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年秭归实习报告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秭归地质实习报告(通用11篇)秭归地质实习报告篇11、前言实习的目的、意义培养野外地质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深化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报告的撰写能力,为今后阅读相关文献奠定基础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实习概况实习区位置、交通、经济概况位置:秘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管辖,距湖北省会武汉市1000余公里,县城位于长江南岸的茅坪镇,著名三峡水库坝址所在区。
秘归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于此。
全县境域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县辖7镇5乡,202个行政村,总人口39.5万人(20xx年〉。
交通:水、陆交通比较发达,长江自古以来是黄金交通水路要道,自三峡水库建成后,水路交通更加便捷,容量大幅提升;陆路有江宜高速公路、汉宜铁路、沿江公路干线及通往各乡镇及邻县的公路。
经济状况:全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1)煤z分布于下二叠统的栖霞马鞍山、上二叠统吴家坪、上三叠统沙镇溪和下保罗统香溪组4个层位。
2)金与金银矿z县内产地有4处,均为合金石英脉型产,富集于断层破碎带,具一定规模,品位较高。
3)铁矿z主要贮存于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地层中,属于低磁高磷赤铁矿,有矿床点10处,品位稳定。
1-4个矿层有一定规模,有开采利用价值。
4)地热z县内有温泉点1处,位于平睦河东,唐家堡对岸,处庙娅温泉(又名五龙温泉),出露于奥陶系灰岩中,泉出露标高46Om,无色无昧无嗅,水温29.5"C0水的总硬度为15.14德国度。
总碱度为5.05,pH值为7工属弱碱性硫酸重碳酸续水,涌水量129.6吨/日。
此外还有锺矿、铜矿、铅钵矿、石膏、磷矿、石灰石等矿产。
5)水力资源境内水系发育,除长江外,发育多条:可溪,其中8条水系水能蕴藏量17.20万千瓦,可开发量6.06万千瓦,己部分开发,仍有巨大开发潜力。
现已建成水电站多座,己纳入全国农村小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火电装机容量3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度。
秭归实习报告区域地质背景

秭归实习报告区域地质背景秭归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东部,是长江三峡库区的一部分。
秭归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北靠三峡大坝,南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东临宜昌市,西靠巴东县。
地理坐标为北纬29°47′~30°34′,东经110°15′~110°45′。
全县总面积341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万人。
秭归县地处华蓥山南麓,属于武陵山脉。
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原。
地表形态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峡谷等。
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丘陵约占20%,平原约占15%,盆地和峡谷约占5%。
秭归县地处扬子克拉通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北重力梯度带上。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样。
根据地质调查数据,秭归县区域地质背景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地层:秭归县地层发育较全,从太古宇到新生界都有出露。
太古宇主要为古村坪岩组,古元古界主要为小以村岩组,中-新元古界主要为庙湾岩组。
此外,还有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
地层岩性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变质岩等。
2. 岩浆岩:秭归县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黄陵岩基。
黄陵岩基出露面积约560平方公里,是一大型复式岩体。
岩浆岩类型多样,包括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
其中,茅坪复式岩体以陈家冲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为代表,黄陵庙复式岩体以小滩头似斑状二云母正长花岗岩为代表。
3. 变质岩:秭归县变质岩主要有三个岩组,分别是太古宇古村坪岩组、古元古界小以村岩组及中-新元古界庙湾岩组。
变质岩类型包括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等。
4. 构造:秭归县地处华蓥山南麓,构造活动频繁。
区域内有多个褶皱和断裂发育,构造格局复杂。
主要褶皱有秭归复背斜和宜昌复向斜,主要断裂有秭归断裂和宜昌断裂。
这些构造活动为秭归县的地貌形成和地质环境提供了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秭归县区域地质背景复杂,地层岩性多样,岩浆岩分布广泛,变质岩发育,构造活动频繁。
秭归基地实习报告

一、前言2023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实习基地为期两周的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也让我对地质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将结合实习经历,从实习背景、实习内容、实习收获等方面,对这次实习进行总结。
二、实习背景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中上游,是三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连续完整,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发育完全,褶皱与断裂等构造现象丰富。
