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解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性格塑造。

2. 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谈论法,通过讨论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

2. 演示法,通过演示对《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五、教学内容1. 师生共同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学习分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和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 你了解过《致女儿的信》这本小说吗?2. 你觉得这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Step 2 阅读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致女儿的信》,重点理解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Step 3 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 教师让学生在小说中深入挖掘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如比喻、拟人等等。

2. 教师和学生合作,演示如何应用这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Step 4 总结性评价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1.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 你觉得未来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去学习文学作品?七、教学效果评价1.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等方式,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2. 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我检测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更多的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培养学生写信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信件格式的掌握。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信件格式的运用。

2. 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材:《致女儿的信》原文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黑板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信件的基本格式,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称呼、、结尾、署名等部分。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读《致女儿的信》,理解信件的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Step 3:感悟分享(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对信件内容的感悟,特别是对作者关爱和期望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自己的感悟。

Step 4:写信实践(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写信过程中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将课堂所写的信件寄给亲人,或将信件修改完善后,作为作业上交。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信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信件表达情感。

2. 信件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信件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写信的心得体会。

3. 父亲节/母亲节特别活动:学生在特殊节日来临前,提前准备一封感十足的信件,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信等环节。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致女儿的信》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信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写信的能力,包括信件格式、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致女儿的信》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过程与方法: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二、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实用教案】〖创意说明〗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 说、读、唱、背、品、写, 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审美认知。

〖教学步骤〗一、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以下要求积累: 1、 中外著名爱情诗——会朗诵。

2、 中外著名爱情歌曲——会唱。

3、 经典爱情名言——会背诵。

4、 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会朗诵精美片段。

5、 历史上真实动人的爱情故事——会讲述。

6、 关于爱情的经典小说——会品味。

二、阅读文本,说理解的话1、由作者简介导入文:苏霍姆林斯基(19 18〜1 9 7 0 )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出生 于乌克兰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升学生对爱情的崇高的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一一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 9 5 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2、阅读文,一句话概括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女儿的信中回答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3、重点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节,说说上帝从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 “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4、结合文,说理解的话:爱情是什么?(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性爱,更主要是超越性爱的“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一一这才是真爱)三、交流、展示积累的成果1、每个小组选派两名代表,准备展示成果。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表达的父爱和对女儿成长的期望。

2. 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信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 主题探讨: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分析信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2. 难点: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信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信件,感受其中的情感。

3.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致女儿的信》的读后感,深入思考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信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写的读后感,检查他们对信中人生智慧的吸收和内化程度。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信中主题的深入探讨。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的的相关文章和书籍。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进行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爱和教育理念。

2. 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分析并运用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致女儿的信》文本,并复印给学生。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教学拓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文章,如《背影》、《慈母爱子》等。

b. 提问: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条件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 阅读理解:a. 让学生独立阅读《致女儿的信》,并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b. 学生分享自己划出的感动句子,并简要阐述原因。

c. 教师引导学生从信中找出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要求,并进行分析。

3. 文本解读: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解释其作用。

b. 学生讨论信中的语言特点,如朴实、真挚等,并举例说明。

4. 拓展延伸:a. 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教育理念。

b.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谈谈对信中父爱和教育理念的理解。

5. 总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致女儿的信》中所传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表示要将父爱和教育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关爱和教育经验。

3. 让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意。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述《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感受。

2. 分析并总结信中的教育理念,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些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讨论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讨论如何改进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女儿的信
山东省诸城市舜王初中丁志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童话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精妙的方法。

3、正确理解爱情,做一个真正的人。

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

主要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view/39195.htm
2、重点字词:
一抔黄土(póu)一幢(zhuàng)忐忑(tǎn tè)繁衍(yǎn )曙光(shǔ)怒不可遏(è)伫立(zhù)麦穗(suì)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

忐忑:心神不定。

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伫立:长时间站着。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诵诗词:
爱情,是人类神圣而美好的感情之一。

古代神话中有众多的爱情传说,现实社会中也有传颂至今的真爱故事,文人墨客们更是写了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歌颂爱情。

请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播放幻灯片,大屏幕显示)/u27/v_NTIyNjk4NTc.html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今天我们学习的《致女儿的信》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关于爱情的一封信,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二、整体感知,讲故事: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中讲述的故事。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理清层次:(幻灯片展示)
1—4段,交待女儿的问题,表明我的态度。

5—24段,引用祖母的故事,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25段,告诉女儿如何对待爱情。

各小组推荐学生复述引用的故事。

(师生评价)
三、深入研读,说感受: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分别看到了什么?
给男人一把铲子给女人一把谷粒
第一次(一年之后)窝棚成熟的谷物、熟睡
的婴儿
爱情
第二次(五十年之后)圆木房子、果园、
麦穗
老头儿和老太婆
坐在屋前、儿子在
耕地、女儿在收麦
子、孙子们在草地
上嬉戏
忠诚
第三次(三年之后)麦田、曙光老头儿坐在小土
丘上
心灵的追念
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感悟。

(推荐展示)
四、合作探究,品妙语:(幻灯片展示)
小组交流讨论,说出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

(点拨:这种美就是人类的爱情。


2、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点拨:“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是“忠诚”的力量。


3、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点拨:“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是“心灵的追念”。


4、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点拨:爱情改变了上帝能创造一切的神话,所以说它高于上帝。


5、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点拨:真正的爱情是需要理性的,跟生物的繁殖不同,是闪着“忠诚”和“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的。


五、巩固迁移,做积累:
古今中外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请你列举你知道的名人、故事。

(交流、展示)
(提示:1、小凤仙帮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的囚禁,更因为与蔡锷的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被人传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段爱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电影。

2、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旷世绝恋。

3、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与唐婉。

4、唐伯虎点秋香。

5、金岳霖与林徽因的精神之恋。

6、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

7、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


/question/35449226.html
六、小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另一封信里也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
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爱情是高尚的,它需要智慧,需要经营。

希望我们能正确认识爱情,做一个真正的人。

七:作业:
1、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诗句。

/aqmy/2011/1123/26608_2.html
/thread-19579-1-1.html
2、写一段学习本文之后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