及作者 创设阅读情境;利用有代表性诗句直观的展示,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由文字、
背景画面
激发学生
阅读兴
趣,拉近
师生之间
的距离,
使之融洽
5 名人爱情观 文本 直观,便于积累 播放 2 自制
互联网
6 作业布置 文本 1、积累阅读体验,运用于写作。 2、任务明确 引导 播放 1 自制
互联网
7 结束语 图片 文本 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感共鸣,进行情感教育。 引导 播放 1 互联
网、自
制
状态
出示预习检测 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播放有关作者简介及重点字词的幻灯片 根据要求练习,在交流中学习字词、走进作者 能较直观醒目地指导学习,借助媒体优势完成检测,便捷、轻松 多媒体直
观、方便,
省时省
力,很快
完成预习
检测环
节,无需
教师书
写,是师
生交流更
自然快
捷,也便
于学生直
观掌握,
大大提高
了课堂效
益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引导学生阅读、体会。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予以适当点拨。 3、重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总结。 1、以文本幻灯片显示问题 2、播放有关父亲形象、文章写法的幻灯片 3、播放故事内容问题的幻灯片 4、播放名人爱情观图片及文字幻灯片。 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积极思考,之后师生互相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学习,一步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阅读,互相交流,形成认识。3、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悟 使学生直观地明确探究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中激发阅读欲望,活跃思维,从而理清文章脉络,逐渐理解爱情的内涵。 1、让教学
实在,借
助媒体直
观优势,
通过文字
链接,以
视觉形式
一一呈现
讨论的问
题,在促
进学生定
向思考的
同时,目
的明确。
2、用红色
字体醒目
地展示答
案,既一
目了然,
又能及时
反馈学习
效果。
师
生
互
动
交
流
探
究
3、直观的
文字幻灯
片更能刺
激学生大
脑,为深
入理解主
旨层层铺
垫,水到
渠成。
归纳总结 教师先谈,引导学生总结,并出示相关幻灯片 幻灯片显示预设的名言警句 学生说出能表达自己体验文字,畅谈对爱情的理解 将零散的知识整合,使之系统化,便于积累着掌握。 及时反馈
学生的阅
读感受,
通过视觉
形象造成
直观印
象,印象
深刻,并
且为学生
积累了写
作素材,
更好的应
用于生活
实践,做
到学以致
用。
布置作业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提出写阅读启示,并出示作业内容 播放作业幻灯片 按要求完成 反馈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以文
本形式展
示,比教
师简单的
语言表述
要具体的
多。
六、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爱情 忠诚 心灵的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