因此,秭归县被誉为“地质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科研和教学基地。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基地概况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占地面积90.84亩。
基地设施完善,包括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澡堂、运动场等,能够满足实习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
2. 实习课程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课程:(1)地质学基础:包括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层、岩石、构造等。
(2)地质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
(3)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对比、岩性鉴定、构造解析等。
(4)地质灾害调查: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 野外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们先后前往了以下地点进行野外实习:(1)三峡大坝:参观了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和地质条件,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
(2)链子崖:考察了链子崖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情况,学习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3)新滩滑坡:考察了新滩滑坡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了解了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4)莲沱长江大桥:考察了莲沱长江大桥的地质构造和地基处理方法,学习了地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实习,我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加深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考察三峡大坝时,我了解了地质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 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测量工作,锻炼了我们的野外实践能力。
秭归实习报告范文

秭归实习报告范文这个是秭归地区的地质实习的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论一、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城(原茅坪镇)西部边缘,东倚秀丽的夔龙山与秭归县城,距县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南、西均为坡地与耕作区。
二、秭归县概况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主要经武汉至宜昌的汉宜高速,以及武汉至宜昌的铁路,再进入宜昌至秭归的专用公路抵达秭归。
秭归的交通主要以公路和水运为主,每天有两班客车直达武汉(7:30、13:30),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秭归县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梯度带大巴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
三、地质实习概况1.目的与任务本次实习的任务是为了巩固与加强我们所学的《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们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2.实习时间,组队情况与指导老师本次实习自2022年9月2日至2022年9月27日,我们的小组由064092班的李西汉、袁汝娜、姚尧、宋海伟、周航、汤克轩、龚晗七位同学组成。
指导老师为邱啸飞。
实习范围包括实习区内的地貌、区域地质、三大岩类、褶皱以及断裂等各个方面。
3.工作量统计具体内容如下:这个是秭归地区的地质实习的实习报告。
第二章地层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观测了从南华系到二叠系的地层,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本区各时代地层的基本特征。
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黄陵岩基的周边,实习区东部与南部高家溪花鸡坡一带直接覆盖于岩基之上,中部翼家湾则呈断层覆盖于崆岭群之上,其中泗溪与高家溪一带出露较全,局部地段莲沱组变薄或无。
寒武系是实习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层,是实习区重点了解这个是秭归地区的地质实习的实习报告。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秭归地质实习报告总结经过为期两周的秭归地质实习,我对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的自然地理、地质特征、矿产资源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对本次实习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
一、自然地理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三峡库区。
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秭归县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
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
二、地质特征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秭归地区的岩浆岩、变质岩和地层等地质特征。
岩浆岩方面,以茅坪复式岩体和黄陵杂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变质岩方面,重点了解了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特征。
在地层方面,我们对元古宇和古生界等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学习。
三、矿产资源秭归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部分矿产资源产地,了解了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
这为我们今后从事矿产资源调查和评价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地质灾害秭归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如新滩滑坡、链子崖和棺材岩危岩体等。
在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这些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特别是新滩滑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岩滑灾害之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岩滑灾害的典型案例。
五、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秭归地区的地质特征、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调查和观测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习使我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激发了我继续学习地质知识的热情。
总之,本次秭归地质实习使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实习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秭归县地质实习报告

秭归县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地处长江三峡腹地,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秭归县的地质特征,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观测和分析,掌握了秭归县的地质结构、地层、岩石、构造等方面的知识,收获颇丰。
二、实习基地简介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北部,东临宜昌市,西接重庆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
实习基地设立在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位于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毗邻三峡库区。
实习区地处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自然地理我们首先对秭归县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了了解。
秭归县地处长江三峡腹地,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秭归县的山水风光,了解了当地的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
2. 岩石与地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了秭归县的地层和岩石特征。
通过实地观测,我们发现秭归县的地层主要包括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
岩石类型则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岩石的种类、颜色、结构等特征来判断其地质年代和成因。
3. 构造秭归县的构造特征是我们实习的另一个重点。
我们实地考察了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并学会了如何根据构造特征来分析地质演变过程。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参观了秭归县的地质灾害遗址,了解了当地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治措施。
4. 矿产资源秭归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也对其进行了了解。
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矿产的种类、分布和成因来分析地质特征。
四、实习收获与总结通过一周的实习,我们对秭归县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和判断地质现象,提高了自己的地质素养。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地质实习对于地质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地貌学秭归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课程实习报告学号:班级序号:姓名:指导老师:刘福江-----成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遥感系目录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3)二、秭归地区地形岩石特征 (3)三、地貌特征 (18)四、人文和经济特点 (23)五、结束语 (25)第一章、实习目的和意义野外地质实习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整个野外地质实习过程包括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和讨论,查找相关资料或辅以一定的室内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按照规范格式要求撰写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的任务是为了巩固与加强我们所学的《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们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通过实习使我们具备以下几项能力:a)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步骤;b)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c)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d)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e)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第二章、秭归地区地形岩石特征1、茅坪(实习基地)——湖景天成——滚装码头——木材检查站——茅坪(实习基地)(8月23日)目的:1.观察球形风化、岩浆岩的形成过程、成分2.观察岩浆岩的结构和颗粒大小3.观察岩浆岩的产状4.观察岩浆岩的岩脉侵入顺序5.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接触关系6.变质岩的类型和成分7.变质岩的形成过程8.变质岩的成分辨别9.变质岩的构造描述与资料:球状风化为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
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秭归地质报告最终版

秭归地质报告最终版三峡秭归地质实习报告专业:⽔利⽔电⼯程班号:2013级⽔电五班组长:陈帅2成员:李双2邓锐2周唱2赵秋湘2刘宗甜2指导教师:陈益峰实习⽇期2015.11.11-2015.11.15武汉⼤学⽔利⽔电学院⽬录⼀、前⾔(李双、邓锐) (1)1.1实习⽬的与意义 (1)1.2实习区地质概况 (1)1.3实习路线安排 (2)⼆、实习区⾃然地理经济条件(李双、邓锐) (2) 2.1⾃然地理 (2)2.1.1地理位置 (2)2.1.2⾏政概况 (3)2.1.3交通情况 (3)2.1.4矿产资源 (3)2.1.5⽔⼒资源 (3)2.2⾃然经济 (4)2.2.1经济形式 (4)2.2.2发展概况 (4)2.3⽓象⽔⽂ (4)2.3.1⽓候 (4)2.3.2降⾬量 (5)2.3.3蒸发量 (5)2.3.4⽔⽂特征 (5)三、实习区区域构造背景(李双、邓锐) (6)3.1地形地貌 (6)3.2构造地质背景 (6)3.2.1褶皱构造 (7)3.2.2区域性⼤断裂 (8)3.3新构造运动及区域稳定性 (8)3.3.1地壳隆升运动 (8)3.3.2断裂活动性 (8)3.3.3地震活动性 (9)四、实习区⼯程地质条件(李双、周唱、赵秋湘、刘宗甜) (9)4.1地层岩性(李双) (9)4.1.1概况 (9)4.1.2沉积岩 (10)4.1.3岩浆岩 (14)4.1.4变质岩 (15)4.2地质构造(周唱) (16)4.2.1概述 (16)4.2.2褶皱构造 (16)4.2.3断层构造(断层与节理) (17)4.3河流地貌(周唱) (19)4.3.1概述 (19)4.3.2河流的侵蚀作⽤ (19)4.3.3河流的底蚀作⽤ (19)4.3.4河流的侧蚀作⽤ (19)4.3.5河床 (19)4.3.6河漫滩 (19)4.3.7阶地 (20)4.3.8冲积物 (20)4.4⽔⽂地质作⽤(赵秋湘、刘宗甜) (20)4.4.1岩溶⽔⽂地质 (20)4.4.2泉 (22)4.5物理地质现象(赵秋湘、刘宗甜) (23)4.5.1概述 (23)4.5.2风化 (24)4.5.3滑坡 (24)4.5.4崩塌 (26)4.5.5卸荷 (27)4.6岩体⼯程问题分析(赵秋湘、刘宗甜) (28)4.6.1地下洞室⼯程位置选择 (28)4.6.2棺材岩 (30)5.结语(陈帅) (31)六.附件 (32)6.1实习记录 (32)6.1.1.第⼀天(刘宗甜、赵秋湘) (32)6.1.2.第⼆天(陈帅、邓锐) (37)6.1.3.第三天(刘宗甜、赵秋湘) (41)6.2实习⽇志 (44)6.3实习附图(陈帅、邓锐) (53)⼀、前⾔(李双、邓锐)1.1实习⽬的与意义通过⼋周的⼯程地质的课堂理论学习,我们对于地质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我们的认识只限于⽼师的⼝头讲述与教材的理论知识,我们意识到要想学好⼯程地质,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秭归实习报告目录:前言2013年8月22日早上七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出发前往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历经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我们信息工程专业两个班的几十号学生在黄鹰、陈占龙等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秭归实习的脚步。
沿着兰陵溪木材检查站——杉木溪大桥东700米——九曲脑中桥东西各100米——九曲脑中桥后700米——泗溪公园外——银杏沱混装码头——湖锦天城采石场——三峡大坝——链子崖——泗溪公园这条线路进行学习,原本是一次别样的野外实习,中途却有几天以天气原因草草了事,使得这次实习存在太多的遗憾!但是从这次实习中,对于我这个未来从事测绘工作的人,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与体验。
第一章绪论走进秭归,走进基地一,实习基地简介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基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西部边缘,北瞰三峡库区库首部分。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梯度带的第二个梯度带的大巴山山系的东端。
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
水力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县境,8大溪河水系水电开发潜力巨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7.2万千瓦,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秭归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是全国农村水电中级电气化建设试点县。
新中国建立后至1975年,先后有数十个单位或部门进入测区,进行比较深入的地质调查矿产普查或勘探工作,分别对黄陵背斜岩浆岩、变质岩均做过较详细的研究;对鄂西的铁、煤、汞、金、铬铁矿、黄铁矿等做了不同程度的普查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对峡东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做了详细的研究,其研究程度较高。
近年来,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省煤炭局、江汉石油管理局均在区内进行许多专题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更是加深了区内的地质研究工作。
上述研究工作为教学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为实习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秭归县概况1,行政区划与经济秭归全县辖7镇5乡,全县总人口约39.5万人(2005),面积2427平方公里(图1-1)。
全县耕地面积2.39万公顷,多以荒山林地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尤以脐橙盛名,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
秭归县是我国柑桔生产的最重要产地,本县的脐橙尤其是“长红”目前在我国已享有盛名,此外,本县生产的香菇、木耳、核桃、茶叶、中药等,也在省内占有一定市场。
近年来,伴随大坝水库蓄水的递增,网箱养鱼业已悄然兴起,从发展的角度看,其前景将十分看好。
此外,本县尚甚产各种天然奇石。
秭归县成矿条件差,矿产资源较少,具有工业价值、并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主要为煤矿与金矿,此外为灰岩及建材。
因此区内矿产开发业不发达而且难以发展。
但是,其余有关经济发展项目却存在较好前景。
2,交通条件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东临宜昌市,距离湖北省省会武汉市约400公里,武汉至秭归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数班客车直达武汉,到宜昌的班车每15分钟一班。
3,自然地理a 地貌实习区处于我国三个阶梯的第二阶梯大巴山山系的东端,属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的鄂西南山区。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向。
b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实习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因此600米以下形成逆温层,即在冬天形成沿江两岸的冬暖带,年均气温18℃,极端最低温只有-3℃,有利于柑桔特别是脐橙的生长三,地质实习概况1,目的与任务本次实习的任务是为了巩固与加强我们所学的《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们对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通过实习使我们具备以下几项能力:a)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与要求步骤;b)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c)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d)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e)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2,实习时间及组队情况本次实习自2013年8月22日至2013年8月30 日。
第二章实习路线一时间:2013年8月23日地点:一、兰陵溪木材检查站天气:多云任务:观察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接触处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变质岩:以片岩、片麻岩为主1、观察花岗岩从外形来看这里的花岗岩是一种灰白色、中立、黑云母角闪斜长花岗岩,它的主要成分有石英、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
其中斜长石和石英都是有浅色光泽的物质,黑云母和角闪石都是暗色物质。
它们的区别是黑云母有油质光泽而长石是肉色,没有油质光泽;黑云母是片状金属光泽,角闪石是柱状无金属光泽。
2、观察灰色片麻岩灰色片麻岩是在30亿年前形成的,有“大陆岩石之母”之称。
它的主要成分是长石和云母属于混合变质岩。
呈片状构造。
3、观察它们的侵入关系片麻岩形成之后,由于岩浆的喷发,侵入岩石形成黄陵岩。
地点:二、杉木溪大桥东700米任务:1、观察、辨认变质岩(3~5种)岩浆岩-----→变质岩(正变质)沉积岩-----→变质岩(负变质)2、辨别几种变质岩○1绿泥石的片岩:呈淡绿或暗绿色,呈块状或鳞片状,片理明显,常具有小褶皱,片理面触之有滑腻感,绿泥石一般很细肉眼不易辨识,其质地很软,用指甲便可刮伤之,有时可看到斑状变晶的石榴子石与磁铁矿。
○2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鳞片或叶片、粒状变晶结构。
原岩主要是含长石砂岩和安山质火山岩。
○3二云母片岩:灰色。
鳞片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
○4黑云母斜长角闪岩○5条带状混合岩○6黑云母斜长岩片麻岩结构和片岩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有颗粒状、不连续地点:三、九曲脑中桥东、西各100米任务:观察断裂构造、震旦系莲沱组和座椅褶皱西100米:这里主要是观察断裂构造,包括裂隙构造和断层构造。
其中裂隙构造是山体无移动,断层有山体的错位。
在这个观察点有明显的断层和裂隙构造。
在山体上出现了巨大的裂隙,左边的山体发生了移动。
东100米:这里观察的是座椅褶皱,这个褶皱分为多个层次,位于山腰上。
由于地势险要,我们只是对部分主要层次进行了了解。
第一层:薄层装的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
第二层:钙质页岩第三层:泥灰岩加页岩第四层:薄层泥质岩第五层:条带状灰质泥岩第六层:含碳质页岩路线二时间:2013年8月24日天气:小雨地点:九曲脑中桥后700米震旦系莲沱组:变质岩、沉积岩交汇处,分别有南沱组、莲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闫家和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覃家庙组。
莲陀组:区内莲沱组在横向上岩性、厚度变化较大,主要可分为上、下两段,部分区域可分为三段。
上段: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中细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砂岩中水平层理发育,偶见波状层理或交错层理,紫红色粉砂质页岩中常夹浅灰色、灰黄色粉砂质泥岩条带,水平纹层发育。
下段:底部为灰绿色、褐黄色厚层状砾岩、含砾粗砂岩,具有多个韵律,常见交错层理发育。
中部砖红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偶含细砾。
上部砖红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薄层状粉砂质页岩。
上段:下部为灰绿色厚、巨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细砾砂岩。
上部为紫红色粉沙质泥、页岩与灰绿色薄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互层。
中段:砖红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砂岩中交错层理发育,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中水平层理发育。
下段:灰绿色、褐黄色厚层状砾岩、含砾粗砂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岩、脉石英、闪长岩和片麻岩等。
南陀组:区内南沱组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为灰绿色含砾泥岩,砾石一般为2—3cm。
分选较差,圆至次圆状,无定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岩浆岩、与变质岩等。
下段:为灰绿色含砾砂岩与砾岩,砂岩成分复杂,为岩屑砂岩,分选较差,磨圆多为次圆与次棱角状。
陡山陀组:区内陡山沱组可分为上下两段。
两白加两黑、两厚夹两薄上段:底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薄层状灰质白云岩,中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薄、中层状泥质灰岩与炭质页岩、泥灰质页岩互层,顶部为深灰色含泥硅质岩。
下段:底部厚层状灰色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上部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含豆状硅质结核与炭质页岩互层。
本组具有明显的两个韵律,每一段下部君为色浅的灰色灰质白云岩构成,上部为色深富含炭质的页岩构成,本组厚度39—174米。
即:一段:为灰白色厚层盖帽白云岩二段:深灰色-黑色薄层泥质灰岩、白云岩夹薄层、炭质泥岩三段:灰白色厚层夹中厚层状白云岩四段:炭质泥岩夹硅质灰岩透镜体灯影组:两白夹一黑、两厚夹一薄一段:灰白色厚层白云岩二段: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竹叶状灰岩(纹层状)、内含黄铁矿三段: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顶部为灰白色厚层、巨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部为灰黑色薄层条带状含粘土质细晶灰岩,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厚层状灰质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底部夹燧石条带,厚度61—254米。
天河板组:出露在334省道88公里界碑西行50米处,灰色中薄层泥质系带灰岩,有介形石、风暴石、和形状灰岩、泥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其中风暴石可能是海底动荡环境形成的。
闫家河组:在横蹲岩处出露,为灰黑色中薄层含炭质泥灰岩、含炭质页岩。
在岩家和和水井沱组的分界处,有堑构造发育。
厚约50米,上部为黑色的含碳质的灰岩夹杂页岩,下部为薄层白云岩。
跨越震旦纪和寒武纪。
水井沱组:在横蹲岩隧道口西处前行约200米处出露,为黑色含炭质泥页岩夹黑色灰岩透镜体、。
黑色薄层含炭质细晶灰岩与薄层炭质页岩互层底部黑色炭质泥灰岩,在底部炭质泥灰岩中见大小不一的硅、磷质结核,结核多为扁圆形,大者直径可达1米,通常直径为50cm左右。
本组厚度88—114米。
石牌组:出露在334省道85公里界碑西行500米公路旁废弃采石场处,是灰绿色中薄层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岩互层。
石龙洞组:在棕岩头隧道东出口处出露,在石龙洞组有溶洞。
下部为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岩夹粘土质微晶白云岩,上部为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夹风景角砾岩,厚度60—106米。
覃家庙组:在棕岩头隧道东出口处出露,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夹泥质粉砂岩。
灰色中厚层砾屑白云岩夹徽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局部夹灰黄色薄层次泥岩及角砾状白云岩,顶部叠层石白云岩,厚度132—211米。
路线三时间:2013年8月25日天气:大雨地点:泗溪公园外任务:1、观察沉积岩(莲沱组另一侧)2、观察岩浆岩不整合接触(共10层),呈一定测仰角(两要素:倾角和倾向)3、观察震旦系空陵岩陀组和河谷地貌莲沱组一段(8层):○1紫红色石英砂岩○2中厚层含砾石英砂岩○3紫红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4紫红色石英砂岩与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岩○5紫红色中层细砂岩○6紫红色粉砂岩与绿色泥岩互层○7紫红色细砂岩和紫红色泥页岩○8紫红色长石石英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莲沱组二段(两层):○9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10紫红色细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河流地貌的定义: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逐渐形成的地面形态。